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chorage Performance and Interfacial Mechanic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posite Anchor Bolt with Different Surface Shape
1
作者 Jianwei Yue Anquan Xu +2 位作者 Tingting Yue Da Song Kai Zheng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217-224,共8页
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steel anchor blot in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flaw of GFRP anchor bolt in fracture resistance, our research group develops a new composite anchor bolt made of steel strands wrapped up with c... 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steel anchor blot in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flaw of GFRP anchor bolt in fracture resistance, our research group develops a new composite anchor bolt made of steel strands wrapped up with compound fiber resin. To improve 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anchor bolt, pull-out tests of different composite anchor bolts with different groove intervals and depths were made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lling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anchor bol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ove interval and depth, but groove interval and depth have optimal value. Based on elastic mechanics, the cohesion between anchor bolts and anchor bodies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axial tension are analyzed and cohesion formula is obtained. By contra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refore, the surficial change of anchor colts could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anchor bolt. The cohesion force and anchorage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y changing the surface of anchor bolt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composite anchor bolt is high-performance material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anchor Bolt Pullout Test Surficial Shape COHESION
下载PDF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resorbable citrate-based composite tendon anchor
2
作者 Arun Thirumaran Meletios-Nikolaos Doulgkeroglou +4 位作者 Magesh Sankar Jeremiah T.Easley Ben Gadomski Anup Poudel Manus Biggs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CSCD 2024年第11期207-220,共14页
Rapid and efficient tendon fixation to a bone following trauma or in response to degenerative processes can be facilitated using a tendon anchoring device.Osteomimetic biomaterials,and in particular,bio-resorbable pol... Rapid and efficient tendon fixation to a bone following trauma or in response to degenerative processes can be facilitated using a tendon anchoring device.Osteomimetic biomaterials,and in particular,bio-resorbable polymer composites designed to match the mineral phase content of native bone,have been shown to exhibit osteoinductive and osteoconductive properties in vivo and have been used in bone fixation for