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裸露型岩溶区人类活动输入对地下河水化学的影响
1
作者 王荷英 吴贻创 +3 位作者 杨应增 何守阳 吴攀 罗维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8,共13页
地下河是西南岩溶水的重要赋存形式,在区域人畜供水中发挥重要作用,裸露型岩溶区因其特殊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河易受到人类活动输入的影响。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环境同... 地下河是西南岩溶水的重要赋存形式,在区域人畜供水中发挥重要作用,裸露型岩溶区因其特殊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河易受到人类活动输入的影响。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环境同位素辨析等多手段研究人类活动输入对开阳地下河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主要离子分别是HCO_(3)^(-)、SO_(4)^(2-)和Ca^(2+)、Mg^(2+),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主要受控于岩石风化控制,但地下河系统中SO_(4)^(2-)、NO_(3)^(-)及Cl^(-)受到南部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渣场输入的影响。HFE-D发现地下河下游始终处于受影响状态,δ^(34) S-SO_(4)^(2-)同位素表明SO_(4)^(2-)主要来源生活污水输入(71%),其次是大气降雨(22%)。δ^(15) N-NO_(3)^(-)-δ^(18) O-NO_(3)^(-)同位素计算显示NO_(3)^(-)主要来源于污水排放(42%)、大气降雨(37%)和农业输入(21%),地下河系统的开放性不利于氮素的反硝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岩溶地下河 水化学 水化学相演化图 环境同位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sap flow of Zenia insignis under different rock bareness rate in North Guangdong,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 Hui-xia ZHOU Hong-yi +2 位作者 WEI Xing-hu LU Nan LIANG Zhao-xi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0期2320-2334,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ock bareness on the transpiration in karst plants is essential to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lantation in karst area.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varia...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ock bareness on the transpiration in karst plants is essential to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lantation in karst area.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variations in sap flow of Zenia insignis caused by different rock bareness rate,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factors,soil water content(SWC)and leaf area index(LAI) on transpiration in karst plants,by continuously measuring sap flux densities (Fcd)of 12 sample trees using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and monitoring micrometeorology and SwC on a typical karst hill in north Guangdong of China during the year of 2016.Results show that:(1)the maximum hourly sap flux density occurred at11:00-14:00 and the peak daily sap flux density occurred in September.(2)Sap flow density of Zenia insignis increased with rock bareness rate at all hourly,daily and monthly scales,with the sequence of extremely severe>severe>moderate>mild rock bareness.(3)The transpiration of Zenia insi.gnis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factors at different temporalscales.At hourly scale,transpiration was highly(n=144,R^2>0.72)correlated to Solar radiation(Rs),Air temperature(Ta),relative humidity(RH),and wat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At daily scale,transpiration was greatly(n=366,R2>0.31)affected by Solar radiation(Rs),Air temperature(Ta),and wat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While at monthly scale,transpiration was mainly(n=12,R^2=0.85)controlled by LAI.Our study proved that Zenia insi.gnis has a good physiecological adaption to fragile karst environment,and Zenia insignis plantation has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even in extremely rocky landscapes.The results may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lantation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kar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 flow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ROCK bareness karst ECOSYSTEMS Zenia insignis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its fractions in a small karst watershed 被引量:2
3
