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2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下载PDF
海昏汉简《诗经》研究三题
3
作者 陈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学术界广泛认可海昏汉简《诗经》为《鲁诗》。从已经公布的部分文本内容来看,海昏汉简《诗经》符合“故”的文本特征,因此,疑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鲁故》。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的编连,应符合古书正文在小题前而小题又在大... 学术界广泛认可海昏汉简《诗经》为《鲁诗》。从已经公布的部分文本内容来看,海昏汉简《诗经》符合“故”的文本特征,因此,疑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鲁故》。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的编连,应符合古书正文在小题前而小题又在大题前的通例,标题简应当置于末尾而不当在前。据海昏汉简《诗经》目录简中“予其惩而八”可知,《周颂·小些》“予其惩而些后患”当断句为“予其惩而,些后患”,与《毛诗》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汉简 《诗经》 《鲁故》 编连 予其惩而毖后患
下载PDF
长江早期水文化及其特征探微——以简帛所记楚地为例
4
作者 王佳 郑晓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楚地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江决定了水对于这个区域文明起源发展的特殊意义。楚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了对水的崇拜和相关的社会习俗。对水和楚地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长江... 楚地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江决定了水对于这个区域文明起源发展的特殊意义。楚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了对水的崇拜和相关的社会习俗。对水和楚地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长江文明,进而理解中华早期文明有重要的意义。楚地有关水文化的记载多不见于传世典籍,而大量记录于简牍帛书中,因此简牍帛书的钩沉不仅可以补充既有文献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中窥管到更为细致可靠的其时社会中水的观念、习俗、行为和治理等,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故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简帛文献相关记述的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楚地早期的水文化在特征上和后面的水文化较大的差别在于,当时的人们所关注和实践的水文化总体来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对于世界与生命的来源、人类如何获得更强的生育能力和身体机能以延续生命、如何维持人类的生计三个方面,以此形成早期楚地的水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简帛 水崇拜 水习俗 楚地
下载PDF
《大武》卒章论——以宋版《春秋经传集解》及王家嘴楚简为线索
5
作者 宋亚飞 陈民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篇序等问题,历来聚讼纷纭。如关于《武》在《大武》中的次序,大抵有首章说、次章说、卒章说三种观点。部分持首章说和次章说的学者认为今本《左传》所记楚子语“其卒章”有误,今本与宋版存在出入。然验之现... 《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篇序等问题,历来聚讼纷纭。如关于《武》在《大武》中的次序,大抵有首章说、次章说、卒章说三种观点。部分持首章说和次章说的学者认为今本《左传》所记楚子语“其卒章”有误,今本与宋版存在出入。然验之现存宋版《春秋经传集解》,朱熹刊定《诗集传》时,当时所流传的宋版《左传》所记楚子语确作“其卒章”。新出土的王家嘴楚简《诗经》亦进一步证明,《武》当是《大武》卒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乐章 宋版《春秋经传集解》 王家嘴楚简 《诗经》
下载PDF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M3石刻画像墨书“襄人”新说
6
作者 罗昭善 《出土文献》 2024年第1期128-138,173,174,共13页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M3石刻画像上出现的“襄人”,学界或以为是胡人,或以为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称,尚无定论。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中出现的“襄人”为人名而非族称,且秦汉简牍与玺印中多有以“胡人”“越人”“赵人”“市人”“央人...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M3石刻画像上出现的“襄人”,学界或以为是胡人,或以为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称,尚无定论。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中出现的“襄人”为人名而非族称,且秦汉简牍与玺印中多有以“胡人”“越人”“赵人”“市人”“央人”“里人”“外人”“圣人”“异人”等以“某人”为名的取名现象。通过考察M3石刻画像主题与墨书“襄人”的位置,结合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榜题、工作性铭文的特点,可以确定M3石刻画像上墨书的“襄人”应为工匠题名,与“胡人舞蹈图”的主题内容应无关。“襄人人名说”可解决长久以来对M3“胡人舞蹈图”上端墨书“襄人”内涵的争论,消除此前各说对M3石刻画像石主题与“襄人”解释之间的抵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江塔梁子崖墓 走马楼西汉简 襄人 工匠名 榜题
