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ed distally based peroneus brevis muscle flaps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s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 ankle and foot
1
作者 邓国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3年第2期128-129,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 simple, valuable new method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 ankle and the foot. Methods The distally based peroneus brevis muscle fkps were appli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 simple, valuable new method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 ankle and the foot. Methods The distally based peroneus brevis muscle fkps were applied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s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the ankle and the foot. The muscle flaps were covered with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Results The distally based peroneus brevis muscle flaps were applied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s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 the ankle and the foot in 16 cases. The larges area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 was 5 cm × 7 cm. The smallest was 3 cm × 4 cm. Primary healing occured in 14 cases undergoing muscle flap construction, second-stage healing occured in 2 cases, no total flap necrosis occured in any cases. Conclusion ThisChina Medical Abstracts(Surgery) technigue is a simple and complication are lesser. The successful rates are higher. This muscle flap is suitable to the mudium or small soft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Applied distally based peroneus brevis muscle flaps for coverage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s over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leg ankle and foot
下载PDF
Versatility of Reverse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Distal Lower Limb Soft tissue Defects 被引量:3
2
作者 潘海涛 郑启新 +2 位作者 杨述华 吴斌 刘建湘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3期382-386,共5页
Summary: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s with the reverse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 to reconstruct the distal lower limb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traumatic injuries. These flap graftings were carried o... Summary: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s with the reverse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 to reconstruct the distal lower limb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traumatic injuries. These flap graftings were carried out from Oct. 2010 to Dec. 2012 in our department. The series consisted of 36 patients, including 21 men and 15 women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6.2 years (14-83 years) and with a medium followp period of 18 months (12-24 months). Of all the cases of acute trauma, there were 10 eases of trauma of distal tibia, 9 cases of trauma of perimalleolus, and 17 cases of trauma of midfoot and forefoot.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were diabetes (2 cases), advanced age (〉65 years, 3 cases) and ciga- rette smoking (6 cases). The reverse flow sural island flap irrigation depended on lower perforators of the peroneal artery. The fasciocutaneous pedicle was 3-4 cm in width and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consisted of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 fascia, the sural nerve, short saphenous vein, superficial sural artery together with an islet of subcutaneous cellular tissue and skin. The most proximal border of the flap was only 1.5 cm away from the popliteal skin crease and the pivot point was 5-7 cm above the tip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All the flaps survived. No arterial crisis occurred in any case. The venous congestion occurred in 2 cases and got better after raising the limbs and bloodletting. Only in an old man, 1.5 cm necrosis of distal margin of his flap occurred and finally healed after continuous dressing change. One-stage skin grafting was performed, and all the donor sites were sutured and successfully heal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everse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 is safe and reliable to extend to the proximal third even near the popliteal skin crease. We also concluded this flap can be safely and efficiently us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large and far soft-tissue defects from the distal leg to the forefoot with more versatility and it is easier to reach the recipient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al nerve reverse island flap distal lower limb soft tissue defects
下载PDF
中医筋骨理论中筋与骨的关系内涵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袁仕国 宁嘉威 +1 位作者 陈美雄 郑凯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中医骨伤科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筋骨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经典理论,但筋骨理论散在记载于各经典中,筋与骨内涵关系尚未有系统的阐述,尤其是生理、病理、治疗原则上的关系均为零散阐述。本文综合文... 中医骨伤科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筋骨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经典理论,但筋骨理论散在记载于各经典中,筋与骨内涵关系尚未有系统的阐述,尤其是生理、病理、治疗原则上的关系均为零散阐述。本文综合文献认为筋骨理论筋与骨内涵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相辅相成,体现为筋骨和合、骨正筋柔、筋强骨壮、筋骨互用等;病理上相互影响,体现为筋弛骨痿、筋滞骨错、骨错筋挪、骨断筋离等;治疗上同辨同治,体现为:理筋正骨、筋骨并重、筋骨平衡、调衡筋骨、根源同治等。