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糖体bS22、bL37基因的敲除增强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单婵 岳倩文 丁晓明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073,共13页
近年来,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在分枝杆菌(mycobacteria)的核糖体中新发现了两个蛋白:位于30S亚基解码中心附近的bS22和位于50S亚基肽酰转移酶中心附近的bL37。由于这两个蛋白均邻近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区,推测它们可能会影响相关药物与靶... 近年来,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在分枝杆菌(mycobacteria)的核糖体中新发现了两个蛋白:位于30S亚基解码中心附近的bS22和位于50S亚基肽酰转移酶中心附近的bL37。由于这两个蛋白均邻近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区,推测它们可能会影响相关药物与靶点的结合。因此我们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野生型耻垢分枝杆菌(Mycolicibacterium smegmatis)mc2155中分别敲除这两个蛋白的编码基因,并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对相关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2株敲除株的生长速率均没有显著变化,但菌株ΔbS22相比于野生型对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和潮霉素B的敏感性增加,菌株ΔbL37相比于野生型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增加,并且这种敏感性的变化通过基因回补均得到恢复。研究结果暗示了核糖体蛋白bS22、bL37作为药物设计靶点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耻垢分枝杆菌 核糖体蛋白bS22 bl37 抗生素敏感性
原文传递
基于IL-17F/IL-17RC信号通路及M1小胶质细胞探讨“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即刻镇痛作用的机制
2
作者 陈金平 刘志凤 +10 位作者 于天源 王厚融 张英琦 官乾 徐亚静 杨震杰 萨出拉 张润龙 张汉钰 刘家玥 孙佳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轻型慢性压迫性损伤(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白细胞介素-17F(IL-17F)、白细胞介素-17受体C(IL-17RC)、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及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轻型慢性压迫性损伤(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白细胞介素-17F(IL-17F)、白细胞介素-17受体C(IL-17RC)、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及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推拿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即刻镇痛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12只/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复制minor CCI模型。推拿组使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在大鼠患侧殷门、承山、阳陵泉依次进行点法、拨法、揉法,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仅抓握束缚,干预1次。采用机械痛实验与冷板实验评价即刻干预后大鼠对机械刺激、冷刺激的反应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IL-17F、TRAF6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IL-17F、IL-17RC、Act1、TRAF6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M1型小胶质细胞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干预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推拿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MWT)降低,冷敏阈值升高;推拿手法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PMWT升高,冷敏阈值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推拿组大鼠PMWT升高,冷敏阈值降低(均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中IL-17F、IL-17RC、TRAF6、Act1的mRNA表达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上述指标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中IL-17F、TRAF6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IL-17F、TRAF6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分化簇40(CD40)平均荧光强度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CD40平均荧光强度减弱(均P<0.05)。结论“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1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中IL-17F、IL-17RC、Act1、TRAF6的表达及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实现的,从而有即刻镇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小胶质细胞 殷门 承山 阳陵泉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