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降水回波的分析
1
作者 王卫民 徐八林 +2 位作者 雷勇 舒斌 马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302,共12页
利用丽江站新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垂直观测资料,结合同址的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雨滴谱的分钟数据、常规探空数据和附近C波段天气雷达的强度回波,分析了两次降水过程前后云雷达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_(r)、速度谱宽... 利用丽江站新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垂直观测资料,结合同址的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雨滴谱的分钟数据、常规探空数据和附近C波段天气雷达的强度回波,分析了两次降水过程前后云雷达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_(r)、速度谱宽S_(w)的垂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发生弱降水时,云雷达Z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不明显;但V_(r)、S_(w)值在0℃层稍低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层(融化层),粒子通过融化层后V_(r)、S_(w)都是快速变大,这个变化主要是粒子的相态由固态变成液态引发的,可以通过V_(r)、S_(w)突变值的位置来识别0℃层亮带的高度。从C波段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剖面图及云雷达位置的时间-高度图看,对毛毛雨和小雨的回波,强度和高度差异比较明显,毛毛雨比小雨回波高度低、强度弱,与云雷达相比C波段雷达对高一些的云观测不到,对距离较远的弱降水回波无法观测到;由于相同粒子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散射不一样,造成两种雷达垂直方向观测到的Z变化不同。对比弱降水回波,云雷达在强降水时:Z出现缺口;V_(r)在0℃层以上有较大的正值(弱降水的V_(r)都是负值);在0℃层以上S_(w)变得更大(弱降水时S_(w)在0℃层以上值较小,在0℃层以下较大)。在强降水时,从C波段雷达回波强度时间-高度图看,垂直方向回波强度变化明显,在同一时刻回波强度由地面向空中的变化是逐渐减小的;不同时间同一高度层强度也有变化,云雷达雨衰缺口时段回波明显强于其他时段。在个例分析中,发生分钟降水量在0.3 mm以下强度的降水,云雷达可以观测到完整的云信息;发生分钟降水量在0.5 mm以上强度的降水,云雷达会有严重的雨衰,无法观测到完整的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分钟降水量 C波段天气雷达 降水回波分析
下载PDF
天津区域鸟类活动的双偏振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2
作者 赵子杭 庄庭 +4 位作者 李建勇 李春 李宗飞 许崇海 史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2-1152,共11页
利用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宝坻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探测到的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雷达能够探测到的候鸟迁徙回波集中在2月下旬到11月下旬,其中湿地鸟类活... 利用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宝坻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探测到的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区域空中生物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雷达能够探测到的候鸟迁徙回波集中在2月下旬到11月下旬,其中湿地鸟类活动在夏季比较明显,候鸟迁徙活动在2月、11月特别频繁,鸟类回波出现的时刻与日出日落有明显的关联。其中,秋季鸟类活动特征较为明显,回波在反射率产品上呈现明显的类圆形特征,回波强度能达到35 dBz以上;从径向速度产品上可以看出,鸟类飞行时径向速度约在10~27 m·s^(-1);从相关系数(CC)产品上看,鸟类回波的CC整体数值较低,主要分布在0.1~0.8;从差分反射率(ZDR)产品上看,ZDR分布不均匀,最大可达3~5 dB。相比于单偏振天气雷达,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对空中生物回波的识别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 鸟类回波 回波强度 相关系数 差分反射率
下载PDF
建德一次多条雷暴回波短带的闪电特征分析
3
作者 雷雨云 雷雨晴 倪航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41-44,49,共5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雷暴回波带与雷暴及闪电活动的关系,文章使用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24-04-02湖南、江西、浙江一带的多条雷暴回波短带及其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条雷暴回波带发生在冷空气南下和西南倒槽中,东北西南走向辐... 为了进一步分析雷暴回波带与雷暴及闪电活动的关系,文章使用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24-04-02湖南、江西、浙江一带的多条雷暴回波短带及其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条雷暴回波带发生在冷空气南下和西南倒槽中,东北西南走向辐合线上,短带回波最大强度达到65~70 dBZ;1 h雷电分布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雷电分布带位置与雷暴回波带位置一致;雷暴聚类团移到建德上空,建德出现较密集的雷电天气。密切监视雷暴回波短带的移动有利于把握雷电的活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回波短带 雷电发表 雷暴聚类 雷暴密度
下载PDF
X波段双偏振雷达回波实时反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承梅 张玉逵 +2 位作者 倪妮 蔡彤 陈银东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为了确保YLD1-D型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各类型回波能够实时生成并叠加到“威宁县气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上,有效订正雷达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主机与服务器搭建于同一局域网,实现了数据采集与上传等功能,对雷达基... 为了确保YLD1-D型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各类型回波能够实时生成并叠加到“威宁县气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上,有效订正雷达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主机与服务器搭建于同一局域网,实现了数据采集与上传等功能,对雷达基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可叠加的回波图嵌入系统内。经过多次测试表明,系统能实现实时采集雷达数据并更新回波图,为本地气象服务带来极大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雷达 双偏振雷达 回波反演 回波叠加
下载PDF
一次雷暴回波短带产生强天气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杜强 段和平 《江西科学》 2024年第1期177-181,212,共6页
