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biofabrication of vascular network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A report on recent advances 被引量:2
1
作者 M.D.Sarker Saman Naghieh +1 位作者 N.K.Sharma Xiongbiao Che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77-296,共20页
Rapid progress in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past decades has opened up vast possibilitie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of generating tissues or organs that mimic native structures. The success of tissue engineered co... Rapid progress in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past decades has opened up vast possibilitie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of generating tissues or organs that mimic native structures. The success of tissue engineered construct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a stable vascular network that eventually anastomoses with the host vasculature to support the various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embedded cells.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with respect to extrusion, laser, micro-molding, and electrospinning-based techniques that allow the fabrication of any geometry in a layer-by-layer fashion. Moreover, decellularized matrix, self-assembled structures, and cell sheets have been explored to replace the biopolymers needed for scaffold fabrication. While the techniques have evolved to create specific tissues or organs with outstanding geometric precision, formation of interconnected, functional, and perfused vascular networks remains a challenge.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3D fabrication approaches used to fabricate vascular networks with incorporated cells, angiogenic factors, proteins, and/or pepti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fabricated network on blood vessel formation, and the various features,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various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bioprinting tissue engineering VASCULARIZATION EXTRUSION Laser-based printing Co-axial printing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of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under axial and oblique loads
2
作者 邹翔 高广军 +3 位作者 张洁 周细赛 陈威 关维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198-2208,共11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with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configurations,firstly,the theoretical formulae of the mean crushing force under axial load fo...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with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configurations,firstly,the theoretical formulae of the mean crushing force under axial load for four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were derived by combining the Super Folding Element theory with Zhang’s research results.These formulae can be used to validate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quickly evalu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ability of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Furthermore,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ergy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eight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under axial and oblique loads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ubes have a stable mixed deformation mode under axial load.The multi-cell decagon tube has better energy-absorption ability compared with other tubes.Whenθis less than 10°,all the tubes maintain a stable deformation mode,and the multi-cell decagon tube also has the biggest crushing force efficiency and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among these eight tubes;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atθ=0°,the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of all tubes decreases by about 8%-21%,while the crushing force efficiency increases by 20%-56%.However,at large angles 20°and 30°,all of the tubes collapse in bending modes and lose their effectiveness at energy ab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ell polygonal tubes thin-walled structure axial load oblique load energy absorption mean crushing force
下载PDF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Al-alloy Large-diameter Thin-walled Tubes in NC-bending Under Axial Compressive Loads 被引量:7
3
作者 闫晶 杨合 +1 位作者 詹梅 李恒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61-469,共9页
