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BASIN EVOLUTION, STRUCTURAL STYLES OF THE QAIDAM AND AN ESTIMATE OF DENUDATION IN ADJACENT MOUNTAIN SYSTEMS, NORTHEA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 Liangjie, Jin Zhijun, Zhang Mingli (Basin &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00,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12-212,共1页
Qaidam basin is located at northeast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ed by east Kunlun, south Qilian and Altun mountain syste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enozoic basin evolutionary stage... Qaidam basin is located at northeast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ed by east Kunlun, south Qilian and Altun mountain syste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enozoic basin evolutionary stages, structural styles of the Qaidam, and the denudation in adjacent mountain systems through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lemented by field observation. The Qaidam basin has experienced two tectonic stages of Paleogene—early Miocene (65~12Ma) and late Miocene—present (12~0Ma). The former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ial uplift of the mountains and subsidence of the basin, and the latter by intense compression, wrench, thrusting and folding. The compressional structural styl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ircle Hero—Range Depression of southwest Qaidam, such as Nanyishan, Youquanzi, Younan, Youshashan anticline belts and thrust faults. The wrench structural styles of the northern Qaidam include en echelon uplifts (fault—block outcrops) such as Seshitengshan, Luliangshan, Xitieshan and Eimnikshan,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pre\|Sinian and Paleozoic rocks; en echelon anticlines such as Lenghu—Nanbaxian belts; and en echelon depressions such as Kunteyi, Senan and Yibei depressions,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evolution structural STYLES DENUDATION qaidam bas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Since Late Cretaceous 被引量:3
2
作者 LI Nan LI Weiran LONG Haiy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6期967-976,共10页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bsidence history analysis and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alysis, the vertical uplift/subsidence history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compression history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bsidence history analysis and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alysis, the vertical uplift/subsidence history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compression history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a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since late Cretaceous can be divided into a rifting phas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and a post-rifting phase (Neogene to Quaternary). The rifting phase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an initial rifting stage (late Cretaceous), an intensive rifting stage (Paleocene), a rifting termination stage (Eocene), and an inversion-uplifting stage (Oligocene). Together, this divis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pisodic-evolved intracontinental rift-depression basi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since late Cretaceous was mainly fault-related. The horizontal extension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were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faults. Th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f faults also caused variations in local uplift/subsidence movements and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extension. The late Cretaceous initial rifting of the north depress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is related to the Pacific-Eurasia convergence. From the Paleocene intensive rifting stage to present, the Pacific-Eurasia convergence and India-Eurasia convergence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idence history balanced cross-section tectonic evolutio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下载PDF
Thermal History since the Paleozoic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Li LI Zongxing +3 位作者 LIU Chenglin PENG Bo FANGXinxin YUAN Guid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The Qaidam Basin is th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hase superi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thermal history not only plays an ... The Qaidam Basin is th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hase superi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thermal history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revealing the tectonic origi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uplif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but also can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is work used balanced cross-section technique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with modeling of fission track length distribution to infer that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Early Jurassic movement(~200 Ma), which caused the carboniferous uplift and denudation, the geological movemen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characterized by early stretching and late northeast-southwest extrusion; the Himalayan movement in multi-stage development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41.1–33.6 Ma) and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9.6–7.1 Ma, 2.9–1.8 Ma), and large-scale orogeny caused pre-existing faults reactivated in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buri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the thermal history of eastern Qaidam Basin was restor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hermal history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shows slow cooling characteristics; th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eastern Qaidam Basin was 38–41.5℃/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9.0℃/km in the Late Paleozoic, 29–35.2℃/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3.0℃/km in the Early Paleogen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of the Qaidam Basin increased in the Late Paleogene,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Late Neoge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since Paleozoic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magmatic thermal events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history balanced cross-sectionS technique FISSION track eastern qaidam basin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5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段书府 陈元中 沈亚 管俊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5,共10页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地质构造 沉积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亚东 张涛 +5 位作者 迟云平 刘艳蕊 张志高 李仕远 方小敏 张跃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相博 袁剑英 +3 位作者 陈启林 王琪 李斌 孟自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也受地壳深部活动的影响,其成盆动力学模式为深层伸展,浅层压扭。这一模式不但较好地解释了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较好地解释了盆地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是对“大型拆离伸展—拉分盆地”成盆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成盆动力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40
7
