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平衡剖面与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苏惠 曲丽萍 +2 位作者 李桂霞 王艺景 宋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 ,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 ,其演化过程可分成 6个阶段 ;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 ;东濮凹...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 ,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 ,其演化过程可分成 6个阶段 ;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 ;东濮凹陷滑脱面深度不大 ,基底沉降南部普遍大于北部 ;西洼南部 ,滑脱面深度较大 ,构造幅度大 ,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构造运动学 基底沉降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及其现代活动性 被引量:33
2
作者 马润勇 朱浩平 +1 位作者 张道法 潘爱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00-408,共9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整个盆地的华池—米脂—大同北东向断裂带;盆地北部的多条东西向断裂带和中部的定边—绥德、南部的庆阳—富县—宜川等东西向断裂带;中部发育的定边—吴起、乌审旗—榆林北西向断裂带与盆地东西两侧的近南北向巨型断裂带。鄂尔多斯盆地内存在的现代构造地貌以及普遍发育的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等现象,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盆地内存在的深部流体活动信息、现代地球化学景观特征以及众多的小地震、微地震活动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这些断裂的现代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基底断裂 新构造活动 现代活动性
下载PDF
探讨黔中古隆起形成机制及演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伟 许效松 余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8-664,共7页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背景,决定了黔中古隆起形成时为东西方向展布。震旦纪—寒武纪,古隆起区褶皱基底处于沉积盖层之下,构造较为稳定。奥陶纪初黔中古隆起雏形形成,此时其边缘地区仍为沉积区。奥陶纪—志留纪都匀运动的显著隆升造成暴露区扩大,对古隆起影响明显,但基底形态及构造走向的控制才是古隆起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古隆起 褶皱基底 加里东运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断层的发现及其对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震 姚星 +2 位作者 胡晓丹 夏鲁 王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56-66,共11页
由于黄土塬二维地震静校正问题造成假构造现象,长期以来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发育断层。利用二维地震剖面层拉平和横向压缩技术,发现多个断距小且大多近于直立的断裂,经过断层组合,确认北东向断层的存在,并认为发育北东向断裂带。... 由于黄土塬二维地震静校正问题造成假构造现象,长期以来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发育断层。利用二维地震剖面层拉平和横向压缩技术,发现多个断距小且大多近于直立的断裂,经过断层组合,确认北东向断层的存在,并认为发育北东向断裂带。该北东向断层可能是基底断裂在燕山期右旋扭动应力场作用下重新活动并在中生界产生的撕裂断层,很可能在全盆地中都有发育。通过断层展布与油藏分布的叠合对比,显示出中生界油藏分布与断层位置有关,该断层可能是油气成藏的重要运移通道。进一步推论认为,中生界高陡断裂带的分布对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基底断裂 燕山运动 运移通道 油气分布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丙烯酸盐灌浆材料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维欣 邝健政 +1 位作者 胡文东 盛乔灵 《中国建筑防水》 2010年第2期10-12,共3页
介绍了丙烯酸盐灌浆材料的组成和基本性能,详细阐述了其堵水防渗的机理,并以地下室伸缩缝堵水为例介绍了其应用。
关键词 丙烯酸盐 灌浆材料 堵水防渗机理 伸缩缝 地下室
下载PDF
国家体育场地下室变形缝渗漏治理 被引量:4
6
作者 叶林标 曹征富 《中国建筑防水》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介绍了国家体育场地下室顶板变形缝渗漏治理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选用的主要防水材料;阐述了本工程渗漏治理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地下室 变形缝 聚脲 非固化橡化沥青防水涂料
下载PDF
南秦岭前寒武纪基底构造运动形式与矿床分布规律研究
7
作者 刘淑文 薛春纪 +1 位作者 魏宽义 姚卫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9-113,共5页
以地球物理信息揭示的南秦岭古生代基底埋深和分布资料成果为基础,对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态特征、运动方式及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底构造运动、盖层变形特征及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北西西(300°)方向延伸的矿带具有建... 以地球物理信息揭示的南秦岭古生代基底埋深和分布资料成果为基础,对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态特征、运动方式及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底构造运动、盖层变形特征及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北西西(300°)方向延伸的矿带具有建造型特点,形成了较单一的Pb-Zn矿带或Hg-Sb矿带;叠加其上的北北东向(30°)矿带具有改造型特点,主要形成Cu、Pb、Zn、Hg、Sb、Au等多金属矿床.结合基底断裂网络等间距性规律的研究,提出不同规模及类型的矿床间也应有相应的间距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运动 沉积盆地 断裂网络 矿床分带 南秦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及其变形机理 被引量:76
8
