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6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in Mice and Bacteriostasis in vitro of Yandureqing and Its Microemuls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棋文 李剑勇 +5 位作者 牛建荣 周旭正 张继瑜 魏小娟 杨亚军 赵兴绪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5期113-117,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bacteriostasis of Yandureqing(AEE)and its microemulsion(AEE-ME).[Method]The acute toxicity was tested in mice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and median l...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bacteriostasis of Yandureqing(AEE)and its microemulsion(AEE-ME).[Method]The acute toxicity was tested in mice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and median lethal dose(LD50)as well as i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calculated by modified Karber method;the bacteriostasis was investigated by cylinder plate method.[Result]LD50 of AEE in mice was 10.937 g/kg with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9.309-12.850 g/kg;and LD50 of AEE-ME in mice was 5.357 g/kg with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4.388-6.566 g/kg.The MICs of AEE to Escherichia coli O149 from swine,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pullorum and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were 10.00,20.00,20.00 and 10.00 mg/ml,respectively;while the MICs of AEE-ME to the 4 kinds of bacteria mentioned above were 5.00,10.00,5.00 and 5.00 mg/ml in turn,and that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20.00 mg/ml.[Conclusion]AEE is an actually nontoxic drug and AEE-ME belongs to the low toxic preparation.AEE and AEE-ME have obvious bacteriostasis,in which AEE-ME is superior to A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dureqing MICROEMULSION MEDIAN LETHAL dose(LD50) bacteriostasis
下载PDF
Study on In vitro Bacteriostasis of the Different Extract from Ilex Kudingcha C.J.Tseng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平 黄强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6期125-127,共3页
[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tudy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the different extract from 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 Method ] By using test tube 2 -fold dilution method and Kirby-Baueer Disc Diffusionto,we conducted... [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tudy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the different extract from 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 Method ] By using test tube 2 -fold dilution method and Kirby-Baueer Disc Diffusionto,we conducted inhibitory test on S. aureus and E, coil and determined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and the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 Result ] The extract 1 had fairly strong in vitro bacteriostasis activities and than the extract2 and extract3. The MIC and MBC was 3.91 mg/ml and 31.25 mg/ml on S. aureus and E. coil [ 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extract from 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had varying amount of different bacteriostatic activities,the 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was developed new and safe bacteriostatic reag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Extract In vitro bacteriostasis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Bacteriostasis of Nano Selenium 被引量:1
3
作者 Lihong WANG Hui YANG +1 位作者 Yang KONG Xutao SU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1年第4期34-38,47,共6页