作者 吴光大 葛肖虹 +4 位作者 刘永江 袁四化 巩庆林 陈言忠 沈亚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两次挤压反转期是圈闭构造的主要形成期,控制盆地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宗星 邱楠生 +3 位作者 马寅生 郭迎春 肖勇军 赵为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在侏罗纪早期构造活动强烈,导致了石炭系抬升、剥蚀;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表现为早期的弱伸展与晚期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喜山运动在该区域多期发育,主要为喜山运动早期(41.1~33.6Ma)、喜山运动晚期(9.6~7.1 Ma,2.9~1.8 Ma),其中晚喜山运动造成了先存断裂的再次活化。在埋藏史重建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总体变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古生代末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古地温梯度为38~41.5℃/km,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9℃/km;古近纪早期地温梯度降为29~35.2℃/km,平均值为约33.0℃/km,古近纪末地温梯度有所变大,新近纪末趋于现今的热状态。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岩浆热事件发育与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平衡剖面 裂变径迹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控藏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隋立伟 方世虎 +4 位作者 孙永河 杨春燕 孟庆洋 桂丽黎 陈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1-27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结合包裹体测温、埋藏史模拟及主成藏期确定,明确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构造带的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初始弱断陷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快速沉降期;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坳陷期;上油砂山组(N22)至今,构造抬升期。(2)构造带主要经历两次构造活动高峰,其中下干柴沟组(E23)时期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主力烃源岩演化。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构造变形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变形规律。(3)英东地区主要是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下油砂山组(N12)沉积末期和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匹配关系控制了狮子沟—英东构造带的东、西成藏差异与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沟—英东构造带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9
10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1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5-318,323,共5页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源岩系;晚侏罗世—白垩纪为挤压盆地。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盆地沉积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叠合其上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对侏罗系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促进了烃源岩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特征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演化 侏罗纪盆地 柴达木盆地 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盆山演化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跃中 张敏 +3 位作者 马富强 司丹 刘东 许文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26-32,共7页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是柴西主要烃源岩发育区;上第三系以走滑挠曲为主,沉积、沉降中心沿阿尔金断裂带由西南向东北明显迁移。垂直阿尔金造山带向盆内区可划分为山前高断鼻带、中部低断鼻带、盆内下第三系冲断前锋和反冲带。柴西阿尔金斜坡地区现今构造圈闭是多期冲断、走滑、掀斜隆升叠加作用的结果,发育构造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测年 生长层序分析 盆山演化 构造叠加 圈闭 阿尔金斜坡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被引量:51
12
作者 戴俊生 曹代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5-460,共6页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相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发育序列 演化阶段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董冬冬 王大伟 +2 位作者 张功成 吴时国 袁圣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2,29,共7页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 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新民 司丹 +4 位作者 马峰 孙松岭 程玉红 倪祥龙 张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及Harding1974年关于走滑断裂系应力、应变的相关论述,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油气动态成藏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断裂-构造高点演化与油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马北地区多期断裂是以马仙断裂为主导的走滑断裂体系,其断裂演化与马仙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古今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两者共同控制了新生代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构造高点迁移 油气藏 马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平衡剖面在焉耆盆地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斌 齐丽军 +2 位作者 张辉 冯全东 方江雪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1,共5页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按照几何守衡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方法,是一种构造变形恢复的重要手段。研究中采用了Geosec软件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复原和地层伸缩量计算。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按照几何守衡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方法,是一种构造变形恢复的重要手段。研究中采用了Geosec软件对焉耆盆地9条构造剖面进行了复原和地层伸缩量计算。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焉耆盆地处于弱挤压状态,构造变形量相对较小,而主要的变形量集中于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并且喜山期变形稍弱于燕山晚期。平面上盆地西部变形量较大,东部变形量较小。盆地中、新生代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燕山早期弱挤压与同生变形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阶段,喜山期对冲挤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构造变形 焉耆盆地
下载PDF
柴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菊梅 吴武军 +1 位作者 郑希民 裴明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03-110,167-168+162,共8页
文中通过大量地质剖面解释成果,厘清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各阶段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样式,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阶段、不同的卷入深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油气圈闭类型,在单一构造样式... 文中通过大量地质剖面解释成果,厘清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各阶段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样式,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阶段、不同的卷入深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油气圈闭类型,在单一构造样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主要构造叠加样式,通过分析生、储、圈的配置关系,阐明了油气勘探领域,并得出以下认识:①柴西地区经历了早、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多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早期以局部伸展运动为主,发育伸展构造样式;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压扭作用为主,发育压扭构造样式;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以水平挤压为主,发育多种断裂相关褶皱样式。②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产生了8种构造叠加样式,其中反转构造+同沉积背斜+断层传播褶皱具备很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也是最为成熟的油气勘探领域,双重逆冲+生长三角带是阿尔金山前带构造+岩性勘探的理想场所,同沉积逆断层+单斜断块与同沉积逆断层+对冲三角构造是围绕昆北和阿尔金构造带扩大碎屑岩有利储集相带及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沉积逆断层+断层传播褶皱+突发构造与古隆起(斜坡)+断层传播褶皱+生长三角带分别对深层非常规储层(裂缝与次生孔隙)和中、浅层岩性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构造叠加样式 油气勘探领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冰 刘成林 +1 位作者 李宗星 郑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83-9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1晚二叠世—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2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3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4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5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要素 层面恢复法 ASR法 应力场 动力学背景 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56
18
作者 徐凤银 尹成明 +1 位作者 巩庆林 沈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9-16,37,共9页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坳陷—挤压隆升阶段、古新世(路乐河期)—中新世早期(上油砂山期)整体挤压坳陷与柴西局部拉分弱断陷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反转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圈闭的形成、油气运移与成藏以及油气的保存,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柴达木盆地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控制作用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同沉积挤压盆地构造演化恢复的平衡剖面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9
19
作者 周建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平衡剖面技术是构造演化定量恢复的有效手段,但须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针对中国西部的陆相同沉积挤压盆地的特点,提出更好地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①采用变速时 深转换获取可靠的... 平衡剖面技术是构造演化定量恢复的有效手段,但须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针对中国西部的陆相同沉积挤压盆地的特点,提出更好地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①采用变速时 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②采用分层恢复方法抑制变形恢复误差;③对浅部地层按弯滑机制进行恢复,对深部或塑性地层则按垂直/斜滑和塑性变形机制进行恢复;④对岩性横向变化大的地层进行分段去压实以减小去压实校正误差。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探讨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应用 沉积 平衡剖面技术 塑性变形机制 柴达木盆地 定量恢复 地质条件 挤压盆地 中国西部 地质剖面 变形恢复 恢复方法 浅部地层 校正误差 横向变化 可靠 压实 陆相 分段 岩性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与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庆龙 葛荣峰 +2 位作者 赵立文 杜彦彦 慕德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7,共7页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裂缝 古潜山 郯庐断裂带 辽河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