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Self-attention与Axial-attention的机场跑道裂缝分割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海丰 范天啸 +2 位作者 黄睿 侯谨毅 桂仲成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8,共9页
机场跑道裂缝形态多样、方向各异、长短不一且粗细不均,通常不具有统计规律。现有的各类裂缝分割算法难以在此类复杂场景中落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联合self-attention与axial-attention的机场跑道裂缝分割网络(CSA-net),通过引入自... 机场跑道裂缝形态多样、方向各异、长短不一且粗细不均,通常不具有统计规律。现有的各类裂缝分割算法难以在此类复杂场景中落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联合self-attention与axial-attention的机场跑道裂缝分割网络(CSA-net),通过引入自注意力模块、轴向注意力模块、可变形卷积模块,提取裂缝的局部特征和全局语义特征。通过transformer decoder还原特征图的原始尺寸,融合了不同尺度间的分割结果,保留尽可能多的细节信息,使得CSA-net有更好的分割精度。在机场跑道实拍的数据集上进行的测试表明,针对裂缝的像素级分割指标F1-score达到了78.91%,高于目前各类裂缝分割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CSA-net 自注意力 机场跑道裂缝分割 轴向注意力 特征融合
下载PDF
Case Series of 11 Patients Operated with Axial-LIF Technique in a Single Center in Mexico
2
作者 Alfonso Vega Sosa Sergio Ivan Reyna Heredia +10 位作者 Apolinar De la Luz Laguna Ivanka Berenice Moreno Villa Marlene de la Peña Gutiérrez Ramiro López Elizalde Cuauhtémoc Gil Ortiz Andres Jaime Aguirre Ivan Alejandro Mendez Guerrero Edwin Rolando Sanchez Vallejo Alejandra Grisel Mendoza Zuñiga Ricardo Cazares Mejía Carlos Erosa Velázquez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Introduction: Since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spinal fusion in 1911 and later by Dr. Fred H. Albee,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procedures by orthopedist and neurosurgeons. The spinal fusion is ... Introduction: Since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spinal fusion in 1911 and later by Dr. Fred H. Albee,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procedures by orthopedist and neurosurgeons. The spinal fusion is now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indications, such as traumatic injuries, deform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tumors, infections and degen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spine. The risk of iatrogenic injury during traditional anterior, posterior, and transforaminal open fusion surgery is significant. The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 is a minimal invasive technique which uses the retroperitoneumpresacral anatomical corridor to fuse the lumbar vertebral bodies L4-L5-S1 avoiding manipulation of the annular ligament, paravertebral muscles and facet joints.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eries, we report all the cases made in the Centro Medico Naval in México City in two years. A total of eleve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and spondylolisthesis underwent Axia-LIF one or two level systems with a 36 month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ollow-up. The outcomes include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 and leg/back pain severity. Radiographic outcome was evaluated with dynamics and orthogonal x-ray, as well as lumbosacral tomography scan to evaluate fusion status. Results: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Axia-LIF one level system (L5-S1) and the rest two levels system (L4-S1). Ten patients were fixated with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screws and one with facets joints screws.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The mean back pain severity improved 57% in 12 months, and the mean leg pain severity improved 50% in the same time (P < 0.001). Mean ODI scores improved 58%, from 60% ± 16% at baseline to 25% ± 8% at twelve months (P < 0.001). At one year, a patient developed pseudoarthrosis that required posterolateral arthrodesis with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screws. At 36 months monitoring, 100% patients presented a total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omography scans. At final follow-up, mean ODI score improved 73% (16% ± 5%;P < 0.001). Conclusion: The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has demonstrated to be a safe treatment for the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L5-S1 and L4-S1.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ne or two level Axia-LIF showed an improvement in ODI and back/leg pain severity scores, with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use of this technique and its indications are still in controversy;nevertheless, its use has increased as for pathologies such as spondylitis, scoliosis, patients with residual pain with previous surgeries. We recommended complementary pedicular fixation to avoid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d interbody 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e Surgery axial-LIF Procedure axial-LIF CMN 20 de Noviembre Spinal fusion Centro Médico Naval
下载PDF
小视场下基于可移动3D-DIC的全场应变测量方法
3
作者 崔颖 王之腾 +1 位作者 陈立伟 高山 《应用科技》 CAS 2023年第5期72-77,87,共7页