the past 2 decades.In this study,a resorbable,bioactive,and mechanically robust citrate-based composite formulated from poly(octamethylene citrate)(POC)and hydroxyapatite(HA)(POC-HA)was investigated as a potential tendon-fixation biomaterial.In vitro analysis with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indicated that POC-HA composite materials supported cell adhesion,growth,and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ed calcium deposition,alkaline phosphatase production,the expression of osteogenic specific genes,and activation of canonical pathways leading to osteoinduction and osteoconduction.Further,in vivo evaluation of a POC-HA tendon fixation device in a sheep metaphyseal model indicates the regenerative and remodeling potential of this citrate-based composite material.Together,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in vitro and in vivo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to a citrate-derived composite tendon anchor and indicates that citrate-based HA composites offer improved mechanical and osteogenic properties relative to commonly used resorbable tendon anchor devices formulated from poly(L-co-D,l-lactic acid)and tricalcium phosphate PLDLA-T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ATE OSTEOINDUCTIVE Tendon anchor composite
原文传递
古金赤水河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虎成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古金赤水河大桥主桥为(83.5+173.5+575+173.5+83.5)m半飘浮体系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梁采用双边主梁断面钢-混组合梁,由工字钢主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组成,全宽43.8 m,设置裙板抑制主梁涡振。桥塔为下塔柱内收的A形塔,南、北塔塔高分别为21... 古金赤水河大桥主桥为(83.5+173.5+575+173.5+83.5)m半飘浮体系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梁采用双边主梁断面钢-混组合梁,由工字钢主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组成,全宽43.8 m,设置裙板抑制主梁涡振。桥塔为下塔柱内收的A形塔,南、北塔塔高分别为217 m和261 m。由于山区超高桥塔塔墩景观效果欠佳,采用超高塔柱无塔墩方案,桥塔采用嵌岩群桩基础;针对山区桥梁养护不便的情况,索塔锚固采用耐候钢钢锚梁;针对剪力钉在拉拔力作用下承载能力降低问题,采用以开孔板连接件为主的钢-混结合构造实现锚梁牛腿壁板与塔壁连接。斜拉索采用公称直径15.20 mm、标准抗拉强度1860 MPa的钢绞线拉索,全桥共4×23对(184根),空间双索面扇形布置。由于斜拉索锚拉板+外置减振阻尼器景观效果不佳,选用全内置减振阻尼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公路桥 组合梁 双边工字梁 桥塔 斜拉索 耐候钢钢锚梁 桥梁设计
下载PDF
大跨环形矮塔斜拉桥主塔力学性能分析
4
作者 燕海蛟 黄康 +1 位作者 甘露 颜俊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以大跨度环形矮塔斜拉桥的主塔为研究对象,借助大型有限元程序midas进行了静力及地震动时程分析,通过提取杆系模型中的最不利内力,对索塔锚固区及下塔柱钢混结合段空间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钢塔在静力及地震工况下强度及稳定均满... 以大跨度环形矮塔斜拉桥的主塔为研究对象,借助大型有限元程序midas进行了静力及地震动时程分析,通过提取杆系模型中的最不利内力,对索塔锚固区及下塔柱钢混结合段空间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钢塔在静力及地震工况下强度及稳定均满足要求;2)索塔锚固区及钢混结合段应力状态良好、构造细节处理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矮塔斜拉桥 钢锚箱 钢混结合段 空间应力
下载PDF
深江铁路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主桥方案构思与总体设计
5