Tube thinning control without wrinkling occurring is a key problem urgently to be solved for improving the forming qualities in numerical control (NC) bending processes of large-diameter Al-alloy thin-walled tubes ... Tube thinning control without wrinkling occurring is a key problem urgently to be solved for improving the forming qualities in numerical control (NC) bending processes of large-diameter Al-alloy thin-walled tubes (AATTs). It may be a way solving this problem to exert axial compression loads (ACL) on the tube end in the bending. Thus,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three-dimensional (3D) elastic-plastic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for the bending under ACL and has its reliability verified. Through a multi-index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each expressed by a proper range, for this FE model is derived to overcome the compression instability on tube ends. By combining the FE model with a wrinkling energy prediction model, an in-depth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diameter AATTs with small bending radii 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1) The larger the tube diameters and the smaller the bending radii, the larger the induced tangent tension stress zones on tube intrados, by which the tube maximum tangent compression stress zones will be partitioned in the bending processes; thus, the smaller the ACL roles in decreasing thinning degrees and the larger the compression instability possibilities on tube ends. (2) The tube wrinkling possibilities under ACL are larger than without ACL acting in the earlier forming periods, and smaller in the later ones. (3) For the tubes with a size factor less than 80, the ACL roles in decreasing thinning degrees are stronger than in increasing wrinkling possi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s BENDING FORMING axial compressio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large-diameter Al-alloy thin-walled tubes
原文传递
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报道与策略分析
4
作者 丁汉文 陈勇 +2 位作者 王倩 王慜 袁斯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我科收治的22例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应用4种带蒂轴型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足底内侧皮瓣13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例、足背皮瓣5例、...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我科收治的22例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应用4种带蒂轴型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足底内侧皮瓣13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例、足背皮瓣5例、外踝上穿支皮瓣2例。皮瓣切取面积3 cm×3 cm~10 cm×5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和供瓣区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有保护性感觉。结论根据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带蒂轴型皮瓣特点进行优化选择,能获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轴型皮瓣 软组织缺损 踝周重建
下载PDF
黑黄檀枝条木材结构特征分析
5
作者 董晓娜 田蜜 +1 位作者 陈飞飞 陈彧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5-78,共4页
黑黄檀是我国珍贵硬木树种,观察黑黄檀枝条木材的宏观、微观构造,并通过木材解离,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黑黄檀为散孔材,管孔主要呈圆形,单管孔及径列复管孔,管间纹孔互列;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较明显,主要为带状;木射线肉眼... 黑黄檀是我国珍贵硬木树种,观察黑黄檀枝条木材的宏观、微观构造,并通过木材解离,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黑黄檀为散孔材,管孔主要呈圆形,单管孔及径列复管孔,管间纹孔互列;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较明显,主要为带状;木射线肉眼可见,射线类型为单列或多列,射线组织主要为同形单列及多列,宽2~3个细胞,高5~10个细胞;木纤维呈细长纺锤形,两端尖削,属中等长度纤维;轴向薄壁组织或射线细胞中偶含有结晶体和颗粒状内含物,结晶体多为菱形或方形。枝条散射线类型不同,成熟黑黄檀心材射线类型以多列射线为主。黑黄檀枝条轴向薄壁组织比相近林龄的降香黄檀和交趾黄檀的明显丰富。通过对黑黄檀枝条构造特征研究,可为黑黄檀木材生长发育及木材形成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黄檀 结构 轴向薄壁组织
下载PDF
生理载荷下健康成人寰枢椎三维瞬时运动的特点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冬 夏群 +3 位作者 苗军 白剑强 刘佳男 李宏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526-2532,共7页
背景:人体的颈椎是承载头颅和连接脊柱的重要结构,虽然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是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同时也是人体几何形体和运动特性最为复杂的的骨性结构之一,承受了头部的生理负荷,还肩负着屈伸、侧弯、旋转等运动功能。因此... 背景:人体的颈椎是承载头颅和连接脊柱的重要结构,虽然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是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同时也是人体几何形体和运动特性最为复杂的的骨性结构之一,承受了头部的生理负荷,还肩负着屈伸、侧弯、旋转等运动功能。因此,颈椎成为了人体脊柱最容易受到伤害和出现退行性病变的结构之一。而对颈椎特别是上颈椎生物力学的分析,认识和理解其正常的功能和力学机制,也将为更好的治疗上颈椎疾患提供理论基础。目的:通过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联合螺旋CT观察测定健康成年人生理载荷下寰枢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方法:招募1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利用相关处理软件建模,并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X射线透视图像匹配,重现上颈椎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建立椎体几何中心坐标并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健康成人生理载荷下上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学数据。结果与结论:1前屈后伸时,C1-2节段与C2-3节段在冠状轴位移、矢状轴位移和旋转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左右侧屈时,C1-2节段旋转角度明显大于C2-3节段。左右旋转时,C1-2节段与C2-3节段在冠状轴位移、垂直轴位移,侧屈角度和旋转角度均有明显差异且有显著性意义;3说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联合螺旋CT测量能够获得健康成人寰枢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六自由度数据,并发现寰枢椎活动以旋转运动为主,以及上颈椎在体生理活动范围及特点,为上颈椎疾病非固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量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解剖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生理载荷 寰枢椎 运动学 透视 三维模型 瞬时运动 在体试验 健康成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大型轴类锻件的特殊锻造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助柏 倪利勇 +1 位作者 刘国晖 张勇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77-879,共3页