作者 汤良杰 漆立新 +5 位作者 邱海峻 云露 李萌 谢大庆 杨勇 万桂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9-2583,共15页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过程及其变形机理。在地震剖面解释、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塔里木盆地不同时期断裂系统图,提出控制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形成和演化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为:加里东早...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分期差异活动过程及其变形机理。在地震剖面解释、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塔里木盆地不同时期断裂系统图,提出控制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形成和演化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早期断裂活动受伸展环境制约,沿先存基底断裂带形成张性正断层。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活动以逆冲作用为主,在塔东、塔中、塘古巴斯、巴楚和麦盖提地区最为发育。海西晚期断裂活动也是以逆冲作用为特征,并从早期断裂强烈活动的塔中、塘古巴斯、玛东等地区,迁移到塔北隆起和东部地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前陆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叠瓦冲断带、褶皱-冲断带、双重构造、盐相关构造等;但在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弱。古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主要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先存基底断裂带、大型区域性不整合、滑脱带等要素密切相关。区域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和构造转换主要受控于塔里木周缘洋盆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的时限和强度。先存基底断裂带或基底构造软弱带往往控制着后期断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大型区域性不整合和滑脱带控制着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层位。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分布的控制机理,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构造转换、区域构造位置有关。中、新生代塔里木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三种环境,即前陆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构造环境和隆升剥蚀区构造环境。盆内稳定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活动性较弱。中、新生代断裂构造主体发育在前陆构造环境中,主要受控于周缘造山带强烈隆升、挤压冲断、走滑-逆冲或逆冲-走滑作用,同时与喜马拉雅晚期盆-山耦合作用及滑脱层的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分期差异活动 变形机理 先存基底断裂带 滑脱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巴楚隆起北缘吐木休克楔形基底卷入构造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庚 赵孟军 +2 位作者 陈竹新 雷永良 王晓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8-652,共15页
石油地震资料揭示出塔里木盆地中央巴楚隆起为结晶基底和古生代地层相对隆升区,多数地区缺失中新生界,顶部为第四系陆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隐伏隆起。在隆起南北两侧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均发育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和古生界内逆冲构造。运用... 石油地震资料揭示出塔里木盆地中央巴楚隆起为结晶基底和古生代地层相对隆升区,多数地区缺失中新生界,顶部为第四系陆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隐伏隆起。在隆起南北两侧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均发育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和古生界内逆冲构造。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对研究区的二维地震测网解释及钻井标定,综合研究得出巴楚隆起北侧吐木休克卷入基底逆冲断层倾向南,向北逆冲,前寒武系基底到早古生代地层被错断。新生代时期的生长地层特征指示基底卷入构造于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均有活动。构造分析表明基底卷入构造于中生代末期还有一次活动,说明吐木休克构造由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向北逆冲的吐木休克基底断层和盖层褶皱构造的向南反冲逆冲断层或滑脱断层共同组成基底卷入楔形构造,楔形点同时位于基底和盖层中。盖层构造以中寒武统膏岩为滑动面,向南逆冲,发育断层扩展或滑脱背斜构造。基底断层和盖层滑脱断层在剖面上组成典型的楔形构造几何形态,平面上形成三角形构造。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成果图显示,吐木休克弧形逆冲构造东部盖层反冲构造,即基底卷入楔形构造表现较为清楚,向西则表现不太明显,但地震反射波组(地层转折)指示盖层中仍存在这些反冲构造。纵向地震剖面和联络地震剖面均显示出存在该类构造。吐木休克基底卷入断层弧形构造顶部位移最大,盖层变形相对最小;向东西两侧基底断层位移逐渐减小,盖层构造位移相应逐渐增加。研究认为,塔里木巴楚隆起系挤压作用下,刚性地壳发生挠曲而形成的变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基底卷入楔形构造 多期构造运动 挠曲
下载PDF
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 被引量:54
10
作者 周志广 刘文灿 梁定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55-663,共9页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马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康马地区 喜马拉雅 基底与沉积盖层 前奥陶系与奥陶系 伸展小整合 泛非运动
下载PDF
建筑外墙防水设计及施工要点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斯 朱国梁 《中国建筑防水》 2015年第1期5-10,共6页
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及现场施工经验,从防水系统构造、细部节点设计、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建筑外墙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点,指出外墙防水是保证建筑使用功能、提高建筑耐久性、营造舒适居住环境的基础,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建筑外墙 防水设计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基层处理 找平层 分格缝 变形缝
下载PDF
基于航空重、磁数据的南黄海海相地层分布特征识别 被引量:2
12
作者 佟晶 张婉 +1 位作者 张玄杰 熊盛青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5期95-106,共12页
