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heritance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被引量:2
1
作者 MENG Zhao-dong ZHANG Fa-jun +4 位作者 DING Zhao-hua SUN Q i WANG Li-ming GUO Qing-fa WANG Hong-g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red lines, lx01-3 (tipbarrenless type), wx04-1 (tip-barren type), and their F1, F2, BC1, BC2 generations were analyzed on their ear tip-barrenness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F1 was tip-barren type; the ratio of tip-barren type versus tip-barrenless type followed a 12.78: 1 ratio in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 and a 2.75:1 ratio in BC1. Z2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ollowed an inheritance pattern of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SPS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of abnormal distribution. Above results mean that: (1) The trait of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is controlled by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tip-barren type is dominant over tip-barrenless type; (2) the trait of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a quantitative character controlled by polygene with major genes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ructification habit dominant inheritance duplicate genes
下载PDF
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孟昭东 张发军 +4 位作者 丁照华 孙琦 汪黎明 郭庆法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0-285,共6页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型为显性;(2)秃尖长度属于存在主效基因作用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类型 结实习性 显性遗传 重叠作用
下载PDF
玉米秃尖的研究 Ⅰ.玉米雌穗小花数目的遗传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总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总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呈高度的正相关。雌穗上的小花能否发育成有效花,组合间有差异。一般在果穗的顶部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是影响有效花数目最直接的因素,雌穗上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数目的多少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小花 遗传特性
下载PDF
玉米秃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6-368,400,共4页
玉米果穗顶部不能形成种子或部分种子败育而导致秃尖,秃尖受遗传影响较大,并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以20个玉米杂交组合雌穗顶部穗轴为材料,对光合作用的"源"和"库"起调控作用的顶部穗轴内源激素与其秃尖长... 玉米果穗顶部不能形成种子或部分种子败育而导致秃尖,秃尖受遗传影响较大,并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以20个玉米杂交组合雌穗顶部穗轴为材料,对光合作用的"源"和"库"起调控作用的顶部穗轴内源激素与其秃尖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灌浆期,玉米雌穗顶部穗轴GA3I、AA、CTK含量较高,而ABA含量很低;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GA3+IAA+CTK)/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顶部穗轴ABA含量的高低与玉米秃尖长度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内源激素(GA3I、AA、CTK、ABA) 秃尖
下载PDF
玉米秃尖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文才 孟昭东 +5 位作者 张发军 孙琦 穆春华 丁照华 郭继民 许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146-148,共3页
为了研究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典型的不秃尖自交系Lx9801、Lx00-1、Lx01-3和秃尖自交系Wx04-1、Wx04-2、掖502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秃尖性... 为了研究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典型的不秃尖自交系Lx9801、Lx00-1、Lx01-3和秃尖自交系Wx04-1、Wx04-2、掖502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秃尖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狭义遗传率为0.6328,广义遗传率为0.9098,并且不存在母体效应;同时秃尖长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基因效应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构建及其秃尖QTL定位 被引量:6
6
作者 覃嘉明 王兵伟 +5 位作者 郑加兴 覃永嫒 黄安霞 何静丹 韦绍丽 时成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6-1324,共9页
【目的】构建在秃尖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并对其秃尖QTL进行定位,为玉米秃尖分子机理研究及玉米抗秃尖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S群411331为母本、有秃尖性状的自交系综53313为父本,... 【目的】构建在秃尖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并对其秃尖QTL进行定位,为玉米秃尖分子机理研究及玉米抗秃尖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S群411331为母本、有秃尖性状的自交系综53313为父本,通过杂交和自交获得F2代群体。利用容量达10K的分子芯片获取大量SNP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SNP分子标记,构建F2代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结合秃尖表型数据,分别采用QTL定位软件Rqtl和QTL.gCIMapping.GUI 1.1对相应的秃尖QTL位点进行鉴定及定位。【结果】F2代群体的平均秃尖长度为4.25 cm,说明其秃尖性状更偏向于父本综53313,秃尖整体较长,且秃尖变幅为0~6.1 cm,偏度和峰度值均位于-1.00~1.00,符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从2612个多态SNP分子标记中共筛选出2599个SNP分子标记成功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5624.3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2.27 cM。利用Rqtl共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3、4、5、6、8和9染色体,其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解释遗传变异的14.4%和16.3%。利用QTL.gCIMapping.GUI 1.1共检测到9个QTL,分别位于第1、4、5、6、8和9染色体,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与Rqtl检测结果相比,二者均在第8和9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检测到1个QTL,在第5染色体检测到的QTL位置也较邻近,且效应最大的2个QTL均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不同之处在于Rqtl在各染色体上只检测到1个QTL,而QTL.gCIMapping.GUI 1.1在第6和8染色体分别检测到2和3个QTL,在第1染色体检测到1个QTL,在第3染色体未检测到QTL,而Rqtl检测出的第1和3染色体QTL情况相反。【结论】玉米秃尖QTL分别位于第1、3、4、5、6、8和9染色体,其中主效QTL在第6和8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SNP 遗传图谱 QTL定位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elevating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 被引量:4
