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of Volcanic Basin Fillings-An Example From Xujiaweizi Faulted Depression In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G Rihui, LIU Wanzhu, SHAN Xuanlong, WANG Puju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P.R.China) CHEN Shumin and QU Yongbao (Daqing Petroleum Bureau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Institute, Daqing, 163712, P.R.China) 《Global Geology》 2001年第2期116-119,128,共5页
The basin filling geometric pattern of volcanic eruptive rocks depends on both of the eruptive locations in a basin and structural styles of fault terrace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y eruptive locations and occ... The basin filling geometric pattern of volcanic eruptive rocks depends on both of the eruptive locations in a basin and structural styles of fault terrace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y eruptive locations and occurrences of eruptive rocks, including the pattern of eruption along fault and occurrence (PEAFO), the pattern of eruption on footwall of a fault and occurrence (PEOFO) and the pattern of eruption on hangingwall of fault and occurrence (PEOHO) in 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of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of China. Those basin filling patterns of volcanic eruptive rocks are of specific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or affecting sedimentation, geometry of sedimentary body and sequence architecture during a sequence evolu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volcanic rocks develop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owstand,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can give different controls or affects on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UPTIVE Rock basin fillING pattern and SEQUENCE ARCHITECTURE
下载PDF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52
2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4 位作者 王星 路瑶 万琼华 张佳佳 张义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520,共11页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世界油气行业的重点关注。目前,针对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划分方案还不完善,并且缺乏对不同级次水道...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世界油气行业的重点关注。目前,针对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划分方案还不完善,并且缺乏对不同级次水道单元的明确定义;②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极少涉及单一微相及其内部规模;③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远未达到定量或半定量程度。相比国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尚处在探索阶段,科学成果甚少。为此,笔者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利用丰富的高品质资料,开展了浊积水道体系的定量—半定量构型模式研究。研究表明,浊积水道体系的构型单元可划分为7级,其中3~5构型单元分别为:单一水道、水道复合体、水道复合体组合。单一水道的宽深之间呈正相关对数关系,内部砂体以垂向加积形式分布于轴部。依据岩石相垂向充填特征,单一水道可分为4类,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具有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依据外部形态与边界特征,水道复合体组合可分为限制性与非限制性2类,其内部的水道复合体具有5种分布样式。水道复合体的宽深之间整体呈正相关幂函数关系,但在弯曲段和顺直段的规律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浊积水道体系的地质理论,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水道 构型模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充填样式 定量关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第三纪盐源构造逸出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构造控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勇 侯中健 +2 位作者 司光影 周荣军 梁兴中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43,共10页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 ;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 (水下扇 )—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 ,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 ,沉积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征 ,盆地的性质属构造逸出盆地。其成因机制为在印亚碰撞导致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过程中 ,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 ,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 ,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 ,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 ,其与 Tapponnier(19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构造逸出盆地 充填样式 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 沉积响应 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典型火山岩地震相与地质解释模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衣健 王璞珺 +3 位作者 李瑞磊 赵然磊 陈崇阳 孙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5-729,共15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火山岩盆地充填模式及在无井或少井区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需要对盆地火山岩地震相及其反射特征和地质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基于盆内钻井和过井地震剖面,应用火山地层学理论和地震火山地层学方法将松辽盆地火山...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火山岩盆地充填模式及在无井或少井区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需要对盆地火山岩地震相及其反射特征和地质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基于盆内钻井和过井地震剖面,应用火山地层学理论和地震火山地层学方法将松辽盆地火山岩地震相单元划分为火山岩丘、火山岩台地、洼地火山充填、穿切等4类10种亚类。通过井震对比,结合野外火山地层研究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这些地震相单元的地质解释模式和响应关系。火山岩地震相单元通常对应于以某种盆地火山充填类型(相或相组合)为主的火山岩体,火山岩丘地震相多可解释为侵出岩穹、酸性简单熔岩流和酸性复合熔岩流等具有丘状外形的充填类型,火山岩台地地震相多代表中基性岩的简单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具有席状外形的充填类型,洼地火山充填多代表充填在先存洼地中的简单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穿切地震相多可解释为岩席、岩墙。除了这些典型的地震相单元以外,对地震反射特征(外形、物理参数、反射结构)与火山岩地质属性的响应关系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地震相单元所反映的地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 地震火山地层学 地震相单元 火山岩盆地充填类型 响应关系
