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of parent artery for giant intracranial basilar dissection: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于金录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94-195,共2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resul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 giant unruptured dissec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 (BA) . Methods A 14-year-old boy underwent computed to...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resul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 giant unruptured dissec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 (BA) . Methods A 14-year-old boy underwen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following a minor head trauma was incidentally found a lesion lo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of parent artery for giant intracranial basilar dissection DSA
下载PDF
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吴敌 李子孝 +2 位作者 刘丹丹 陈绪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3-717,722,共6页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伴/不伴AS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12.3)岁。45例患者中sVAD 33例(73.3%)、sV-BAD 5例(11.1%)和sBAD 7例(15.6%);伴AS 12例(26.7%)、不伴AS 33例(73.3%)。与不伴AS组相比,伴AS组年龄较大([56.0±6.7)岁比(37.2±9.7)岁],高血压比例较高(91.7%比24.2%),颈部按摩比例较少(0比42.4%),多发病灶比例较高(90.9%比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AS组与不伴AS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或颈部疼痛到脑梗死发作时间的比较[6.0(0.0,20.0)d比2.0(0.0,1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伴AS的sVAD、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颈部按摩比较高。sVAD患者发病前出现的头痛、枕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其脑梗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3
作者 吴敌 廖晓凌 +3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王伊龙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血管节段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2021年11月15日出院诊断为sVAD、s 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特点、受累血管节段等信息。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41例患者,其中单发脑梗死组患者17例(41.5%),多发脑梗死组24例(58.5%)。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患者数量对比:V3段[右侧7(41.2%)vs.8(33.3%),P=0.61;左侧7(41.2%)vs.7(29.2%),P=0.42];V4段[右侧9(52.9%)vs.6(25.0%),P=0.07;左侧6(35.3%)vs.8(34.8%),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数量对比:丘脑[0(0)vs.9(39.1%),P=0.005]、枕叶[0(0)vs.8(33.3%),P=0.01]、小脑[2(11.8%)vs.20(83.3%),P<0.001]、脑桥[1(5.9%)vs.11(45.8%),P=0.006]、延髓[14(82.4%)vs.3(12.5%),P<0.001],单发脑梗死组延髓最多见,其余部位在多发脑梗死组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数量的患者例数对比:单一节段7(41.2%)vs.9(37.5%)、两个节段7(41.2%)vs.9(37.5%)、多节段3(17.6%)vs.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本研究纳入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病例中,单发脑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主要受累血管节段为V3段、V4段,脑梗死病灶数量与受累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脑梗死模式 病因
下载PDF
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特征研究
4
作者 殷亮 甘洁 +2 位作者 韩武师 李章柱 商明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9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基底动脉夹层病例。将后循环区域出现急性梗...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基底动脉夹层病例。将后循环区域出现急性梗死或低灌注区患者纳入缺血性卒中组,将MRI平扫后循环区域未见梗死及低灌注区患者纳入正常组。半定量分析其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表现。结果最终纳入正常组11例、缺血卒中组1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缺血卒中组间基底动脉夹层最大长径、管腔狭窄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均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发生缺血卒中呈正相关。结论HR-VWI可有效评估基底动脉夹层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基底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潘力 束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结果12例置入支架16枚,7例填塞致密,3例疏松填塞,栓塞临床症状消失。6例在术后分别随访6~48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见动脉瘤消失。但有2例出现新的动脉瘤,1例在置入支架上段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和1枚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消失,1例在原动脉瘤对侧动脉壁出现动脉瘤,再置入1枚支架重叠在原支架内,造影动脉瘤血液循环慢。2例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24个月造影复查见动脉瘤缩小70%,小脑后下动脉瘤循环良好。其余4例因无症状不同意复查血管造影,遂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基夹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椎基动脉 夹层 动脉瘤 治疗
下载PDF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7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单支架及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琪 张庆荣 +3 位作者 陈姝娟 王汉东 史继新 张鑫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485-487,共3页
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 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峥 程琼 +3 位作者 李永坤 刘君鹏 陈莹 汪银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疾病特征 治疗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静伟 向思诗 +2 位作者 凌锋 张鸿祺 李桂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845-849,共5页
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 d,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 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当地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 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 d,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 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当地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1b)。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压3级,极高危)2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规律服用硝苯地平20 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扩张 病理性 动脉瘤 夹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高分辨力MRI对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龙 王茜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穿支血管丰富,毗邻脑干等重要结构,功能极其重要。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夹层动脉瘤时,预后不良。高分辨力MRI(HRMR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的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分辨力高、无需... 颅内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穿支血管丰富,毗邻脑干等重要结构,功能极其重要。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夹层动脉瘤时,预后不良。高分辨力MRI(HRMR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的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分辨力高、无需使用对比剂的特点,可对管壁及管腔进行成像,对椎基底夹层动脉瘤(VB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就HRMRI新技术对VBDA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自发性基底动脉夹层一例
12
作者 张俊湖 张婧 +2 位作者 田文静 张国荣 卓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2-93,共2页
本研究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11216。患者女,2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入院前5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左上肢抬起不能,伴头晕,无意识不清,无抽搐,无发热,在... 本研究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11216。患者女,2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入院前5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左上肢抬起不能,伴头晕,无意识不清,无抽搐,无发热,在当地医院急查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转我院进一步诊治。家属诉患者近来经常熬夜。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药物滥用史,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6/7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双眼向左侧凝视,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磁共振成像 双腔征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延长扩张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伴脑桥小脑角缺血性卒中进展致死二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榆棋 常晗晓 +2 位作者 李征 林超 路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延长扩张型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内弹力层广泛断裂,可伴管壁增厚多发夹层,内膜内外可见广泛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样突起病变。为探讨延长扩张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伴脑桥小脑角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笔者报道分析了2020... 延长扩张型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内弹力层广泛断裂,可伴管壁增厚多发夹层,内膜内外可见广泛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样突起病变。