作者 刘振标 夏正春 +2 位作者 印涛 文望青 严爱国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深江铁路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采用(3×100+808+3×100)m超短边跨钢-混组合混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通航水域。该桥公铁分层布置,上层布置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布置4线铁路。主梁采用倒梯形双主桁截面,桥面布置紧凑、受力明确... 深江铁路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采用(3×100+808+3×100)m超短边跨钢-混组合混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通航水域。该桥公铁分层布置,上层布置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布置4线铁路。主梁采用倒梯形双主桁截面,桥面布置紧凑、受力明确、经济性好。中跨主梁采用板桁-箱桁组合结构钢梁,桥面结构参与主桁受力,具有高效综合性能。边跨主梁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板-桁组合梁,融结构受力和锚固压重于一体,叠合板采用32 cm厚预制板+40 cm厚现浇层。钢-混结合段采用“钢格室+承压板”构造,钢-混结合面位于桥塔向中跨侧4.6 m。桥塔采用H形混凝土塔,基础采用35根直径4.0 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斜拉索采用标准抗拉强度2000 MPa的平行钢丝成品索,最大规格为PES(C)7-547。索梁锚固采用副桁弦杆节点兜底钢锚箱结构,传力可靠、抗疲劳性能好。索塔锚固创新地采用自平衡交叉混合锚固技术,以适应大规格斜拉索锚固。钢桁梁采用“纵向分段、横向分区”制造、运输、现场吊装的施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公路铁路两用桥 超短边跨多辅助墩体系 倒梯形双主桁截面 混合梁 钢-混组合梁 自平衡交叉锚固 桥梁设计
下载PDF
深基坑新型张拉嵌入复合排水型锚固结构支护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方龙 陈运涛 +1 位作者 喻志发 王健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传统锚固结构很难满足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工期紧、支护效果要求高的需求,对此提出张拉嵌入复合排水型锚固结构。通过分析新型支护结构的锚固机制得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锚杆受力分为预张拉、端阻力递增和锚固作用失效3个阶段;给出了新型... 传统锚固结构很难满足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工期紧、支护效果要求高的需求,对此提出张拉嵌入复合排水型锚固结构。通过分析新型支护结构的锚固机制得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锚杆受力分为预张拉、端阻力递增和锚固作用失效3个阶段;给出了新型锚杆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新型结构的支护效果和排水特性。结果表明:新型锚杆轴力分布与普通锚杆不同,在预张拉锚头位置轴力出现陡增;相比于普通锚杆,新型锚固结构支护效果更好,能够使坡面最大水平位移减小37.2%,更有利于基坑稳定;新型锚固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排水效果,能够快速消散临空坡面附近的孔隙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张拉嵌入复合排水型锚杆 锚固机制 承载力计算 支护效果
下载PDF
公铁混合布置大跨度斜拉桥主梁断面形式研究--以赣江公铁大桥西支主桥设计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安娜 王新国 +1 位作者 崔苗苗 周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以赣江公铁两用大桥西支主桥设计为例,研究一种适应上层8车道公路、下层对称双线铁路+4车道公路混合布置的主梁断面形式。提出带挑臂双索面箱桁组合断面、带挑臂单索面箱桁组合断面、矩形箱桁组合断面、矩形钢桁梁断面4种主梁断面方案,... 以赣江公铁两用大桥西支主桥设计为例,研究一种适应上层8车道公路、下层对称双线铁路+4车道公路混合布置的主梁断面形式。提出带挑臂双索面箱桁组合断面、带挑臂单索面箱桁组合断面、矩形箱桁组合断面、矩形钢桁梁断面4种主梁断面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各方案静动力性能及受力特点,综合考虑方案构造特点、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公铁运营安全、景观效果等,确定该桥选用带挑臂双索面箱桁组合断面。该桥斜拉索最大索力16000 kN,锚固在下层钢箱梁两侧,通过有限元实体分析对锚拉板和钢锚箱式两种索梁锚固形式进行比选研究,钢锚箱形式受力合理、应力水平低、经济性好,设计采用钢锚箱形式。带挑臂双索面箱桁组合断面桥面空间布置合理、下层公铁行车干扰小、梁端竖向变形最小、经济性好,是一种适应公铁混合布置大跨度斜拉桥主梁断面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两用桥 斜拉桥 公铁混合布置 主梁断面 带挑臂双索面箱桁组合断面 钢锚箱 设计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特大桥钢-混凝土组合围堰施工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得安 姜永生 +1 位作者 周范武 高海涛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1,共7页
