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Brachial Plexus Block (Axillary Approach) 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Noriaki Matsumura Satoki Inoue +4 位作者 Hidenobu Iwagami Yumiko Kondo Kazuya Inoue Yasuhito Tanaka Akihiro Okuda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0年第12期422-434,共13页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i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GA) or regional anesthesia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NB). </span><span>Wheth...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i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GA) or regional anesthesia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NB). </span><span>Whether anesthesia type affects patient outcomes is unclear. </span><span>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compare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GA and NB after surgery. </span><b><span>Methods: </span></b><span>This was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of 80 (34 GA and 46 NB) patients who underwent volar plate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was used to generate a set of matched cases (NB) and controls (GA), yielding 14 matched patient-pairs. The simplified patient satisfaction scale was compared for primary outcomes.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anesthesia and surgery duration, hospital stay length, adverse events,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requirement, and wrist range of motion (ROM) 2 weeks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span><span> </span><b><span>Results:</span></b><span>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atients in almost all cases in both groups were “Satisfied” (effect size: 0.1,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572), indicating litt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verse events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observed before matching disappeared after matching. Anesthesia duration and hospital stay length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NB group (effect size: </span><span>-</span><span>1.27 and </span><span>-</span><span>0.77,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0074 and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388, respectively), as was surgery duration (effect size: </span><span>-</span><span>0.84,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122) after matching. Similar to before matching, wrist RO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NB group (effect size: 1.11,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279)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but the difference disappeared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span><span> </span><b><span>Conclusions:</span></b><span>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under GA and NB was similar. Nerve block could help shorten hospital stay length and surgery duration and improv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axillary Approach)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 Satisfactio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3
作者 李晓欣 段志祥 +1 位作者 邵甜 卢玉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8-56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喉罩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术中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置入喉罩时(t_(1))及拔除喉罩时(t_(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统计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6、12和24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和12 h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统计麻醉恢复室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_(0)时,两组患者MAP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观察组患者MAP分别为(94.53±8.11)、(92.63±6.10)mmHg,心率分别为(119.35±10.18)、(120.41±9.5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MAP:(113.71±8.45)、(116.55±8.66)mmHg;心率:(135.79±11.85)、(138.35±10.9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为(5.71±1.45)min,短于对照组[(10.93±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12、24 h 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 h,观察组NE、AngⅡ、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稍低于对照组(2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能有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的应激反应,能够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血流动力学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喉罩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多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齐文勇 党友 +1 位作者 王普育 吴召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2012-2016,共5页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多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在医院接受多指切除术治疗的109例患儿纳入研究,按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54例)、研究组(55例)。均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其中接受罗哌...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多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在医院接受多指切除术治疗的109例患儿纳入研究,按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54例)、研究组(55例)。均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其中接受罗哌卡因麻醉的纳入对照组,接受罗哌卡因联合艾司氯胺酮麻醉的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及麻醉情况。以术前(T_(0))、切皮时(T_(1))、切皮后10 min(T_(0))、20 min(T_(3))、30 min(T_(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术前和术后3、6、12、24 h)儿童疼痛行为(FLACC)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综合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T_(2)~T_(4)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6、12、24 h 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6.36%(53/55)]高于对照组[81.48%(44/5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45%(3/55)]与对照组[9.26%(5/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在小儿多指手术中的镇痛效果确切,能有效稳定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水平,且安全性可靠,患儿家属对其整体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艾司氯胺酮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小儿多指切除手术 血流动力学水平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肌间沟 腋路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孙晓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刻[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0~T3时,两组MAP、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罗哌卡因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手外伤 血流动力学指标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何涛 邓文芸 +1 位作者 尹洁 何纬新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8期866-87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4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腋窝组(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4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腋窝组(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锁骨组(超声引导下锁骨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8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入手术室时(T_(0))、麻醉阻滞时(T_(1))、切皮时(T_(2))、术后30min(T_(3))、术毕(T_(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肌间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T_(2)、T_(3)、T_(4)时刻,肌间沟组患者的HR、MAP均显著低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rSO_(2)均显著高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术后12、24、48h,肌间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腋窝组和锁骨组(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可维持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和脑氧供需平衡,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臂丛神经阻滞 腋窝入路 锁骨入路 肌间沟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志伟 黄永华 梁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组采用超声引导AXB。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穿刺次数少于AXB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ICB与AXB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更为迅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涛 周颖 黎炎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穿刺操作时间、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肢肌力、浅感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肌力异常、浅感觉异常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可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增强阻滞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入路 腋路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
