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tomoparasitic nematodes <i>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i>and <i>Steinernema carpocapsae</i>
1
作者 Rinu Kooliyottil Devang Upadhyay +2 位作者 Floyd Inman III Sivanadane Mandjiny Len Holmes 《Ope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13年第4期326-333,共8页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and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re microscopic entomoparasitic nematodes (EPNs) that are attractive, organic alternatives for controlling a wide range of crop insect pests. EPNs evolved with...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and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re microscopic entomoparasitic nematodes (EPNs) that are attractive, organic alternatives for controlling a wide range of crop insect pests. EPNs evolved with parasitic adaptations that enable them to “feast” upon insect hosts. The infective juvenile, a non-feeding, developmentally arrested nematode stage, is destined to seek out insect hosts and initiates parasitism. After an insect host is located, EPNs enter the insect body through natural openings or by cuticle penetration. Upon access to the insect hemolymph, bacterial symbionts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for H. bacteriophora and Xenorhabdus nematophila for S. carpocapsae) are regurgitated from the nematode gut and rapidly proliferate. During population growth, bacterial symbionts secrete numerous toxins and degradative enzymes that exterminate and bioconvert the host insect. During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EPNs obtain their nutrition by feeding upon both the bioconverted host and proliferated symbiont. Throughout the EPN life cycl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seen. In general, EPNs are analogous to each other by the fact that their life cycle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reproduction is much more complex and varies between genera and species. In other words, infective juveniles of S. carpocapsae are destined to become males and females, whereas H. bacteriophora develop into hermaphrodites that produce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males and females. Other differences include insect host range,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specificity of bacterial phase variants, etc. This review attempts to compare EPNs, their bacterial counterparts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for further enhancement of mass producing EPNs in liquid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omoparasitic Nematodes (EPNs)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XENORHABDUS Nematophila SYMBIOSIS Mass Production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侵染行为
2
作者 吕朝军 赵建超 +3 位作者 钟宝珠 张楚毓 陈拓 李文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8-1703,共6页
为阐明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s)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其侵染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各虫态红棕象甲被EPN... 为阐明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s)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其侵染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各虫态红棕象甲被EPNs侵染后,卵的死亡率最高,LC_(50)为104.85 IJs/mL,其次为1~2龄幼虫、3~4龄幼虫和5~6龄幼虫,其LC_(50)分别为165.34、215.31、292.26IJs/mL;7~10龄幼虫和蛹对EPNs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不同接种部位对不同龄期幼虫死亡率的影响中,3龄幼虫处理以气孔和肛门接种的死亡率较高,分别为91.11%和78.89%,而6龄和8龄幼虫处理中均以口器接种致死率最高;在肛门接种处理中,各龄期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经EPNs侵染后,红棕象甲各虫态体色均变成红色或红褐色,轻触虫体无自主反应,同时幼虫伴随体壁皱缩;线虫接近供试虫体表气孔后,会在气孔周围停留片刻,最后从气孔处进入虫体,成功侵入的EPNs个体数量约占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 致病力 红棕象甲 形态学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致病力的时间效应及对血淋巴的影响
3