丹江口水库特大桥为主跨760 m双塔双索面部分地锚式混合梁斜拉桥,主墩采用整体式承台+大直径群桩基础,主墩承台平面为八边形,尺寸为48 m(横桥向)×26 m(顺桥向)×6.5 m(高),承台底部设置26根直径2.8 m钻孔灌注桩。为适应库区倾... 丹江口水库特大桥为主跨760 m双塔双索面部分地锚式混合梁斜拉桥,主墩采用整体式承台+大直径群桩基础,主墩承台平面为八边形,尺寸为48 m(横桥向)×26 m(顺桥向)×6.5 m(高),承台底部设置26根直径2.8 m钻孔灌注桩。为适应库区倾斜裸岩地形,降低施工难度及施工费用,主墩围堰采用下部混凝土挡墙围堰+上部单壁钢围堰的钢-混凝土组合围堰方案。下部混凝土挡墙围堰采用衡重式挡墙围堰及抗滑桩挡墙围堰,高3~11 m;上部单壁钢围堰分块设置,其长度与下部挡墙围堰匹配,高8 m。钢-混凝土组合围堰施工时,首先根据地形条件进行挡墙围堰分段,之后采用破碎锤开挖混凝土挡墙围堰基础;混凝土挡墙围堰采用分层、分块施工,顶部圈梁与挡墙围堰同步浇筑;上部单壁钢围堰采用加工厂预制+现场分块安装,并预留竖向型钢接长部分;最后进行单壁钢围堰底部及组合围堰山体连接处止水混凝土施工,完成钢-混凝土组合围堰施工。钢-混凝土组合围堰的应用,有效缩短了基础施工周期,降低了围堰施工难度及施工费用,经济合理,满足现场施工各项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地锚式斜拉桥 倾斜裸岩 钢-混凝土组合围堰 混凝土挡墙围堰 单壁钢围堰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机理的数值及模型试验应用研究
9
作者 杨林 朱训国 +1 位作者 夏洪春 杨帅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针对全长注浆锚杆在深部隧洞中支护作用的局限性,为有效控制隧洞围岩变形、增强锚杆承载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深入研究拉压复合型锚杆支护结构在岩石隧道加固过程中受到拉拔荷载作用下的界面失效特征及力学传递机制,并将锚杆... 针对全长注浆锚杆在深部隧洞中支护作用的局限性,为有效控制隧洞围岩变形、增强锚杆承载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深入研究拉压复合型锚杆支护结构在岩石隧道加固过程中受到拉拔荷载作用下的界面失效特征及力学传递机制,并将锚杆应用在超载模型试验中,探究锚杆的支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锚固体与围岩相互作用接触界面的力学演化共经历了弹性阶段、塑性软化阶段、完全滑移阶段的渐进式失效过程。界面剪切力的传递也是从拉拔荷载较小时出现在承载板处,随拉拔荷载增大,向锚固段两侧转移,呈现双峰趋势。根据锚杆界面剪切力分布规律,提出了复合锚杆在低荷载和高荷载拉拔作用下的剪切力分布模型,此模型具有普遍性,进行的室内超载模型试验得出复合锚杆支护效果优于普通锚杆的结论,此研究可为复合锚杆在深埋隧洞等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压复合型锚杆 渐进失效 界面力学演化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深部煤巷掘锚一体化支护优化及安全保障技术
10
作者 潘辉 杨永刚 +1 位作者 杨磊 王雷斌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提高掘锚护一体机组在深部复杂条件的适用性,以丁集矿1242(3)试验巷道为研究背景,提出取消锚杆、锚索组合构件思路以解决钻机对孔困难难题,进一步提升掘支效率,并提出了掘锚机组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护表刚化-锚固强化-应力优化”一体... 为提高掘锚护一体机组在深部复杂条件的适用性,以丁集矿1242(3)试验巷道为研究背景,提出取消锚杆、锚索组合构件思路以解决钻机对孔困难难题,进一步提升掘支效率,并提出了掘锚机组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护表刚化-锚固强化-应力优化”一体化协同控制技术措施。巷道顶板采用钢筋网护表内衬10#菱形金属网,走向线性锚索束安全保障支护技术,煤柱帮采用关键部位补强、注浆加固等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巷道平均圆班进尺由原来的6排增加至8排,显著提升了巷道掘支效率,减人增效效果显著,实现了丁集煤矿掘锚一体机组条件下的深井煤巷掘支优化及安全有效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顶板 双层网 掘锚一体化 注浆 分步支护
下载PDF
川西南公路顺层边坡桩锚组合结构加固分析——以乐西高速ZK9+352~ZK9+526边坡为例
11
作者 刘正威 邬凯 +4 位作者 罗晓龙 闵祥 陈沛 唐爽 李涛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5期271-279,共9页
四川盆地周边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公路建设中顺层边坡的工程病害频现。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和数值计算,基于滑面损伤本构模型,研究顺层边坡支护前后滑面应力、位移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等特征量的变化规律,验证桩锚组合结构加固顺层边坡的适用性... 四川盆地周边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公路建设中顺层边坡的工程病害频现。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和数值计算,基于滑面损伤本构模型,研究顺层边坡支护前后滑面应力、位移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等特征量的变化规律,验证桩锚组合结构加固顺层边坡的适用性;通过施工全周期现场监测,获取边坡深部位移、抗滑桩桩身弯矩和锚索应力的时效特征。结果表明:开挖扰动下顺层边坡具渐进性失稳破坏特征;自坡脚沿滑面向后缘,位移呈指数型平滑递减,剪应力先增大后降低,滑面损伤变量自剪应力峰值位置开始同频衰减;采用桩锚组合结构加固顺层边坡后,滑面位移最大值降低88.62%,最大损伤变量降低84.75%,稳定系数提高25.20%;坡体深部位移、抗滑桩桩身弯矩、锚索应力等监测验证了桩锚组合结构加固的有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顺层边坡 桩锚组合结构 有限元 现场监测
下载PDF
外露型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区水平传力机理
12