Nano selenium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toxicity,strong activity and high biocompatibility has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bacteria,fungi,viruses and parasites,and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 Nano selenium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toxicity,strong activity and high biocompatibility has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bacteria,fungi,viruses and parasites,and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inhibiting microbial infection.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the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selenium inhibition microorganisms,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selenium nano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ELENIUM bacteriostasis MICROORGANISM MECHANISM
下载PDF
Associated Bacteriostasis Research of Coptidis Rhizoma-Folium Isatidis and Coptidis Rhizoma-Flos Poprli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2
4
作者 Guo Shijin Shan Jinxia +6 位作者 Wang Yanping Dong Lin Tang Shiyun Xu Qianqian Yang Limei Fu Shijun Shen Zhiqia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9年第1期42-44,共3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combined inhibitory effect of rhizoma coptidis-folium isatidis and rhizoma coptidis-flos poprli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2.[Method] Contrast test of single and associated bact...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combined inhibitory effect of rhizoma coptidis-folium isatidis and rhizoma coptidis-flos poprli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2.[Method] Contrast test of single and associated bacteriostasis against known serotype E. coli O2 was conducted using microcheckerboard method.[Result] The MIC of rhizoma coptidis, folium isatidis and flos poprli were 1/8 extracting liquid, 1/8 extracting liquid and 1/2 extracting liquid, respectively. When combined with folium isatidis or flos poprli, the MIC of rhizoma coptidis was 1/8 extracting liq-uid or 1/16 extracting liquid compared with single use. When combined with rhizoma coptidis, the MIC of folium isatidis and flos poprli were 1/8 extracting liquid and 1/16 extracting liquid.[Conclusion] When rhizoma coptidis was combined with folium isatidis or flos poprli, the FIC values were 2 and 0.625, performing independent action and additive effect,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izoma coptidis Folium isatidis Flos poprli ESCHERICHIA COLI ASSOCIATED bacteriostasis FIC
下载PDF
传统发酵乳品中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选育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彩云 麻和平 +3 位作者 张文齐 王洁 彭章普 邵建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产细菌素菌株Lp1,经辐照诱变得到98株突变菌,选育出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和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抑菌性能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Lp1的5株突变株L088、L087、L063、L049、L010进行广谱抑菌试验,其中菌株L088和L063为广谱抑菌性能较好菌株,突变株L088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47.81%、33.28%、22.97%、45.25%、21.39%、40.21%,突变株L063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54.27%、29.18%、25.37%、58.03%、17.85%、42.13%。采用培养皿分区法可同时在1个培养皿中完成检测6种指示菌的抑菌试验,可高效筛选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广谱抑菌 抑菌试验
下载PDF
茶黄素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6
作者 卢琴 郭云清 +5 位作者 张腾飞 张蓉蓉 胡巧 张文婷 温国元 罗青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139,共5页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茶黄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肠球菌、禽肺炎克雷伯、鸭源鸡杆菌、禽肠炎沙门氏菌、野鸟黏质沙雷氏菌、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法研究茶黄素的...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茶黄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肠球菌、禽肺炎克雷伯、鸭源鸡杆菌、禽肠炎沙门氏菌、野鸟黏质沙雷氏菌、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法研究茶黄素的抑菌作用及杀菌作用。结果显示,茶黄素对禽巴氏杆菌、鸭源鸡杆菌等具有抑菌作用,并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而对大肠埃希氏菌、禽肠炎沙门氏菌、黏质沙雷氏菌等无作用;茶黄素浓度为128μg/mL时,其对鸭源鸡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茶黄素浓度为512μg/mL时,其对禽巴氏杆菌C48-1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茶黄素浓度为512μg/mL时,其对禽巴氏杆菌和鸭源鸡杆菌具有杀菌作用。茶黄素在MBC浓度时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茶黄素是一种天然抗菌剂,具有优良的替抗前景,促进绿色健康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禽致病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发酵型茶醋的品质分析及抑菌性