为探讨延长扩张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伴脑桥小脑角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笔者报道分析了2020年5—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例延长扩张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伴脑桥小脑角缺血性卒中患者数天内死亡的病例资料。1例患者死亡原因经影像学证实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另1例因病情进展迅速,死因未经影像学证实,仅通过症状及血压波动特点考虑患者的死因可能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文献报道,提示出现脑桥小脑角缺血症状和病情恶化可能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血栓进展致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兆。临床医师应该对此提高警惕,争取尽早完善术前准备,及时手术,避免动脉瘤破裂致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延长扩张型夹层动脉瘤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乐恒(综述) 赵志鸿(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80-83,共4页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引起动脉瘤样扩张,最终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引起动脉瘤样扩张,最终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循环缺血及压迫症状等。血管内治疗已成为VBDA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成为一种有前景性的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但最佳治疗方法仍有争议。现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做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silar Artery by the Internal Trapping Technique: Technical Note 被引量:1
15
作者 Shi-Qing Mu Xin-Jian Yang You-Xiang Li Chu-Han Jiang Zhong-Xue W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4期1916-1921,共6页
Background: The endovascular strategy of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silar artery (BA) is controversial and challenging.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he... Background: The endovascular strategy of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silar artery (BA) is controversial and challenging.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 by the internal trapping (IT) techniqu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15 patients with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 treated by the IT technique between September 2005 and September 2014 in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of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data we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he IT technique. That meant the dissecting artery and aneurysm segments were completed occlusion.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angiography demonstrated that all the dissecting artery and aneurysm segments were completed occlusion. Follow-up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at 3-6 months or 12-18 months alter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median 8 months), 14 patients had a good recovery. Re-canalization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whose aneurysm involved in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ies and the two third of the middle-lower BA.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the patient died by th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onclusions: The IT technique is a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saf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BA dissecting aneurysms,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safest or most definitive treatment modality. The ideal treatment of the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BA remains debatable and must be investigat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lar arter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Huge Dissecting Aneurysms Internal Trapping Technique
原文传递
基于HR-MRI、CAD血管壁成像在临床脑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文进 杨贵昌 +1 位作者 胡静 曹永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在脑动脉夹层分离(CAD)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我院影像科确诊为CAD且采用HR-MRI、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6例患者,对...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在脑动脉夹层分离(CAD)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我院影像科确诊为CAD且采用HR-MRI、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6例患者,对比分析上述4种影像技术诊断CAD的诊断价值和检出率。结果 16例患者中检出大脑中动脉夹层分离3例、椎动脉夹层分离6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6例、基底动脉夹层分离1例。经HR-MRI检测显示:双腔征4例、内膜瓣8例、壁内血肿11例、假性动脉瘤2例。16例患者检出CAD共计18处,DSA14处(77. 77%)、CTA6处(33. 33%)、HR-MRI17处(94. 44%) MRA6处(33. 33%),差异显著(X^2=24. 940,P <0. 001),HR-MRI和DSA检出率显著优于MRA和CTA,但DSA与HR-MR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临床CAD诊断应用HR-MRI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在诊断中HR-MRI属于高敏感性检查方法,此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 椎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X线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世鹏 庞军 戴景儒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 27例经临床证实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对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征象包括血管迂曲扩张、内膜... 目的总结分析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 27例经临床证实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对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征象包括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异常,是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基底动脉 动脉瘤 夹层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杜小林 陈鄂 +3 位作者 康俊龙 肖庆 丰伟 田新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50-358,共9页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7例VBDA患者(32枚VBDA病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记录患者出院时...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7例VBDA患者(32枚VBDA病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结果37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为54(24~78)岁。接受介入治疗29例,拒绝手术8例。32枚VBDA病灶中25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枚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4枚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所有患者均在早期行介入治疗(<72 h)。术后随访过程中共有4枚出现复发,再次行介入治疗,其余均保持稳定。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随访中预后极好13例,好3例,差1例,死亡0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随访中预后极好7例,好2例,差3例,死亡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预后越好(H=7.566,P=0.006),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越低者预后越好(H=5.666,P=0.017)。另外,VBDA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0~Ⅲ级组预后极好的比例明显高于Ⅳ~Ⅴ组,比例分别为90.0%vs 22.2%,P=0.001。结论VBDA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没有明显的手术并发症,并有良好的随访结果,且术前较低的Hunt-Hess分级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另外,早期栓塞不影响临床结果,但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宝民 梁永平 +5 位作者 刘新峰 王君 李生 曹向宇 葛爱丽 冯慧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 ~ 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宁 张宝瑞 +3 位作者 冯欣 王璐瑶 彭飞 刘爱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2176-2179,共4页
目的分析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160例患者(175个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75个动脉瘤均行血管内... 目的分析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160例患者(175个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75个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5个,单纯支架成形27个,血流导向装置置入21个,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闭塞12个。术后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头痛包括颈枕部痛(43.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75%(6/160),无术中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113个动脉瘤影像学随访(10±7)个月。71个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中,62个治愈,9个复发;19个单纯支架成型治疗的动脉瘤,4个治愈,11个好转,2个稳定,2个复发;15个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动脉瘤,4个治愈,11个好转;8个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8个均治愈。144例患者临床随访(17±17)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40例,3~6分4例。结论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血管内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多样,临床总体治疗效果良好。选择治疗方法时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