下载PDF
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构造活动盆地研究为例 被引量:81
5
作者 林畅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结合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盆地沉积充填和改造过程的成因分析,是揭示内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体系域时空配置和生储盖发育分布的重要基础。各级构造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决定着盆地规模等时地层格架的基本样式。盆地构造演化的... 结合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盆地沉积充填和改造过程的成因分析,是揭示内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体系域时空配置和生储盖发育分布的重要基础。各级构造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决定着盆地规模等时地层格架的基本样式。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旋回性及多期的构造变革对盆内多旋回的沉积—剥蚀过程的叠加和原型盆地的叠合等可产生深刻的影响。阐明不同构造幕同沉积构造活动和古构造格架与沉积物分散过程和构造古地貌变化的成因关系,是建立盆地沉积充填模式的关键。构造坡折带对特定的沉积相带或体系域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往往构成盆内重要的油气成藏区带。中国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内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和隆、坳格局的变迁可导致复杂的层序结构和不整合分布样式,对地层或构造地层圈闭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 构造坡折带 不整合分布 盆地充填样式 构造活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0
6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高志勇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7-1828,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盆-山耦合系统 充填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下载PDF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1,共7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 ,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 ,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 ,局部伴有岩浆活动 ;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 ,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 ,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式 充填序列 逆冲-挤压 走滑-拉分 早第三纪 盆地 青藏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湖泊沉积体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文臣 周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85-494,T002,共11页
在详细讨论湖泊沉积体系沉积过程分带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河口坝型湖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型湖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碎屑湖滨带、氧化的深水湖泊和还原的深水湖泊7种沉积总体的沉积构成。然后以沉积总体为基本构成单位,概括... 在详细讨论湖泊沉积体系沉积过程分带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河口坝型湖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型湖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碎屑湖滨带、氧化的深水湖泊和还原的深水湖泊7种沉积总体的沉积构成。然后以沉积总体为基本构成单位,概括出了湖泊体系的5种充填样式:深湖及水下重力流型的扇三角洲、中深湖泊型的扇三角洲及滨浅湖、中深湖泊型的辫状三角洲、中深湖泊型的湖三角洲及滨浅湖以及还原的深水湖泊型的碎屑湖滨带和湖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沉积 湖泊沉积物 新生代 中国
下载PDF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翟文亮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戴朝成 高红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8-275,共8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三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三段的"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以低幅隆升为主,川东北地区坳陷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具有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四-须六段的"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且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内仍以发育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为主,而近造山带的盆缘以发育上升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层序充填样式为主,局部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非均衡盆-山耦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盆-山耦合 层序充填样式 层序-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层序结构、充填样式及生烃潜力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李绪宣 刘宝明 赵俊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17-223,239,共8页