作者 Zhenming Zhang Yunchao Zhou +1 位作者 Shijie Wang Xianfei Hu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With few available soil organic carbon(SOC)profile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ose that do exist, the estimation of SOC pools in karst areas is highly uncertain.Based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C content of 23,... With few available soil organic carbon(SOC)profile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ose that do exist, the estimation of SOC pools in karst areas is highly uncertain.Based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C content of 23,536 samples in a karst watershed, a modified estimation method was determined for SOC storage that exclusively applies to karst areas. The method is a "soil-type method" based on revised calculation indexes for SOC storag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varied greatly, but gener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d nearly linearly to a depth of 0–50 cm and then varied at depths of 50–100 cm. Because of the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karst area, we were able to determine that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indexes on the estimation of SOC storage decreased as follows: soil thickness > boulder content > rock fragment content > SOC content > bulk density. Using the modified formula, the SOC content in the Houzhai watershed in Puding wa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3.53 to 5.44 kg m^(-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24 kg m^(-2) to a depth of 20 cm, and from 4.44 to 14.50 kg m^(-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2.12 kg m^(-2) to a depth of 100 cm. The total SOC content was estimated at 5.39*10^(5)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e rock rate Estimation method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Small watershed karst
下载PDF
不同渗透率灰岩裸孔注浆浆液扩散特性
4
作者 陈军涛 朱君 +5 位作者 张呈祥 贾东秀 张毅 傅子群 刘磊 王恩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674,742,共9页
定向钻孔注浆是防治煤层底板水害的重要技术。基于邱集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达西两相流模块建立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钻探裸孔注浆模型,开展顺层分支裸孔注浆浆液扩散的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渗透率灰岩注浆裸孔浆液... 定向钻孔注浆是防治煤层底板水害的重要技术。基于邱集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达西两相流模块建立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钻探裸孔注浆模型,开展顺层分支裸孔注浆浆液扩散的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渗透率灰岩注浆裸孔浆液扩散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浆液扩散呈孔口位置扩散距离远、裸孔末端扩散距离近的特征;渗透率增加3.5×10^(-12)m^(2)时,浆液扩散面积增加300~500 m^(2),注浆孔口的浆液扩散形态差异明显;渗透率为8.5×10^(-12)m^(2)时,浆液在孔口横向扩散距离为45 m;渗透率为1.5×10^(-12)m^(2)时,浆液在孔口横向扩散距离仅为20 m,浆液扩散形态沿裸孔呈细长状。结合工程实践分析表明,在渗透率为1.2×10-12,5.4×10^(-12)m^(2)和8.9×10^(-12)m^(2)附近的徐灰岩溶裂隙区域,获得的浆液实际扩散距离稍小于浆液模拟扩散距离,主要是因为实际岩溶裂隙开度、粗糙度不一等原因所致,验证了模拟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黄河北煤田类似水害问题的治理和定向钻孔高质量精准注浆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定向注浆 注浆裸孔 岩溶裂隙 浆液扩散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33
5
作者 邹胜章 李录娟 +3 位作者 卢海平 刘芹芹 苏春田 朱丹尼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岩溶水系统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岩溶区具有不同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其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必须采用不同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本文在对不同类型岩溶区发育特征分析基础上,分别就现有评价模型在不同类型岩溶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认为:... 岩溶水系统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岩溶区具有不同的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其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必须采用不同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本文在对不同类型岩溶区发育特征分析基础上,分别就现有评价模型在不同类型岩溶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埋藏型岩溶区可采用专门用于承压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的PTHQET模型进行评价,而对于补给区局部裸露的浅埋藏性岩溶区建议采用COP模型进行评价;EPIK模型适用于南方裸露岩溶区;北方裸露型岩溶区因表层岩溶带发育程度弱,亦可采用COP模型进行评价。针对覆盖型岩溶的特殊性,在欧洲模型基础上提出了PLEIK评价模型,评价因子包括保护性盖层(P)、土地类型与利用程度(L)、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E)、补给类型(I)和岩溶网络发育情况(K);突出了P(保护性盖层)和L(土地利用类型)两个因子的作用,并赋予各因子比欧洲模型更丰富的内涵,同时采用多种可替代参数确定各因子量值,最后给出了防污性能指数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系统 防污性能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埋藏型岩溶
下载PDF
徐州岩溶地质调查及其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2 位作者 武鑫 姜国庆 王艺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辅以物探及钻探等进行勘察验证,有力地提高了区内岩溶地质调查成果的精度。同时,对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层组、岩溶出露条件以及发育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区内岩溶发育主要为新生代以来的浅表性岩溶,岩溶发育程度总体受构造控制呈北东向"强-弱"相间展布,废黄河断裂带沿线,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寒武系张夏组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极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岩溶层组 岩溶发育程度 徐州
下载PDF