为了研究雷暴回波短带在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中的特征,使用地面气象要素、闪电信息、MICAPS天气图、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23年5月17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雷暴回波短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回波短带发生在200 hPa“出流区”、500 hPa... 为了研究雷暴回波短带在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中的特征,使用地面气象要素、闪电信息、MICAPS天气图、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23年5月17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雷暴回波短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回波短带发生在200 hPa“出流区”、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低涡发展、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大气环流中,地面低气压和辐合线发展,为午后雷暴回波短带的形成提供了触发机制。2)雷暴回波短带在雷暴发展初期,通常呈现出不是很强的回波和较弱的闪电活动;在低涡回波团后侧地面辐合线附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波强度快速增强发展,闪电开始增多。3)雷暴回波短带特征包括回波强度较强(50~55 dBZ)、回波顶较高(10~12 km左右)、回波带较短(相比冷锋回波带和飑线回波带),影响区域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和短带上回波单体强度分布不均匀等。4)强降水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在20~25 kg/m^(2)附近,而一般降水的VIL都在10 kg/m^(2)以下。因此,在雷暴天气监测和预报中需要综合多种资料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回波短带 闪电信息 回波演变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肖辉 王孝波 +2 位作者 周非非 洪延超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5-404,共20页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云物理过程 三维数值模拟 对流云 雷达回波亮带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在局地强风暴临近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7
作者 刁秀广 车军辉 +1 位作者 李静 朱君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3,I0003-I0007,共10页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信息,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及NCEP资料,对近年发生在山东中部的典型局地强风暴的生成及对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能获得近地层辐合线信息,对流风暴强的出流和近地层...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信息,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及NCEP资料,对近年发生在山东中部的典型局地强风暴的生成及对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能获得近地层辐合线信息,对流风暴强的出流和近地层环境风的辐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窄带回波;远离风暴主体的出流边界和顺地面风移动的风速辐合线在热力条件较弱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对流天气;出流边界的叠加或出流边界与环境风辐合线的叠加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局地强风暴,单纯的近地层辐合线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较为孤立的局地风暴,可作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关键参考依据;风暴初始位置、初始时间和风暴类型具有不确定性,是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 窄带回波 强风暴
下载PDF
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康红 费建芳 +2 位作者 黄小刚 程小平 孙吉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面内反演的系统相对水平速度,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省一次弱弓形飑线的后方入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是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受高、低空温度平流差动、低空急流和低层温度暖脊的共同作用生成。飑线发展阶段,后方入流最早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的层状回波区中,并向前伸展到对流回波区后缘;成熟阶段,后方入流逐渐下沉并与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消散阶段,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件。后方入流把中层干冷空气持续输送到对流区中下方,通过加剧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作用,增强地面冷池及其出流,导致成熟阶段地面大风生成,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受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以及新生带状回波系统的影响,地面冷池持续增强,可能是消散阶段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此外,后方入流与飑前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后方入流 双带状回波 地面大风
下载PDF
“4·11”海南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郑艳 俞小鼎 +1 位作者 蔡亲波 任福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0-860,共11页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急流分流区下方和地面静止锋南侧的有利于对流发展的较大范围上升气流区域内;(2)对流风暴移动路径上的大气环境具有中等程度的条件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廓线垂直结构、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对流风暴形成后最终组织发展产生雷暴大风、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3)在多单体带状回波中镶嵌的风暴A和B各自发展成为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B和C合并形成弓形回波,其中风暴C的中气旋加强成为弓形回波北部的气旋式中尺度涡旋;(4)阵风锋对对流风暴的正反馈作用、对流风暴前侧强劲的暖湿入流与风暴后侧径向风速相当的冷池出流,长时间倾斜依存的自组织结构及其与强的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是多单体风暴和弓形回波长时间维持和加强的主要原因;(5)地面原来存在的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对流风暴主体回波沿着海南岛北部近海东移等因素,有利于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天气学分析 多单体带状回波 弓形回波 阵风锋 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
下载PDF