下载PDF
汉代遣册名物“䈕”与“缯方缇”合证
7
作者 范常喜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3-14,124,共13页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册所记名物“䈕”不应读作“箪”,当照本字“䈕”解为竹器,与墓中出土盛放泥“半两”钱的竹篓相对应。这种竹器因附有两耳用于提挈,故名为“䈕”。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所记“盛粟䈕”之“䈕”亦是此物。江苏连云港尹湾...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册所记名物“䈕”不应读作“箪”,当照本字“䈕”解为竹器,与墓中出土盛放泥“半两”钱的竹篓相对应。这种竹器因附有两耳用于提挈,故名为“䈕”。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所记“盛粟䈕”之“䈕”亦是此物。江苏连云港尹湾六号西汉墓出土遣册木牍所记“缯方缇”之“缇”也应当读作“䈕”,指盛放墓主人生前所用文具的竹器。由于此处的“缇(䈕)”为方形,与一般的圆形“䈕”有别,同时其外又裱有一层缯帛,故以“缯方缇(䈕)”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遣册 尹湾汉墓 缯方缇
下载PDF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校读札记
8
作者 高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刑德》甲篇“德徙土”“(刑)居木”应改释为“德居土”“(刑)【从水】徙木”,离【=(离,离)廿(二十)岁而复并居】水”应改释为“离行【十六岁而复并居木,廿岁复并居】水”,“有胜日”应改释为“十胜曰”,“【(刑)、德】以子徙”应改释... 《刑德》甲篇“德徙土”“(刑)居木”应改释为“德居土”“(刑)【从水】徙木”,离【=(离,离)廿(二十)岁而复并居】水”应改释为“离行【十六岁而复并居木,廿岁复并居】水”,“有胜日”应改释为“十胜曰”,“【(刑)、德】以子徙”应改释为“【六康曰:】以子徙”,“倍(背)(刑)德,益”应改释为“逆(刑)德,胜”,“日之奇□□□□伐国□□□□□胜之”可补为“日之奇□以为□伐国,地之,逆刑德,胜之”。此外,本文缀合了《阴阳五行》乙篇《刑日图》的两块帛片,发现了《五行禁日》中被误剪的“斩”字,找到属于该篇的六块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刑德》甲篇 《阴阳五行》乙篇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Key Concepts "Heng" and "Hengxian' in the Hengxian on Chu Bamboo Slips Housed at the Shanghai Museum
9
作者 DING Six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6年第2期206-221,共16页
This essay agrees that the two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 on Slip 12 of the Hengxian 亘先 should be transcribed as " ~ and " " and pronounced as "ji" 极.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six occurrences of the charact... This essay agrees that the two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 on Slip 12 of the Hengxian 亘先 should be transcribed as " ~ and " " and pronounced as "ji" 极.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six occurrences of the character "亘" (heng) on Slips 1-9 which Qiu Xigui 裘锡圭 reads as "极" (ji), this essay holds that in the end it should be read as "恒" (heng), and that the reading provided by Li Ling is acceptable. Therefore, that piece of bamboo slip writing can be named "恒先" (Hengxian). Thirdly, "亘" (heng) and "亘先" (hengxian), or "恒" (heng) and "恒先" (hengxian), are two concepts, the latter of which is based on the former. "亘" (heng) is more fundamental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亘先" (hengxian). Scholars mostly equate "恒" (heng) with "恒先" (hengxian), and even regard "恒先" as the prior expression of this concept. One can hardly say that this is correct. In the bamboo writing, "恒" (heng) actually refers to "tian dao" 天道(heavenly dao), rather than "dao" in the Laozi. The so-called "恒先" (hengxian) suggests the very commencement of the genesis and evolvement of Heavenly dao, which is somewhat equivalent to "taishi" 太始 (grand commencement) in the Huainanzi 淮南子. Fourthly, in the Hengxian, "恒" (heng) implies objective and natural laws, while "极" (ji) suggests ought-to-be rules. "极" (ji) in the bamboo writing is actually informed by "恒" (h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 bamboo slips (heng) 恒先 (hengxian) heavenly dao