徐州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魏永耀 孙树林 +2 位作者 黄敬军 姜素 缪世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文章通过对以往岩溶地面塌陷勘查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徐州地区裸露型岩溶和覆盖型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历史上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塌陷受废黄河断裂带控制,离废黄河断裂带越近岩溶发育越强烈... 文章通过对以往岩溶地面塌陷勘查工作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徐州地区裸露型岩溶和覆盖型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历史上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塌陷受废黄河断裂带控制,离废黄河断裂带越近岩溶发育越强烈,离废黄河断裂带较远的部位岩溶发育明显减弱;(2)塌陷主要分布于浅部岩溶强烈发育地段的奥陶系灰岩中,少数分布于寒武系灰岩之中;(3)塌陷集中分布在古河道形成的,砂性土单层结构地段,少数分布在砂性土-黏性土双层结构地段;(4)塌陷全部位于岩溶水开采降落漏斗内。结合岩溶塌陷的时间与地下水的动态活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古河道与废黄河断裂带的重叠部位为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有利部位,但最终发生地面塌陷则是人类工程活动过程引起岩溶水位剧烈波动——大幅、快速下降的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徐州市今后进一步防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岩溶塌陷 时空分布 规律性
下载PDF
裸露岩溶区地下河管道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玉玲 甘伏平 +2 位作者 卢呈杰 韦吉益 赵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08-1616,共9页
本文选取桂林市海洋乡裸露岩溶区地下河管道分别进行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三极电测深法和充电法试验对比研究,其综合成果得到了钻探验证.试验研究表明,充电法对具有出口、进口或天窗的地下暗河定位追踪准确,效果明显.可控源音频大... 本文选取桂林市海洋乡裸露岩溶区地下河管道分别进行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三极电测深法和充电法试验对比研究,其综合成果得到了钻探验证.试验研究表明,充电法对具有出口、进口或天窗的地下暗河定位追踪准确,效果明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深度大,横向分辨率高,对寻找深部构造破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三极测电深法受场地条件、高阻围岩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不能满足对地下暗河的定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岩溶区 地下河 充电法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三极电测深法
下载PDF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池银 武站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经历了两次裸露岩溶及古近纪后的深埋藏成岩作用。其中 ,印支 -早燕山期裸露岩溶属溶丘 (梁 ) -洼地型岩溶发育模式 ,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 6期胶结事件的详细解剖表明 ,喜马拉雅期深埋藏岩溶主要...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经历了两次裸露岩溶及古近纪后的深埋藏成岩作用。其中 ,印支 -早燕山期裸露岩溶属溶丘 (梁 ) -洼地型岩溶发育模式 ,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 6期胶结事件的详细解剖表明 ,喜马拉雅期深埋藏岩溶主要与腐蚀性热流体的作用有关 ,是形成现今储层孔隙系统的最关键时期。局限的热液岩溶和裸露的背斜轴部之下地表岩溶的混合带 ,对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孔隙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的背斜轴部 ,特别是潜山内幕背斜形态与潜山顶面形态相互协调的区域 ,是储层发育最好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岩溶 埋藏期 成岩序列 腐蚀性流体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南方岩溶石山区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35
10
作者 唐健生 夏日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0-143,148,共5页
南方岩溶石山区水土资源主要特征为 :1降水快速下渗 ,浅部涵水能力差 ,地下水深埋、利用难度大 ;2耕地少、分散、薄、贫瘠 ;3降水分配不均 ,旱涝灾害频繁 ;4植被生长缓慢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对策是 :以小流域为... 南方岩溶石山区水土资源主要特征为 :1降水快速下渗 ,浅部涵水能力差 ,地下水深埋、利用难度大 ;2耕地少、分散、薄、贫瘠 ;3降水分配不均 ,旱涝灾害频繁 ;4植被生长缓慢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对策是 :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治水、冶土为突破口 ,实施“水源·土地·生态”的资源环境治理整体战略 ,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调整土地结构、用地结构 ,改良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快生态建设 ,控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缓解对资源需求的压力。目标是 :建立资源 -生态 -人口 -经济相协调的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生态环境 岩溶石山
下载PDF
喀斯特裸露坡耕地径流养分流失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靳丽 戴全厚 +2 位作者 李昌兰 彭旭东 严友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51,57,共7页
为揭示雨强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运用可调坡度、地下孔(裂)隙度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裸露坡耕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雨强下喀斯特裸坡径流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雨强为15,30mm/h时地表不产流,雨强为50m... 为揭示雨强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运用可调坡度、地下孔(裂)隙度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裸露坡耕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雨强下喀斯特裸坡径流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雨强为15,30mm/h时地表不产流,雨强为50mm/h时地表有产流;试验雨强下地下孔(裂)隙均有径流产生。(2)地表径流中全氮和全钾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全磷流失量则先增大后减小;地下径流中全氮流失量随雨强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全钾流失量与雨强正相关,全磷流失量与雨强关系不明显。(3)雨强为30,50mm/h时养分以地下孔(裂)隙流失为主,其贡献率为100%;地下径流中全氮流失量对其总流失量的贡献率表现为:15mm/h>30mm/h>50mm/h>70mm/h>90mm/h,全磷与全钾为:15mm/h>30mm/h>50mm/h>90mm/h>70mm/h。(4)地表径流量、全氮、全钾流失量和地下全钾流失量与雨强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919,0.982和0.955。15,30mm/h雨强下,径流养分仅通过地下孔(裂)隙流失,50mm/h及以上雨强时养分伴以地表径流流失,且地下流失量大于地表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流失 径流 地下孔(裂)隙 喀斯特裸坡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裸坡面土壤侵蚀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正堂 戴全厚 +1 位作者 倪九派 杨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6,共5页