7
作者 郑凤锦 方晓纯 +3 位作者 林波 任二芳 陈静 陈赶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7期42-51,共10页
以广西贺州生产的红茶(迎霜、月湾)、绿茶(开山白毛、茗山)为原料,分别与新鲜甘蔗汁混合发酵制备茶醋,考察其醋酸发酵过程中的色差、总酸、茶多酚、茶氨酸、总黄酮等指标变化,并通过电子鼻测定茶醋整体特征气味轮廓,同时采用牛津杯‐琼... 以广西贺州生产的红茶(迎霜、月湾)、绿茶(开山白毛、茗山)为原料,分别与新鲜甘蔗汁混合发酵制备茶醋,考察其醋酸发酵过程中的色差、总酸、茶多酚、茶氨酸、总黄酮等指标变化,并通过电子鼻测定茶醋整体特征气味轮廓,同时采用牛津杯‐琼脂法分析4种茶醋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3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绿茶(开山白毛、茗山)发酵体系的产酸能力较强,且茶多酚含量较高,茶醋中总黄酮成分保留较好;酸类、醇类、芳香化合物、烷类物质是茶醋的整体特征气味轮廓;以抑菌圈的大小判断4种茶醋的抑菌效果发现4种茶醋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抑菌圈明显,且茗山茶醋抑菌效果最佳,其对3种致病菌的抑菌作用为高敏感。不同茶叶品种发酵的茶醋品质和抑菌效果都有明显差别,但绿茶发酵的茶醋的口感比红茶发酵的茶醋丰富,且茶香、醋香味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甘蔗汁 发酵 茶醋 抑菌性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LM 4-2发酵人参芦头生物转化人参皂苷Rd的研究
8
作者 尤晓颜 李亚春 +1 位作者 布青云 任广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46,I0001,共10页
人参为我国传统的食药同源资源,但由于潜在的催吐等副作用,在人参炮制过程中需要做去芦处理,导致大量的人参芦头被丢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何减少浪费、提高人参的综合应用需要进行相应研究。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液相色谱法的人... 人参为我国传统的食药同源资源,但由于潜在的催吐等副作用,在人参炮制过程中需要做去芦处理,导致大量的人参芦头被丢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何减少浪费、提高人参的综合应用需要进行相应研究。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液相色谱法的人参皂苷检测方法,通过对13种人参皂苷单体进行测试,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从6株候选菌株中筛选出转化人参皂苷Rd产量最高的菌株Bacillus subtilisLM 4-2,推测人参皂苷Rd经由Rc水解途径转化而来,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菌株LM 4-2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0 d,温度30℃,料液比1∶4.3(g∶mL),接种量7.5%,该优化条件下Rd产量为(6.375±0.006)mg/g。同时,研究还对人参芦头发酵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抗氧化性试验发现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取物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2.55%;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取物质量浓度达到1.0 mg/mL时,对测试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均能产生抑制作用,发酵液对3种测试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1.0、0.75和1.0 mg/mL。这些研究为通过菌株LM 4-2发酵人参芦头转化人参皂苷Rd、提高人参芦头的应用价值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芦头 人参皂苷 抗氧化性 抑菌作用 生物转化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机制及其对主要致龋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阿尔曼·阿卜力孜 吴龙 +1 位作者 玛依奴尔·阿塔吾拉 赵今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潜在机制,并分析其对主要致龋菌的作用。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新疆桑白皮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获取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共同靶点,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富...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潜在机制,并分析其对主要致龋菌的作用。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新疆桑白皮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获取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共同靶点,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抑菌实验,首先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50%最低抑菌浓度(50%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绘制生长曲线;分别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浮游状态产酸、产糖和黏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种50%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50%minimum biofil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BIC50)和50%最低已形成生物膜清除浓度(50%minimum biofilm re-duction concentration,MBRC5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筛选出新疆桑白皮防龋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等可能是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关键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可能对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产生影响。