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and the rehabilitative interventions
1
作者 Yating Kong Xifeng Pan Qimei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37-840,共4页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and the rehabilitative interventions. DATA SOURCES: Articles related to stroke, subcortical aphasia, basal ganglia aphasia and language...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and the rehabilitative interventions. DATA SOURCES: Articles related to stroke, subcortical aphasia, basal ganglia aphasia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published in Chinese from January 1988 to December 2005 were searched in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JFD) using the Keywords of 'stroke, basal ganglia aphasia,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in Chinese. Meanwhile, English articles about aphasia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82 to December 2005 were searched in and Pubmed database. Besides, several boo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nts were looked through manually. STUDY SELECTION: The data were checked primarily, the articles about the pathomechanism and neuro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diagnostic methods of aphasia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were selected, and those had no obvious relation with the above contents were excluded. Inclusive criteria: literatures explai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neurolinguistic pathogenesis and method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details. The repetitive studies were excluded. DATA EXTRACTION: Totally 95 literatures about basal ganglia aphasia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31 abou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45 about its neurolinguistic pathogenesis, 5 about th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phasia, and 14 about it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irty accorded with the inclusive criteria were used for review, and the other 65 were excluded. DATA SYNTHESIS: Concisely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past investigation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then dwelled on the multiplicity neurolinguistics characteristics. Aphasia evaluation was dependent upon clinical aphasic sympto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 and focus of infection was explored, and the mechanism of pathosis language behavior on basal ganglia aphasia patients was understood to provide consequence data that could authenticate th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in br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thod of rehabilitation on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was explained. CONCLUSION: Basal ganglia aphasia is manifested as atypical aphasic symptom, the mechanism for the structure of basal ganglia in the speech formation should be further confirmed. It is effective to select pertinent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for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istics of basal ganglia aphasia after stroke and the rehabilitative interventions
下载PD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econdary to lesion of the basal ganglia
2
作者 Giovanni Mazzotta Lucia Lucia Cirulli +1 位作者 Marco Sposato Domenico Serino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2年第1期44-46,共3页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childhood onset autoregulati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and/or impul- siveness, which results in social and academic functional im...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childhood onset autoregulati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and/or impul- siveness, which results in social and academic functional impairment. ADHD has a complex aetiology: along with genetic factors, anomalies in several cere-bral districts have been reported. 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 9 year old boy with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in association with memory, behavioural and attentive disabilities. The patient’s clinical history is characterized by cerebral stroke at 3 years of age during a febrile episode, resulted in slight hemiparesis. Neuroimaging revealed a cystic lesion in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right lenticular nucleus. Neuropsych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assess- ment evidenced alterations of executive functions. Diagnosis of ADHD secondary to lesion of the basal ganglia was made. We report the patient’s clinical profile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evidence pointing towards dysfunction of the basal ganglia as a crucial aetiological factor i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mpair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D basal ganglia Attention DEFICIT Memory DEFICIT stroke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分析对基底节区卒中患者的偏侧化研究
3
作者 茆倩倩 陈宇辰 +3 位作者 陈慧铀 姜亮 姜海龙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名R-BGS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分别对三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MRI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基于rs-fMRI和滑动窗口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和HCs进行静态功能连接分析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在静态脑网络连接分析中,同HCs组相比,L-BGS组患者表现为更广泛的网络内连通性增加及减弱(P<0.001,团块水平FWE校正);R-BGS组患者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网络间连接受损(P<0.016 7,FDR校正)。在动态连接分析中,相较于HCs组,L-BGS组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网络连接重组(P<0.05,FDR校正)。结论 本研究证实在基底节区卒中发生的1个月内,L-BGS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静态与动态脑网络连接的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卒中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态功能网络连接 偏侧化
下载PDF