基于南黄海海域实测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结合航空重、磁场及物性特征,通过平均对数功率谱分析匹配滤波方法技术,对南黄海海相地层界面起伏引起的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离、提取,采用切线法和外奎尔法计算海相地层界面的深度,经地质和... 基于南黄海海域实测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结合航空重、磁场及物性特征,通过平均对数功率谱分析匹配滤波方法技术,对南黄海海相地层界面起伏引起的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离、提取,采用切线法和外奎尔法计算海相地层界面的深度,经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编制了南黄海海相地层底界面、顶界面深度图及海相地层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初步划分了南黄海海相地层构造单元,探讨了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分布特征。苏北—南黄海坳陷区的中部坳陷和南部坳陷均发育在强磁性基底之上,构造变形较弱,海相地层保存完整,埋藏浅,厚度为4~8 km,是南黄海地区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磁数据 磁性基底 印支期构造运动界面 海相地层 南黄海
下载PDF
Lessons learnt from a deep excavation for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al method
13
作者 Raul Fuentes Anton Pillai Pedro Ferreira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SCD 2018年第3期468-485,共18页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learnt from a comprehensive case study in overconsolidated clay.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 study, including field measurements, the paper draws on the observations and a three-di...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learnt from a comprehensive case study in overconsolidated clay.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 study, including field measurements, the paper draws on the observations and a three-dimensional(3 D) numer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bserv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al method(OM)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UROCODE 7(EC7).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corner effects and time-dependent movements and provide initial guidance on how these could be considered. Additionally, we present the validation of a new set of parameters to check that it provides a satisfactory compliance with EC7 as a set of design parameters. All thes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ose who want to use the OM in similar future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excavation basement Ground movements Wall movements Retaining wall Corner effects Time-dependent movements
下载PDF
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地下室防水施工简介
14
作者 于宁庆 《中国建筑防水》 2007年第11期36-38,共3页
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概况和防水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重点介绍了细部节点的防水处理。
关键词 博物馆地下室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细部节点 变形缝
下载PDF
上海某住宅小区地下室渗漏治理
15
作者 叶吉 《中国建筑防水》 2010年第5期34-37,共4页
介绍了上海某住宅小区地下室的渗漏治理技术,特别对侧墙底板转角部位和环向变形缝渗漏治理中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释。
关键词 地下室 通道 变形缝 渗漏 注浆 聚氨酯防水涂料 聚合物水泥基防水灰浆
下载PDF
浙江省萧山—富阳前震旦纪双重基底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包超民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2期20-24,共5页
萧山—富阳一带的前震旦系,分别由中元古代陆缘岛弧型双溪坞群火山岩、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河上镇群弧后盆地沉积和双峰式陆相火山岩组成。中元古代末的神功运动表现强烈,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叠加褶皱明显。剖面连续完整,地质现象丰富... 萧山—富阳一带的前震旦系,分别由中元古代陆缘岛弧型双溪坞群火山岩、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河上镇群弧后盆地沉积和双峰式陆相火山岩组成。中元古代末的神功运动表现强烈,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叠加褶皱明显。剖面连续完整,地质现象丰富.是华南重要的层型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系 双层基底 构造演化 陆缘岛弧 神功运动 晋宁运动 萧山—富阳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新世末反转背斜构造成因机制:来自基底结构差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19
17
作者 蒋一鸣 邹玮 +2 位作者 刘金水 唐贤君 何新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8-979,共12页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基底结构差异对反转背斜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新世末反转背斜与高磁性火成岩基底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均具有南北分段差异.凹陷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内,反转背斜主要在火成岩基底东缘区发育;凹陷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反转背斜主要在边缘火成岩基底内侧发育.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压应力通过相对刚性硅胶边缘释放,控制挤压背斜褶皱的形成;表明不同岩性基底所产生的抗压强度差异能显著影响反转背斜分布.最终提出在挤压背景下,高磁性、高抗压强度的火成岩基底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改变是决定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强弱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背斜 龙井运动 基底结构 高磁异常体 中新世末 西湖凹陷 盆地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