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Superimposed Stages of the Chelif Basin,Algeria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Yuanfu JIANG Zaixing WANG Yue BAO Dand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041-1051,共11页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ectonic evolution,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petroleum characteristics within a single superposition stage generally. The comparative study was seldom seen. Sequenc...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ectonic evolution,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petroleum characteristics within a single superposition stage generally. The comparative study was seldom seen.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for two different superimposed stages - an expanding rifting stage and a depression-foreland transition stage - in the Chelif Basin during the Miocene in this paper. A model and mechanism for sequence evolution of superimposed basins in different dynamic situation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sequenc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compared characters include sequence thickness,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system tracts, as well as sediment deposition within sequences and sequence development patterns. Finally, some typical features of sequence development concomitant with changes of superimposed stages in the Chelif Basi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 deposition structural dynamics petroleum accumulation
下载PDF
Types, Evolution and Pool-Controlling Significance of Pool Fluid Sources in Superimposed Basins:A Case Study from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思煌 梅廉夫 +2 位作者 袁彩萍 马永生 郭彤楼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49-59,共11页
Having multipl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South China belongs to a superimposed basin in nature. Most marine gas pools became secondary pools. The pool fluid source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O... Having multipl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South China belongs to a superimposed basin in nature. Most marine gas pools became secondary pools. The pool fluid source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eight typical petroleum pools, the type, evolution in time-space, and the controlling of petroleum distribution of pool fluid source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main types of pool fluid sources include hydrocarbon, generated primarily and secondly from source rock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dissolved in water, inorganic gas, and mixed gases. In terms of evolution, the primary hydrocarbon was predominant prior to Indosinian; during Indosinian to Yenshanian the secondary gas include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generated secondarily, gas dissolved in water, and inorganic gas dominated; during Yenshanian to Himalayan the most fluid sources were mixed gases. Controlled by pool fluid sources, the pools with mixed gas sources distributed mainly in Upper Yangtze block, especially Sichuan (四川) basin; the pools with primary hydrocarbon sources distributed in paleo-uplifts such as Jiangnan (江南), but most of these pools became fossil pools; the pools with secondary hydrocarbon sourc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covered by Cretaceous and Eogene in Middle-Lower Yangtze blocks, and Chuxiong (楚雄), Shiwandashan (十万大山), and Nanpanjiang (南盘江) basins; the pools with inorganic gas source mainly formed and distributed in tensional structur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s pool fluid sources pool-forming dynamics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eum distribution marine strata South China
下载PDF
Dynamic simulation of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A case study of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of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NW China
3
作者 LI Bin ZHONG Li +4 位作者 LYU Haitao YANG Suju XU Qinqi ZHANG Xin ZHENG Bins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5期1217-1231,共15页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s,the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in Tahe Oilfield of Tarim Basin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case,and the p...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deep marine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s,the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in Tahe Oilfield of Tarim Basin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case,and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s restored by means of reservoine-forming dynamics simulation.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Lower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ahe Oilfield reflect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rocess and intensity in different tectonic zones,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controlling the differences in deep oil and gas phases.The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 composed of strike-slip fault and unconformity,etc.controlled early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late adjustment of deep oil and gas,while the Middle Cambrian gypsum-salt rock in inner carbonate platform prevented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resulting in an obvious"fault-controlled"feature of deep oil and gas,in which the low potential area superimposed by the NE-strike-slip fault zone and deep oil and gas migration was conducive to accumulation,and it is mainly beaded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ast direction.