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按摩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仁建 唐成林 +4 位作者 邹敏 郜婕 谢辉 陈晓琳 唐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研究新西兰兔股四头肌经重物外力损伤后,在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按摩对肌肉组织的病理修复、超声影像学观察以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目的:研究新西兰兔股四头肌经重物外力损伤后,在肌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按摩对肌肉组织的病理修复、超声影像学观察以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体质量(2.0±0.5)kg,按随机抽样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4)和模型组,模型组分为按摩前对照组(B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12)和按摩组(D组,n=12)。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C、D组实验动物用自制打击器制备兔右后肢股四头肌损伤模型。C组不予按摩,D组于制模后第5天开始按摩。C、D组于伤后第7、14天及第21天各取4只实验动物股四头肌样本,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bFGF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微泡超声影像技术检测制模后第7、14天的组织坏死情况。结果:按摩干预后,C组和D组比较,第7天bFGF表达量D组>C组(P=0.016),而在制模后第14、21天bFGF表达量C组均﹥D组(P=0.000,P=0.020)。超声微泡造影及HE染色显示,D组与C组比较,损伤部位较轻,血供较丰富,坏死区明显减轻且血管恢复较快。结论:按摩可有效防止肌细胞的萎缩、退变及坏死,为损伤区域提供丰富血供,促进血管生成,其利于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与bFG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 骨骼肌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体内浓度梯度 被引量:2
2
作者 甄雷 王晓 +7 位作者 缪黄泰 乔世斌 吴星欣 乔岩 刘百球 刘新民 阙斌 聂绍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4期4473-4480,共8页
背景:体外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能够促进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然而,采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途径能否建立在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尚不明确。目的:评价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方法的安全性,建立并检测冠状静... 背景:体外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能够促进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然而,采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途径能否建立在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尚不明确。目的:评价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方法的安全性,建立并检测冠状静脉与局部缺血心肌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探讨逆行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存在的时间窗。方法:开胸结扎法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灌注结束后球囊充盈时间分别为0,5,10,15min。解除球囊充盈后即刻处死动物,ELISA法测量血浆和梗死区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匀浆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在体评价在不同时间点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以及梗死边缘区心肌之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结果与结论:逆行灌注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心脏压塞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灌注后5min和10min,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之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梗死区心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组织。球囊充盈15min后2组之间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球囊充盈的时间为5-10min能在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心肌之间建立稳定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而且在梗死心肌区域浓度最高。此时间窗内灌注干细胞有望增强其移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与生物活性因子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静脉逆行灌注 生长因子 干细胞 在体 浓度梯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庄景义 彭吾训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骨过程,评价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骨过程,评价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FGF,D组植入BCBB;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取5例标本进行外观及组织切片观察,并检测钙含量及钙磷比。结果:外观见各时间点标本A组较B组、C组和D组色泽红润,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组织切片术后各时间点新骨形成面积比较,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能谱分析,术后12周时A组钙含量及钙磷比大于B组、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且吸附有BMP及bFGF的BCBB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bFGF能够促进BMP的诱导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兔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游江 姜德咏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兔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相...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兔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兔外伤性PVR模型bFGF和PCNA表达,染色结果行图像分析。结果伤后bFGF和PCNA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14d组阳性表达最高(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18502.31±10822.69和89343.75±19686.71),与7d、21d、28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FGF和PCNA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580,P≤0.01)。结论bFGF参与外伤性PVR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与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增殖细胞分化和bFGF的相关性探讨
5
