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脱色工艺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雪 令狐青青 +3 位作者 童晓倩 毛贵珠 罗红宇 宋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1-227,共7页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以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 H值和脱色温度对鱿鱼皮胶原...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以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 H值和脱色温度对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脱除效果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脱色时间30 min,进行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 H值、脱色温度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最佳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4.2%,溶液p H值2.27,脱色温度35°C,该条件下鱿鱼皮胶原蛋白液的脱色率为45.6%,蛋白质和氨基酸损耗率分别为19.65%和22.93%。脱色后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最高(136.02 mg/g,相对含量23.05%),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总量不到1%,符合水产蛋白氨基酸和I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鱿鱼皮 胶原蛋白提取液 色素 活性炭 脱色
下载PDF
2010年北太平洋海区巴特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峰华 伍玉梅 樊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7-265,共9页
根据2010-06—09北太平洋海区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产量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06东部海区(170°~178°W,38°~41°N)... 根据2010-06—09北太平洋海区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产量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06东部海区(170°~178°W,38°~41°N)优势胴长组为280~300mm,优势体重组为800~1 000g,性成熟度以Ⅲ,Ⅳ和Ⅴ期为主,摄食等级5级均有分布;2010-07—09西部传统渔场海区(150°~157°E,38°~44°N)优势胴长组为200~260mm,体重组为200~600g,柔鱼各项生长指标呈逐日上升趋势,性成熟度以Ⅰ和Ⅱ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2级以上为主。柔鱼性成熟度群体百分比与高摄食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性成熟度越高,摄食等级越低;性成熟度越低,摄食等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巴特柔鱼 性腺成熟度 摄食等级
下载PDF
The study on fishing ground of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and ocean environmen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被引量:17
3
作者 樊伟 伍玉梅 崔雪森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08-414,共7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 and the relative oce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llected a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 c...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 and the relative oce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llected a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Chl-α) and sea surface height (SSH) from NASA, as well as the yields of neon flying squid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vorable temperature for neon flying squid living is 10℃-22℃ and the favorit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5℃-17℃. The Chl-α concentration is 0.1-0.6 mg/m^3. When Chl-α concentration changes to 0.12-0.14 mg/m^3, the probability of forming fishing ground becomes very high. In most fishing grounds, the SSH is higher than the mean SSH. Th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on flying squid and oce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Every year, squids migrate northward from June to August and return southward during October-Novemb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th migrations are very different. When squids migrate to the north, mo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yields and SST are positive. The relationships are negative when squids move to southwar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yields and Chl-a concentrations are negative from June to October, and insignificant in November.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tches of squid and longitude, but good with la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strephes bartrami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LOROPHYLL-A
下载PDF
Fluctuation in Ommastrephe bartrami yield in the North Pacific
4
作者 郑蕊 陈戈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53-356,共4页
