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l Inferring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from Assuming A-Priori-ness of Knowledge in a Formal Axiomatic Epistemology System Sigma 被引量:2
1
作者 Vladimir O. Lobovikov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1年第5期1011-1040,共30页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invention (construction) of a formal logical inference of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within a logically formalized axiomatic epistemology-and-axiology theory Sigma from a precisely defin...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invention (construction) of a formal logical inference of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within a logically formalized axiomatic epistemology-and-axiology theory Sigma from a precisely defined assumption of a-priori-ness of knowledge. For realizing this aim, the following work has been done: 1) a two-valued algebraic system of formal axiology has been defined precisely and applied to proper-philosophy of physics, namely, to an almost unknown (not-recognized) formal-axiological aspect of the physical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2) the formal axiomatic epistemology-and-axiology theory Sigma has been defined precisely and applied to proper-physics for realizing the above-indicated purpose. Thus, a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of physics and universal epistemology united with formal axiology has been constructed. Results: 1) By accurate computing relevant compositions of evaluation-functions within the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 formal-axiological analog of the great conservation law of proper physics is a formal-axiological law of two-valued algebra of metaphysics. (A precise algorithmic definition of the unhabitual (not-well-known) notion “formal-axiological law of algebra of metaphysics” is given.) 2) The hitherto never published significantly new nontrivial scientific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is a formal logical inference of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within the formal axiomatic theory Sigma from conjunction of the formal-axiological analog of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the assumption of a-priori-ness of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law of Two Valued Algebra of Formal axiology Formal Axiomatic epistemology System Sigma Apriori Knowledge Formal Deductive Inference
下载PDF
How Do You Know What You Know: Epistemolog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2
作者 Oluwatosin Ogundare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Ubiquitous computing emphasizes the notion of automation in the daily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 ease, co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know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achine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 Ubiquitous computing emphasizes the notion of automation in the daily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 ease, co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know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machine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is engrained in the act of questioning itself. “How?” “What? “Why?” dominates the vocabulary of every scientist and models the endlessness of our natural inquisitiveness. For example, an interaction of software systems in the case of a user who withdraws money from the ATM and automatically gets a text message and an e-mail containing notification of the transaction, engenders questions about how it all works;in technical terms, the nature of the special science that enabl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nowledge that derives from aphorisms or other self-evident truths is easier to acknowledge, for example, the knowledge of “multiplication” is justified by the truthfulness of “addition”—the Apriori. However,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E), the Apriori is more obscur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SE requires an expansion of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Apriori in establishing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ware Engineering epistemology ontology
下载PDF
Anatomical Retrofitting:Pi(脾)as Splee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Ontological Ambivalence 被引量:1
3
作者 Lan A.Li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4年第3期192-203,共12页