血管周围间隙数目进展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王绍才 王伟 +3 位作者 崇立娟 徐含波 胡梦雪 徐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脑区血管周围间隙(PVS)数目进展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5例伴有PVS患者前后两次头颅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末次检查时是否合并AIS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以下简称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脑区血管周围间隙(PVS)数目进展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5例伴有PVS患者前后两次头颅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末次检查时是否合并AIS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以下简称卒中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A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卒中组既往发生脑梗比例、舒张压水平、PVS数目进展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卒中组中,基底节区PVS数目进展程度明显高于半卵圆中心(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水平、脑梗史、基底节PVS变化(ΔPVS)数目是AI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S数目的进展与AIS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AI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间隙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节区 半卵圆中心
下载PDF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高冕 杨雄杰 周守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在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n=63)和无颈动脉硬化组(n=57),...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轻型卒中颅外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03在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n=63)和无颈动脉硬化组(n=57),根据头颅MRI对基底节区EPVS分级并将患者分为轻度EPVS组(EPVS分级0~1级,n=61)和中重度EPVS组(EPVS分级2~4级,n=59)。比较颈动脉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硬化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基底节EPVS分级,Spearma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与基底节EPVS分级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基底节EPVS严重度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基底节区EPVS等级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与基底节区EPVS等级正相关(r=0.575,P<0.001;r=0.481,P<0.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是影响轻型卒中基底节区中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6、0.009)。结论基底节区EPVS与轻型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轻型卒中 颈动脉硬化 相关性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丹 李文志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危害。近年来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IS的临床治疗中,且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近年IS的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卒中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疾病 中医疗法
下载PDF
基底节卒中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煜 马将 +8 位作者 李红 赵青青 史万英 陶晓琳 郭立颖 刘先莹 杨世宁 杨茜 白云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719-724,共6页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基底节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情况,探讨周围神经损伤与感觉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6—2022-09符合条件的56例基底节卒中患者,行上肢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基底节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情况,探讨周围神经损伤与感觉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6—2022-09符合条件的56例基底节卒中患者,行上肢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Semmes-Weinstein单丝和两点辨别工具分别测试患者手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采用偏瘫手实用能力分级评估患者的手实用功能。根据SEP N20是否异常分为SEP正常组和SEP异常组,比较2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周围神经传导参数。结果 34例SEP异常组以脑出血(P<0.05)为主,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低于正常组(P<0.001),偏瘫手实用能力分级低于正常组(P<0.001),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功能较正常组差(P<0.001)。SEP异常组N9潜伏期较正常组低(P<0.05)。SEP异常组偏瘫侧周围神经传导功能较正常组低,正中神经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尺神经CMAP潜伏期、波幅明显降低(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电位(SNAP)波幅,尺神经SNAP潜伏期、波幅及桡神经SNAP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 基底节损伤且有感觉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周围神经功能较差,临床应多关注感觉障碍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基底节 周围神经 神经电生理 体感诱发电位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底核卒中对执行功能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金景 江钟立 +1 位作者 贺丹军 孟殿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3-407,共5页
目的:探讨基底核卒中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及学习能力受损的状况,为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底核卒中患者17例,其中左侧基底核卒中组8例,右侧基底核卒中组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0例。采用汉诺... 目的:探讨基底核卒中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及学习能力受损的状况,为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底核卒中患者17例,其中左侧基底核卒中组8例,右侧基底核卒中组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0例。采用汉诺塔(TOH)、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连线测试(TMT)和音素言语流畅度(PVF)分别对左、右侧基底核损伤患者和对照组进行连续3d的测试。结果:基底核卒中组在学习前TOH时间、WCST错误率、完成分类数、TMT-A和TMT-B测试时间显著差于对照组。左、右基底核比较显示学习前右侧基底核卒中组在TOH时间和WCST保持性反应率显著差于左侧基底核卒中组。左侧基底核卒中组中WCST保持反应率和PVF学习能力显著受损;右侧基底核损伤组中WCST完成分类数的学习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基底核卒中表现有多项执行功能障碍,但保留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类型和程度在左、右基底核有所不同,提示根据基底核卒中的部位选择认知康复训练项目可以提高运动疗法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卒中 执行功能 学习能力
下载PDF
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田亮 周亮 +3 位作者 程瑞动 李厥宝 闻万顺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分别对20例经常规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0例经靳三针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以及2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分别对20例经常规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0例经靳三针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以及2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模糊风险决策能力测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规治疗组的脑卒中患者不仅存在数字广度(即倒序DS)(t=-15.4258,P<0.01)及stroop-3错误率(t=12.2369,P<0.01)测试的障碍,还存在模糊决策能力障碍,三组在博弈任务中总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靳三针治疗组的总净剩值高于常规治疗组(t=3.2264,P<0.01),靳三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5个Block中的净剩值两两比较显示,从Block1至Block5两组净剩值的差异逐渐增加,并且在Block4(t=2.2281,P<0.05)和Block5(t=2.2162 P<0.05)的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靳三针治疗组在5个Block的净剩值及总净剩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关分析表明,常规治疗组的总净剩值与stroop-3错误率负相关(r=-0.691,P<0.05)。结论: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在风险概率不明确条件下存在决策能力受损,表现出主动趋利不能。当使用具有明智作用的靳三针治疗后,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的模糊风险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卒中 模糊决策能力 针刺治疗 靳三针
下载PDF
音乐治疗对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8
10