由于试件工作环境空间有限,全场应变分析面临着相机光轴和试件表面不垂直和不同区域图像拼接获得的全景图像中存在拼接缝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可移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全场应变测量方法,用... 由于试件工作环境空间有限,全场应变分析面临着相机光轴和试件表面不垂直和不同区域图像拼接获得的全景图像中存在拼接缝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可移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全场应变测量方法,用于高分辨率形变和应变测量。该方法将双目相机安装在稳定的滑动台结构上,通过控制相机采集叶片不同位置图像,重建试件表面完整图像。提出基于散斑点匹配融合算法,将不同区域图像拼接为叶片全景图像。静态误差分析试验和均匀应变场分析试验被设计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横向和轴向应变误差分别为0.98%和1.03%,表明应变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小视场环境下样本的全场应变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场应变分析 3D-DIC 拼接缝 可移动相机 横向应变 轴向应变 散斑点匹配融合算法 全景图像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气象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向德萍 张普 +1 位作者 向世明 潘春洪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103,共10页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行业积累了海量的气象大数据,为构建新型的数据驱动的气象预测模型提供了机遇。由于气象数据中存在的长时依赖关系和大范围空间关联关系,以及多模态气象要素间存在的复杂跨模态耦合关系,基于深度学习的...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行业积累了海量的气象大数据,为构建新型的数据驱动的气象预测模型提供了机遇。由于气象数据中存在的长时依赖关系和大范围空间关联关系,以及多模态气象要素间存在的复杂跨模态耦合关系,基于深度学习的气象预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针对“温度、相对湿度、纬向风速、经向风速”四种经典气象要素组成的等气压层时序多模态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气象预测深度学习模型。首先采用卷积网络来学习各个模态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门控机制实现多模态加权融合;然后引入注意力机制,以并行时空轴向注意力代替传统的注意力机制,从而有效地学习长时依赖关系和大范围空间关联关系。整体结构上,采用了基于Transformer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ERA5再分析数据集(子区域)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预测任务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预测 多模态融合 TRANSFORMER 轴向注意力
下载PDF
多通道振动信息融合的柱塞泵异常检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鲁思杰 潮群 刘成良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6,共9页
目前柱塞泵的故障诊断普遍采用监督式机器学习,但实际工程应用中难以收集到大量带有标签的故障训练集。提出一种无监督式机器学习的柱塞泵异常检测方法,在训练阶段仅需要柱塞泵健康状态下的振动数据。同时,为了提升在不同工况下柱塞泵... 目前柱塞泵的故障诊断普遍采用监督式机器学习,但实际工程应用中难以收集到大量带有标签的故障训练集。提出一种无监督式机器学习的柱塞泵异常检测方法,在训练阶段仅需要柱塞泵健康状态下的振动数据。同时,为了提升在不同工况下柱塞泵的异常检测性能,对柱塞泵壳体上多个方向的振动信号进行融合,将其时频图合成为RGB图像。通过变分自编码器重建图像,根据输入输出图像的差异度确定柱塞泵异常检测的阈值。通过故障模拟试验台所采集的柱塞泵典型故障振动信号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自编码器,变分自编码器和多通道振动信号融合能够提升不同工况下柱塞泵的异常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泵 异常检测 小波变换 变分自编码器 信息融合
下载PDF
基于轴向空间注意力和中间融合表示的单图像三维重建模型
6
作者 周敏 张俊然 李南欣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和中间融合表示的三维重建模型,旨在重建具有精细化结构的三维模型。该方法利用轴向空间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方向的信息,将其嵌入编码器中以捕获局部结构特征;并基于双流网络推测深度图和三维平均形状以设计中间融合... 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和中间融合表示的三维重建模型,旨在重建具有精细化结构的三维模型。该方法利用轴向空间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方向的信息,将其嵌入编码器中以捕获局部结构特征;并基于双流网络推测深度图和三维平均形状以设计中间融合表示模块,该模块能够有效地融合可见表面细节信息,从而更好地描绘对象的三维空间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轴向空间注意力机制和中间融合表示模块增强了特征提取的能力,IoU和F-score比PixVox++分别提升了1.3%和0.4%,三维重建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三维重建 轴向空间注意力 深度图 中间融合表示
下载PDF
融合PVTv2和多尺度边界聚合的结直肠息肉分割算法
7
作者 梁礼明 何安军 +2 位作者 董信 李仁杰 盛校棋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3-1558,共6页
考虑到结直肠息肉图像中病灶区域和周围粘液存在对比度低、边界模糊和形状不规则等复杂特性,导致现有大部分算法无法实现高精准的分割结直肠息肉。鉴于以上难点,提出一种融合PVTv2和多尺度边界聚合的结直肠息肉分割算法。首先,利用PVTv... 考虑到结直肠息肉图像中病灶区域和周围粘液存在对比度低、边界模糊和形状不规则等复杂特性,导致现有大部分算法无法实现高精准的分割结直肠息肉。鉴于以上难点,提出一种融合PVTv2和多尺度边界聚合的结直肠息肉分割算法。首先,利用PVTv2逐层提取肠息肉图像中的病灶特征,解决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对病灶区域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的问题;然后,针对网络对复杂病灶区域的空间特征信息表征能力不强的问题,在网络跳跃连接处构建多尺度上下文空间感知模块;其次,设计多尺度挤压适配融合模块聚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以减少各个尺度特征的语义差异;最后,为进一步加强边缘细节特征的识别能力,创造性构造残差轴向双边界细化模块。该算法在Kvasir-SEG和CVC-ClinicDB数据集上进行大量实验验证,其相似性系数分别为93.29%和94.52%,平均交并比分别为88.36%和89.88%。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病灶区域以及病灶边界模糊的情况,所提算法在分割精度上均有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分割 PVTv2 上下文空间感知 挤压适配融合 残差轴向双边界细化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深度残差收缩网络的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
8
作者 陈琳伟 应娉婷 +2 位作者 汤何胜 任燕 向家伟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为了解决单传感器振动信息不能全面表达柱塞泵故障特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深度残差收缩网络学习的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多传感器对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完善振动信号的故障特征信息。其次,针对振动信... 为了解决单传感器振动信息不能全面表达柱塞泵故障特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深度残差收缩网络学习的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多传感器对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完善振动信号的故障特征信息。其次,针对振动信号的非平稳、非线性等特征,提出基于多元多尺度散布熵的多通道融合方法,获取一维故障特征向量,从而达到增强故障冲击特征的目的。然后,将故障特征向量输入到深度残差收缩网络模型,通过注意力机制,利用软阈值函数降低样本噪声及无关特征干扰,实现轴向柱塞泵故障特征识别。最后,通过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振动信号的故障特征,识别正确率明显高于典型的深度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多元多尺度散布熵 多传感器融合 深度残差收缩网络 故障诊断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3