Over the past decade,medical researchers in China have debated whether the Pi(脾)corresponds to the biomedical spleen or pancreas.This debate exemplifies a broader phenomenon of“anatomical retrofitting”,or the anach... Over the past decade,medical researchers in China have debated whether the Pi(脾)corresponds to the biomedical spleen or pancreas.This debate exemplifies a broader phenomenon of“anatomical retrofitting”,or the anachronistic im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categories onto living historical objects.“Anatomical retrofitting”as a means of rectifying cases of mistranslation further positions the biomedical spleen and pancreas as representing ahistorical,universal truths.This framework gives rise to a conceptual binary:while the biomedical spleen is universalized as what philosophers may describe as“logical”ontology,the Pi connects to a different nature of reality,or“metaphysical”ontology.Far from being an object of imprecision,the Pi was a dynamic vessel that also shared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humoral spleen.Given that scholars in China have already subjected Pi to historical scrutiny,this paper urges scholars to do the same with biomedical anatomy.For instance,historically situating the humoral spleen demonstrates that it became less known and less articulated as it transformed into the biomedical spleen.Meanwhile,the pancreas remained an unstable epistemic object that took on the dynamic functions of the humoral spleen in nineteenth-century organotherapy.Through primary sourc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the apparent ontological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Pi and spleen is neither mutually exclusive nor irreconcilable.Instead,the dynamic nature of internal viscera,their many functions,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epistemic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an ongoing ontological ambivalence that persists despite the forced certainty of anatomical retrofi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脾) Anatomical retrofitting Ontological ambivalence Biomedical spleen PANCREAS Medical epistemology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民本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在本体论层面,突破“天意政治”和“关系论”局限,确立彻底的人民本位、人民所有和人民主体地位论;在目的论层面,深化“万物为民”和“利民为本”的思想,确认执政者必须遵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系统思想;在认识论层面,深化传统“人民立场”“人民途径”理论,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民认识路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超越“君主制”下的“仁政”思维,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民民本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不仅适应了民本思想持续发展和革新的需要,也满足了对中国国家治理现实进行有效理论阐释等多方面的需求。当然,在新时代,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中国共产党 本体论 目的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从知识论到存在论——论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与“变革”
5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129,159,共10页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存在论 真理观 海德格尔 黑格尔
下载PDF
身体本体视域下学校体育的认识论框架及其实践理路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生旺 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超越技术理性主义,回归身体本体意义,是新时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转向。身体在学校体育中具有本体论上的哲学意义,包含了作为自然存在与生命存在的教育意涵。身体本体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实践充斥着身体认识论的哲学色彩,建立在身心一... 超越技术理性主义,回归身体本体意义,是新时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转向。身体在学校体育中具有本体论上的哲学意义,包含了作为自然存在与生命存在的教育意涵。身体本体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实践充斥着身体认识论的哲学色彩,建立在身心一元、主客一体、交互对话与反思建构的认知逻辑之上,具有显著的具身认知特征与具身实践的教育学意义,构建了由“经验知识论、体验介质论、对话关系论、建构生成论”4个方面构成的认识论框架。提出学校体育应呈现“生命-实践”的教育学意义,包含着主动的身体、鲜活的体验、主体的交互与意义的建构4个方面的实践要素,并据此提出主体性认知、情境化教学、合作性学习与生成性产出的实践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身体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体育教育
下载PDF
“三个务必”的哲学基础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1
7
作者 金英存 臧秀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0-16,共7页
“三个务必”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系统完备而又逻辑严密的哲学基础。就唯物论基础而言,“三个务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致力于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认识论基础而言,“... “三个务必”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系统完备而又逻辑严密的哲学基础。就唯物论基础而言,“三个务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致力于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认识论基础而言,“三个务必”的目标宗旨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原则保障是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践方法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方法论基础而言,辩证方法论与思维方法论阐明了“三个务必”内在要素之间存在的异同特质与交融关系,实现了过去与未来、主观与客观、整体与部分、底线保障与高线追求的有机统一;就价值论基础而言,“三个务必”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人民幸福为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务必” 唯物论基础 认识论基础 方法论基础 价值论基础
下载PDF
蒯因的知识论范式能否验证本体论的相对性
8
作者 尹健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208,共11页
针对传统知识论以科学知识多类型演进与语言表达式为视角对本体论相对性所提出的质疑,蒯因以整体主义知识论予以回应。蒯因将科学知识视为不断接受经验证伪和修正的系统,据此证实本体论只有相对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才能彰明自身的理论意义... 针对传统知识论以科学知识多类型演进与语言表达式为视角对本体论相对性所提出的质疑,蒯因以整体主义知识论予以回应。蒯因将科学知识视为不断接受经验证伪和修正的系统,据此证实本体论只有相对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才能彰明自身的理论意义。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论以实用性为准则来构建科学知识的系统,对满足本体论相对性合理需要的部分知识加以过滤和选取,结果在承认科学知识可被修改的同时否认各部分知识之间相互比较的可能性。蒯因验证策略的实质在于借用知识论的相对性为本体论的相对性进行辩护,这致使他跌入狭隘的相对主义深渊,其本体论对“何物存在”的探讨也沦为空洞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整体主义 本体论 相对性
下载PDF