作者 郑双杰 扶庆祝 +1 位作者 王笛 李海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110,共10页
为揭示外露型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区水平传力机理,基于弹性介质层法推导钢锚箱壁板-混凝土塔壁结合面滑移的理论计算式,进而得到连接件剪力流、钢与混凝土构件轴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平截面假定、理论计算式与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 为揭示外露型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区水平传力机理,基于弹性介质层法推导钢锚箱壁板-混凝土塔壁结合面滑移的理论计算式,进而得到连接件剪力流、钢与混凝土构件轴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平截面假定、理论计算式与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理论计算式合理性并进行参数化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顺桥向预应力和水平索力同时作用时,钢混结合面最大相对滑移0.055 mm,焊钉连接件最大剪力15.99 kN,钢锚箱侧壁板受拉应力6.55 MPa,混凝土塔壁受压应力−1.07 MPa;钢锚箱侧壁板、混凝土塔壁承担顺桥向预应力的比例为10%和90%,水平索力的比例为26%和74%;锚固区水平传力机理受钢锚箱侧壁板厚度、混凝土塔壁厚度、结合面传力长度、连接件抗剪刚度与顺桥向预应力作用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桥梁 索塔锚固区 作用机理 外露型钢锚箱 计算分析
下载PDF
动静复合拉拔作用下锚杆结构的破坏机制研究
13
作者 张玉 刘晓敏 +5 位作者 石怡安 陈铁林 王展魁 陈文海 孙加奇 安平生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为研究锚杆结构在动静复合拉拔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基于锚固剂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和锚固界面黏结滑移模型,引入参数“静力比”和变幅正弦式动荷载模型,建立了锚杆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锚杆加载端的荷载—位移曲线为研究对象,通过... 为研究锚杆结构在动静复合拉拔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基于锚固剂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和锚固界面黏结滑移模型,引入参数“静力比”和变幅正弦式动荷载模型,建立了锚杆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锚杆加载端的荷载—位移曲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模型验证。然后对不同界面强度的多组锚杆结构在复合拉拔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和破坏特征等展开了研究,同时对参数静力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锚固界面强度的影响,锚杆结构主要包括:单一破坏模式(锚固界面滑移脱黏)、三段复合破坏模式(锚固剂斜开裂—水平开裂—界面滑移脱黏)和两段复合破坏模式(锚固剂斜开裂—水平开裂)。(2)锚固界面强度较小时,锚杆沿锚固界面完全脱黏。随着界面强度的增大,锚固剂斜向开裂缝倾角越小,斜向开裂区范围越大,但尚未延伸至锚固界面。(3)静力比在70%以下时,锚杆结构的承载力随静力比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之则逐渐降低。锚杆结构的极限位移和动载循环次数均随静力比的提高而逐渐降低。(4)复合拉拔作用下锚杆结构的峰值荷载低于其在静力时的值,且峰后承载力下降更为明显。工程应用中,建议增加锚固界面和锚固剂强度,适当降低静力比,减弱动力冲击荷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 锚杆结构 复合拉拔 破坏机制 界面强度 静力比
下载PDF
ECC桩锚支护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14
作者 任寄瑜 谌建霖 +1 位作者 丁选明 刘学成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89-4100,共12页
传统混凝土材料的桩锚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常出现一些难以修复的损伤和破坏。提出以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的桩板墙代替传统混凝土材料(Reinforced Concrete,RC)的桩板墙,形成ECC桩锚支护结构。EC... 传统混凝土材料的桩锚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常出现一些难以修复的损伤和破坏。提出以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的桩板墙代替传统混凝土材料(Reinforced Concrete,RC)的桩板墙,形成ECC桩锚支护结构。ECC是一种具有高延性、高韧性和多缝开裂等特征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桥梁工程、结构工程中有大量应用,但ECC桩锚支护结构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由此,针对ECC桩锚支护结构,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RC桩锚支护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坡体加速度放大效应、桩后动土压力、桩身变形以及锚索动轴力响应,探究ECC桩锚支护体系的动力响应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在同等强度的地震荷载作用下,ECC桩锚结构的桩顶位移和桩身拉裂缝长度均小于RC桩锚。