通过人工模拟喀斯特裸坡面微地貌特征和地下喀斯特裂隙构造,结合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不同基岩裸露率、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地下孔裂隙度以及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地下孔裂隙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地表累... 通过人工模拟喀斯特裸坡面微地貌特征和地下喀斯特裂隙构造,结合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不同基岩裸露率、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地下孔裂隙度以及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地下孔裂隙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地表累积悬移质和推移质流失量,地下累积悬移质流失量均随雨强的增大总体呈增大的变化规律;(2)总体上地表径流随基岩裸露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地下孔裂隙流随基岩裸露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地表累积推移质和悬移质流失量随基岩裸露率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地下孔裂隙流的累积悬移质流失量随基岩裸露率的增大总体呈减小的变化规律;(3)降雨历时和地表径流呈正相关的关系,而和地下孔裂隙流则呈负相关的关系;地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产沙量,地下孔裂隙的产沙量随降雨历时总体呈下降趋势;(4)地表产流产沙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大而减小,而地下产流产沙则相反;(5)土壤侵蚀和各因子间相关程度为雨强>降雨历时>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裸坡面 土壤侵蚀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裸露红土的表层有机质含量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虎 王嘉学 +1 位作者 胡灿灿 马照伦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23-425,共3页
滇东石漠化地区裸露红土是近年来关注的一种特殊的类荒漠化景观。为了解红土裸露原因,在富源县、宣威市、罗平县等地石漠化裸露红土典型发育地段获取有植被覆盖红土及裸露红土表层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红土表层有机质... 滇东石漠化地区裸露红土是近年来关注的一种特殊的类荒漠化景观。为了解红土裸露原因,在富源县、宣威市、罗平县等地石漠化裸露红土典型发育地段获取有植被覆盖红土及裸露红土表层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红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0.06%~3.85%之间,平均值为1.31%,远低于同区域有植被生长的山原红壤样品及其它喀斯特地区土壤表层样品。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破坏后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进而影响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等,导致红土裸露。滇东喀斯特地区成片分布的裸露红土应处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退化但土壤尚未被完全侵蚀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红土 裸露 有机质 滇东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裸坡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正堂 戴全厚 杨智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56-362,共7页
文章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和雨强对地表、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与地下孔(裂)隙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地表产流、产沙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地下则相反;(2)坡面径流刚... 文章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和雨强对地表、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与地下孔(裂)隙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地表产流、产沙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地下则相反;(2)坡面径流刚产生时,雨滴击溅和薄层水流冲刷,土壤细小颗粒堵塞其毛管空隙,渗漏率减小,而地表径流量增大,土壤团聚体被破坏、分散和迁移,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小,雨滴击溅增强,如此循环,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呈波动性变化;总体而言,地表、地下悬移质均随降雨历时呈下降趋势,而地表推移质则相反,地表、地下产流量变幅较小,趋于平行;(3)地表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地下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4)在较小雨强30mm/h时,地表只产生悬移质流失,没有产生推移质流失;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都是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雨强由30mm/h增大到150mm/h,地表累积产流量为538.5L,累积产沙量为2 393.81g,地下累积产流量为207.8L,累积产沙量为687.73g,累积产沙量的递增速率比累积产流量的递增速率要大,地表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大于地下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5)各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相关程度为:降雨历时>雨强>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该实验有助于为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评价及制订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模拟降雨 裸坡面 坡面侵蚀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喀斯特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伟 陈洪松 +2 位作者 王克林 张继光 侯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59-1463,共5页