The fluctuation in Ommastrephe bartrami yield from 1995 to 2001 in the North Pacific was shown obvious, on whi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data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a (chl-α) and sta... The fluctuation in Ommastrephe bartrami yield from 1995 to 2001 in the North Pacific was shown obvious, on whi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data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a (chl-α) and statistical produc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cool water and low food abundance caused by abnormal Kuroshio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 in abundance of O. bartrami, which was worsened by excessive catch and the unawareness to local fishery resources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strephe bartrami SST CHLOROPHYLL-A North Pacific Ocean RS yield fluctuation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黑潮路径变化与柔鱼CPUE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邵全琴 马巍巍 +2 位作者 陈卓奇 游智敏 王文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利用西北太平洋长时间序列SST、黑潮路径、柔鱼渔获量数据 ,基于GIS技术分析了黑潮路径类型变化和离岸摆动及其对柔鱼CPUE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 990— 2 0 0 3年 ,黑潮弯曲发生的月份数占 82 % ,其中整月发生弯曲的月份数占 47% ,共... 利用西北太平洋长时间序列SST、黑潮路径、柔鱼渔获量数据 ,基于GIS技术分析了黑潮路径类型变化和离岸摆动及其对柔鱼CPUE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 990— 2 0 0 3年 ,黑潮弯曲发生的月份数占 82 % ,其中整月发生弯曲的月份数占 47% ,共发生 2次大弯曲、2次准弯曲、5次小弯曲。柔鱼年CPUE ,在黑潮发生准弯曲年份最高 ,黑潮发生小弯曲年份较高 ,黑潮发生大弯曲年份和平直年份较低 ,黑潮大弯曲发生的强盛年份最低。柔鱼月CPUE高值时段 ,多是黑潮发生弯曲时段 ,且主要是C型弯曲。连续 3月以上出现月CPUE高值段 ,黑潮路径模式是C型弯曲和平直路径交替出现。 3天CPUE的高值时段 ,黑潮弯曲型的频次远高于平直型 ;较高值时段 ,黑潮弯曲型的频次稍高于平直型 ;中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频次稍高于弯曲型 ;较低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高于弯曲型 ;低值时段 ,黑潮平直型远高于弯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黑潮路径 CPUE
下载PDF
RS/GIS支持下的柔鱼中心渔场时空动态迁移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文宇 周成虎 +3 位作者 邵全琴 薛允传 仉天宇 戎太宗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90-93,共4页
根据1998-2001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35°N-45°N,140°E-170°W)巴特柔鱼资源调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柔鱼捕捞作业中心的迁移路线进行研究,并利用同期的SST、SWiFs遥感反演资料,借助GIS的功能,分析了柔鱼中心渔场形成与... 根据1998-2001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35°N-45°N,140°E-170°W)巴特柔鱼资源调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柔鱼捕捞作业中心的迁移路线进行研究,并利用同期的SST、SWiFs遥感反演资料,借助GIS的功能,分析了柔鱼中心渔场形成与表层水温、叶绿素a海洋要素场之间的关系,揭示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的环境特征,以期为我国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鱿鱼生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西北太平洋地区 柔鱼 海洋捕捞业 海洋遥感技术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与渔场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新军 许柳雄 田思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4-342,共9页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999年以前主要产量集中在40°N~43°N海域,而2000和2001年则分布在39°N~41°N和43°N~45°N海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000和2001年作业渔场和各海域产量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60°E以西和170°E以东海域,而在1999年以前未发生较大变化。灰色关联评价表明,1998年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为最好,而2000、2001和1996年较差,1999、1995和1997年处在中间水平。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和海洋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相符的。2000和2001年北太平洋资源状况下降,可能与150°E~160°E海域的柔鱼种群资源出现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资源 渔场 时空分析 渔获量 作业纬度 产量 相关系数 灰色关联评价 海洋环境
下载PDF
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业2001年低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沈建华 韩士鑫 +5 位作者 崔雪森 黄洪亮 周甦芳 樊伟 董玉来 高丹枫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0-357,共8页
中国在1993年开始试捕北太平洋巴特柔鱼后,数年间在该海域无论是船只数也好(年年维持在三、四百艘左右),渔获量也好(年产量在10×104t左右),中国的鱿钓船队已发展成为该渔业的主要生产力量。但2001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年产量... 中国在1993年开始试捕北太平洋巴特柔鱼后,数年间在该海域无论是船只数也好(年年维持在三、四百艘左右),渔获量也好(年产量在10×104t左右),中国的鱿钓船队已发展成为该渔业的主要生产力量。但2001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年产量跌到7×104t多。通过对2001年的渔海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度从海况方面而言,2001年存在的不利于柔鱼生长、集群的因素主要有:黑潮大蛇行、黑潮势力偏弱、北部水温过低和渔汛期流隔不明显。从资源情况而言,西部资源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使得渔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饵料不足也是渔获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东部渔场鱿鱼洄游、分布规律了解不够,使得这一群体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2001年低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且在不同海区其主要原因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巴特柔鱼渔业 2001年 低产现象 成因 渔获量 年产量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0-14,共5页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渔场分布 水温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分布模式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邵全琴 戎恺 +2 位作者 马巍巍 王文宇 游智敏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T001,T002,共11页