作者 叶靓 叶祥明 +1 位作者 陶丹红 沈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至2016年7月,选择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都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音乐治疗...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至2016年7月,选择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都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音乐治疗,持续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修订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SADQ-H)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ADQ-H重度抑郁人数较对照组少(χ~2=8.926,P<0.05);研究组的听理解、复述、命名分治疗前后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5.707,P<0.001)。结论音乐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患者的心境和语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基底节失语 音乐治疗
下载PDF
100例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素平 温秀莲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左右两基底神经节区梗死所致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经CT或MRI证实左侧或右侧基底神经节区单一病灶(除外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各50例,左侧50例为A组,右侧50例为B... 目的:观察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左右两基底神经节区梗死所致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经CT或MRI证实左侧或右侧基底神经节区单一病灶(除外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各50例,左侧50例为A组,右侧50例为B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选患者进行评定,对比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梗死致卒中后抑郁差异情况。结果:左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的50例患者中,39例均有卒中后抑郁(78%);右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的50例患者中,14例有卒中后抑郁(28%),左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3,P<0.05),左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程度重于右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结论: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区梗死致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有差异,临床神经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卒中后抑郁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熙 赖靖慧 +3 位作者 王志峰 高燕玲 陈晓枫 林凌 《康复学报》 2015年第4期34-36,共3页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37例患者随机分为多奈哌齐组(治疗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8例。对照组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和言语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片,每次5 mg...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37例患者随机分为多奈哌齐组(治疗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8例。对照组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和言语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片,每次5 mg,每天1次。连续治疗8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及西部失语症检查量表(WAB)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BDAE及WAB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该药不良反应轻微,患者易接受。结论: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基底节性失语症 多奈哌齐
下载PDF
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鹏强 单春格 郝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显微镜下经颞中回入...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显微镜下经颞中回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实施显微镜下经测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3d、7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2.5%)与对照组(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意识状态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清除术 侧裂入路 基底节区 生存质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下载PDF
“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左右侧基底节区脑卒中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庄丽 王清华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16-219,224,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与传统健康教育对左右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入院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效果,探讨适合左右侧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研究对比采用"医院-社区网络化"... 目的:对比研究"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与传统健康教育对左右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入院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效果,探讨适合左右侧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研究对比采用"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组与传统健康教育组左、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入组1 d、入组后至出院前10 d、出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时MBI(改良巴氏指数评分表)、FCA(功能综合评定表)、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简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ZUNG焦虑自我评价表、抑郁自我评价表得分,分析2组之间及同组内患者左右基底节区脑梗死、脑出血的疗效。结果:右侧脑卒中病灶患者出院3个月后,"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康复效果开始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康复模式,而左侧则要晚于右侧。脑卒中患者出院6个月后"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的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结论:"医院-社区网络化"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具有明显的康复优势,值得在社区内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脑卒中 医院-社区网络化 康复 效果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遵敏 王青银 +1 位作者 李宇 何良军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人80例与半卵圆中心梗死病人8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MRI对病人血管周围...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人80例与半卵圆中心梗死病人8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MRI对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进行评价,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与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162例病人,其中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41例,重度扩大有121例;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62例,重度扩大有100例。基底节区血管间隙轻度扩大组女性比例以及平均体质量指数大于重度扩大组[46.34%比18.18%,(26.34±2.15)比(24.05±3.21)],轻度扩大组病人的平均收缩压以及高血压人数比例小于重度扩大组[(138.63±12.21)mmHg比(149.95±15.06)mmHg,36.59%比80.99%](P<0.05)。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轻度扩大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均小于重度扩大组(56.45%比75.00%,12.90%比27.00%),轻度扩大组病人体质量指数(26.41±2.52)kg/m2大于重度扩大组(23.86±2.93)kg/m2,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对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具有明显影响,体质量指数对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扩大具有明显影响。结论针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高血压是导致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是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风 腔隙性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基底节 半卵圆中心 高血压
下载PDF
