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nsile Properties of 3-Dimension-4-directional Braided C_f/Si C Composite based on Double-scale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序铭 SUN Zhigang +1 位作者 宋迎东 GAO Xigua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7年第6期1271-1279,共9页
The longitude tensile properties of 3-Dimension-4-directional(3D-4d) braided C/Si C composites(CMC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help of a double scale model. This model involves micro-scale and unit-cell scale. In... The longitude tensile properties of 3-Dimension-4-directional(3D-4d) braided C/Si C composites(CMC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help of a double scale model. This model involves micro-scale and unit-cell scale. In micro-scale,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fiber tows which involves matrix cracking, interfacial debonding, and fiber failure are studied. The unit-cell scale model can reflect the braided structure and simulate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3D-4d CMCs by introducing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fiber tows into it. Quasi-static tensile tests of 3D-4d braided CMCs were performed on a PWS-100 test system. The predicted tensile stressstrain curve by the double scal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double-scale model stress-strain curve fiber tows
下载PDF
Elastic Modulus Prediction of Three-dimension-4 Directional Braided C_f/SiC Composite Based on Double-scale Model
2
作者 牛序铭 SUN Zhigang +1 位作者 KONG Chunyuan 宋迎东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5年第3期500-508,共9页
Double-scale model for three-dimension-4 directional(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has been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its elastic properties. The double-scale model involves micro-scale that takes fiber/ matrix/poro... Double-scale model for three-dimension-4 directional(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has been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its elastic properties. The double-scale model involves micro-scale that takes fiber/ matrix/porosity in fibers tows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unit cell which considers the 3D-4d braiding structure. Micro-optical photographs of composites have been taken to study the braided structure. Then a parameterized finite element model that reflects the structure of 3D-4d braided composites is proposed. Double-scale elastic modulus prediction model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Stiffness and eompliance-averaging method and energy method are adopted to predict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Static-tens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lastic modulus of 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Finally, the effect of micro-porosity in fibers tows on the elastic modulus of 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has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elastic modulus predicted by energy method and stiffness-averaging method both fin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when taking the micro-porosity in fibers tows into consider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become smal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4d braided c/Sic composites double-scale model elastic modulus energy methodstiffness and compliance-averaging method porosity ratio
下载PDF
不同预制体结构C/C复合材料轴向热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嵇阿琳 李贺军 +1 位作者 崔红 程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94-998,共5页