利用水平V形砧锻造法,通过有效控制锻件的纤维流向,改善轴类锻件力学性能的异向性,实现轴类锻件的等向锻造,创造普通锻造法无法达到的特殊锻造效果。定性物理模拟实验证明了水平V形砧锻造法是控制轴类锻件力学性能的有效工艺手段。
关键词 锻造 水平V形砧 轴类锻件 异向性 纤维流向
下载PDF
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修复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固定植骨融合 被引量:5
8
作者 罗旭 李丹 梁英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3期6389-6395,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腰椎融合中生物骨材料植骨与自体髂骨移植相当,却明显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椎体功能障碍指数。目的:评价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在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可复性寰... 背景:研究表明,腰椎融合中生物骨材料植骨与自体髂骨移植相当,却明显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椎体功能障碍指数。目的:评价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在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28-72岁,均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寰椎采用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分2组进行植骨融合:试验组(n=34)采用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颗粒植骨融合,对照组(n=38)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植骨融合率、疼痛缓解、颈椎功能恢复、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内固定满意,颈部切口均I/甲愈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两组疼痛、颈椎功能、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颈椎功能、颈椎曲度和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取骨量、疼痛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进行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可迅速缓解疼痛,减少取骨量,植骨融合率良好,颈椎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自体髂骨 脱位 后路手术 融合
下载PDF
利用指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拇指多指畸形 被引量:8
9
作者 宋保强 韩岩 +5 位作者 夏文森 杨力 栗勇 舒茂国 潘勇 蔡艳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总结利用指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从形态、大小近似的两拇指远端至两指分叉处设计切口线,去除两指相邻的各半侧皮肤软组织及一侧拇指的指骨、肌腱,保留另一侧拇指的指骨、肌腱,利用两指相离部分所形成... 目的:总结利用指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从形态、大小近似的两拇指远端至两指分叉处设计切口线,去除两指相邻的各半侧皮肤软组织及一侧拇指的指骨、肌腱,保留另一侧拇指的指骨、肌腱,利用两指相离部分所形成的复合组织瓣,相互对合包绕指骨、肌腱,完成拇指多指畸形的修复。结果:所有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拇指形态、功能得到了良好的修复。结论:利用指轴型复合组织瓣对部分拇指多指畸形的修复是一种可供选择、效果较好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多指畸形 轴型复合组织瓣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不同植骨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6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吴增晖 王建华 艾福志 章凯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8-1694,共7页
背景: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法,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目前,临床中寰枢椎后路手术可应用多种植骨材料及置钉方式,而术后患者获得植骨融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后路... 背景: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法,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目前,临床中寰枢椎后路手术可应用多种植骨材料及置钉方式,而术后患者获得植骨融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后路不同植骨材料及钉棒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28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并获得寰枢椎间植骨融合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椎固定采用完全经椎弓根螺钉,枢椎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后路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骨松质骨粒或异体骨松质骨粒。结果与结论:术后获得植骨融合时间3-24个月,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弓根螺钉、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板螺钉、C1双侧椎弓螺钉+C_2一侧椎弓根螺钉+C_2对侧椎板螺钉3种内固定方式对术后植骨融合时间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134,P=0.120),自体骨松质骨粒和异体骨松质骨粒2种植骨材料术后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3.611,P=0.000),内固定方式和植骨材料间无交互作用(F=1.036,P=0.356)。说明不同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方式均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植骨融合环境,自体骨材料植骨更加有利于术后获得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寰枢椎脱位 后路 植骨 内固定 骨材料 钉棒 融合
下载PDF
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在小腿创伤应用中的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巧君 丁俊琴 +2 位作者 杨淑芳 王英彩 何薇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040-2041,共2页