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罗昌荣 池艳珍 周海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利用移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J)和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地球坐标系下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重点分析了2007年8月18日凌晨超强台风"圣帕"外围强带状回波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带状回波具有以下特... 利用移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J)和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地球坐标系下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重点分析了2007年8月18日凌晨超强台风"圣帕"外围强带状回波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带状回波具有以下特征:(1)强盛阶段,每个强回波中心在前进方向的右侧或右后侧对应于强东偏北风速中心(强风核),其中最强回波中心前侧还存在弱风速中心。这样的水平风场结构从低层一直保持到中层,使得强回波区对应于水平辐合和正涡度区,产生明显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强盛阶段云体快速移动。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前侧及后侧中低层气流均指向强回波,在强回波区及后侧水平辐合形成上升气流,最大上升速度出现在强回波中心与北侧强风核之间。同时在强回波上空高层出现辐散,气流主要向后流出。(2)减弱阶段,较强回波中心或其北侧对应于弱风速中心,回波中心出现负涡度区。云体移速变慢。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偏东气流穿过云体。回波区气流辐合较弱,明显的上升区出现在中层较强回波近台风中心一侧。(3)强风核可以将位于带状回波前进方向后侧的处于减弱阶段螺旋云带的动量和水汽向带状回波发展区输送,因此,强风核结构很可能是带状回波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带状回波 双雷达反演 三维风场结构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下载PDF
上海地区移动型雷暴阵风锋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陶岚 戴建华 +1 位作者 李佰平 陈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7-1212,共16页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双多普勒雷达资料、GFS 3 km分辨率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等,统计分析了上海地区2009-2014年共18次移动型雷暴产生的阵风锋的个例,包括天气背景、温湿环境特征以及阵风锋在雷达图上的特征等。根据阵风锋...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双多普勒雷达资料、GFS 3 km分辨率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等,统计分析了上海地区2009-2014年共18次移动型雷暴产生的阵风锋的个例,包括天气背景、温湿环境特征以及阵风锋在雷达图上的特征等。根据阵风锋生成的时段以及与其母体雷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移动型雷暴产生的阵风锋分为两类:(1)一类出现在雷暴发展、成熟阶段,阵风锋通常与雷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向运动,出现阵风锋的雷暴主体通常伴有高悬的后侧人流急流,生命史长达2h以上;(2)另一类出现在雷暴的减弱消亡阶段,出现后即逐渐远离雷暴,出现阵风锋的雷暴主体通常伴有从雷暴系统后侧倾斜向下正好到达雷暴前侧阵风锋处的后侧人流急流。阵风锋出现后,逐渐远离雷暴运动,大部分阵风锋(12个个例)出现在雷暴移动方向的前侧,与雷暴移动同向,少数阵风锋(4个个例)出现在雷暴移动方向的异侧,与雷暴移动不同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阵风锋一方面与雷暴同向移动,不断将其前侧低层的暖湿空气抬升,并沿着阵风锋输送到雷暴中去;另一方面,由于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对后侧人流急流高度的维持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悬的后侧人流急流和垂直风切变共同产生的正涡度和冷池产生的负涡度平衡,有利于维持雷暴的发展传播。因此,阵风锋后侧的雷暴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其后侧可观测到雷暴的新生。第二类阵风锋生成后即逐渐远离雷暴主体,仅以孤立波的形式传播,受经过的环境的影响,其后侧的干冷气流的性质逐渐减弱。与雷暴同向运动的阵风锋切断了暖湿气流向雷暴的输送,不利于雷暴的发展;同时在弱-中等切变和弱-中等对流有效位能的环境中,从雷暴后侧向前侧倾斜向下的后侧人流急流和冷池共同产生的负涡度强于垂直风切变产生的正涡度,强冷池前沿的上升气流向后倾斜,不利于新对流单体的发展,雷暴大都在阵风锋出现2h内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后侧入流急流 窄带回波
下载PDF
一条中尺度雨带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郭荣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7,共8页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直接影响系统 ,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沿着带状输送 ,利于带状回波的维持和发展 ;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层风随高度顺转 (暖平流 )、高空有急流和出现逆风区的阶段 ,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为带状回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 ,而高空倒槽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 ,湿位涡的分布特征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带状回波和雨带出现在斜压不稳定和正压稳定而中低层为负涡度环流的潜在不稳定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多普勒雷达回波 副高 暖湿气流 强降水 逆风区 湿位涡 带状 分析 影响
下载PDF
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13
作者 漆梁波 陈春红 刘强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上游移动强回波的出流边界导致的弱窄带回波是大风预警的重要判断参考;(2)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弱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并导致局地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弱窄带回波上初始回波的发展和回波跃增;(3)下击暴流造成的地面出流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近似圆弧的弱窄带回波,这种弱窄带回波与其他雷达观测特征以及地面观测相结合,有助于对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云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窄带回波 强对流天气 个例分析