7
作者 SHAO Rui-xin YU Kang-ke +5 位作者 LI Hong-wei JIA Shuang-jie YANG Qing-hua ZHAO Xia ZHAO Ya-li LIU Tian-xu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783-1795,共13页
Compared to other crops,maize production demands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However,temperatures exceeding 35℃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maize yield.High temperatures(≥35℃)are consistently experienced by summer m... Compared to other crops,maize production demands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However,temperatures exceeding 35℃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maize yield.High temperatures(≥35℃)are consistently experienced by summer maize during its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which is likely to cause irreversible crop damag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levating temperature(ET)treatment on the yield component of summer maize,beginning at the 9th unfolding leaf stage and ending at the tasseling stage.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ntinuous ET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elongation rate and activity of silks and an elongated interval between anthesis and silking stages,and eventually decreased grain number at ear tip and reduced yield.Although continuous ET before tasseling damaged the anther structure,reduced pollen activity,delayed the start of the pollen shedding stage,and shortened the pollen shedding time,it was inferred,based on phenotyp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that continuous ET after the 9th unfolding leaf stage influenced ears and therefore may hav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s.Overall,when maize plants were exposed to ET treatment in the ear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stage,the growth of ears and tassels was blocked,which increased the occurrence of barren ear tips and led to large yield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aize North China Plain elevating temperatures reproductive stage barren ear tip YIELD
下载PDF
玉米秃尖原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忠 宋殿珍 +3 位作者 栗红生 刘景秀 杨国英 王秋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年第6期20-22,共3页
通过对晋东南地区12个主栽品种两年2点试验研究,初步明确果穗秃尖与品种本身、种植密度、地力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关系,并从植物生理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大田生产中减轻秃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品种 密度 气候条件
下载PDF
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及SSR标记 被引量:11
9
作者 才源 李凯 +3 位作者 姜涛 王丕武 卢实 吴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3,共8页
秃尖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数量性状,试验以不秃尖玉米自交系"666"和秃尖玉米自交系T6093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对玉米的秃尖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最适模型... 秃尖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数量性状,试验以不秃尖玉米自交系"666"和秃尖玉米自交系T6093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对玉米的秃尖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最适模型是E-1模型,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B1、B2、F2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41%、64.00%和77.07%,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4%、0和12.31%,玉米的秃尖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小。根据SSR标记结果,将控制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2个主效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的第2条染色体和第7条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SSR标记
原文传递
鲜食糯玉米自交系果穗秃尖性状评价及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旭东 薛林 +8 位作者 张振良 郝德荣 石明亮 周广飞 陆虎华 黄小兰 陈国清 程玉静 冒宇翔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4,22,共8页
在南通和三亚两个环境下对84份鲜食糯玉米自交系果穗秃尖长度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果穗无秃尖性状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在南通和三亚分别筛选到无秃尖性状的优异自交系14、16个,两个环境下均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共9个,分别为LBN2586、L8F、... 在南通和三亚两个环境下对84份鲜食糯玉米自交系果穗秃尖长度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果穗无秃尖性状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在南通和三亚分别筛选到无秃尖性状的优异自交系14、16个,两个环境下均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共9个,分别为LBN2586、L8F、HZHW-1、J2FBSY、TZP、N7-2、L1M、ZBN1·W361和H366。基于SNP标记基因频率的系统聚类将84份自交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I(T5为代表的通系5类群)果穗秃尖长最短,在三亚和南通分别为0.60、0.65 cm,是开展鲜食糯玉米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类群。秃尖长性状配合力分析发现,自交系LBN2586和JS0581秃尖长度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分别达到-27.5和-19.7,利用这两个自交系易获得果穗秃尖长度较短的杂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果穗秃尖长性状 配合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