目的探讨小腿创伤中严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应用带蒂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的护理。方法认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体位训练、戒烟宣教;术后做好体位放置、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有效处理皮瓣血管危象。结果 216例皮瓣中,16例发生静脉危象,1... 目的探讨小腿创伤中严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应用带蒂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的护理。方法认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体位训练、戒烟宣教;术后做好体位放置、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有效处理皮瓣血管危象。结果 216例皮瓣中,16例发生静脉危象,10例发生动脉危象,经过处理,其中5例边缘部分坏死,211例完全成活。结论正确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带蒂轴型皮瓣与游离皮瓣手术效果的关键,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皮瓣 带蒂轴型皮瓣 软组织缺损 护理
下载PDF
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高置钉准确率及安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被引量:8
12
作者 管俊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9期5898-5903,共6页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故临床应用效果也无法量化评价。数字化导航技术可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定位、定向的参考依据,为椎弓根螺钉植入提供准确安全的保证。目的:观察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提...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故临床应用效果也无法量化评价。数字化导航技术可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定位、定向的参考依据,为椎弓根螺钉植入提供准确安全的保证。目的:观察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颈椎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3组,均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椎板部分切除置钉组26例(160枚螺钉),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内固定;(2)管道疏通组27例(156枚螺钉),采用管道疏通法内固定;(3)数字化导航技术组23例(162枚螺钉),采用数字化导航技术辅助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36个月。方案设计结果的主要结局为固定后12个月各组颈椎椎弓根螺钉穿透程度分级中的Ⅰ级螺钉百分率评价内固定后螺钉植入位置的准确性;次要结局为固定后36个月各组颈椎椎弓根螺钉穿透程度分级中的Ⅰ级螺钉百分率;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患者寰枢间骨性融合率判断颈椎骨折愈合情况;固定前、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判断患者颈部疼痛情况;固定前、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各组患者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各种置入方法的安全性。试验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指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标准。参与者对试验内容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研究方案比较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3种方法的内固定效果,重点观察和比较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为数字化导航技术在临床骨科,尤其是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应用提供临床应用的量化依据。试验注册信息:试验方案与2016年8月19日在北美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880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颈椎 寰枢关节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数字化导航技术 颈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骨性融合 寰枢 不良反应 椎板部分切除 管道疏通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安堂 江华 章建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3月,设计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旋转180°后修复各种原因所致会阴部创面8例,供区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后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3月,设计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旋转180°后修复各种原因所致会阴部创面8例,供区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后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瓣区愈合情况。结果 1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拆除蒂部的部分缝线后缓解;1例皮瓣掀起后远端血运欠佳,遂改行皮瓣延迟术,二期转移修复会阴缺损;其余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出现切口裂开、感染、皮瓣下血肿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移植皮瓣外观及形态良好,无明显臃肿、色素沉着;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血供可靠、供区易修复,可大范围转移,是修复会阴部原发或继发创面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岛状皮瓣 会阴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晓娜 吴志鸿 +1 位作者 张小丽 张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619-1624,共6页
目的:检测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并探究它们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5/2015-12在武警总医院就诊的13例高度近视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1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眼轴患者为对照组。用A超测量眼轴... 目的:检测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并探究它们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5/2015-12在武警总医院就诊的13例高度近视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1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眼轴患者为对照组。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MMP-2及TIMP-2含量,并比较两检测指标与眼轴长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高度近视组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_1=0.027和P2=0.048)。MMP-2含量在高度近视组为10.21(9.26~11.49)pg/mL,而在对照组为11.56(11.03~15.14)pg/mL;TIMP-2含量在高度近视组为79.69(72.86~93.89)pg/mL,而在对照组中为93.16(87.54~100.97)pg/mL。TIMP2/MMP2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血清中MMP-2及TIMP-2含量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_1=-0.512,P1=0.007;r_2=-0.604,P_2=0.001);TIMP2/MMP2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85,P=0.052)。结论:血清中MMP-2及TIMP-2的含量随眼轴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眼轴长度 MMP-2 TIMP-2
下载PDF