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IC50分别为0.5、0.5、0.25 mg/mL,MBC分别为4.0、2.0、1.0 mg/mL。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主要致龋细菌浮游状态产酸、产多糖以及黏附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BIC50分别为1.0、1.0、0.5 mg/mL,MBRC50分别为4.0、4.0、2.0 mg/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新疆桑白皮药物浓度的增加,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逐渐减少。结论新疆桑白皮可通过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TNF、IL-6、IL-1β等关键靶点及多种作用途径防龋,不仅能抑制主要致龋细菌浮游状态生长、产酸、产糖、黏附能力且对致龋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天然药物 桑白皮 提取物 龋病 防龋 致龋细菌 抑菌 毒力因子
下载PDF
儿童化妆品检查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冬华 崔碧玲 +2 位作者 黄佳慧 雷柳冰 马冉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目的 考察市售儿童化妆品的卫生质量状况,研究其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对市售常见的83批儿童化妆品进行微生物检查,通过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控制菌检查方法对儿童化妆品的控制菌进... 目的 考察市售儿童化妆品的卫生质量状况,研究其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对市售常见的83批儿童化妆品进行微生物检查,通过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控制菌检查方法对儿童化妆品的控制菌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同时按不同剂型对其进行分类,并统计各剂型中防腐剂使用情况和占比问题,根据抑菌性样品添加的防腐剂成分类型统计防腐剂添加情况。结果 83批儿童化妆品经微生物检查合格率达100%;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表明,12批样品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性,抑菌率为14.5%。样品需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或薄膜过滤法结合添加中和剂等方法消除抑菌性,其方法适用性试验才能通过,表明一些儿童化妆品自身的抑菌性较强。防腐剂统计结果可见,儿童化妆品中防腐剂苯氧乙醇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苯甲酸钠和羟苯甲酯,且不同剂型的儿童化妆品对防腐剂添加的种类有相对的偏向选择适用性;抑菌性成分统计情况可见,氯苯甘醚和苯甲酸的抑菌性较强。结论 儿童化妆品在控制菌检查前建议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在儿童防腐剂种类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安全有效且抑菌性较弱的防腐剂;本研究可为儿童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化妆品 微生物检验 方法适用性 抑菌性 控制菌
下载PDF
壬醛与香芹酚复合抑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蓝莓的保鲜作用
11
作者 戴瑶 陈玥琰 +4 位作者 张翔 王莉 李梅青 高学玲 张海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8-245,I0004,I0005,共10页
为开发适合蓝莓采后贮藏保鲜的非接触式抑菌型天然固体缓释保鲜剂,以蓝莓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灰霉菌为目标菌种,首先采用棋盘法从10种抑菌精油中筛选出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精油组合,再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复合精油-β-环糊... 为开发适合蓝莓采后贮藏保鲜的非接触式抑菌型天然固体缓释保鲜剂,以蓝莓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灰霉菌为目标菌种,首先采用棋盘法从10种抑菌精油中筛选出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精油组合,再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复合精油-β-环糊精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表征,最后研究了微胶囊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壬醛与香芹酚具有协同抑制灰霉菌生长的效果;最佳制备工艺为β-环糊精/复合精油比8.75∶1(g/mL),包埋温度50.3℃,包埋时间2.0 h,微胶囊包埋率可达78.23%;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形态为规则晶体结构,平均粒径为16.86μm;抑菌实验表明,随着微胶囊用量增加,其对灰霉菌的抑制作用也提高;经过26 d释放后,在4℃和20℃微胶囊中复合精油最大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0.52%和57.78%,具备缓释特性。在蓝莓保鲜实验中,贮藏至2周+8 d,相较空白对照(CK),6%(以果实质量分数计)微胶囊组蓝莓的商品率提高了39.73%、霉菌总数降低了61.39%,延缓了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与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有效保持了蓝莓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醛 香芹酚 协同抑菌:微胶囊 蓝莓
下载PDF
己烯醛纳米乳工艺优化及其对壳聚糖薄膜的影响
12