骨伤临床实践遵循筋骨理论的指导原则,无论内治或外治,均需要辨病辨证结合,同时“辨骨、辨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骨伤科学 筋骨理论 筋骨并重 理论内涵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伴软组织损伤3种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明明 张中 +4 位作者 孙建华 赵刚 宋华 颜华东 吕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885,共7页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治疗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2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胫骨远端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构建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胫骨顺行髓内钉、外置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固定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 2019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胫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3组模型的骨折端位移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所有模式载荷中,逆行髓内钉组位移最小,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平均位移最大;在800 N垂直载荷中,各组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载荷模式下各组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均表现为胫骨中段最高,向近、远端缓慢过渡降低;胫骨干部位应力分布均呈现逆行髓内钉组最高、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应力最小的情况;(3)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外置接骨板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模型中固定物的应力值,外置接骨板组最大,逆行髓内钉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最小;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固定物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3种固定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抗旋转能力及轴向稳定性,其中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 逆行钉 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5
作者 易进 邹秀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9期107-111,共5页
目的对比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手指末节离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红蓝球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对... 目的对比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手指末节离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红蓝球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伤指活动度、伤指血液循环、伤指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两点辨别觉低于对照组,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指甲长度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循环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指感觉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动脉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一般情况均较优,但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面的效果更佳,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指活动及血液循环的恢复,手术时间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均更短,综合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节离断伤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皮肤软组织修复
下载PDF
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中重度外翻膝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体惠 王旭 +4 位作者 吴锦清 陈继良 王启金 许宏伟 林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25-4830,共6页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的:观察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应用于中重度外翻膝的疗效,旨在探讨更加适合中重度外翻膝的手术入路。方法:选择56例中重度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轮流进行髌旁内、外侧入路手术,外侧组28例行髌旁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内侧组28例行髌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使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收集两组患者术中假体限制性种类、聚乙烯衬垫厚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股胫角、髌骨倾斜角、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组髁限制性假体使用率明显低于内侧组,聚乙烯衬垫平均厚度低于内侧组,手术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56例患者随访2-5年,所有患者无假体松动及骨吸收迹象;末次随访外侧组髌骨倾斜角及胫股角小于内侧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高于外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③两组各有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血肿、假体脱位、医源性神经损伤、异位骨化、假体周围骨折等情况;④提示髌旁外侧入路治疗中重度外翻膝可有效保护膝内侧软组织张力,更少使用髁限制性假体,髌骨轨迹更加友好,术后功能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外翻膝 膝关节 髌旁外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 软组织平衡
下载PDF
人工真皮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对创面愈合、指腹感觉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研究
7
作者 史一 孔钰环 秦芝霞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64-268,共5页
目的分析人工真皮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对创面愈合、指腹感觉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78例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人工真皮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对创面愈合、指腹感觉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78例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游离植皮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真皮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移植物存活率、手术次数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且手术费用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指腹感觉等级达到S3+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腹两点辨别觉及TAM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植皮手术相对于传统方法对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有更小的影响,可为促进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指腹感觉相关功能的恢复与游离植皮修复术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修复 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创面愈合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一项单间室压力传感器研究
8
作者 南少奎 李铁键 +4 位作者 肖龙涛 曹正 李想 李海峰 柴伟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使用一种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测量术中膝关节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验证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智能且精准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目的使用一种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测量术中膝关节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验证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智能且精准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35例(35膝)MAKO机器人辅助内侧单髁置换手术病人,男8例,女27例,年龄为(66.3±7.7)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4.5±6.3)kg/m^(2)。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中使用机器人的软组织动态平衡功能对屈伸间隙进行预评估,并对假体的计划进行调整,使伸直和屈曲的软组织张力平衡,截骨完成后使用单髁压力传感器对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评估,记录屈膝10°、45°、90°时内侧间室股骨和胫骨假体之间的压力。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病人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31.8±14.2)个月。术中记录压力在屈膝10°时为(47.3±20.8)N,屈膝45°时为(40.1±18.2)N,屈膝90°时为(42.7±19.8)N。病人术后OKS评分、VAS评分及RO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使用的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软组织张力有着准确的评估效果。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可以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截骨前对软组织张力进行准确评估并精准调整假体规划,帮助膝关节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膝单髁置换术 压力传感器 软组织平衡 临床结果
下载PDF