相较之下,RC桩锚受拉侧出现贯通裂缝并且逐渐向受压侧发展。2种结构的动力响应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动力作用下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弹性和弹塑性阶段,但随着地震输入峰值加速度的增大,ECC桩锚的加速度响应、桩后动土压力峰值以及锚索峰值轴力均显著小于RC桩锚。从桩锚结构的桩顶残余位移来看,残余位移随PGA呈现指数分布,RC桩锚的桩顶位移是ECC桩锚的1~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桩锚支护结构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拉压段长度变化对复合锚杆锚固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夏凯 张明礼 +2 位作者 张鑫 梁二雷 雷兵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1,180,共11页
抗浮是深基坑施工所面临的重要工程问题之一,目前多使用抗浮锚杆平衡地下水对构筑物产生的浮力。但拉力锚杆具有局部应力集中、临界锚固深度浅等问题。因此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拉压分散型复合锚杆。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复合锚杆拉压段长度... 抗浮是深基坑施工所面临的重要工程问题之一,目前多使用抗浮锚杆平衡地下水对构筑物产生的浮力。但拉力锚杆具有局部应力集中、临界锚固深度浅等问题。因此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拉压分散型复合锚杆。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复合锚杆拉压段长度变化与锚杆锚固性能相关关系,并与拉力锚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合锚杆可以有效防止锚杆第一界面发生剪切破坏;随着承拉段与承压段长度比值降低(比值分别为5、2、1),锚杆极限承载力逐渐提高,分别为传统拉力型锚杆的1.17倍、1.22倍和1.44倍,且荷载位移曲线陡降性逐渐消失,结构延性更好;一定范围内增加承压段长度,可以更有效地调用锚固段下部土层强度,锚杆临界锚固深度下移,侧摩阻力发挥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锚杆 承载特性 现场试验 第一界面 荷载位移曲线 侧摩阻力
下载PDF
可滑动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结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孙迎春 张育智 +2 位作者 谭珂 赵灿晖 舒本安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2,共7页
佛山富龙西江特大桥4~26号斜拉索塔上锚固采用可滑动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结构,为掌握这种新型索塔锚固结构的力学性能,开展1∶2缩尺模型试验,对滑动副的工作性能、钢锚箱和混凝土塔柱应力状态、钢锚箱与混凝土塔柱间竖向相对滑移量、斜... 佛山富龙西江特大桥4~26号斜拉索塔上锚固采用可滑动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结构,为掌握这种新型索塔锚固结构的力学性能,开展1∶2缩尺模型试验,对滑动副的工作性能、钢锚箱和混凝土塔柱应力状态、钢锚箱与混凝土塔柱间竖向相对滑移量、斜拉索索力传递路径及混凝土塔壁裂缝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镜面不锈钢与双组份石墨烯改性氟碳漆涂层组成的滑动副摩擦系数为0.055,适合作为可滑动钢锚箱的滑动副;钢锚箱侧拉板在斜拉索索力作用下处于拉、弯、剪复合受力状态,最大应力为150 MPa,应力水平较低,混凝土塔柱顺桥向最大拉应力仅为0.57 MPa,即使不设预应力也无开裂风险;钢锚箱与混凝土塔柱间的竖向相对滑移量很小,二者间连接可靠,能够很好地共同承受竖向索力;滑动端锁定前,竖向索力几乎全部由钢锚箱的固定端通过剪力连接件传递给混凝土塔柱,水平索力几乎全部由钢锚箱承担,滑动端锁定后,斜拉索索力增量由钢锚箱与混凝土塔柱共同承担;加载至2.5倍标准组合索力过程中,结构依次出现竖向裂缝和水平裂缝,所有裂缝宽度均较小,最大宽度仅0.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组合索塔锚固结构 滑动副 可滑动钢锚箱 混凝土塔柱 索力传递路径 裂缝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宽幅双边钢箱钢-混组合梁构造优化
17
作者 赵静 柴生波 +3 位作者 郑才林 陈尚 王技 王磊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8,共10页
为研究双边钢箱钢-混组合梁的优化设计,以某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宽幅双边钢箱钢-混组合梁为研究对象,建立实体模型及杆系模型,分析横梁及次纵梁构造参数的改变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各构件合理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增大... 为研究双边钢箱钢-混组合梁的优化设计,以某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宽幅双边钢箱钢-混组合梁为研究对象,建立实体模型及杆系模型,分析横梁及次纵梁构造参数的改变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各构件合理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次纵梁间距,对结构影响较小,可优化组合梁结构;减小横梁上翼缘板厚度有助于改善横梁下翼缘板及腹板受力,达到组合梁优化目的;上翼缘板板厚从25 mm减小至20 mm,同时下翼缘板板厚从20 mm增加至25 mm,横梁下翼缘板应力得到明显改善,即横梁下翼缘板板厚大于横梁上翼缘板板厚对组合梁结构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锚式悬索桥 双边钢箱组合梁 纵横梁 构造优化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抗滑桩-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边坡变形机制研究