9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7 位作者 刘洪奎 李家顺 侯铁胜 包聚良 袁文 戴力杨 张文明 徐印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ie法固定21例,Brooks法固定13例。结果:术后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随访3~63个月不等(平均9个月),34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适用于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骨折及横韧带断裂患者,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 寰枢椎不稳 融合术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行上位颈椎手术 被引量:16
10
作者 金明熙 谢林 +4 位作者 李小川 吕刚 常楚 屠冠军 李长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全组手术共 17例。行寰枢椎融合术 14例 ,减压融合术 3例。统计感染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 ,无一例术后感染 ,平均手术时间3h 15min ,平均出血量 15...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全组手术共 17例。行寰枢椎融合术 14例 ,减压融合术 3例。统计感染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 ,无一例术后感染 ,平均手术时间3h 15min ,平均出血量 15 0ml。结论 :选择好适应证 ,重视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 ,经口咽入路上位颈椎手术是安全、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经口咽入路 融合 减压术
下载PDF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5 位作者 薛静波 晏怡果 王麓山 王俊玲 王程 宋林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KI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内窥镜 椎间盘摘除 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宏兵 孙常太 +2 位作者 文良元 薛庆云 黄公怡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2023-2025,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6~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疼痛 不稳定 椎板减压 融合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治疗L5椎体滑脱症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3 位作者 薛静波 姚女兆 晏怡果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钉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兴森 叶信珍 +5 位作者 黄毅 陈景宇 储卫华 邹明明 陈飞 林江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共随访4~20个月(平均13个月)。与手术前ADI[(4.42±2.91)mm]、CL[(10.31±3180)mm]、ML[(3.24±2.92)mm]、CMA[(127.83±8.75)。]及JOA评分(9.75±2.59)相比,手术后ADI[(2.96±2.08)mm]、CL[(7.16±3.19)mm]、ML[(0.29±2.36)mm]减小,CMA[(134.10±8.38)°]及JOA评分(14.83±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例患者中7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寰枢关节 脊柱融合术 颈椎 骨螺丝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4
15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曲度,将其分为无后凸、轻度后凸(后凸角≤5°)和明显后凸(后凸角>5°)组。对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38.8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6.42%,融合节段后凸平均加重7.26°,后凸的发生率为53.73%,融合节段无或轻度后凸者与明显后凸者比较,其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多数患者融合节段的后凸程度加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后凸。融合节段后凸明显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比率增加,但融合节段曲度改变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曲度变化 轴性症状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4 位作者 杨大龙 丁文元 孟宪中 张为 李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椎间融合 颈轴性症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Cervifix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雷伟 孙宏慧 吴起宁 宋宗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65-1368,共4页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价值。方法: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Cervifix内固定。男23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8.3岁。陈旧性外伤21例,先天性畸形9例,类风湿性关...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价值。方法: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Cervifix内固定。男23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8.3岁。陈旧性外伤21例,先天性畸形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椎前脱位6例。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1.4%。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向盛 谭明生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8期578-580,共3页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最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最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寰枢椎复合体,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脊柱融合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轴向融合联合经皮螺钉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欧阳智华 阙伊辰 +3 位作者 宋西正 王程 晏怡果 王文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6-229,233,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的"组合微创"技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根性症状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39例(Meyerding分级均≤Ⅱ度),其中17例采用&qu... 目的比较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的"组合微创"技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根性症状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39例(Meyerding分级均≤Ⅱ度),其中17例采用"组合微创"技术,22例采用"传统开放"技术,对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影像学指标、疼痛改善情况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Meyerding分级、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传统开放组术中出血平均值大于组合微创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Meyerding分级≤Ⅱ度且无根性症状的腰5/骶1滑脱症相对于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等微创优势。这种"组合微创"技术是治疗腰5/骶1滑脱症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轴向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 组合微创
下载PDF
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旭栋 蒋伟宇 +3 位作者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颈寰椎 寰枢关节 脱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