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9
作者 程亭秀 齐逸凡 +3 位作者 马晓婷 曹景文 肖丙龙 程广耀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第6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 目的:观察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2组HSS评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软组织平衡技术保守治疗老年重度膝骨关节炎简单、实用、效果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膝骨关节炎 老年 软组织平衡技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飞 段虹昊 +1 位作者 欧学海 党幼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9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目的探讨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腹部带蒂皮瓣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创面组织病理学评分、手指远节屈伸活动度、手指功能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疼痛、创面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合并指骨骨折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手指远节屈伸活动度和手指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远节软组织挫灭伤 指骨骨折 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皮瓣修复
下载PDF
应用累积和控制图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电子压力垫片指导软组织平衡的学习曲线
11
作者 赵然 刘延青 田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8-664,共7页
目的: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探讨术者在电子压力垫片(sensor)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中软组织平衡的学习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位高年资医师最初完成的73膝sensor辅助TKA数据... 目的: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探讨术者在电子压力垫片(sensor)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中软组织平衡的学习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位高年资医师最初完成的73膝sensor辅助TKA数据,其中男性8例(8膝),女性52例(65膝),平均年龄(67.5±5.9)岁(57~82岁)。测量膝关节伸直(0°)和屈曲45°、90°、120°时内外侧间隙平衡情况,了解内外侧压力分布,绘制CUSUM学习曲线。结果:膝关节0°时内侧压力显著高于外侧(P<0.01),屈曲后内外侧压力均快速下降,屈曲45°~120°时内外侧压力相似。0°时的学习曲线在第34膝自上而下穿过可接受控制线,表明膝关节伸直位软组织平衡最易通过sensor学习掌握;屈曲45°时的学习曲线始终在不可接受线上方,表明中屈曲角度膝关节平衡最难掌握;屈曲90°和120°时,分别在第68膝和57膝穿过可接受线,表明屈曲及极度屈曲时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可经过增加手术例数获得提高。结论:sensor学习过程简单,可以辅助TKA术中的软组织平衡,指导关节外科医师进一步掌握软组织平衡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电子压力垫片 软组织平衡 学习曲线 累积和控制图
下载PDF
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邰金谷 丁志勇 +4 位作者 孙亮 曹云平 叶国宝 郝鹏 李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39-845,共7页
目的:探讨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患者行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后发生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21年5月,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112例背侧移位DRF患者,其中男45例,女67例;年龄18~85(46.24&#... 目的:探讨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患者行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后发生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21年5月,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112例背侧移位DRF患者,其中男45例,女67例;年龄18~85(46.24±10.0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软组织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40例)和无并发症组(7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桡骨掌倾角和尺偏角、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和背伸活动度、握力均显著改善(P<0.05)。与无并发症组相比,并发症组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吸烟、糖尿病、骨折C型、开放性骨折以及手术时间≥90 min的患者比例均更高(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吸烟、糖尿病、骨折AO分型、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间,以确定影响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93%(94/112),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4.82%(95/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骨折C型、开放性骨折以及手术时间≥90 min,均为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其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骨折C型、开放性骨折以及手术时间≥90 min,均为DRF掌侧钢板固定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对该类患者应做好围手术期软组织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接骨板 软组织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测量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5 位作者 邬黎平 罗焕 罗贞 陈家辉 罗裕强 原向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发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上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出现为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软组织平衡调节以及生物力线测量等... 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发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上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出现为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软组织平衡调节以及生物力线测量等。本文中作者充分结合国内外最近研究,就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涉及的软组织平衡测量技术的发展近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相关领域传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持续优化完善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医学领域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测量相关技术将有更多新的突破,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望得到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压力传感器 软组织平衡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
下载PDF
MGT与MRT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清山 陈志伟 +4 位作者 陈魏 金奉天 张润民 李辉云 冉讯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观察内侧间隙保留技术(MGT)与测量截骨技术(MRT)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83例,按不同软组织平衡技术分为MGT组88例和MRT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随访,比较膝关节内翻角、膝关节... 目的 观察内侧间隙保留技术(MGT)与测量截骨技术(MRT)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83例,按不同软组织平衡技术分为MGT组88例和MRT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随访,比较膝关节内翻角、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时长、聚乙烯垫片厚度、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T与MRT术后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疼痛症状,但前者术后膝关节HSS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后者(P<0.05)。结论 采用MGT更能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内翻膝骨关节炎 软组织平衡 MGT MRT
下载PDF