本文利用ArcGIS对西北太平洋SST和柔鱼渔捞统计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分布模式。该海域柔鱼中心渔场有三类 :舌型渔场、枝叉型渔场、涡流型渔场。涡流型渔场出现次数最高、渔获总产量最高、CPUE平... 本文利用ArcGIS对西北太平洋SST和柔鱼渔捞统计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分布模式。该海域柔鱼中心渔场有三类 :舌型渔场、枝叉型渔场、涡流型渔场。涡流型渔场出现次数最高、渔获总产量最高、CPUE平均值最高 ,表层水温为 10~ 18℃。舌型渔场出现次数第二、渔获总产量第二、CPUE平均值最低 ,表层水温为 15~2 1℃。枝叉型渔场出现次数最少、渔获总产量最低、CPUE平均值第二 ,表层水温为 17~2 4℃。 8月枝叉型渔场为主 ,9月舌型渔场为主 ,10月舌型渔场和涡流型渔场为主 ,11月涡流型渔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中心 渔场 空间分布模式 ARCGIS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区柔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洪亮 郑元甲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3年第3期126-129,135,共5页
本文利用1996~2001年间对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测试资料,分西部(160°E以西)、中部(160°E~170°E)和东部(170°E以东)三个海区对柔鱼生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海区胴长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中部海区的群体组... 本文利用1996~2001年间对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测试资料,分西部(160°E以西)、中部(160°E~170°E)和东部(170°E以东)三个海区对柔鱼生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海区胴长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中部海区的群体组成与其相邻的西部和东部海区相接近。2.性腺成熟度组成,雌性以Ⅱ期为主,雄性以Ⅱ期和Ⅲ期为主,雄性性腺成熟度普遍较雌性的早,并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性腺成熟度越高。3.所有年份柔鱼的摄食等级均以1级和2级为主,渔汛后期,摄食等级有所下降。4.通过对摄食等级较高的柔鱼饵料成份的分析,出现机率头足类最高,为90.3%;鱼类次之,为64.5%;甲壳类最少,为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区 柔鱼 生物学特征 群体组成 性腺成熟度 摄食等级 饵料
下载PDF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峰华 王锦龙 +2 位作者 刘丹彤 何利军 杜金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66-2071,共6页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其中110Ag在3种核素中含量百分比最高,在90%以上,134Cs只占0~1.5%,137Cs也只为0.2~1.3%。在所有站位中,110Ag、137Cs、134Cs 3种核素均在同一站位(155.08°E、42.17°N)含量达最高,分别为101.31、32.63、32.63 Bq·kg-1。另外,对比了靠近日本西侧的日本海海域样品,检测到的110Ag核素含量为1.50 Bq·kg-1、137Cs核素含量为0.05 Bq·kg-1,但未检测出超出本底的134Cs,总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比日本以东的公海海域明显要低,暗示这次日本核泄漏对西部海域海洋生物的影响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人工放射性核素 柔鱼 北太平洋海域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产卵场和作业渔场的水温年间比较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 被引量:36
13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许柳雄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5,共8页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0-2002年则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E以西索饵场海域,2002年表温处在较低水平,1998-2000年偏高,1995-1997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165°E索饵场海域,1995、1997和2002年表温较低,1998-2000年偏高,1996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灰色关联表明,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表温及距平均值均对柔鱼资源丰度影响较为显著,其关联度均在0.5以上。资源丰度与距表温平均值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在150°E以西海域,CPUE=1.0700+1.6840T1+2.7596T2-2.3177T3;在150°~165°E海域,CPUE=2.5311-1.5226T1+0.1519T2+0.6720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表温 距表温平均值 产卵场 索饵场 渔情模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的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资源 产量分布 作业渔场 表温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速报系统的开发 被引量:11
15
作者 崔雪森 樊伟 沈新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0-605,共6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作为大洋暖水性种类,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资源丰富.我国从1993年开始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作业渔场范围不断向东伸展,1999年达到西经175°W左右水域.1998-2000年我国每年有350-500艘鱿鱼钓船投入生产...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作为大洋暖水性种类,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资源丰富.我国从1993年开始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作业渔场范围不断向东伸展,1999年达到西经175°W左右水域.1998-2000年我国每年有350-500艘鱿鱼钓船投入生产,总渔获量在10×104t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渔情测报系统 系统开发