原文传递
文献流动性视域下清华简中之楚文化特征
10
作者 王建 李静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3,共5页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生成特点可以通过文本的形态和内容来进行“分层”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清华简的文字和篇目属性上,如文字的楚地特征、篇目的整编等;后者则通过清华简中神巫色彩、“楚墨”思想及楚地诗教得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清华简 楚文化
下载PDF
楚诗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考察
11
作者 卢川 张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3-68,共6页
《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楚人用诗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当时北方史家诗学观念的体现与运用。相较而言,楚简及楚地传世文献能更真实地反映楚人用诗及楚诗学观念。楚简中有关楚诗学的内容,证明了楚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北方诗... 《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楚人用诗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当时北方史家诗学观念的体现与运用。相较而言,楚简及楚地传世文献能更真实地反映楚人用诗及楚诗学观念。楚简中有关楚诗学的内容,证明了楚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北方诗学观念影响,但仍然具有不同于北方的自身诗学发展脉络。从春秋时期楚人的功利用诗,至楚简中所反映的楚人自有的诗学体系,再到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中心的楚诗人群体引导诗歌回归艺术本体,体现了楚诗学观念的整体演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楚文学 诗歌 楚简 古代诗学观念
下载PDF
写本学视域下安大简《诗经》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于茀 屈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5-101,共7页
安大简《诗经》作为战国楚国写本具有明显的写本学特征。安大简《诗经》写本的国风次序、个别国风命名、个别国风篇目及写本分篇等方面均与孔子编定的《诗经》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写本的流动性及个性化特征。安大简《诗经》的国风次序... 安大简《诗经》作为战国楚国写本具有明显的写本学特征。安大简《诗经》写本的国风次序、个别国风命名、个别国风篇目及写本分篇等方面均与孔子编定的《诗经》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写本的流动性及个性化特征。安大简《诗经》的国风次序及个别国风的命名是战国时局在诗学上的投影与反映,体现了诗学与政治的统一性。战国时局的变化,是抄写者产生再加工《诗经》的动因,抄写者通过重新编排国风次序表达了某种政治意图。也许这种表达是完全被动的,如将秦排在第三位,也许是来自强秦的政治压力。而将矦、魏两国国风位置前移,则可能是出自抄写者自我意愿,因为这个抄写者很可能就是魏国人。矦风附记为魏国人所作,其性质为后世“跋语”类文字。安大简《诗经》又把今本唐风称为魏风,这是因为今本毛诗唐风实际上是晋诗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楚简 《诗经》 国风 写本学
下载PDF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二题
13
作者 李发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20,共11页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册口]”,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册口]”,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尚书·金滕》亦然)可见古人的册告仪式和背景信息,而卜筮简则可见册告的较完整句型。2.楚简中的“习贞”,对应殷墟卜辞中的“习卜”,二者均有重复占卜的意思,均位于前辞的位置。3.殷墟甲骨无名组“习卜”的最高次数为“四”,表明重复占卜四次,共占卜五次,与目前所见成套甲骨为“五”的情形相合,但有一版“六卜”午组卜辞和一版含序数“七”的师组卜辞可能是特例。4.与“习卜”相关的“三卜制”耐人寻味,“三卜”现象的确存在于殷墟卜辞,但承担三卜的人物是否分属于王(元卜)、右卜和左卜还值得进一步讨论。5.论文还对殷墟卜辞的“习卜”辞进行了辨析,去除了一些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楚简 殷墟卜辞 [册口] 习卜
下载PDF
荆州战国楚墓竹简古乐谱书写制度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小鸥 高中华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4期43-48,共6页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种新见类型简册,可称为“乐简”,记载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乐谱。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发现。根据竹简图版及整理者的介绍,对其中两枚乐简释文进行初步研究可知:根据古...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种新见类型简册,可称为“乐简”,记载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乐谱。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发现。根据竹简图版及整理者的介绍,对其中两枚乐简释文进行初步研究可知: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看,其上不固定位置的、通简标有的横线应是表达某音乐单元终结的标记符号;乐简上简文的读法是分段阅读,先右列后左列,接续而下。这一研究结论对人们深入认识乐简的性质,从而进一步探究其简文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州战国楚墓 乐简 简册制度 出土文献 中国音乐史