屈曲型膝内翻患者初次全膝置换术中内侧挛缩组织松解的程序化处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红星 成小辉 袁祥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总结评估程序化松解处理内侧挛缩组织在屈曲型膝内翻患者初次全膝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82膝)屈曲型膝内翻患者,其中男21例(26膝),女47例(56膝),年龄61~78岁,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总结评估程序化松解处理内侧挛缩组织在屈曲型膝内翻患者初次全膝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82膝)屈曲型膝内翻患者,其中男21例(26膝),女47例(56膝),年龄61~78岁,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完成,术中程序化处理内侧挛缩组织。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HSS)、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和膝关节内翻角。观察X线片表现,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结果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年以上。68例患者未出现感染、松动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的KSS、VA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和膝关节内翻角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屈曲型膝内翻患者中,程序化处理内侧挛缩组织可达到创伤适度、有效平衡、并发症少和重建理想的膝关节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膝内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软组织平衡 膝关节功能重建
下载PDF
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软组织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长青 温建民 +8 位作者 张秀芬 司同 蒋昭霞 梁朝 权伍成 刘乃刚 宋美扬 张义 陈占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机理。方法 18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JZL-Ⅱ软组织张力计垂直于触诊压痛最痛点皮肤...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机理。方法 18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JZL-Ⅱ软组织张力计垂直于触诊压痛最痛点皮肤平面,测出该点的500 g压力位移与组织能量吸收比,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500 g压力位移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组织能量吸收比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而电针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刀组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显著大于电针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不仅能够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刚度增高,且能增强其变形能力,从而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这可能是针刀治疗KOA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松解法 膝骨关节炎 软组织张力 力学平衡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宝军 邓展生 +4 位作者 朱峥嵘 吴克 柴志勇 吴向阳 刘志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038-2042,2046,共6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功能恢复问题进行讨论。男7例8膝,女16例18膝;年龄55 ̄83岁,平均67.8岁。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 ̄50°,平均(13.6±2.2)°;以正常股胫角外翻6°为标准,术前膝内翻角度为8° ̄23°,平均(12.5±1.9)°。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ofspecialsurgery,HSS)评分为30 ̄66分,平均(39.0±2.8)分。结果术中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屈曲挛缩;术中并发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髌韧带部分撕裂1例。术后23膝股胫角外翻角度3.5°~7.4°,3例残留股胫角内翻角2° ̄5°,术后平均膝内翻角度(1.7±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 ̄29个月,平均18个月,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 ̄10°屈曲挛缩,术后平均膝屈曲(0.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3 ̄92分,平均(85.0±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合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和畸形得以矫正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屈曲畸形 内翻畸形 软组织平衡
下载PDF
从筋骨力学平衡理论探讨林氏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急性颈性眩晕的理论来源及诊疗方法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黎 王金玲 +2 位作者 吴山 林应强 范志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9期1714-1716,1719,共4页
岭南名医林应强教授将中医整体观融入于筋骨整体观中,结合颈椎筋与骨的解剖和现代生物力学的筋骨力学平衡理论,通过多年临床总结逐渐形成了以爆发力为手法核心的徒手正骨手法,以"筋骨并重,重在正骨理筋,恢复筋骨力学平衡"为... 岭南名医林应强教授将中医整体观融入于筋骨整体观中,结合颈椎筋与骨的解剖和现代生物力学的筋骨力学平衡理论,通过多年临床总结逐渐形成了以爆发力为手法核心的徒手正骨手法,以"筋骨并重,重在正骨理筋,恢复筋骨力学平衡"为治疗思路,强调接诊时注意首先排除手法禁忌证,然后按照触诊定位、先理筋再正骨理筋的诊疗步骤进行。本文从筋骨力学平衡理论介绍林氏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急性颈性眩晕的理论来源及诊疗方法,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筋骨 力学平衡 定点旋转扳法
下载PDF
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被引量:10
19
作者 喻长纯 王战朝 尚延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索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施行的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技术。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实施的86例104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行TKA的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中的... 目的探索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施行的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技术。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实施的86例104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行TKA的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中的软组织平衡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男19例23膝,女67例81膝;年龄57岁~78岁,平均66岁。行单侧TKA术68例,双侧18例。均为初次行TKA的OA患者。术前内翻角为6~34°,平均12.3°;其中软组织性内翻占总内翻角的56.7%,骨性内翻占43.3%。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0°以下21膝,10~19°45膝,20~29°22膝,30°以上16膝,平均18.9°。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8.9°,术中除4例残留5°屈曲挛缩外,其余患者术中膝关节均能达到完全伸直。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7个月,6例残留5~10°屈曲挛缩,余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术前内翻角6~34°,平均12.3°;术后测量股胫角170.3~175.6°,平均174.7°,其中2例残留内翻角>3°。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内侧副韧带股骨起点损伤2例;髌骨弹响2例;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塞各1例,经内科治疗后未遗留神经症状。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主要手段,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可使高度畸形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 软组织平衡
下载PDF
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良 钟广军 +1 位作者 高宏 艾合麦提.玉素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采用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7月,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局部移位修复34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17~61...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采用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7月,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局部移位修复34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17~61岁。病程4h^8个月。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18例,足踝部缺损11例,足跟负重区缺损5例。其中伴胫骨或跟骨慢性骨髓炎者13例,创面感染8例,骨外露3例。所取皮瓣范围6cm×4cm^15cm×12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加压包扎。结果术后31例筋膜皮瓣全部成活,3例部分坏死,对症处理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均满意,小腿及足踝部血运、功能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皮瓣成活率高,术后外形美观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远端蒂筋膜皮瓣 修复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