18
作者 蒋志坚 黄旭东 +1 位作者 黄小平 朱珍德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2期69-73,144,共6页
为研究多地层地质边坡在抗滑桩和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的稳定性,依托贵州某水库工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构建典型水库边坡变形数值模型,对有无支护两种工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水库溢洪道边坡的变形规律,得出结论如下:抗滑桩和... 为研究多地层地质边坡在抗滑桩和锚杆组合结构支护下的稳定性,依托贵州某水库工程,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构建典型水库边坡变形数值模型,对有无支护两种工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水库溢洪道边坡的变形规律,得出结论如下:抗滑桩和锚杆组合支护可以减小边坡的变形,稳定性系数从支护前的0.85提升到支护后的1.52;抗滑桩在岩层交界附近弯矩和剪力最大;数值模型和实际监测变形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地质边坡的组合支护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变形机制 抗滑桩-锚杆组合结构 支护
下载PDF
复合顶板回采巷道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杰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复合顶板岩层各层之间容易产生不同的变形,导致黏结力变小,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离层破坏。通过使用锚杆(索)进行支护,可以改变围岩力学状态,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以山西省四侯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 复合顶板岩层各层之间容易产生不同的变形,导致黏结力变小,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离层破坏。通过使用锚杆(索)进行支护,可以改变围岩力学状态,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以山西省四侯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复合顶板回采巷道稳定控制技术。对比锚杆应力变化曲线可知,所选用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对回风顺槽动压条件下锚固支护现状进行评价,便于优化支护方案,并为下区段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支护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顶板 回采巷道 围岩变形 数值模拟 锚杆(索)
下载PDF
软岩地基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研究
20
作者 向城名 田雷 +1 位作者 侯中伟 乾增珍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5-1285,共11页
针对山区输电线路岩石地基斜锚-短桩复合基础这一新型基础型式,采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并验证计算模型,并进一步以短桩的桩径及其嵌岩深度、斜锚长度、斜锚连接节点距地表深度为参数,开展嵌岩短桩及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抗水平承载性能对比研... 针对山区输电线路岩石地基斜锚-短桩复合基础这一新型基础型式,采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并验证计算模型,并进一步以短桩的桩径及其嵌岩深度、斜锚长度、斜锚连接节点距地表深度为参数,开展嵌岩短桩及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抗水平承载性能对比研究。基于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水平荷载-位移曲线初始弹性段、弹塑性过渡段和直线破坏段的三阶段变化特征,确定了各基础相应阶段的水平承载力。研究岩体及桩身截面混凝土应力分布特征、斜锚与短桩连接节点位置对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抗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斜锚与岩体间的黏结锚固作用可将基顶水平力转化为斜锚拉力,使水平荷载传递至斜锚周围及短桩桩端以下的岩体,进而有效提高斜锚-短桩复合基础水平承载性能。通过优化斜锚连接节点距地表深度,可减小桩径及其嵌岩深度同时满足相应基础抗水平承载力设计要求,从而有效降低基础施工难度,提高基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锚-短桩复合基础 输电线路 水平承载力 数值模拟 岩石地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