下载PDF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永林 杨引明 +1 位作者 曹晓岗 王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5,I0001,共8页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带低压南侧不断产生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带,它们形成后随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向东移动,在上海城区附近辐合形成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群,在卫星云图上呈现出以此为核心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分析表明,受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这种正反馈机制作用,在热带低压东南侧大尺度切变线中段北侧派生出一个独立、完整的近地面β-中尺度的气旋性环流,它就是MCC的内核,直接造成了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压 螺旋回波带 MCC 中气旋
下载PDF
一次台风外围雨带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及风场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闵爱莲 牛生杰 +2 位作者 雷恒池 吴玉霞 张晓庆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9-624,共6页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长春C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5日发生在吉林省的一次典型台风外围雨带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可看出两种尺度云系的相互作用,整个降水雨带为明显的旋转西进过程。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上,低层辐合高...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长春C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5日发生在吉林省的一次典型台风外围雨带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可看出两种尺度云系的相互作用,整个降水雨带为明显的旋转西进过程。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另外,低层由于存在摩擦,受台风雨带影响较小,而中高层受台风中α尺度系统和中β尺度雨团的共同影响,两者风场的叠加造成低层偏东风到高层东北风的风向变化。可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为人工增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台风外围雨带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下载PDF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马鸿青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会 王志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下载PDF
九江地区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马中元 许爱华 +2 位作者 贺志明 李德俊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3期52-56,I0004,I0006,共7页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这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动力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消散过程中,强烈下沉气流冲击地面形成阵风锋,即使对流云团消散后,这股下沉气流仍惯性移动,并继续影响下游长达百余千米范围;阵风锋前沿边界会造成大气折射率的改变,雷达可以从反射率和速度场上探测到这种不连续面的窄带回波。窄带回波移动速度可以定性判断地面大风级别,移速大风力大,移速小风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大风 对流云团 阵风锋 窄带回波.
下载PDF
2010年夏季北京零度层亮带特征统计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钰 阮征 +2 位作者 葛润生 马建立 嵇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09,共6页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度、持续时间以及和降水量、降水类型的对比等数据。根据统计结果得到了2010年夏季北京延庆地区融化层的分布特征,回波强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36~40 dBz之间,亮带厚度主要为1000~1500 m,上下边界速度差值主要为4~5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风廓线雷达 回波强度 速度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高斯核函数时频分布的水声信号处理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亚安 王军 李钢虎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230-3233,共4页
时频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水下目标宽带回波信号以及短时瞬态信号的处理。在水声信号的特征检测和分类方面,时频分析的时变谱提供了区分不同类别目标信号的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核函数时频分布的水声信号处理方法。与固定核函数时... 时频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水下目标宽带回波信号以及短时瞬态信号的处理。在水声信号的特征检测和分类方面,时频分析的时变谱提供了区分不同类别目标信号的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核函数时频分布的水声信号处理方法。与固定核函数时频分布相比,自适应高斯核函数时频分布由于它的核函数随信号而自适应改变,因此对交叉项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多分量线性调频水声信号,采用高斯核函数自适应时频分析不仅对交叉项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信号的自分量具有较好的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水声信号 自适应高斯核函数 目标宽带信号
下载PDF
激光超声的小波包能量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潮 郑宾 +2 位作者 郭华玲 刘辉 侯静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8-642,共5页
为了解决航空发动机原位裂纹的快速检测问题,得到特征信息与缺陷深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验室已搭建的实验平台,使用激光器在一系列不同深度缺陷的航空铝板上激发激光超声信号,对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小波去噪,通过小波包研究去噪后的反... 为了解决航空发动机原位裂纹的快速检测问题,得到特征信息与缺陷深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验室已搭建的实验平台,使用激光器在一系列不同深度缺陷的航空铝板上激发激光超声信号,对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小波去噪,通过小波包研究去噪后的反射回波信号的频带能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反射回波信号的能量主要集中于S80~S87频带;当缺陷深度为0.2 mm至0.4 mm时,能量主要集中在相邻的两个频带上;当缺陷深度为0.5 mm至0.7 mm时,能量主要集中在相间的两个频带上。该分析方法为超声信号定量表征表面微缺陷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今后从频带能量方面分析裂纹深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超声 小波包分解 频带能量 反射回波 缺陷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