作者 张敏 蒋犁 +2 位作者 胡燕 乔立兴 黄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5、10、14、21 d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并应用Y-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缺氧缺血组及bFGF干预组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于术后10、14 d较5 d时有所升高(P<0.05),21 d下降至5 d时的水平。与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组比较,bFGF干预组于HIBD后各个时间点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均有所增加(P<0.05)。Y-迷宫测试显示bFGF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较缺氧缺血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存在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现象,bFGF能够促进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改善大鼠后期行为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海马 齿状回 细胞分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下载PDF
皮质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张琳琳 郭桅 +2 位作者 黄震浩 李皓雲 段俊丽 《中国医药》 2012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醇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G0/G,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皮质醇组(无血清RPMll640培养液中加入皮质醇)和对照组(仅用无血清RPMll640培养液),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 目的探讨皮质醇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G0/G,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皮质醇组(无血清RPMll640培养液中加入皮质醇)和对照组(仅用无血清RPMll640培养液),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皮质醇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中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l)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仅(HIF-1d)的表达。结果皮质醇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细胞迁移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117)个比(12004-57)个,P=0.00011];bFGF、SDFl与NO水平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FGF为(69.74-5.7)ng/L比(99.3±11.0)ng/L,P〈0.01;SDFl为(10.2±2.1)ng/L比(12.4±2.5)ng/L,P〈0.05;NO为(58.5±10.3)tzmol/L比(97.3±6.2)Ixmol/L,P=0.03407]。结论皮质醇对HUVEC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以明显抑制其迁移功能,并降低细胞中NO、bFGF、SDFl的含量,这可能是皮质醇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醇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衍生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
下载PDF
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VEGF、bFGF表达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郝国荣 杜建层 李素果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8期799-801,共3页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血骨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揭示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内环境的改变。方法将子宫肌瘤65例患者根据有无月经过多的症状分为2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组;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组),各...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血骨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揭示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内环境的改变。方法将子宫肌瘤65例患者根据有无月经过多的症状分为2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组;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组),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型。C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共12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bFGF在3组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结果VEGF及bFGF在3组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VEGF、bFGF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中的表达水平高于B组及C组同型子宫内膜,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及B组、C组增生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B组与C组同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增生过长、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VEGF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9,P<0.05;r=0.798,P<0.01;r=0.626,P<0.05)。结论子宫内膜内环境异常是子宫肌瘤患者产生月经过多的原因。VEGF、bFGF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bFGF、PCNA在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分析
8
作者 季一鸣 朱立帆 杨惠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619-622,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持续无瘤生存期(continous diease-free survival time,CDFS)的因素.为今后预防或延缓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延长术后CDFS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4年1月~2006年9月完成初次手术的共22例骶骨脊索瘤... 目的 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持续无瘤生存期(continous diease-free survival time,CDFS)的因素.为今后预防或延缓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延长术后CDFS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4年1月~2006年9月完成初次手术的共22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6~144个月).收集2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初次手术方式、放疗、复发等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16位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将患者术后CDFS期作为应变量,选取上述8个因素作为自变最,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CDFS曲线.结果 22例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复发8例(36.4%).统计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bFGF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PCNA低表达与高表达组,bFGF低表达与高表达组之间术后CDFS期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CNA、bFGF表达越强,患者的术后CDFS期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脊索瘤 复发 增殖细胞核抗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持续无瘤生存期