作者 赖小娇 李文乐 +6 位作者 张春艳 唐贵铭 袁梦 侯传皓 张莉 刘耀文 李素清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为解决己烯醛在应用方面水不溶性、性质不稳定等问题,以吐温-80、黄原胶共同稳定乳液,采用高速剪切-超声破碎法制备己烯醛纳米乳。以粒径、多分散指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纳米乳的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表征。当吐温-8... 为解决己烯醛在应用方面水不溶性、性质不稳定等问题,以吐温-80、黄原胶共同稳定乳液,采用高速剪切-超声破碎法制备己烯醛纳米乳。以粒径、多分散指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纳米乳的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表征。当吐温-80、黄原胶质量分数分别为2%、0.3%,己烯醛体积分数8%,超声8 min时,该纳米乳的粒径、多分散指数最小,稳定性最强。纳米乳在处理温度-20~50℃,pH值2~10,离子浓度100~500 mmol/L的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稳定性。此外,纳米乳抑菌性能增强,表明乳化体系可提高己烯醛利用率。最后将乳液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膜,改善了壳聚糖膜的阻水、抑菌性能,拓宽了壳聚糖膜和己烯醛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烯醛 纳米乳液 稳定性 抑菌性 壳聚糖 复合膜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主-被动抑菌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朱凯悦 朱丽娜 +2 位作者 底月兰 王海斗 段天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特别是可植入器械。医疗器械的型号多样、结构复杂、局部尺寸较小,且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多种媒介,极易黏附污渍,导致微生物的聚集,引发器械感染,安全、可靠的... 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特别是可植入器械。医疗器械的型号多样、结构复杂、局部尺寸较小,且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多种媒介,极易黏附污渍,导致微生物的聚集,引发器械感染,安全、可靠的医疗器械是提高救治效率的关键。从细菌生长机制出发,将现有金属材料表面抑菌改性方法归纳为两大类:依靠抗菌涂层主动杀菌的改性方式和控制表面润湿性的被动抑制细菌黏附的改性方式。采用主动改性方式,虽然能从根本上杀死细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杀菌剂存在耐药性、成本高、生物毒性等问题。被动改性方式无法直接杀死细菌,一旦表面被细菌定植,就会失去抑菌效果。为了实现医疗器械表面高效、长时、安全的清洁,研究者提出主–被动协同抑菌改性方法,将化学杀菌方法与抗黏附抑菌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2种方法的优势,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医疗器械 表面改性 抑菌 超疏水表面 纳米粒子
下载PDF
放线菌4-1的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作用和稳定性探究
14
作者 郭宇豪 刘绍波 +1 位作者 葛菁萍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旨在挖掘盐碱地菌种资源并对其抑菌功能进行检测。以自行分离的放线菌4-1为候选菌株,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属地位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 旨在挖掘盐碱地菌种资源并对其抑菌功能进行检测。以自行分离的放线菌4-1为候选菌株,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属地位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菌株4-1与紫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puniceus)最为相似,同源性高达99.93%,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亲缘关系最为相近;菌株4-1发酵液的抑菌谱比较广泛,对病原性细菌(6株)和病原性真菌(5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酸碱、热、紫外线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当温度高于90℃或pH<4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下降。该菌种资源的获得及功能评价,为进一步扩大根际促生细菌种类及应用奠定了菌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紫赤链霉菌 菌株鉴定 抑菌作用 稳定性
下载PDF
黄芩素对MC3T3-E1体外成骨分化及对口腔常见菌的抑菌作用
15
作者 王越 林芳辰 +2 位作者 苏琦 黄霞 周志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2-61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芩素对MCT3-E1增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对口腔常见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MC3T3-E1细胞分别培养在0、6、12、18、24µmol/L的黄芩素浓度下,通过CCK-8实验检测黄芩素处理后MC3T3-E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芩素对MCT3-E1增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对口腔常见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MC3T3-E1细胞分别培养在0、6、12、18、24µmol/L的黄芩素浓度下,通过CCK-8实验检测黄芩素处理后MC3T3-E1的增殖活性;对成骨诱导培养后的MC3T3-E1进行ALP活性检测;RT-PCR法检测RunX2、BMP2、Osterix基因的表达差异。K-B纸片法检测黄芩素处理24 h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链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黄芩素可在一定程度降低细胞增殖活力,但不影响其继续增殖。18µmol/L的黄芩素可以提高MC3T3-E1的ALP活性,并有效上调BMP2与Osterix的表达,下调RunX2的表达,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血链球菌的增殖(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黄芩素(18µmol/L)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并且可有效抑制口腔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血链球菌)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成骨细胞 黄芩素 成骨作用 抑菌 分化 增殖
下载PDF
39味中药及其复方对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16
作者 赵双 王冠男 +5 位作者 周子凡 寇宇宁 陈春琴 焦梦珍 于忠娜 于雷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抑制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O78地方流行株的有效中药。采用打孔法测定39味中药及其复方对APEC的抑菌效果,使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3... 试验旨在筛选抑制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O78地方流行株的有效中药。采用打孔法测定39味中药及其复方对APEC的抑菌效果,使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39味中药中有9味中药对APEC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五味子、洛神花和黄柏对APEC高度敏感,MIC依次为31.25、31.25、500 mg/mL,MBC依次为62.5、125、500 mg/mL;蒲公英、红花和石榴皮中度敏感,MIC与MBC均大于或等于500 mg/mL;丹皮、何首乌和荷叶低度敏感;其余中药无抑菌效果。复方中五味子+洛神花配伍药效最好,MIC与MBC分别为31.25 mg/mL与125 mg/mL。说明在39味中药中五味子、黄柏、洛神花和复方五味子+洛神花(1∶1)对APEC有比较好的体外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中药 复方 药敏试验 体外抑菌