主要对比了编织C/C复合材料和针刺C/C复合材料的轴向热力学性能.编织C/C复合材料主要有径棒法、轴棒法、轴向穿刺三种,针刺C/C复合材料主要有炭布叠层针刺、整体毡两种.编织预制体密度较高,平均可达到0.70g/cm3以上,针刺类整体毡密度在0... 主要对比了编织C/C复合材料和针刺C/C复合材料的轴向热力学性能.编织C/C复合材料主要有径棒法、轴棒法、轴向穿刺三种,针刺C/C复合材料主要有炭布叠层针刺、整体毡两种.编织预制体密度较高,平均可达到0.70g/cm3以上,针刺类整体毡密度在0.20g/cm3左右,炭布叠层预制体密度在0.45g/cm3左右,均低于编织预制体.径棒法、轴棒法、轴向穿刺预制体轴向纤维含量≥19%,针刺类预制体轴向纤维含量约为5%.C/C复合材料的轴向拉伸强度、热膨胀系数与预制体编织结构、轴向纤维含量有关,编织类C/C复合材料轴向拉伸强度平均值≥40MPa,针刺类C/C复合材料轴向拉伸强度在10MPa左右.轴棒法、轴向穿刺、炭布叠层针刺、整体毡等四种C/C复合材料(RT~800℃)轴向热膨胀系数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预制体 编织 针刺 轴向 拉伸强度 热膨胀系数
下载PDF
不同增强体C/C复合材料韧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程文 嵇阿琳 +3 位作者 李铁虎 刘建军 张晓虎 庞立群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1-454,459,共5页
研究了编织C/C复合材料、针刺C/C复合材料和毡基C/C复合材料室温、高温的断裂韧性,以及3种不同增强体C/C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研究发现,C/C复合材料的高温断裂韧性高于室温,其中针刺C/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值最高。编织C/C复合材料的抗... 研究了编织C/C复合材料、针刺C/C复合材料和毡基C/C复合材料室温、高温的断裂韧性,以及3种不同增强体C/C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研究发现,C/C复合材料的高温断裂韧性高于室温,其中针刺C/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值最高。编织C/C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针刺C/C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优于毡基C/C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编织 针刺 毡基 断裂韧性 冲击韧性
下载PDF
声发射技术在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损伤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潘文革 矫桂琼 +1 位作者 王波 管国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71-875,共5页
通过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试件单向拉伸实验过程进行全程动态监测,利用声发射特征参数的综合分析法揭示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单向拉伸时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编织C/SiC复合... 通过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试件单向拉伸实验过程进行全程动态监测,利用声发射特征参数的综合分析法揭示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单向拉伸时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单向拉伸时损伤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声发射特性并利用声发射相对能量定义了材料临界损伤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三维编织 声发射 损伤演化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实验条件下基于拉瓦尔喷管变流道参数的4D编织C/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英文) 被引量:10
6
作者 惠卫华 鲍福廷 +1 位作者 魏祥庚 刘旸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5-373,共9页
固体火箭发动机实验条件下,对4D编织C/C复合材料变参数流道拉瓦尔喷管进行了烧蚀特性研究。针对变流道喷管变化的烧蚀角度,分析了材料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变流道的原因,从收敛段到喉部烧蚀逐渐加剧,在收敛段与喉部过渡段45°... 固体火箭发动机实验条件下,对4D编织C/C复合材料变参数流道拉瓦尔喷管进行了烧蚀特性研究。针对变流道喷管变化的烧蚀角度,分析了材料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变流道的原因,从收敛段到喉部烧蚀逐渐加剧,在收敛段与喉部过渡段45°烧蚀角出烧蚀最为严重,烧蚀角越大,烧蚀越严重。之后,烧蚀程度明显逐渐减小。烧蚀率沿着变流道喷管轴向逐渐改变,最大烧蚀率是0.056 mm/s,最大质量烧蚀率是0.157 kg/m^2·s。并且,轴向纤维、径向纤维到环向纤维,烧蚀尖角逐渐增大。烧蚀特性与粒子速度、粒子撞击角度、粒子浓度、壁面剪切力等因素相关。在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共同作用下,变流道是不同烧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喉衬 固体火箭发动机 轴向炭棒 烧蚀
下载PDF
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喉衬烧蚀性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吴书锋 张玲 +4 位作者 周绍建 嵇阿琳 杨杰 周红英 刘建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2-65,共4页
对轴棒法编织碳/碳(C/C)复合材料喉衬进行固体火箭发动机(SRM)地面点火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烧蚀后喉衬入口部位、喉部、出口部位的烧蚀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9.362MPa压强下,轴棒法编织C/C喉衬烧蚀性能稳定、均匀,烧蚀... 对轴棒法编织碳/碳(C/C)复合材料喉衬进行固体火箭发动机(SRM)地面点火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烧蚀后喉衬入口部位、喉部、出口部位的烧蚀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9.362MPa压强下,轴棒法编织C/C喉衬烧蚀性能稳定、均匀,烧蚀后型面光滑,平均线烧蚀率为0.2569mm·s-1,是适用于高工作压强、大流量的SRM喷管喉衬材料。C/C喉衬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烧蚀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棒法编织 c c复合材料 喉衬 点火试验 烧蚀性能
下载PDF