作者 吕朝军 张楚毓 +2 位作者 钟宝珠 赵建超 陈拓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 【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正相关性,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后,红棕象甲血淋巴总量和血淋巴酯酶均呈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处理后72 h的血淋巴总量和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39.73%和53.36%;血淋巴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虽在60 h时有一个短暂的回升,之后又迅速下降,其中在处理后72 h,血淋巴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74.96%。【结论】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的侵入破坏了红棕象的血淋巴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昆虫病原线虫对红棕象甲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血淋巴 致病机理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死率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蔡佳仪 张小涵 +2 位作者 刘奇志 李星月 唐照磊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为生产中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室内培养皿中测定4种不同品系线虫对3和6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致死时间和剂量,田间玉米6~8叶期、日落后叶面喷施线虫至喇叭... 【目的】为生产中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室内培养皿中测定4种不同品系线虫对3和6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致死时间和剂量,田间玉米6~8叶期、日落后叶面喷施线虫至喇叭口内,测试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施用剂量和持效天数。【结果】Steinernema feltiae SN、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Cherry和Oscheius chongmingensis Tumian侵染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72 h后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22.13、36.54、60.01和1369.4 IJs·larva^(-1);侵染6龄幼虫72 h后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8.67、31.25、45.52和897.28 IJs·larva^(-1)。SN、H06、Cherry和Tumian品系的最佳致死时间72 h;最佳致死剂量100 IJs·larva^(-1)(Tumian品系除外,最佳致死剂量为900 IJs·larva^(-1))。玉米田线虫施用剂量7万IJs·株^(-1)为最佳,施用后16 d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65.80%。【结论】在供试品系中,S.feltiae SN品系的线虫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最强,最有田间生物防治草地贪夜蛾潜力。田间玉米6~8叶期、幼虫3龄时喷施线虫至喇叭口内防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inernema feltiae SN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 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Cherry Oscheius chongmingensis Tumian LC_(50) 田间施用剂量
下载PDF
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林进添 曾玲 +2 位作者 梁广文 陆永跃 宾淑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6-741,共6页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felti...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feltiaeSN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H06品系),以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侵染力最强,其3天的LD50和LD95分别为35.0和257.1条/cm2土壤。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当代桔小实蝇的控制效果为86.3%。用以虫期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田间桔小实蝇下代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线虫,对照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为105.9,而处理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下降为15.5;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干扰控制指数为0.146,即线虫处理果园的下代种群密度仅为对照果园的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卷蛾斯氏线虫 夜蛾斯氏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 桔小实蝇 侵染力 控制效果 生命表
下载PDF
河北异小杆线虫一品系的分类鉴定及其对蛴螬致病力的测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树森 李克斌 +3 位作者 刘春琴 王庆雷 尹姣 曹雅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59-966,共8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特征的参数测量,发现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该线虫对蛴螬(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3种金龟子的2龄幼虫)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处理72h后,暗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幼虫(P<0.05);处理120h后,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3.3%和80.0%,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该线虫对它们有较强的致病力。不同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96h后,幼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inernema feltiae和S.longicaudum两种线虫的处理(P<0.05),说明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 蛴螬 分类地位 形态学特征 ITS区序列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树森 李克斌 +3 位作者 刘春琴 王庆雷 尹姣 曹雅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0,共5页
室内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在不同侵染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幼虫的死亡率随线虫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剂量为400、250、200条/mL时,幼虫死亡率... 室内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在不同侵染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幼虫的死亡率随线虫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剂量为400、250、200条/mL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72、96 h和120 h达到100%;30℃和25℃是该线虫侵染的最佳温度,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48 h和96 h达到100%;土壤湿度为14%和17%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96 h和120 h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 暗黑鳃金龟幼虫 侵染剂量 环境温度 土壤湿度 致病力