A Spirit Philosophy Linking to Buddhism and Theology
9
作者 Fred Y.Y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8期419-424,共6页
Spiritual ontology,Buddhist epistemology,and theological axiology construct a spirit philosophy,where spiritual ontology sets up an ontological foundation,Buddhist epistemology provides a practical method,and theologi... Spiritual ontology,Buddhist epistemology,and theological axiology construct a spirit philosophy,where spiritual ontology sets up an ontological foundation,Buddhist epistemology provides a practical method,and theological axiology contributes a living ethics.While spirit philosophy covers spiritual ontology,Buddhist epistemology,and theological axiology,spirit philosophy links to Buddhism and theology and then introduces a popular philosophy toward the good.This is a mellow philosoph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ritual ontology Buddhist epistemology theological axiology SPIRIT morality ethics
下载PDF
百年党史实践中的哲学问题
10
作者 晏辉 《云梦学刊》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如果把中国历史视作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呈现的精神谱系,那么百年党史就是这个精神谱系的现当代形态。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充满内在动力、充满生命力的、流动的精神谱系仅仅视作一个解释的对象、任意建构和重构的对象,便必然遮蔽它的内... 如果把中国历史视作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呈现的精神谱系,那么百年党史就是这个精神谱系的现当代形态。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充满内在动力、充满生命力的、流动的精神谱系仅仅视作一个解释的对象、任意建构和重构的对象,便必然遮蔽它的内在张力和奔向未来的动力。相反,如果我们直面这个现当代精神谱系的原始发生和逻辑演进过程,那么它就是一部哲学问题的发生史。哲学问题或问题哲学是我们把握百年党史实践的一种致思方式,而不是一种意见、情绪和情感。百年党史实践中的哲学问题,有社会本体论、社会认识论和社会价值论三个层面,以及基于三个层面之上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三种性质。如果能把三个层面和三种性质的问题还原到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并给出一个既有正确性前提又有正当性基础的分析和论证,那么这种真诚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问题 社会本体论 社会认识论 社会价值论 目的之善
下载PDF
翻译话语关键词对中国特色翻译话语的建构模式
11
作者 姜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建构是我国当下翻译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何以建构,基础为何,框架如何搭建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翻译话语关键词研究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建构搭建了脚手架,呈现“本土”与“中西融合”两条建构路径,彰... 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建构是我国当下翻译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何以建构,基础为何,框架如何搭建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翻译话语关键词研究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建构搭建了脚手架,呈现“本土”与“中西融合”两条建构路径,彰显以本体论为基础、以方法论为途径、以认识论为目标的建构模式。该模式实现从微观话语实践到中观研究路径,再到宏观哲学指引的逐级建构,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提供坐标轴与参照系。中国传统翻译话语在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中得以传承与创新,该体系亦因新的中国特色翻译话语的融入而日趋完善,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翻译话语 翻译话语关键词 本体论 方法论 认识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之向、价值之能、实践之径
12
作者 宗钰 蒋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3-148,共6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蕴含认知之向、价值之能与实践之径,坚持以系统思维实现内容、信仰、行动诸...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蕴含认知之向、价值之能与实践之径,坚持以系统思维实现内容、信仰、行动诸要素协同发力,形成内容共识、信仰共振、实践共行,帮助中国青年筑牢爱国主义立场,坚定爱国主义信仰、自觉践行爱国主义行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论 价值论 实践论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论纪录片真实性的三种观念
13
作者 姚盛仁 冯晓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39,I0005,共6页
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波及纪录片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对纪录片展开重新讨论,涌现了大量新的纪录片理论和批评方法。关于纪录片中真实观念的讨论也日益复杂和深刻。从影像本体、假定断言和认识论多个层面上看,真实已不再是绝对的概念,而... 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波及纪录片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对纪录片展开重新讨论,涌现了大量新的纪录片理论和批评方法。关于纪录片中真实观念的讨论也日益复杂和深刻。从影像本体、假定断言和认识论多个层面上看,真实已不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选择。纪录片不仅记录现实,还体现了一种美学风格,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折射。纪录片的真实观念在不同层面上都涉及主观性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其追求历史真实。在审视纪录片时,重要的是认识到所谓的“事实”和“真理”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框架中构建的。纪录片导演以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叙事构建故事的真实性,以达到通向历史真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影像本体 假定断言 认识论
下载PDF
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考察
14
作者 杨云霞 叶恒语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9-107,共9页
近年来,欧美国家推崇的全人教育模式颇受关注,然而其是否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叙事有待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推敲。作为我国教育的理论指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兼具人的存在论与教育的认识论二重逻辑进路,与西方教育主张存在... 近年来,欧美国家推崇的全人教育模式颇受关注,然而其是否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叙事有待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推敲。作为我国教育的理论指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兼具人的存在论与教育的认识论二重逻辑进路,与西方教育主张存在明显边界。鉴于此,需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种视界出发,解构全人教育内涵的缺陷不足,以期为我国教育模式守正创新提供必要的省思。在人的存在论层面,全人教育用观念把握人的本质规定,抽象张扬主体人格,暴露出宗教神秘倾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回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立足“现实的个人”指出消解异化、走向自由的合理路向。在教育的认识论层面,全人教育过分强调对教育的精神性解读,基于个体本位催生出利己主义思潮和技术理性偏见;马克思循着资本批判和消灭旧式分工的原则立场,创造性地提出寓于集体的综合技术教育,为无产阶级进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 人的存在论 教育的认识论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及其实现的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15