下载PDF
月相对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钓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钱卫国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36-140,共5页
月相是影响光诱鱿钓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1995~2000年北太平洋8~10月150°E^165°E柔鱼盛渔期的生产统计分析,各月月相在朔期间的产量分别为望期间产量的1.16、1.53和1.20倍,平均日产量分别增加0.38 t/d、0.9 t/d和0.... 月相是影响光诱鱿钓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1995~2000年北太平洋8~10月150°E^165°E柔鱼盛渔期的生产统计分析,各月月相在朔期间的产量分别为望期间产量的1.16、1.53和1.20倍,平均日产量分别增加0.38 t/d、0.9 t/d和0.21 t/d。经过GAM模型分析,月相对日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其PC f值均在0.14以下,模型分析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钓获率 月相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程家骅 黄洪亮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7-512,共6页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海域与中心渔场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的海域和叶绿素a含量高于0.1mg/m3的海域,以及它们东侧海域易形成高产渔场;盐度与中心渔场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 渔场 环境特征
下载PDF
质地改良剂对北太平洋鱿鱼肌肉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智芬 刘俊荣 +1 位作者 赵艳秋 俞微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以北太平洋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的外套膜肌肉为原料,采用二次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3种品质改良剂(转谷氨酰胺酶、柠檬酸钠和多磷酸盐)对鱿鱼外套膜肌肉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感官质量(咀嚼感、指压触感)和持水性的影响,并... 以北太平洋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的外套膜肌肉为原料,采用二次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3种品质改良剂(转谷氨酰胺酶、柠檬酸钠和多磷酸盐)对鱿鱼外套膜肌肉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感官质量(咀嚼感、指压触感)和持水性的影响,并分别建立3种品质改良剂与感官质量、持水性和凝胶强度的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转谷氨酰胺酶、柠檬酸钠和多磷酸盐对鱿鱼肌肉蛋白凝胶的感官质量和凝胶强度均显示出不同的影响趋势,3种品质改良剂与感官质量(咀嚼感和指压触感)、凝胶强度和持水性的回归拟合方程的R2分别为0.8946、0.8980、0.9471、0.9106,拟合方程的显著性均很高,表明凝胶强度、感官评价和持水性均与转谷氨酰胺酶、柠檬酸钠、多磷酸盐的添加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得到的拟合统计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鱿鱼 质地改良剂 凝胶特性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柔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满昌 张圣海 钱卫国 《海洋渔业》 CSCD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根据1999年探捕调查资料,对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该海域的柔鱼属大型柔鱼,但在三个作业海区中也有区别,中部海区柔鱼的个体最大,其次为东部海区,西部海区为最小;其形体变化规律在特定的海域(175&... 本文根据1999年探捕调查资料,对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该海域的柔鱼属大型柔鱼,但在三个作业海区中也有区别,中部海区柔鱼的个体最大,其次为东部海区,西部海区为最小;其形体变化规律在特定的海域(175°E~ 172°W、39°~42°N)有随经度和纬度增加而增大;柔鱼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胴长、体重有显著增大的趋势;生长速度快,经测试其胴长、体重关系式为:W_i=1.52×10^(-4)×L_i^(2.7231)。在5~7月份,柔鱼的性腺发育程度较低,绝大数处于Ⅰ期和Ⅱ期,其摄食等级也较低,以空胃和Ⅰ级胃为主,胃含物以小鱼和柔鱼占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中东部海域 柔鱼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北太平洋150°E—165°E海域柔鱼重心渔场的年间变动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新军 钱卫国 +1 位作者 许柳雄 田思泉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26-32,共7页
利用空间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5~2001年间北太平洋150°E—165°E柔鱼作业渔场的重心分布进行比较研究,1995~1997年8~10月份作业渔场的重心与1998~2001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基本上在150°E—153°30E的... 利用空间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5~2001年间北太平洋150°E—165°E柔鱼作业渔场的重心分布进行比较研究,1995~1997年8~10月份作业渔场的重心与1998~2001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基本上在150°E—153°30E的42°30′N以南海域,而后者位于155°E-161°E的42°45′N以北海域。聚类结果表明,8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年为一类,1996~1997年为一类,而1995年为一类。9月份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有所不同,产量重心的聚类结果为四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7、1996年为一类,1998年和1995年各为一类;而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分为三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1998年为一类;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和1999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2000年为一类。年间的渔场变化可能是由海洋环境条件所引起。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存在一定的差异。8~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向东北偏东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作业渔场 空间距离 灰色关联 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