下载PDF
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詹发强 布卡.欧尔娜 +2 位作者 侯敏 杨蓉 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4-251,共8页
【目的】分离获得新疆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确定其种属及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为新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害虫提供新的选择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诱导昆虫,采用Whitetrap法收集侵... 【目的】分离获得新疆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确定其种属及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为新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害虫提供新的选择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诱导昆虫,采用Whitetrap法收集侵染期线虫,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共生细菌,利用18S rRNA与形态鉴定初步确定昆虫病原线虫的种属,利用16S rRNA与形态初步确定其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一山区牧场林带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有效致死黄粉甲幼虫的昆虫病原线虫,经初步鉴定其属于异小杆属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进化距离最近,初步命名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尼勒克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Nileke);分离出其共生细菌,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但无荧光。【结论】在新疆本土成功分离出一种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初步确定了其种属,为在新疆本土开展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生物防治害虫提供了新的选择及途径,为开展本地区更广泛的分离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 共生细菌 分类鉴定
下载PDF
应用异小杆线虫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徐洁莲 韩日畴 +7 位作者 刘秀玲 曹莉 钟国洪 彭许增 张永文 陈汉明 刘新国 邱国祥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9,共5页
经多年(1992~1995)筛选试验,发现从我国山东土壤诱集的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8406对桑天牛防治效果最佳。在广东地区应用线虫防治桑天牛的最适温度为23±5℃,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大田400hm2推广示范结果表... 经多年(1992~1995)筛选试验,发现从我国山东土壤诱集的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8406对桑天牛防治效果最佳。在广东地区应用线虫防治桑天牛的最适温度为23±5℃,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大田400hm2推广示范结果表明,使用注射量为3×103~4×103条线虫/mL,防治效果达86%~98%。从2年田间应用线虫后桑叶喂蚕的安全性测定表明,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小杆嗜菌线虫 桑天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侵染后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文丹 孙昊雨 +5 位作者 席景会 尹姣 张帅 曹雅忠 李克斌 肖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6-845,共10页
【目的】探究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Cangzhou侵染对蛴螬脂肪体和中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蛴螬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暗黑鳃金龟Hololtrichia oblita(Falderma... 【目的】探究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Cangzhou侵染对蛴螬脂肪体和中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蛴螬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暗黑鳃金龟Hololtrichia oblita(Faldermann)和大黑鳃金龟H.parallela Motschulsky 2龄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后其脂肪体和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血腔注射感染期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悬浮液24和48 h后,观察发现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的组织结构均按时序逐渐发生变化,起初表现为脂肪球变形或变小,颜色变浅,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肿胀,中肠微绒毛变形脱落等现象,48 h后包裹脂肪球的膜结构破裂,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线粒体破裂,内质网数量减少,中肠微绒毛大量脱落,同时核内染色质大量解离,核膜破裂。【结论】经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处理后,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两种金龟甲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这是嗜菌异小杆线虫高效致死蛴螬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可为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在蛴螬的综合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 蛴螬 暗黑鳃金龟 大黑鳃金龟 脂肪体 中肠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幼虫的室内致死能力测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宝珠 吕朝军 +3 位作者 李朝绪 阎伟 黄山春 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2-2296,共5页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致病力 毒力