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C/N有显著影响;裸岩率对SOC、TN、TP、TK、AN... 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C/N有显著影响;裸岩率对SOC、TN、TP、TK、AN、AK和C/N有显著影响,对SOC、TN、TP和AN的影响程度大于种植制度的影响,这主要与农户在裸岩率较低的地段耕作强度较大有关;木豆-板栗地的SOC、TN、TP、TK、AN、AK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方式,说明退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受地形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SOC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坡脚大于洼地;AP的空间分布与SOC不同,主要受施肥影响,表现为洼地高于坡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洼地 土壤养分 种植方式 裸岩率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邱虎森 苏以荣 +3 位作者 黎蕾 何寻阳 陈香碧 李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5-991,共7页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从坡脚到山顶线形布点(间隔10m)采集土壤样本,同时调查记录各环境因子,通过对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研究区内坡地土壤养分随相对高程的变化情况和地形因素(裸岩率、土层厚度和相对高程)之间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相对高程的增加,裸岩率显著递增,土层厚度在0~30cm范围内,与裸岩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合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裸岩率高的地段促进了土壤有机碳以及氮磷养分的积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受裸岩率和相对高程的影响,土壤全钾的含量主要受相对高程的影响,而土壤pH则同时受各地形因素的影响,全钾含量不受三地形因素的影响;随机误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坡地 土壤养分 裸岩率 相对高程
下载PDF
大理岩溶地区某引水隧洞涌突水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亚莉 许模 +2 位作者 韩晓磊 宋海波 朱海明 《地下水》 2015年第3期9-11,共3页
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存在一种非典型的岩溶形式—裸露-埋藏型岩溶,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裸露-埋藏型岩溶存在的特殊水力联系使得隧道在穿越该种地区时,会发生不可预测的涌突水灾害。以大理某引水隧洞为例,通过分析常用预测涌突水量计算方... 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存在一种非典型的岩溶形式—裸露-埋藏型岩溶,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裸露-埋藏型岩溶存在的特殊水力联系使得隧道在穿越该种地区时,会发生不可预测的涌突水灾害。以大理某引水隧洞为例,通过分析常用预测涌突水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得出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在穿越裸露-埋藏型岩溶时的涌突水量预测较其他方法更加适用,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埋藏型岩溶 大理 引水隧洞 涌突水灾害预测
下载PDF
岩溶泉域的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玉清 胡宽珞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从研究岩溶泉域的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入手,确定划分裸露岩溶、隐伏岩溶、深岩溶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地质、水动力和水化学作用等因素明确其概念,评述其特点,最后阐述备区带的划分对泉域供水、矿产开发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岩溶泉 水文地质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喀斯特石牙出露侵蚀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性分析研究
19
作者 陈晓平 顾代传 蓝必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探讨石牙裸露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问题,在滇中石林镇天生桥大箐角的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同一坡地,选取了石牙出露率不同的3个对比样地,采样分析了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坡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侵蚀地土壤化学组成... 为探讨石牙裸露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问题,在滇中石林镇天生桥大箐角的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同一坡地,选取了石牙出露率不同的3个对比样地,采样分析了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坡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侵蚀地土壤化学组成特征受其石牙基岩的成土特性的继承关联性影响;石牙出露覆盖度不同的样地间,土壤剖面的部分化学成分值的变化幅度与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原因可能与石牙出露过程中侵蚀环境因素导致对土壤性状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环境 石牙出露侵蚀地 土壤化学组成 差异特性
下载PDF
基于地表裸露度和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喀斯特地区热环境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萍萍 刘绥华 +3 位作者 贺中华 陈艳 宋善海 王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76-2383,共8页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地区地表覆盖受到破坏,导致大面积地表裸露,同时影响着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进而引起周围地表温度发生改变。以典型喀斯特区域安顺市为例,基于大气校正法反演2006—2017年地表温度,并结合同时期的地表裸露...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地区地表覆盖受到破坏,导致大面积地表裸露,同时影响着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进而引起周围地表温度发生改变。以典型喀斯特区域安顺市为例,基于大气校正法反演2006—2017年地表温度,并结合同时期的地表裸露度和地表反照率变化情况分析喀斯特地区热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裸露度、地表反照率与地表温度在空间上整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是影响地表温度的因素之一;在时间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地表裸露度总体下降了53%,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分别下降了37.1%和2.4%,表明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地表裸露度,地表反照率与地表温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地表温度随着地表裸露度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上升,反之,地表温度则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地表裸露度 地表反照率 地表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