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reservoir formation reveals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source-fault-fracture-gypsum-preservation"controls the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n Tahe Oilfield.The Ordovician has experienced the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multiple periods of charging,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and lateral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and deep oil and gas have always been in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escape.The statistics of residual oil and gas show that the deep stratum of Tahe Oilfield still h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and Penglaiba Formation,and the Middle and Upper Cambrian ultra-deep stratum has a certain oil and gas resource prospect.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ynamic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deep oil and gas in the Tarim Basin,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carbonate reservoir of paleo-crato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 Tarim basin marine carbonate rock oil and gas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dynamic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fluid potential technology Tahe Oilfield Lower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 simulation deep and ultra-deep strata
下载PDF
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差异富集历史的动态模拟——以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
4
作者 李斌 钟笠 +4 位作者 吕海涛 杨素举 徐勤琪 张鑫 郑斌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3-1066,共14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的生排烃过程及其强度具有明显不同,是导致深层油气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走滑断裂和不整合面等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控制深层油气早期运移聚集和后期调整,中寒武统台内膏盐岩阻止深层油气的垂向运聚,致使深层油气呈现明显的“断控”特征,其中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和深层油气运移低势区叠加有利于汇聚成藏,且主要沿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③成藏动态模拟揭示“源-断-缝-膏-保”时空配置控制塔河深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奥陶系经历多期充注、垂向运聚、侧向调整改造的成藏历史,深层油气一直处于运移聚集和逸散的动态平衡中。④油气残留量统计显示塔河油田深层奥陶系鹰山组和蓬莱坝组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超深层中上寒武统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前景。研究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的动态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古老克拉通盆地碳酸盐岩相关油气成藏演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差异富集 动态成藏模拟 流体势技术 塔河油田 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模拟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被引量:45
5
作者 张厚福 方朝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2,共6页
根据国内外油气地质理论的进展状况 ,为了促进 2 1世纪油气勘探 ,在阐明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及内涵后 ,建议在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盆地“三场”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以地质实体油气系统为主要单元 ,辅以油气藏... 根据国内外油气地质理论的进展状况 ,为了促进 2 1世纪油气勘探 ,在阐明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及内涵后 ,建议在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盆地“三场”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以地质实体油气系统为主要单元 ,辅以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分析 ,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指导油气藏形成过程的详细剖析 ,力求做到静动结合、时空结合、今古结合 ,总结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部位 ,为编制钻探部署方案提供依据。上述全部内容定能藉助实验室物理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油气成藏 动力学 地温场 地压场 地应力场 油气系统
下载PDF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冲龙 王燮培 +6 位作者 何光玉 李绍虎 毛小平 杨甲明 吴景富 何大为 潘明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4-611,共8页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 .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 .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单元序列 ,而不应当被局限于某一个层次的单元中 .“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 ,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 ,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 ,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系统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可提供对盆地和凹陷进行资源预测、评价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系统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 模拟 盆地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英民 钱奕中 +2 位作者 邓林 贺小苏 董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85-393,共9页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 动力学过程 盆地模拟 残余盆地 油气系统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68
8
作者 刘树根 徐国盛 +3 位作者 徐国强 雍自权 李国蓉 李巨初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动力学 天然气 压力封存箱 油气藏
下载PDF
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演化 被引量:17
9
作者 郑孟林 邱小芝 +6 位作者 何文军 费李莹 唐勇 贾希玉 陈磊 孔玉华 吴海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16,共16页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动力学 叠合演化 油气聚集 区域构造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深层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罗晓容 张立宽 +3 位作者 付晓飞 庞宏 周波 王兆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6-889,共14页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出沉积构造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使得砂岩储集层具有结构非均质性,影响甚至控制了深层有效储集层的分布;受古隆起和断裂带控制的裂缝岩溶带往往是碳酸盐岩层系中最为有效的储集空间;有效储集层与断裂构造组合,构成深层输导体系,油气在其中差异性运移聚集,控制了深层油气的富集与分布。最后对未来深层油气地质和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油气成藏 动力学研究 有效储集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罗晓容 孙盈 +5 位作者 汪立群 肖安成 马立协 张晓宝 王兆明 宋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对主要成藏期的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柴北缘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是研究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的生油期,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大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可能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逸散;上新世以来的晚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条件具备,盆地深层构造圈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低渗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成藏动力学 盆地演化 输导层 流体势 运移路径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桂宏 李永铁 +4 位作者 张敏 尹成明 王铁成 郭祖军 刘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17-423,共7页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英雄岭 (YL)地区地质、2D/ 3D地震、遥感、重磁电和钻探等资料 ,提出了喜马拉雅运动几个阶段在该区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英雄岭地区西南侧的阿卡腾能山因近SN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产生了...