下载PDF
长角血蜱雌蜱感染嗜菌异小杆线虫后血淋巴的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志华 杨小龙 +1 位作者 刘敬泽 简恒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7,共4页
用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E_6_7(HbE_6_7)感染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雌蜱,测定感染后雌蜱血淋巴总蛋白含量、酯酶活性及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蜱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雌蜱血淋巴总蛋... 用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E_6_7(HbE_6_7)感染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雌蜱,测定感染后雌蜱血淋巴总蛋白含量、酯酶活性及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蜱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雌蜱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在HbE_6_7感染后12h显著增加,达到最大值92.21μgμL;在感染后24h明显下降(49.06μgμL);至感染后48h降至34.25μgμL。雌蜱血淋巴酯酶活性在线虫感染后0~12h内无显著变化;在感染24h后迅速增加(OD24h=0.1840,OD36h=0.1940,OD48h=0.216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AGE结果表明,线虫感染后导致雌蜱血淋巴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发生变化,主要为电泳图谱两端a带和b带的消失以及一条c带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长角血蜱雌蜱被HbE_6_7感染后其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酯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蜱的防御和对昆虫病原线虫的适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嗜菌异小杆线虫 致病机理 血淋巴 总蛋白含量 酯酶活性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对东北大黑鳃金龟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许艳丽 钱秀娟 +2 位作者 李春杰 Yi WANG 刘长仲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NJ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在盐碱土、风沙土及黑土等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幼虫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嗜菌异小杆线虫施...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NJ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在盐碱土、风沙土及黑土等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幼虫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嗜菌异小杆线虫施用浓度在线虫5条/cm^2-80条/cm^2剂量时,施用2~3次,可有效地控制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施用浓度对线虫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效果的影响较施用次数要大。在黑土、盐碱土和风沙土中,嗜菌异小杆线虫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都较高,其中盐碱土防效更好一些。表4,参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 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异小杆线虫摩尔多瓦品系近亲自交系的遗传选择 被引量:3
14
作者 丛斌 陈松笔 杨长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67-269,共3页
利用异小杆线虫的生殖特性,逐代进行自我交配,连续15代,通过测定后代各自交系在9℃低温和20℃常温下对黄粉虫幼虫的侵染力、对冷冻低温的抵抗力和寄主搜寻能力,选出1个具有与原亲本显著差异的新品系,该新品系在低温和常温下均具有... 利用异小杆线虫的生殖特性,逐代进行自我交配,连续15代,通过测定后代各自交系在9℃低温和20℃常温下对黄粉虫幼虫的侵染力、对冷冻低温的抵抗力和寄主搜寻能力,选出1个具有与原亲本显著差异的新品系,该新品系在低温和常温下均具有对寄主较高的侵染力、对冷冻抗性增强以及较高的寄主搜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异小杆线虫 遗传选择 品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固体培养系统中主要培养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日畴 李丽英 庞雄飞 《昆虫天敌》 CSCD 1997年第2期75-83,共9页
本文根据系统分析方法,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于固体培养系统中测定培养基的装样量、细菌培养时间、接线虫量和线虫培养时间对Steinernemacarpocapsae和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 本文根据系统分析方法,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于固体培养系统中测定培养基的装样量、细菌培养时间、接线虫量和线虫培养时间对Steinernemacarpocapsae和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产量的综合影响,确定线虫的优化培养参数。在设计组合范围内,接线虫量对A24线虫产量的影响显著;培养基的量和细菌培养时间对线虫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H06线虫产量,接线虫量、培养时间呈显著的正影响;细菌培养时间则呈显著的负影响。此外,接线虫量与培养时间对两种线虫均产生明显的负交互效应。培养基的装样量对线虫产量无显著影响。通过频数分析,分别得到了A24和H06线虫的培养参数的优化组合。即每克培养基的A24线虫产量大于50×104时,培养参数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基的量为每瓶53.6~58.8克,细菌培养时间2天左右,接线虫量约每克培养基4.6×103,培养时间为16~18天。同理,每克培养基的H06线虫产量大于25×104时,培养参数的优化组合分别为每瓶培养基的量67.8~74.2克,细菌培养时间1~2天,接线虫量为每克培养基5.5×102~2.2×103之间,培养时间22~24天。根据这些培养参数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固体培养 培养参数
下载PDF
异小杆线虫活体繁殖技术筛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春杰 许艳丽 +3 位作者 谭国忠 站丽莉 何振涛 郎林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4期398-402,共5页