下载PDF
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侧支循环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卓 陈颖 +2 位作者 杨君君 李伟 朱新岭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丁苯酞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25 mg,ivd,q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容积、临床疗效以及外周血EPCs数量、b FGF含量和侧支循环开放率。结果:丁苯酞组总有效率为83.7%,侧支循环开放率为7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arthel指数则较前明显增高(P<0.05),梗死灶面积较前明显缩小(P<0.05);且丁苯酞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PCs数量、b FGF含量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丁苯酞组EPCs数量及b FGF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增加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b FGF含量,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进展性脑梗死 内皮祖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外源性bFGF对阿霉素渗漏局部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淑霞 黄利全 +2 位作者 丁明星 陈桂园 朱楼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2期27-3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阿霉素(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渗漏兔模型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4只注射阿霉素建立药物渗漏皮肤损伤模型后,分别在30 min、24 h、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阿霉素(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渗漏兔模型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4只注射阿霉素建立药物渗漏皮肤损伤模型后,分别在30 min、24 h、72 h三个区段对损伤区域实施b FGF外敷和硫酸镁外敷,并与不干预对照,比较干预后3 d、5 d、8 d、11 d、14 d、22 d等6个时间点的肉眼、光镜观察的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程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1)肉眼观察结果:阿霉素外渗30 min干预后b FGF组的皮损评分显著低于硫酸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24 h干预后,三组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72 h干预后,b FGF组的皮损评分显著低于硫酸镁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观察结果:阿霉素外渗30 min干预后,b FGF组的病理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外渗24 h及72 h干预后,b FGF组的病理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硫酸镁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和硫酸镁组外渗后24 h及72 h干预的病理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 FGF对阿霉素药物渗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效果强于硫酸镁湿敷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药物渗漏损伤 动物模型 愈合修复
下载PDF
不同存储液对人离体牙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瀚宇 丁允鹏 +1 位作者 吴洋欧 李生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比较5种离体牙储存液,在不同温度、不同储存时间条件下,体外维持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PDLF)活性的能力,为外伤后离体牙的保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5种离体牙存储液:牛奶、汉克斯液(Hank's ... 目的:比较5种离体牙储存液,在不同温度、不同储存时间条件下,体外维持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PDLF)活性的能力,为外伤后离体牙的保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5种离体牙存储液:牛奶、汉克斯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HBSS1(HBSS+阿仑膦酸钠)、HBSS2(HBSS+还原型谷胱甘肽)、HBSS3(HBS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cck-8试剂测定人PDLF不同温度下,在上述溶液中保存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活性。结果:4℃条件下,各实验组的PDLF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时间点,牛奶组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细胞活性,尤其在6 h时与其他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条件下,各实验组的PDLF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也呈下降趋势,其中HBSS3组活性下降相对缓慢。在不同时间点,HBSS组和HBSS3组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细胞活性,尤其在72 h时,HBSS3组与HBSS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HBSS组、HBSS1组和HBSS2组的存储效果不受温度影响,而牛奶组和HBSS3组的存储效果与温度有关。HBSS3组PDLF细胞活性20℃时高于4℃,其中48 h、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牛奶组PDLF细胞活性20℃时低于4℃,其中6 h、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奶可作为一种方便有效的储存介质用于脱位牙的短期保存,且低温时更有优势。当脱位牙需要长期储存时,HBSS和HBSS3可作为合适的存储液。并且,HBSS在4℃和20℃时存储效果相当,而HBSS3在室温下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脱位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阿仑膦酸钠 谷胱甘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2,VEGF和bFGF在人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铁祥 王志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38例HCC的...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38例HCC的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组织,7例正常肝组织中的Ang2、VEGF、bFGF和MVD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研究了肝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Ang2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癌旁组织呈弱表达(39.47%),在大部分癌组织呈强表达(60.53%)。Ang2表达与VEGF、bF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857、0.706和0.820,P<0.01)。Ang2表达与HCC的血管侵犯、肿瘤的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VEGF和bFGF在HCC血管形成和进展中具有协同作用。Ang2、VEGF、bFGF及MVD可作为HCC生物学行为恶化的一项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肿瘤 血管生成因子 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下载PDF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建生 周友龙 +5 位作者 刘轲 高剑峰 杨歆科 赵跃武 刘政国 刘敬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83-586,共4页