琼东南盆地主要经历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拗陷2个构造演化阶段,古近纪裂陷阶段的充填演化史可划分为始新统陆相湖盆充填阶段、崖城组海陆交互环境充填阶段和陵水组分割浅海环境充填阶段;与此对应,古近系可划分为S80-100、S70-80、S60-70... 琼东南盆地主要经历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拗陷2个构造演化阶段,古近纪裂陷阶段的充填演化史可划分为始新统陆相湖盆充填阶段、崖城组海陆交互环境充填阶段和陵水组分割浅海环境充填阶段;与此对应,古近系可划分为S80-100、S70-80、S60-70等3个二级层序。根据凹陷的几何结构形态与层序界面、充填样式的关系,可将琼东南盆地裂陷期层序结构划分为地堑构造平行-似平行层序结构、半地堑构造发散-似发散层序结构和断陷过渡带似平行层序结构等3种类型。琼东南盆地裂陷期主要发育浅水型和深水型2种类型烃源岩,不同层序结构的凹陷具有不同的烃源岩类型和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古近纪 裂陷阶段 层序结构 充填样式 生烃潜力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河流相层序沉积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万涛 刘招君 +3 位作者 胡菲 汤超 赵丁名 徐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通过岩心观察与测井解释,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河流相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四方台组主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相,以曲流河相为主;辫状河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心滩与河漫滩微... 通过岩心观察与测井解释,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河流相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四方台组主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相,以曲流河相为主;辫状河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心滩与河漫滩微相,曲流河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河漫滩、河漫湖泊与决口扇微相;四方台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8个四级层序(体系域),其中低水位体系域(LST)主要发育辫状河心滩,水进体系域(TST)和水退体系域(RST)主要发育曲流河边滩、河漫滩,高水位体系域(HST)主要发育曲流河决口扇、河漫湖泊。该成果为后期四方台组石油地质与矿床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四方台组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充填模式
下载PDF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被引量:101
12
作者 郑荣才 朱如凯 +3 位作者 翟文亮 高红灿 戴朝成 耿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构造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须二段和须四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活动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靠近盆缘冲断带一侧的前渊坳陷内,盆地两侧以储层发育和沉积极不对称为特征。在盆缘冲断带一侧,随着...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构造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须二段和须四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活动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靠近盆缘冲断带一侧的前渊坳陷内,盆地两侧以储层发育和沉积极不对称为特征。在盆缘冲断带一侧,随着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增强,下切剥蚀力也不断增强,低位体系域相对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暴露剥蚀而保存不完整;在前陆隆起斜坡带一侧,表现为稳定的缓慢隆升,下切侵蚀作用较弱。故低位体系域缺失或不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剥蚀较弱而相对发育。须三段和须五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休眠期.川西类前陆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向前陆隆起方向迁移,盆地两侧沉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减弱.以发育区域性盖层和生油层为特征。其层序充填样式与活动期相似。但造山带前缘因构造剥蚀相对减弱而使沉积层序.尤其是高位体系域保存相对完整。而前陆隆起区则主要因沉积物供应不足而使层序发育相对不完整.只保留最大洪泛面附近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构造演化 层序充填样式
下载PDF
一个大型弧后裂谷盆地的沉积充填模式——以松辽盆地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建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0-54,共5页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反映了该盆地为弧后裂谷盆地的性质。本文根据大量的钻井和地震资料 ,在构造演化分析、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充填类型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类盆地的沉积充填模式。
关键词 沉积充填模式 弧后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充填机理及挖潜方向 被引量:13
14
作者 田亮 李佳玲 焦保雷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0,共9页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普遍发育,但受暗河沉积物和后期剥蚀改造作用的影响,溶洞充填比例高达33%,对完井段的选取和完井方式的制定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提高充填溶洞预测水平、深化充填机理认识、明确充填溶洞挖潜方向,以12区36口井...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普遍发育,但受暗河沉积物和后期剥蚀改造作用的影响,溶洞充填比例高达33%,对完井段的选取和完井方式的制定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提高充填溶洞预测水平、深化充填机理认识、明确充填溶洞挖潜方向,以12区36口井的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溶地质识别、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反射特征对比、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充填溶洞展开全面研究。结果表明:12区奥陶系发育暗河沉积型、地表河凸岸堆积型、敞口充填型和垮塌充填型等4种溶洞充填类型;存在粉砂岩、泥岩、垮塌角砾岩和方解石等4种溶洞充填物。同时,建立了3种充填溶洞地震预测方法:地震反射特征对比法、奥陶系中—下统顶面形态对比法、古地貌恢复法,并提出了3个挖潜方向:充填溶洞段内挖潜、充填溶洞段间挖潜和充填溶洞井间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充填模式 地震预测模式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一段沉积特征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中戎 曹强 何志勇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4-180,共7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经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盆地,已提交控制储量721万t,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早期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揭示储层薄、物性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受低勘探程度制约,牛堡组的已有地质认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牛堡组一段在中...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经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盆地,已提交控制储量721万t,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早期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揭示储层薄、物性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受低勘探程度制约,牛堡组的已有地质认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牛堡组一段在中西部沉积充填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入。前期认为盆地的断陷期主要发生在牛二段,是盆地烃源岩主发育期。近期研究表明牛堡组一段沉积时期,存在"南主断、西主洼"的盆地格局,西南部为沉积中心,发育较好的烃源岩,打破了早期牛堡组一段为一套红层不发育烃源岩的认识,研究结果对下一步拓宽勘探思路及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烃源岩 牛堡组一段 沉积充填 断陷期