为了筛选低成本、高质量的简单易操作的昆虫病原线虫繁殖技术,以满足不同规模市场需求。试验采用末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活体寄主进行大量繁殖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对培养介质、接种剂量、培养介质与黄... 为了筛选低成本、高质量的简单易操作的昆虫病原线虫繁殖技术,以满足不同规模市场需求。试验采用末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活体寄主进行大量繁殖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对培养介质、接种剂量、培养介质与黄粉虫混合比例、繁殖袋翻动、开始收获时间和收获后处理方法进行筛选。结果显示蛭石为低成本的培养介质,Hb最适接种剂量为黄粉虫800条/g侵染期线虫(IJs),培养介质和黄粉虫混合最适质量比例为3∶2,繁殖袋不必翻动。Hb在接种培养12d和15d进行收获,收获后经过滤处理进行储存,线虫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沉淀后直接储存的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异小杆线虫 大量繁殖 活体
下载PDF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小菜蛾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平 刘南欣 林锦英 《昆虫天敌》 CSCD 1999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DBM 是十字花科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的六个种和异小杆线虫的一个种对小菜蛾四龄幼虫进行室内测定,筛选出斯氏线虫Steinernem a carpocapsae A24 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DBM 是十字花科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的六个种和异小杆线虫的一个种对小菜蛾四龄幼虫进行室内测定,筛选出斯氏线虫Steinernem a carpocapsae A24 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 8406 为防治小菜蛾的较理想线虫种,田间小区试验也证实了这点。根据昆虫病原线虫在叶面上需有水膜才可移动及寻找、进攻寄主的特性,若施线虫的当天阳光强烈,则选择日落后的下午6 时左右施用线虫,并且先浇一遍水后再施用线虫,线虫寄生死亡率可提高33.9% ;在偏弱的阳光下的下午4 时左右施用线虫,添加0.1% 高酯膜可提高寄生死亡率9.5% ,但在较强的阳光下施用线虫,则两者的效果相似,且寄生死亡率在20% 以下。室内试验表明,斯氏线虫S.carpocapsaeA24 和异小杆线虫H .bacteriophora 8406 对小菜蛾的蛹、成虫也有感染作用。实践证明,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小菜蛾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若与其它生物因子配合使用,可望获得更好的效果,以便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酯膜 生物防治 昆虫病原线虫 小菜蛾
下载PDF
异小杆线虫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的侵染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丛斌 王秋实 +3 位作者 朱辰煜 杨长城 王洪平 乔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3-304,共2页
测定了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该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中量LD(50)=17.78±2.74(条线虫/玉米螟幼虫,IJ/L),置信区间... 测定了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该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中量LD(50)=17.78±2.74(条线虫/玉米螟幼虫,IJ/L),置信区间为23.15~2.41IJ/L,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对该种线虫高度敏感,应进一步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小杆线虫 玉米螟 侵染力 越冬 幼虫
下载PDF
河北省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类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书龙 李秀花 Maurice Moens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9-95,共7页
结合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从河北省分离的40个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进行鉴定,其主要形态特征(4个典型种群平均值):侵染性幼虫体长=550(520~610)μm,体宽=22.2(20~24)μm,尾长=85.7(80~88)μm,E%=112.5%(105%~119%);雄虫交合... 结合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从河北省分离的40个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进行鉴定,其主要形态特征(4个典型种群平均值):侵染性幼虫体长=550(520~610)μm,体宽=22.2(20~24)μm,尾长=85.7(80~88)μm,E%=112.5%(105%~119%);雄虫交合刺长度=36.8(33.75~39.0)μm,引带长度=17.9(16.3~20.0)μm,GS%=0.49(0.41~0.59),SW=1.25(1.15~1.43),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形态特征相近.经对其中二个典型种群的ITS-rDNA测序,其ITS1-rDNA序列与已知种类H.bacteriophora的ITS1-rDNA序列相差小于1.2%,和H.argentinensis的差异小于1.5%,而与其他种类的差异则高达18.7%以上.综合其形态与分子特征,确定河北省的异小杆类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 种类鉴定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组合的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丘雪红 韩日畴 许再福 《昆虫天敌》 CSCD 2004年第2期49-59,共11页
本文分别以无菌的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24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格氏线虫RS92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以及以无菌的嗜菌异小杆线虫的H06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大异小杆线虫HNA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建立单菌组... 本文分别以无菌的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24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格氏线虫RS92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以及以无菌的嗜菌异小杆线虫的H06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大异小杆线虫HNA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建立单菌组合;测定了各组合感染期线虫的致病力、干重和体内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共生细菌除了对感染期线虫的致病力产生显著影响外,对线虫干重、蛋白质、氨基酸、糖原和脂肪酸等生化物质的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线虫-共生细菌组合 嗜菌异小杆线虫 小卷蛾斯氏线虫 生化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