高密度轴棒法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高亚奇 邓红兵 +2 位作者 邹武 程文 吴书锋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2-335,344,共5页
以轴棒法4D编织预制体、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常压、高压相结合的液相浸渍-炭化技术制备高密度(≥1.95 g/cm3)的C/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在RT^1000℃的热膨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材料预制体编织结构... 以轴棒法4D编织预制体、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常压、高压相结合的液相浸渍-炭化技术制备高密度(≥1.95 g/cm3)的C/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在RT^1000℃的热膨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材料预制体编织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界面裂纹具有方向性,导致了C/C复合材料热膨胀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径向热膨胀系数低于轴向,高温尺寸稳定性较好;轴棒法C/C材料的热膨胀行为在800℃出现拐点,拐点与材料界面裂纹愈合有关,受最终制备温度的影响很大;材料经2500℃热处理之后,拐点后延,整体热膨胀系数下降,随温度上升趋势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c/c复合材料 轴棒法 热膨胀系数
下载PDF
3D 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肖鹏 谢建伟 熊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8-722,共5页
对三维四向编织结构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断口形貌,获得该材料主要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Si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值... 对三维四向编织结构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断口形貌,获得该材料主要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Si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值分别为465MPa和15.1MPa·m1/2;界面结合适中的材料纤维与纤维束被大量拔出,表现出较好的假塑性断裂特征;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达到168MPa;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其纤维束在外力作用下向受力的轴向靠拢,纤维束间的夹角减少,材料总应变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 c/SIc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轴编C/C复合材料组分材料有效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国东 韩杰才 +2 位作者 梁军 孟松鹤 杨宇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4-649,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和测量轴编C/C复合材料细观编织结构及其尺寸,建立轴编C/C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通过给出组分材料有效性能的变化区间,构造组分材料性能与轴编C/C复合材料宏观有效性能的对应关系,利用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ANN...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和测量轴编C/C复合材料细观编织结构及其尺寸,建立轴编C/C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通过给出组分材料有效性能的变化区间,构造组分材料性能与轴编C/C复合材料宏观有效性能的对应关系,利用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对该高度非线性的对应关系进行训练,通过轴编C/C复合材料宏观实验结果,预报其组分材料的有效性能。结果表明,轴编C/C复合材料面内弹性性能基本相同,在测量时可忽略面内纤维束铺设方向的影响;人工神经网络对训练样本有一定的依赖性,但通过多次随机构造样本训练网络,可得到理想的预测结果,且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很好的容错性,能很好地预报轴编C/C复合材料组分材料的有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编c c复合材料 组分材料 人工神经网络 有效性能
下载PDF
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预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聂荣华 矫桂琼 王波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根据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及其制备工艺特点,提出了一种预测该材料面内热膨胀系数的单胞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束弯曲和CVI工艺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产生的孔洞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利用单胞模型预测... 根据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及其制备工艺特点,提出了一种预测该材料面内热膨胀系数的单胞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束弯曲和CVI工艺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产生的孔洞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利用单胞模型预测了二维编织C/SiC的结构参数、纤维体积含量、孔洞含量对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束扭结处产生间隙与纱线宽度比值的增大,热膨胀系数增大;当其它参数不变时,随着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大,热膨胀系数反而下降;随着孔洞含量的增加,热膨胀系数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利用DIL402C热膨胀仪测试了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纵向热膨胀系数,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膨胀系数 单胞模型 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不同T300级碳纤维轴棒法C/C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阳阳 崔红 +1 位作者 李瑞珍 吴书峰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选取两种国产T300级PAN基碳纤维,轴棒法制备4D预制体,以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液相浸渍-炭化以及石墨化相结合的技术制备C/C复合材料(密度≥1.95 g/cm3),研究了C/C复合材料从室温(RT)到800℃的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实验温... 