综合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天翔 张栋 +6 位作者 王诗云 孙浩 张俊 吴佳俊 张漪 杨春雷 赵庆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中药热敷、针灸联合鲁南贝特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鲁南贝特)治疗,2片/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中药热敷、针灸联合鲁南贝特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鲁南贝特)治疗,2片/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推拿、针灸联合治疗,上述治疗每日1次。中医理疗2组均以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40天时测定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和软组织张力位移。结果:VAS评分治疗后第40天与治疗前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40天与治疗后第14天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张力改善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推拿、针灸联合治疗轴性症状,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轴性症状评分和软组织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轴性症状 软组织张力 热敷 推拿 针刺疗法 氯唑沙宗
下载PDF
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欢诚 陈石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在修复鼻翼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反流轴型皮瓣原理,设计以颞浅动脉为供血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鼻翼缺损。结果:本组8例患者,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0个...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在修复鼻翼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反流轴型皮瓣原理,设计以颞浅动脉为供血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鼻翼缺损。结果:本组8例患者,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移植物的形态、色泽与正常鼻翼组织相似,效果良好。1例移植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表皮及部分软骨坏死。结论: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缺损 耳廓复合组织瓣 反流轴型岛状皮瓣
下载PDF
通络活血汤在上肢皮瓣修复术后应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启华 李忠辉 黄少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1期2468-246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通络活血汤在上肢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行上肢轴型皮瓣修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6例和35例。对照组采用"三抗"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通络活血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 目的:探讨应用通络活血汤在上肢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行上肢轴型皮瓣修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6例和35例。对照组采用"三抗"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通络活血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络活血汤能显著提高上肢轴型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轴型皮瓣 通络活血汤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轴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木卫 马立峰 +1 位作者 陈品琨 黄少耿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912-91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轴型皮瓣在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05—2009—05我院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53例,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轴型皮瓣进行修复,观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深浅感觉及两点辨别觉和皮瓣区感觉。结果... 目的观察不同轴型皮瓣在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05—2009—05我院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53例,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轴型皮瓣进行修复,观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深浅感觉及两点辨别觉和皮瓣区感觉。结果患者皮瓣均成功存活,植皮区生长良好,患指伸屈功能正常。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深、浅感觉均已恢复正常;治疗后第6个月,7—10mm两点辨别觉合格患者为23例,4—6mm两点辨别觉合格患者为11例,S。级患者26例,S3+级患者22例,S3级患者2例,患者皮瓣感觉远优于接受手术前。结论手指软组织缺损应根据实际损伤情况选择不同轴型皮瓣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型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手外科
下载PDF
视网膜血管中轴反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9
作者 张恒义 虞亚军 +1 位作者 吴戎 郑筱祥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3-387,共5页
视网膜血管表面的反光状态,是临床上诊断心血管病及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反光状态复杂性以及缺乏理论依据,在临床上缺少定量客观的分析标准。本文根据视网膜血管光照及生理、病理特点,建立了一个眼底视膜血管反光的光学模型... 视网膜血管表面的反光状态,是临床上诊断心血管病及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反光状态复杂性以及缺乏理论依据,在临床上缺少定量客观的分析标准。本文根据视网膜血管光照及生理、病理特点,建立了一个眼底视膜血管反光的光学模型,对血管反光现象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实验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吻合。利用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原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动脉中轴反光的变化趋势,对高血压眼底无损定量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反光 高血压 诊断 视网膜血管
下载PDF
基于改进轴向包围盒算法的软组织形变仿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冬英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4-68,共5页
为降低轴向包围盒检测法中漏报和误报发生的概率,提高软组织受碰撞时反馈的精确性,本文对轴向包围盒碰撞检测法提出改进。采用三角形面片相交与轴向包围盒检测法相结合,由轴向包围盒碰撞检测法进行内部区域处理,再用三角形面片相交的检... 为降低轴向包围盒检测法中漏报和误报发生的概率,提高软组织受碰撞时反馈的精确性,本文对轴向包围盒碰撞检测法提出改进。采用三角形面片相交与轴向包围盒检测法相结合,由轴向包围盒碰撞检测法进行内部区域处理,再用三角形面片相交的检测法实现边缘区域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保证软组织形变仿真实时性的同时提高了碰撞检测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形变 轴向包围盒 三角形面片 精确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