进阶式言语训练对基底节性失语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虹 陈苏徽 +1 位作者 王慧 吴鸣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语言康复,治疗组给予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波士顿诊断... 目的:探讨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语言康复,治疗组给予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及西方失语测验量表(WAB)评价2组患者的失语程度及言语功能。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BDAE量表评估失语程度并判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的BDAE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WAB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自发言语(信息量及流畅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2组的BDAE分级继续提高,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阶式言语训练有助于改善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基底节失语 言语训练
下载PDF
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寿飞萍 杨刚 黄桂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83例患者中,62例患者得分≥3分,为预后不良,占74.70%;21例患者得分≤2分,为预后良好,占25.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压≥180 mmHg、入院时NIHSS≥15分、GCS≥8分、破入脑室、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抗生素应用时间长、再出血、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出血量大、残余血肿大的患者,预后不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GCS评分、SBP、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再出血是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收缩压水平、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是影响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血压
下载PDF
新生大鼠单侧基底核出血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
18
作者 周绍雄 胡金平 《神经药理学报》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析新生大鼠单侧基底核出血对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抽取出生第10天的54只新生大鼠,根据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n=18)、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H,n=18)、脑出血组(cerebralh... 目的:探析新生大鼠单侧基底核出血对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抽取出生第10天的54只新生大鼠,根据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n=18)、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H,n=18)、脑出血组(cerebralhemorrhagegroup,CH,n=18),通过立体定位仪将25μL自体血注入大鼠左侧脑尾状核位置,完成脑基底核出血模型的建立工作。NC组不采取任何处理干预,给予正常饲养,SH组在大鼠左侧尾状核位置刺入微量注射泵针头,不注血,其他处理和CH组相同。对比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白天开场实验结果、晚上开场实验结果等指标。结果:大鼠在造模之后神经功能呈现不同程度损伤,SH组大鼠有着相对轻微的神经受损症状,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在手术后72 h能全部康复;CH组大鼠发生肌张力改变以及偏瘫的情况;与SH组、NC组相比,CH组大鼠在d 1、d 3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较高(P<0.05);SH组、NC组大鼠在d 1、d 3、d 7、d 14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和SH组、NC组大鼠白天开场实验结果相比,CH组大鼠理毛次数、直立次数、穿越格子数等明显较多(P<0.05);和SH组、NC组大鼠晚上开场实验结果相比,CH组大鼠直立次数、穿越格子数等明显较多(P<0.05)。结论:大鼠在发育期会出现单侧基底核局灶性出血损伤症状,有着可代偿性、可修复性等基本特征,大部分不会出现严重神经运动功能障碍遗留的情况,但会引起非选择性注意水平降低、自主活动增多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新生大鼠 单侧基底核出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Brain Activity between Healthy Subjects and Stroke Patients on fMRI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被引量:28
19
作者 Seung-Yeon Cho Mia Kim +6 位作者 Jong Joo Sun Geon-Ho Jahng Hengjun J Kim Seong-Uk Park Woo-Sang Jung Chang-Nam Ko Jung-Mi Park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3年第4期269-276,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during acupunctur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 with normal subjects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Methods: A total of 11 s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during acupunctur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 with normal subjects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Methods: A total of 11 stroke patients with motor weakness and 1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tudied, fMRI was performed during acupuncture on the left side at points Quchi (Llll) and Zusanli (ST36).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s of brain activation induced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imulation of both LI11 and ST36 produc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normal group showed a greater overall activation than the stroke group. In the normal group, parts of the frontal lobe, parietal lobe, sub-lobar, cerebellum and midbrain regions were activated by acupuncture at the left LI11. On the other hand, only the right side of the inferior parietal Iobule region was activated in the stroke patients. When the left ST36 was stimulated in the normal group, both sides of the frontal lobe, parietal lobe, temporal lobe, and sub-lobar, and the left side of occipital lobe, and the right side of cerebellum and midbrain regions were activated. For the same stimulation in the stroke group, only both sides of the inferior parietal Iobule and cerebellum regions were activated (P〈0.05, cluster level). Deactivation pattern was not noted during an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Brain signal activations during the same acupuncture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the stroke 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showed a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roke LI11 ST36 basal ganglia
原文传递
四种不同脑部位卒中后认知功能状况比较 被引量:30
20
作者 龚文苹 丁美萍 +3 位作者 郭起浩 裘林秋 黄思宇 周新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904-1908,共5页
目的比较4种皮质下单灶性卒中患者的认知损害的特点,了解丘脑和基底节的认知功能,为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成套的神经心理测验评估63例皮质下单灶卒中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分为左丘脑... 目的比较4种皮质下单灶性卒中患者的认知损害的特点,了解丘脑和基底节的认知功能,为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成套的神经心理测验评估63例皮质下单灶卒中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分为左丘脑卒中组(14例)、左基底节卒中组(17例)、右丘脑卒中组(15例)和右基底节卒中组(17例)4个组进行比较,5个组别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记忆、注意/执行功能、语言能力、空间功能等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病例组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2)与其他3个卒中组相比,左侧丘脑卒中组在言语功能(BNT:16.6分±2.6分)、听觉即刻回忆(12.8个±4.4个)、听觉长延迟记忆回忆(2.4个±2.3个)、听觉再认(19.1个±3.1个)、结构延迟记忆(9.1分±4.7分)、SDMT偶然记忆(0.9分±1.1分)方面都比较差,左丘脑的损害对认知功能影响最严重(P〈0.05)。(3)左基底节组患者在与右手操作相关的项目(TMT-A耗时数75S±22S、TMT—B耗时数204s±81s、CDT23.5分±4.6分、SDMT24个±9个)表现优于另外3个卒中组,而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认知功能可能存在一般的、非选择性的认知功能损害,同时,不同部位卒中所致认知损害各有特点,其中左丘脑卒中相对最为严重,而左基底节卒中后右手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操作相关的心理测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卒中 丘脑 基底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