选取两种国产T300级PAN基碳纤维,轴棒法制备4D预制体,以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液相浸渍-炭化以及石墨化相结合的技术制备C/C复合材料(密度≥1.95 g/cm3),研究了C/C复合材料从室温(RT)到800℃的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C/C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由于原材料自身特性和预制体编织结构具有方向性,使C/C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表现出各向异性,径向热导率明显高于轴向;密度高、开孔率小、石墨化程度高的C/C复合材料由于晶粒间连通状态好,微晶结构趋于完整,材料的热导率增大;以低压热处理为最终处理工艺的C/C复合材料热导率略有提高;采用国产T300级与东丽T300碳纤维制备的C/C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c/c复合材料 轴棒法 热导率
下载PDF
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剪切和弯曲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波 矫桂琼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进行剪切试验和两种弯曲试验,得到材料的剪切性能和弯曲性能以及相应的失效规律。在剪切试验中发现两种剪切试验的剪切模量相差较大,但由于两种剪切的破坏面相同,所以剪切强度相差不大。通过分析得到由两种弯曲... 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进行剪切试验和两种弯曲试验,得到材料的剪切性能和弯曲性能以及相应的失效规律。在剪切试验中发现两种剪切试验的剪切模量相差较大,但由于两种剪切的破坏面相同,所以剪切强度相差不大。通过分析得到由两种弯曲试验获得的弯曲模量不同的原因。通过分析还得到拉压模量不同的材料的四点弯曲模量计算公式,发现计算值在试件上下表面应变相差不大时与均质材料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 三维编织 复合材料 实验研究
下载PDF
2.5D 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顶顶 吴邵庆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5-650,共6页
为研究2.5D C/C(碳/碳)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对矩形截面试样开展损伤演化模拟试验.针对轴向加卸载过程中的应变响应,使用弹性模量法逐级计算试样损伤值,研究其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结合试样断口分析,总结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损伤效应.... 为研究2.5D C/C(碳/碳)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对矩形截面试样开展损伤演化模拟试验.针对轴向加卸载过程中的应变响应,使用弹性模量法逐级计算试样损伤值,研究其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结合试样断口分析,总结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损伤效应.试验结果表明:2.5D C/C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位置具有分散性,失效模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分层破坏时损伤累积较小,损伤值达到10%~13%时试样即发生破坏,且裂纹只在层间扩展;纤维拔出和断裂时损伤累积效应较明显,在试样断口附近正反两面损伤演化过程均较显著,损伤值达到20%~25%时试样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c/c编织复合材料 加卸载试验 损伤演化 失效模式
下载PDF
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文革 矫桂琼 +1 位作者 管国阳 王波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45,共3页
利用声发射技术,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损伤发展、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集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运用多参数分析法,分析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损伤的声发射特性,宏观上揭示了材料拉... 利用声发射技术,对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损伤发展、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集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运用多参数分析法,分析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损伤的声发射特性,宏观上揭示了材料拉伸损伤的发展、演化过程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可被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损伤初始阶段和损伤严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技术 c/SIc复合材料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损伤演化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C/C复合材料喷管喉衬的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竹 郑佳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225,共4页