10
作者 钟永灿 郭志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2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急诊拟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急诊拟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对照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止血带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带反应发生率、需要辅助静脉麻醉药物占比低于对照组,止血带反应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好,可减少止血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丛 腋路臂丛 肌皮神经 肋间臂神经 断指再植术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马浩南 李恒林 +1 位作者 倪丽伟 邵菁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腋路臂丛阻滞对阻滞效果及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或急诊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以神经刺激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腋路臂丛阻滞对阻滞效果及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或急诊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RD组和R组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40ml+右美托咪定1ml(1μg/kg)和0.375%罗哌卡因40ml+生理盐水1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时间、首次疼痛VAS评分;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HR、MAP、SpO2,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延长(P<0.05)。与R组比较,T1~T5时R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5时两组MAP下降,T1~T5时HR减慢(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患者阻滞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有5例患者心动过缓;两组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低氧血症及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与局麻药混合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但是易诱发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臂丛阻滞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在小儿腋入臂丛麻醉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长智 苑贵敏 +2 位作者 方力 章彦 张伟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法与传统的搏动法在小儿腋入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效果、麻药用量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腋入搏动组(P组)20例和腋入神经刺激器组(S组)21例,分别用0.25%罗哌卡因(2.5mg/kg)行...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法与传统的搏动法在小儿腋入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效果、麻药用量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腋入搏动组(P组)20例和腋入神经刺激器组(S组)21例,分别用0.25%罗哌卡因(2.5mg/kg)行腋入臂丛麻醉。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开始后5、20、35、50min及术后30min患儿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及穿刺过程中是否有出血及麻醉的潜伏期、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患儿的反应和术中使用麻药剂量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5、20min时P组患儿的心率为(116.3±13.2)次及(110.3±9.9)次,明显快于S组的(105.1±9.6)次及(98.2±7.9)次,P组操作过程中出血者4例,明显多于S组的1例,P均<0.05。结论儿童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入臂丛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可减少穿刺时的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器 臂丛麻醉 小儿 0.25%罗哌卡因 臂丛阻滞麻醉 心率(HR) 血流动力学影 循环功能 手术患儿 方法选择 手术时间 麻药剂量 操作过程 0.05 麻醉前 麻醉后 收缩压 潜伏期 出血 舒张压 穿刺时
下载PDF
腋入法超声引导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雁 种皓 +1 位作者 许莉 杨庆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目的: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 目的: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 臂丛神经 腋路阻滞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义凤 杨昌明 +3 位作者 王伶俐 袁振武 邵恳 周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入路 喙突旁入路 阻滞效应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
下载PDF
老年病人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炜 周瑜 +1 位作者 杨许丽 张津玮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臂丛神经阻滞(CBP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共80例,将所有病人按性别分层随机平均分为A_(1)组、A_(2)组...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臂丛神经阻滞(CBP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共80例,将所有病人按性别分层随机平均分为A_(1)组、A_(2)组、B_(1)组和B_(2)组。A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A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B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B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记录并比较4组的阻滞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满意度。结果与A_(1)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肌皮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2)组各支神经起效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A_(2)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尺神经起效时间显著缩短,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1)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_(2)组(P<0.05);A_(1)组与A_(2)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A_(2)组的病人满意度均显著高于B_(1)、B_(2)组(P<0.01)。结论与ABPB相比,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CBPB的操作时间短、调针次数少、神经阻滞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且使用0.1875%的罗哌卡因(0.5 mL/kg)就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老年人 上臂远端骨折
下载PDF
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应用于复杂上肢手术50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江莹 孟庆涛 夏中元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0期1665-1666,共2页
目的:观察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在复杂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上肢骨科疾患拟行手术治疗患者,按单一臂丛或联合臂丛随机分为:肌间沟和腋径路联合组(50例,I+A组)、肌间沟径路组(15例,I组)和腋径路组... 目的:观察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在复杂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上肢骨科疾患拟行手术治疗患者,按单一臂丛或联合臂丛随机分为:肌间沟和腋径路联合组(50例,I+A组)、肌间沟径路组(15例,I组)和腋径路组(15例,A组)。I+A组采用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局麻药均采用1%lidocaiine+0.25%Levobupivacaine混合液。分别观察三组局部麻醉药用量、麻醉效果、并发症以及术中镇痛药(Pethidine)与镇静药(Midazolam)的用量。结果:I+A组和A组局麻药使用量明显多于I组(P<0.01);I+A组优良率达100.0%,显著高于I组(80.0%)和A组(70%)(均P<0.01);轻度局麻药中毒:I+A组(8.0%)和A组(6.7%)显著高于与I组(均P<0.05);与A组和I组比较,I+A组阻滞完成时间增加(20~25)min,但均不需使用镇痛药和镇静药。结论: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术麻醉效果确切,有较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应防治局麻药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从神经阻滞 肌间沟径路 腋径路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快春 张旭彤 徐旭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15-1320,共6页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器 超声 神经阻滞 臂丛 腋路 容量
下载PDF
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法在肘关节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光 苏丽 +1 位作者 严娅岚 张兰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961-964,共4页
目的比较单次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肘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臂丛阻滞组(C组)及静脉镇痛组(I组),C组于术后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法,I组... 目的比较单次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肘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臂丛阻滞组(C组)及静脉镇痛组(I组),C组于术后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法,I组术后采用单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镇痛、镇静、肘关节功能锻炼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均显示C组明显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除了术后2h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2h的Ramsay镇静评分同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点Broberg和Morr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为肘关节手术提供更加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因大量应用中枢性镇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功能锻炼
下载PDF
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文杰 张大志 杨小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2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对小儿上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小儿上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氯胺... 目的:探讨对小儿上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小儿上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氯胺酮麻醉,对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命体征平稳情况、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结果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行手术治疗的小儿上肢骨折患者实施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上肢骨折 七氟醚吸入 超声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应用方法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