下载PDF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74
16
作者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藏注入史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黔桂地区泥盆-石炭系台盆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充填样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文龙 林小兵 +1 位作者 周玉彬 田景春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5-8,145,共4页
为厘清黔南-桂中上古生界台盆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充填样式,通过层序地层学手段对台盆层序特征及不同因素控制下的充填样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升降的组合主要为快速海进、快速海退,缓慢海进、快速海退,快速海进、缓慢海退和缓... 为厘清黔南-桂中上古生界台盆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充填样式,通过层序地层学手段对台盆层序特征及不同因素控制下的充填样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升降的组合主要为快速海进、快速海退,缓慢海进、快速海退,快速海进、缓慢海退和缓慢海进、缓慢海退四种,台盆层序充填样式分别表现为TST=HST、TST≥HST、TST≤HST和TST=HST;沉积物供给控制着层序的物质构成及台盆的类型;构造沉降对台盆层序的控制主要体现为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和基底升降差异造成层序充填样式的差异。台盆层序最终特征和充填样式是各种控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盆层序 控制因素 充填样式 黔南-桂中 上古生界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地层结构及含矿段地层结构 被引量:11
18
作者 肖菁 秦明宽 +5 位作者 郭强 蔡煜琦 宁君 贾立城 刘鑫 严张磊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36-446,共11页
上白垩统为松辽盆地南部含铀目标层位,前人大部分研究仅聚焦于铀矿带范围内的姚家组,对南部区域以及整个上白垩统研究程度较低,缺乏系统认识。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南部大量钻孔的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研究区晚白垩世主要含铀目... 上白垩统为松辽盆地南部含铀目标层位,前人大部分研究仅聚焦于铀矿带范围内的姚家组,对南部区域以及整个上白垩统研究程度较低,缺乏系统认识。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南部大量钻孔的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研究区晚白垩世主要含铀目的层特征(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及地层充填样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地层学及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研究区的地层结构以及主要含矿段地层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研究区晚白垩世时期地层受坳陷盆地结构及架玛吐隆起的影响,区域上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现凹隆相间的格局;地层展布整体呈现西缘超覆东缘抬升剥蚀的特点;根据各个矿区及其外围含矿层位和矿化特点的不同,总结出研究区具有下红上灰式“泥-砂-泥”型、基底接触式“砂-泥”型、两红夹一灰式“泥-砂-泥”型、砂泥岩接触面型4种含铀地层结构。该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的地层结构和含矿段地层结构,完善了该地区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可为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段 地层结构 充填样式 砂岩型铀矿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鄂北杭锦旗地区山西组高分辨层序格架下沉积充填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明胜 田景春 +1 位作者 张翔 苏炳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5,共8页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勘探地区,但该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划分少有报道,且地层格架下的充填序列及砂体充填的形成环境存在不同的认识。针对此问题,通过野外剖面、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了山西组高分辨...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勘探地区,但该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划分少有报道,且地层格架下的充填序列及砂体充填的形成环境存在不同的认识。针对此问题,通过野外剖面、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了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2个长期、5个中期、10个短期旋回。沉积相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山西组(LSC1、LSC2)沉积期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改造,其亚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并识别出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分流间洼地及泥炭沼泽等微相。在短期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充填序列主要为C1、A1、A2型。LSC1沉积期砂体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中,具有由北向南的展布特征,研究区东部砂体连通性较好,西部则相对孤立。LSC2沉积期基本继承了前期的沉积格局,砂体走向与LSC1沉积期一致,由于物源区供应减少,分流河道规模较LSC1时期有所减小,而分流间洼地则较前期相对发育,砂体亦呈现东部连片发育、西部相对孤立的分布现象。研究成果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层序格架 沉积充填 砂体展布规律 山西组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1期92-100,共9页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可区分出的三级层序界面类型包括区域不整合、构造体制转化面、区域海退面、河道下切面、区域(暴露面)、煤层、灰岩底界与地层叠置样式转化面。基于层序界面特征分析,上古生界本澳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可区分出的三级层序界面类型包括区域不整合、构造体制转化面、区域海退面、河道下切面、区域(暴露面)、煤层、灰岩底界与地层叠置样式转化面。基于层序界面特征分析,上古生界本澳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其中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为1个二级层序(SS1),石盒子组整体划归为1个二级层序(SS2)。每个二级层序由区域性的水进-水退旋回组成,为构造控制型层序。二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11个三级层序,即本溪组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太原组划分出1个三级层序(SQ3)、山西组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4和SQ5)、石盒子组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SQ6-SQ11)。其中SQ1-SQ5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序,SQ6-SQ11为陆相湖盆沉积层序。基于层序地层特征分析,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层序充填模式,对于沉积体系演化、气藏形成及聚集研究都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层序地层 充填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