作者 唐佳莹 周师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5,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及其实现的重要论述饱含哲学意蕴。全面但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本体论阐释;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谋未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论取向;对现实性与可能性、质变量变规律及主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及其实现的重要论述饱含哲学意蕴。全面但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本体论阐释;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谋未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论取向;对现实性与可能性、质变量变规律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三对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灵活运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论依据。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协调推进社会五个维度的建设以及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三个方面系统推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本体论 价值论 认识论 实践论
下载PDF
思想与文本:传世本《老子》首章释义
16
作者 余琼洁 付瑞珣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传世本《老子》第一章系《道经》之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章里,《老子》提出了“常(恒)道”“非常(恒)道”等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又分别以“无名”代指“常(恒)道”、以“有名”表示“非常(恒)道”。而在此基础上,... 传世本《老子》第一章系《道经》之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章里,《老子》提出了“常(恒)道”“非常(恒)道”等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又分别以“无名”代指“常(恒)道”、以“有名”表示“非常(恒)道”。而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论及“无名”与“有名”,即“无”与“有”各自范畴下相对存在的“始”与“母”这组概念,进而重点对“有”之范畴下的“妙”与“徼”,即其后曰“此两者”之所指予以阐释,最终揭示了二者同出于“玄”(“道”)而“异名”的本质关系,借此表达了“有”出于“无”的哲学观点。不唯如此,此章还从整体上展现了两个层面、共三重意涵的《老子》思想,一者“本体论”层面,即《老子》道家哲学中以“无中生有”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二者“认识论”层面,其一是《老子》所表示“常(恒)道”之“不可知论”的基本立场,其二是《老子》提出的体认“非常(恒)道”以追求“常(恒)道”的实践途径。正是基于如上两点理论创见,其后《老子》“道论”的整个哲学体系才得以构建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无 本体论 认识论
下载PDF
话语研究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分析方法
17
作者 姜超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1期14-22,89,90,共11页
当代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推动了话语分析和认知概念化的深度结合。认知层面概念隐喻和隐喻模型的话语分析导向积极融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实现了跨学科式发展。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范畴分别... 当代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推动了话语分析和认知概念化的深度结合。认知层面概念隐喻和隐喻模型的话语分析导向积极融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实现了跨学科式发展。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范畴分别阐述认知—话语路径下概念隐喻研究的主要方法,揭示概念隐喻在不同哲学层面的研究特点。通过对话语中概念隐喻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介绍,旨在归纳现阶段国内外学界关于概念隐喻和话语研究结合的创新理论,阐释研究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话语分析 哲学三论 科学研究方法
下载PDF
论数字思政的叙事机理
18
作者 万志昂 万冰岩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4-37,共4页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不断迭代与融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数字智能思政新形态过程中,跨媒介叙事的特性、结构和方法正在与思政教育加速融合。从本体论来讲,数字思政和媒介叙事共生于网络文本下的故事世...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不断迭代与融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数字智能思政新形态过程中,跨媒介叙事的特性、结构和方法正在与思政教育加速融合。从本体论来讲,数字思政和媒介叙事共生于网络文本下的故事世界;从认识论来讲,数字思政下的意识形态生产须基于文本叙事的互文机理方能实现;从方法论来讲,跨媒介数字叙事的交互性空间思维和审美体验,将为数字思政的互联互动和敏捷智能赋予新的动能。数字思政的叙事实践过程,应以理顺数字叙事技术逻辑和网络意识形态构建逻辑的关系为指引,立足“交互式”“过程思政”的特点,注重激发受众的“智慧化”模仿和参与体验,进而实现教育主体价值塑造和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思政 数字叙事 跨媒介叙事 叙事属性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出位之思 叙事技巧
下载PDF
关于知识表示的讨论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珏 袁小红 +1 位作者 石纯一 郝继刚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2-224,共13页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AI)研究中基本问题之一,对AI来说,知识表示的研究分成两个层次:(1)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2)表示观的研究.首先,本文在总结各种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知识表示体系树”,以观察AI研究的...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AI)研究中基本问题之一,对AI来说,知识表示的研究分成两个层次:(1)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2)表示观的研究.首先,本文在总结各种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知识表示体系树”,以观察AI研究的发展趋势;其次,文中收集了目前AI学界对这个问题讨论的各种主张,并将其归纳为认识论(Epistemology)、本体论(Ontology)及知识工程(KnowledgeEngineering)等三类对表示的观点;最后,还讨论了AI一些研究分支与表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表示 认识论观 知识工程观 人工智能
下载PDF
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 被引量:71
20
作者 史秋衡 王爱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78,共7页
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宗旨和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关涉到更多利益相关者;满足各利益相关者... 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宗旨和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关涉到更多利益相关者;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础逐渐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观 认识论 价值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