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英雄岭 (YL)地区地质、2D/ 3D地震、遥感、重磁电和钻探等资料 ,提出了喜马拉雅运动几个阶段在该区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英雄岭地区西南侧的阿卡腾能山因近SN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产生了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及隆升作用 ,从而在干柴沟一带形成了强烈的SE向局部挤压应力场 ,基底大幅隆升 ,而在英雄岭隆起的南侧则产生了局部的拉张构造环境。喜马拉雅山中期运动在该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使古近纪的张扭构造环境转变为新近纪的坳陷构造环境 ,英雄岭西南的阿尔金地区发生隆升作用 ,沉积中心发生向东和向北的迁移。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构造块体和沉积凹陷的分布特征等 ,得出喜马拉雅早期英雄岭及邻区发育局部拉张环境 ,为较为稳定的断陷湖盆发育期 ,沉积了一套优质烃源岩。英雄岭地区潜在勘探领域主要有构造裂缝型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及渐新世断凸构造圈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柴达木盆地 英雄岭地区 构造动力学 响应特征 构造控油 潜在领域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吴晓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4,共20页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思维 沉积盆地系统 盆地动力学 统一油气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 非常规油气 立体综合勘探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康永尚 邱楠生 +1 位作者 吴文旷 樊洪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15,共4页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内划分出不同的流体动力系统 ,并按每个系统的类型 ,研究其成藏条件。该原理应用到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柴西地区纵向上比较典型地划分出 N32 — N22 — N1 2 、N1 2 — N1 — E23 ...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内划分出不同的流体动力系统 ,并按每个系统的类型 ,研究其成藏条件。该原理应用到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柴西地区纵向上比较典型地划分出 N32 — N22 — N1 2 、N1 2 — N1 — E23 和 E23—E1 3 三个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它们分别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和封存型系统 ,分析了这三个系统的成藏条件 ,指出应把 N1 2 — N1 — E23 系统中的 N1 层系和 E23 — E1 3 系统中的 E1 3 层系作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力系统 压力 温度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成藏动力学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巍 刘招君 +3 位作者 刘群 马琳 丁鸿儒 孙守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2-490,共9页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为核心,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台子油层现今流体势进行计算和古流体势恢复。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古—今流体势在大安凹陷—长岭凹陷一带始终为一个高势带;高流体势带构成了盆地南部...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为核心,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台子油层现今流体势进行计算和古流体势恢复。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古—今流体势在大安凹陷—长岭凹陷一带始终为一个高势带;高流体势带构成了盆地南部一级流体分隔槽,流体分隔槽以西流体势等值线形态简单,以东则较复杂。依据流体势场,在中央分隔槽以西划分出1—2个它源(自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以东划分出2—3个它源(自源)开放(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每个成藏动力系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汇聚单元。利用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结果,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的油气充注过程和聚集规律。发育于斜坡区和近凹陷隆起区的各类圈闭,由于流体势梯度大,有利于形成各类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高台子油层 成藏动力学 流体势 成藏动力系统 油气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成藏动力系统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3 位作者 任延广 冯子辉 宋兰斌 秦伟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藏系统和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以及无机成藏系统。远源常压气藏系统主要包括以泉一、二段为盖层的K1d2—K1q1—2成藏组合和以登二段为盖层的K1yc—K1d2成藏组合;超压气藏系统为自生自储的Jhs1—K1yc成藏组合,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成藏动力系统 成藏组合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思煌 袁彩萍 +2 位作者 梅廉夫 马永生 郭彤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成藏流体源 成藏动力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海相地层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三要素”分析——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鹤永 田坤 +3 位作者 邱旭明 刘启东 刘震 宋丽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3,共7页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三要素"的作用机理。"三要素"中"动力"要素是核心,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趋势和方向;"产状"要素对"动力"要素起约束作用;"非均质性"要素决定着油气能否运移以及运移速度。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实际上是"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通道产状 流体动力 优势运移通道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柴西地区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海涛 马立祥 +1 位作者 王兆云 孙德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2,共7页
利用动态联系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演化和古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地区主要成藏期。根据主要成藏期沉积与古构造配位特征,划分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含油气系统。以时间为主线,以要素的空间有机组合研究为基础,再... 利用动态联系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演化和古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地区主要成藏期。根据主要成藏期沉积与古构造配位特征,划分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含油气系统。以时间为主线,以要素的空间有机组合研究为基础,再现了盆地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含油气系统的演化特征,并对研究区各区带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含油气系统 动态演化 沉积特征 古构造 油气评价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机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文军 宋永 +3 位作者 汤诗棋 尤新才 白雨 赵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3-673,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源储耦合”以及储集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动态封闭”成藏。致密储集层和页岩储集层在成岩早期为中—大孔喉的常规储集层,烃类浮力成藏;成岩中—后期演化为微米—纳米孔喉,浮力作用减弱,毛细管力增强,与烃源岩“相邻或一体”的储集层烃类持续发生初次或微运移,直至生排烃形成的源储压差与微米—纳米孔喉形成的毛细管力达到动态平衡,形成“自封闭”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常规储集层孔喉结构对烃类产生的毛细管力远小于浮力作用,需外部条件“他封闭”,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总体表现为储集层孔喉结构的时空演化与油气生—排—运—聚的动态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城组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动态封闭作用 成藏机理 源储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