下载PDF
木质素抑菌性能强化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硕 张健本 +1 位作者 甘心权 谢彩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5-1208,1213,共5页
综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说明了木质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机理,即酚羟基能促进细胞周围pH值的降低,从而可以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和电子传递酶系统活性,达到抑菌作用,而分子量降低可以提... 综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说明了木质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机理,即酚羟基能促进细胞周围pH值的降低,从而可以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和电子传递酶系统活性,达到抑菌作用,而分子量降低可以提高木质素酚羟基含量,亲水性提高则可有效提高木质素水溶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提高木质素抑菌活性的主要方法:解聚法、分级法、木质素的提取方法和木质素-银络合物法,阐述了不同方法改性木质素如何提高其抑菌活性,并对提高木质素抑菌活性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抑菌 解聚 分级 提取 络合
下载PDF
胃肠微环境下吻合钉仿生表面对细菌黏附的微流场仿真
18
作者 冯荣川 胡亚辉 +4 位作者 马言 张春秋 刘淑红 刘帮 付蔚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45,共7页
目的模拟在吻合钉植入人体以后,吻合钉表面与肠壁组织之间的微流场环境,研究其仿生疏水化表面对细胞外液流速和壁面处流体剪切力的影响,进而通过流场的变化调控细菌的黏附。方法观察鲨鱼皮肤微结构,建立细菌在微流场环境中的简化二维运... 目的模拟在吻合钉植入人体以后,吻合钉表面与肠壁组织之间的微流场环境,研究其仿生疏水化表面对细胞外液流速和壁面处流体剪切力的影响,进而通过流场的变化调控细菌的黏附。方法观察鲨鱼皮肤微结构,建立细菌在微流场环境中的简化二维运动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模拟静态流场和动态流场中,细菌分别在光滑表面和微织构表面的运动,比较两种表面环境下细菌周围的流场特征和流体剪切力,分析流体剪切力影响细菌黏附的内在机制。结果仿生微织构的加入增强了微流场内细胞外液的流速,在静态流场中流体对细菌的黏滞作用较小;动态流场中流体对细菌的推动作用更强;一定范围内的微坑宽度使微织构壁面所受流体剪切力更大。结论吻合钉的仿生微织构表面,加快了细胞外液的流速,提高了微织构壁面和细菌所受流体剪切力,对细菌的附着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吻合钉抑菌表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鲨鱼皮肤结构 吻合钉 抑菌性 细胞外液流速 壁面剪切力
下载PDF
20味中药体外抑制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
19
作者 冯玉树 李贵琴 +2 位作者 李冰慧 李勤凡 王妍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为探讨诃子、薄荷、黄连等20味中药提取物对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分离鉴定的奇异变形杆菌的抑制效果。用水煮法分别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各中药提取物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棋... 为探讨诃子、薄荷、黄连等20味中药提取物对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分离鉴定的奇异变形杆菌的抑制效果。用水煮法分别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各中药提取物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棋盘法、时间杀菌-曲线绘制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奇异变形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诃子、薄荷、黄连、艾叶、金银花、知母、五倍子的抑菌效果明显,MIC值为3.9~62.5 mg/mL,MBC值为3.9~125 mg/mL;其中诃子与薄荷联用,表现协同作用;诃子和黄连、金银花、艾叶、五倍子联用,均表现相加作用;诃子和知母联用,表现无关作用。结果提示,诃子与不同中药组合能起到不同抑菌效果,为临床奇异变形杆菌引发的疾病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中药 联合抑菌 时间-杀菌曲线
下载PDF
3种中草药水提物及其复配剂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20
作者 周颖 刘维平 +2 位作者 王弘浩 徐誉彰 周玉香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4,共5页
为了研究黄芪、甘草和苦豆子3种草药提取物及其复配剂的抑菌效果,试验采用水提法分别制备单剂中草药的提取液,按照L9(3^(4))正交试验设计得到9种不同复配剂,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作为供试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 为了研究黄芪、甘草和苦豆子3种草药提取物及其复配剂的抑菌效果,试验采用水提法分别制备单剂中草药的提取液,按照L9(3^(4))正交试验设计得到9种不同复配剂,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作为供试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黄芪、甘草和苦豆子单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3种不同单剂提取物中,黄芪提取物对3种菌的抑菌效果最优,甘草、苦豆子次之。与单剂相比,3种中草药复配剂整体的抑菌效果均有提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效果的最佳配比分别为1∶1∶2、2∶2∶1和4∶1∶2。经验证,3种中草药复配剂配比为1∶1∶2时,综合抑菌效果最佳,该复配剂作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20、14.10、12.92mm。研究表明,在畜牧生产中,建议黄芪、甘草和苦豆子水提液的复配添加比为1∶1∶2,浓度为0.6、0.6、1.2 g/mL,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提取物 复配 抑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