主要论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碳/碳(C/C)复合材料喷管喉衬的成型工艺。选用T300-10K的碳纤维丝束和直径为1mm的碳棒作为原材料,编织工具采用金属材质且涂有抗氧化层的上盖板,下底板以及插棒板等,进行人工编织C/C喉衬的预制体,按0°、12... 主要论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碳/碳(C/C)复合材料喷管喉衬的成型工艺。选用T300-10K的碳纤维丝束和直径为1mm的碳棒作为原材料,编织工具采用金属材质且涂有抗氧化层的上盖板,下底板以及插棒板等,进行人工编织C/C喉衬的预制体,按0°、120°、240°三个方向编完一个循环,将碳纤维丝束向下底板压实,依次累积,直到碳纤维丝束达到所需厚度。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I/CVD)沉积碳基体填充到预制体的孔隙中,再利用沥青加压浸渍沉积碳基体,采用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在常压浸渍沥青得到高密度的C/C复合材料。将机加工制得的C/C复合材料喉衬毛胚件进行石墨化处理,提高其耐高温性能,最后在喉衬表面涂上抗氧化涂层得到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喉衬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喉衬 碳/碳复合材料 轴编碳/碳预制体 化学气相沉积法
下载PDF
密度对轴棒法编织4DC/C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张玲 黄剑 +1 位作者 嵇阿琳 高亚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9-61,65,共4页
采用常压浸渍炭化(PIC)和高压浸渍炭化(HPIC)工艺制备了不同密度的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观察了材料的金相结构,通过炭棒顶出实验分析了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轴棒法C/C复合材料界面间隙并未随材料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材料... 采用常压浸渍炭化(PIC)和高压浸渍炭化(HPIC)工艺制备了不同密度的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观察了材料的金相结构,通过炭棒顶出实验分析了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轴棒法C/C复合材料界面间隙并未随材料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材料密度增大,界面结合强度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棒法编织 c c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
下载PDF
三维轴编C/C复合材料双向拉伸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振 方国东 +1 位作者 谢军波 梁军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7-272,共6页
设计了双向拉伸十字型试样,采用不同的加载比例和加载方向对三维轴编C/C复合材料进行双向拉伸实验,面内方向施加1∶1和1∶2的载荷,面外方向施加1∶1的载荷。实验结果表明,十字型试样的初始破坏发生在中心打薄区域,材料为脆性断裂。面内... 设计了双向拉伸十字型试样,采用不同的加载比例和加载方向对三维轴编C/C复合材料进行双向拉伸实验,面内方向施加1∶1和1∶2的载荷,面外方向施加1∶1的载荷。实验结果表明,十字型试样的初始破坏发生在中心打薄区域,材料为脆性断裂。面内双向拉伸破坏主要为径向纤维束的断裂和基体的开裂,断口大多沿60°方向;面外双向拉伸破坏主要以纤维束的断裂、炭棒的拔出和基体开裂为主,断口形貌较为复杂。材料在不同载荷形式下有着不同的强度值,相对于单向拉伸强度,存在强度弱化现象。根据实验数据确定了蔡-吴强度准则的参数,为三维轴编C/C复合材料结构强度设计及校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三维轴编 双向拉伸 强度 破坏机制
下载PDF
轴棒法编织C/C喉衬烧蚀性能缩比试验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周成 张飞 +2 位作者 陈慧 史宏斌 陈妮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3-586,共4页
针对新型喉衬用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采用圆形喉衬缩比烧蚀发动机评价全尺寸发动机喉衬烧蚀性能的缩比试验方法。依据该方法进行了多发缩比烧蚀发动机试验,并结合全尺寸发动机喉衬烧蚀试验数据,给出了与发动机工... 针对新型喉衬用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采用圆形喉衬缩比烧蚀发动机评价全尺寸发动机喉衬烧蚀性能的缩比试验方法。依据该方法进行了多发缩比烧蚀发动机试验,并结合全尺寸发动机喉衬烧蚀试验数据,给出了与发动机工况、结构尺寸和推进剂类型相关的轴棒法编织C/C喉衬烧蚀性能评价公式。利用其他批次喉衬在不同型号发动机的烧蚀数据,对评价公式进行了校验和分析,预示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一致,表明建立的试验方法和评价公式能够体现缩比烧蚀发动机与全尺寸发动机烧蚀性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圆形喉衬 缩比烧蚀发动机 全尺寸发动机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在再入模拟环境中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德文 査柏林 +1 位作者 杨月诚 李红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80-1085,共6页
为了研究轴棒法编织的高密度碳/碳(C/C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时的烧蚀性能,采用热等离子体地面模拟再入烧蚀系统对C/C复合材料进行烧蚀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氮气(N、氧气(O和空气作为工作气体,对比研究C/C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烧蚀率和... 为了研究轴棒法编织的高密度碳/碳(C/C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时的烧蚀性能,采用热等离子体地面模拟再入烧蚀系统对C/C复合材料进行烧蚀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氮气(N、氧气(O和空气作为工作气体,对比研究C/C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烧蚀率和烧蚀性能。结果表明,三种情况下试样的烧蚀率和微观形貌有很大差异;纯氧气时氧化反应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423mm/s和0.0451g/s大于纯氮气时氮化反应的0.0314mm/s和0.0338g/s也大于空气成分时复合反应的0.0215mm/s和0.0208g/s在试样烧蚀的热影响区发生轻微开裂;三种工况下的烧蚀机理不同,分别是碳的升华、碳的氧化和碳氮反应的某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棒法c/c复合材料 再入 热等离子体 烧蚀率 微观形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