下载PDF
“缁衣”与周代服饰观念 被引量:2
15
作者 陶辉 赵南南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3-9,共7页
楚简《缁衣》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将其与中国服装史相结合进行解析有助于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服饰的应用理念与定位思考。文章运用古文献研究法、对比法以及... 楚简《缁衣》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将其与中国服装史相结合进行解析有助于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服饰的应用理念与定位思考。文章运用古文献研究法、对比法以及古汉字字源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服饰通史的角度整体出发,对楚简《缁衣》进行再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楚简《缁衣》反映的本质是儒家思想,它体现了以“礼”待民,以“德”化民等思想。另一方面,缁衣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其造型和色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古代凸显身份等级的标识,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成为儒家思想和楚人思想的载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印证了衣冠服饰与礼仪制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缁衣》 周代服饰观念 楚文化
下载PDF
郭店楚简引诗论及毛诗《都人士》的文本生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良智 李领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礼记》 《都人士》
下载PDF
曾侯乙墓简中的车軎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小华 刘洪涛 《出土文献》 2023年第2期92-95,157,共5页
曾侯乙墓简中的“■”,应该释为“刈”,读为“軎”。此字仅两见,其后记录“鎋”和“辖”,恰好与出土实物中的两件带矛车軎相对应。“■”,可能是记录带矛车軎的专字。带矛车軎何以装配在用作战车的日常用车之上,其因待考。
关键词 曾侯乙墓简 带矛车軎
下载PDF
战国楚简所见楚人犬祭礼俗初论
18
作者 马萧林 刘丁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共8页
包山、新蔡等战国楚简材料的陆续公布和研究,使研究者认识到在楚文化中存在着以犬为祭牲的礼俗。通过对楚简所见有关犬祭辞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对楚文化犬祭礼俗的内涵与方式进行了解读。商代已有以犬牲祭路和祀门... 包山、新蔡等战国楚简材料的陆续公布和研究,使研究者认识到在楚文化中存在着以犬为祭牲的礼俗。通过对楚简所见有关犬祭辞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对楚文化犬祭礼俗的内涵与方式进行了解读。商代已有以犬牲祭路和祀门的现象,且背景、内涵和方式与楚文化中的犬祭有相通之处,楚简中有关犬祭的辞例在行文结构上也与甲骨卜辞极为接近,暗示着楚文化中的犬祭礼俗与商代以犬为祭牲的现象有着重要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楚文化 犬祭 商文化
下载PDF
论笔势与体势的互动关系——基于楚简与汉简的比较视角
19
作者 冉令江 石常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书法之“势”是具有哲学意义和美学内涵双重价值的重要概念,不仅在古代书论中多有阐述,而且当下学术研究对于书法笔势、体势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基于楚简与汉简比较视角讨论笔势与体势的互动关系,从笔势、体势的辨析,笔势的生成与分... 书法之“势”是具有哲学意义和美学内涵双重价值的重要概念,不仅在古代书论中多有阐述,而且当下学术研究对于书法笔势、体势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基于楚简与汉简比较视角讨论笔势与体势的互动关系,从笔势、体势的辨析,笔势的生成与分类,体势的生成与分类,笔势与体势的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展开,可以探索笔势与体势的内在关联及其在书体(字体)演变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势 体势 楚简 汉简
下载PDF
从“■”诸字研究述议
20
作者 贺张凡 《出土文献》 2023年第3期69-83,156,共16页
古文字中部件“■”有三种写法,中部分别作“■”“氵”“s”形;“■”出现在“朝”“■”“■”“■”“■”“■”“■”“■”“■”“■”“■”“■”等字中;“■”作声符时可与“龠/翟”声系相通。楚帛书残片中“二■”当读为“... 古文字中部件“■”有三种写法,中部分别作“■”“氵”“s”形;“■”出现在“朝”“■”“■”“■”“■”“■”“■”“■”“■”“■”“■”“■”等字中;“■”作声符时可与“龠/翟”声系相通。楚帛书残片中“二■”当读为“二耀”,“■”“■”用作姓氏时可读为“赵”,“■”“■”“■”当释为“■/■”,“■”可释为“■/曜”。学界目前对“■”的来源有“朝”“盗”两种意见。传抄古文“躍”字为篆文“盗”上部所从,“”与“■”的关系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