目的 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微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青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老龄SD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法分组,分别分为假手术组、缺血(I)3 h及I... 目的 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微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青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老龄SD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法分组,分别分为假手术组、缺血(I)3 h及I/R 1、3、6、12 d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场面积比、bFGF和TGF-β1的蛋白及TGF-β1 mRNA表达.结果 青年组MVD于I 3 h开始增加,I/R 6 d达峰值,持续增高至I/R 12 d;老龄组MVD自I 3 h持续降至I/R 12 d.青年组微血管场面积比于I/R 1 d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12 d明显增高;老龄组微血管场面积比于I/R 1 d达峰值后逐步下降.老龄假手术组MVD(个)较青年假手术组增高(6.88±1.60比5.50±1.53,P<0.01),老龄I/R 1、3、6、12 d组MVD、微血管场面积比较青年组同期降低.青年和老龄组bFGF、TGF-β1蛋白表达均逐步增强,I/R 3 d达峰值后逐步减弱.老龄假手术组及I 3 h、I/R 1、3、12 d组bFGF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青年组同期(176.80±5.10比172.82±1.53,171.81±2.43比167.85±2.41,167.99±5.51比164.90±2.15,152.98±4.11比150.75±1.11,165.67±3.55比161.73±1.29,P<0.05或P<0.01);老龄假手术组及I 3 h、I/R 1、3、6、12 d组TGF-β1蛋白表达(灰度值)均低于青年组同期(182.69±3.12比176.13±4.08,176.89±2.30比170.56±7.47,171.74±2.70比165.43±2.91,157.17±5.20比150.43±4.28,161.72±4.81比155.37±2.92,167.69±2.18比160.28±3.59,均P<0.01).青年和老龄组TGF-β1 mRNA表达于I/R 1 d达峰值,随后均逐渐减弱.老龄假手术组和I 3 h、I/R 3、6、12 d组TGF-β1mRNA表达(灰度值)均较青年组同期降低(176.51±9.52比169.09±5.08,176.75±5.74比165.36±4.78,177.33±5.68比165.25±8.14,178.46±4.91比170.51±4.29,203.95±4.51比181.98±5.59,均P<0.01).结论 老年脑I/R损伤后脑微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与促血管生长因子bFGF、TGF-β1蛋白及TGF-β1 mRNA表达减弱有关,增龄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因子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 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生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 因子-β1
原文传递
丙泊酚通过上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激活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抑制体外培养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国强 巩晓洁 +1 位作者 傅蕊 周晓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采用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P)法体外构建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采用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P)法体外构建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P组、丙泊酚+OGD/RP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MTF)法检测皮质神经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丙泊酚对皮质神经细胞内bFGF,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kinaseB,pAkt)以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kinase1/2,pERKl/2)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小干扰RNA构建bFGF沉默的细胞。结果OGD/RP处理组神经细胞凋亡率为43.2%,经10mg/L的丙泊酚预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为19.5%。与对照组比较,OGD处理后,细胞中bFGF的含量显著下调(P〈0.05),丙泊酚处理的皮质神经元中bFGF含量显著高于OGD处理组(P〈0.05)。丙泊酚能够上调pAKT以及pERKI/2的表达,激活这两条信号通路。沉默bFGF或者施加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tylinosital3kinase-proteinkinaseB,P13K-Akt)以及p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都会导致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抑制P13K-Akt以及pERKl/2的激活。结论丙泊酚可以通过上调bFGF的表达,激活P1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增加皮质神经元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氧糖剥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原文传递
缺氧诱导因子1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15
作者 韦良宏 陈凤坤 +2 位作者 李淑德 谭宗群 陈海东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大肠腺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组织(n=60)、癌旁组织(n=60)和正常大肠黏...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大肠腺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组织(n=60)、癌旁组织(n=60)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n=20)中HIF-1α和BFGF的表达。结果HIF-1α和BFGF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61.7%(37/60),65.0%(39/60)]较癌旁组织[10.0%(6/60),13.3%(8/60)]明显升高(P〈0.05)。正常肠黏膜组织中未检出HIF-1α和BFGF表达。HIF—1α和BFGF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Dukes分期有关(P〈0.05)。HIF—1α和BFGF在DukesA、B期(n=3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2%和52.7%,在DukesC、D期(n=24)分别为83.3%和83.3%(P〈0.05)。大肠腺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BFGF表达呈正相关(r=-0.4276,P〈0.01)。结论大肠腺癌组织中HIF—1α和BFGF表达水平上调,可能与大肠腺癌的预后有关。HIF—1α和BFGF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大肠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肠易激综合征 DUKES分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