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Starch Content in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 Lam.) 被引量:2
1
作者 YU Xiao-xia ZHAO Ning +5 位作者 LI Hui JIE Qin ZHAI Hong HE Shao-zhen LI Qiang LIU Qing-c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10-315,共6页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breeding is challenging due to its genetic complex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interval mapping (IM) and multipl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model (MQM) analysis wer...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breeding is challenging due to its genetic complex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interval mapping (IM) and multipl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model (MQM)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QTLs for starch content with a mapping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202 F1 individuals of a cross between Xushu 18, a cultivar susceptible to stem nematodes, with high yield and moderate starch, and Xu 781, which is resistant to stem nematodes, has low yield and high starch content. Six QTLs for starch content were mapped on six linkage groups of the Xu 781 map, explaining 9.1-38.8% of the variation. Especially, one of them, DMFN 4, accounted for 38.8% of starch content variation, which is the QTL that explains the highest phenotypic variation detected to date in sweetpotato. All of the six QTL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starch content, which indicated the inheritance derived from the parent Xu 781. Two QTLs for starch content were detected on two linkage groups of the Xushu 18 map, explaining 14.3 and 16.1% of the variation, respectively. They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variation, indicating the inheritance derived from Xu 781. Seven of eight QTLs were co-localized with a single marker.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QTLs co-localized with a single marker in sweetpotato. These QTLs and their co-localized markers may be used in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for the starch content of sweetpota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lized marker lpomoea batatas (L.) Lam. QTLS starch content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甘薯块根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34
2
作者 黄华宏 陆国权 郑遗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2-467,共6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粘度速测仪(RVA)分析了 3 个甘薯品种(系)在块根发育过程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甘薯生育期的延长,3 个品种的淀粉率都呈下降趋势,但直链淀粉率的变化则因品种而异。早期收获,徐薯 18 和浙...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粘度速测仪(RVA)分析了 3 个甘薯品种(系)在块根发育过程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甘薯生育期的延长,3 个品种的淀粉率都呈下降趋势,但直链淀粉率的变化则因品种而异。早期收获,徐薯 18 和浙大 9201 的直链淀粉率表现较高,而浙 3449 则较低。随生育期延长,DSC糊化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且峰宽增大、峰逐渐消失,其糊化温度和热焓变化也随之递减,而 RVA 的最高粘度则呈现递增趋势。相关分析发现,甘薯直链淀粉含量与各糊化特性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的大小又受到品种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生育期 淀粉糊化特性 块根 薯块 品种 RVA 糊化温度 直链淀粉 淀粉粘度
下载PDF
甘薯淀粉含量的QTL定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爱贤 刘庆昌 +4 位作者 王庆美 翟红 阎文昭 张海燕 李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16-520,共5页
本研究以高淀粉甘薯品种漯徐薯8号(母本)和低淀粉甘薯品种郑薯20(父本)杂交得到的F1分离群体,选择其中240个单株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以2008年和2009年所测定的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并利用QTLMapper... 本研究以高淀粉甘薯品种漯徐薯8号(母本)和低淀粉甘薯品种郑薯20(父本)杂交得到的F1分离群体,选择其中240个单株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以2008年和2009年所测定的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并利用QTLMapper2.0软件分析了甘薯淀粉含量的QTL。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到了1个主效位点,位于父本郑薯20的Z31连锁群上a02b40.02ds**和a08b37.03fs*两个标记之间,QTL的加性效应为-0.73,解释表型变异的7.70%。定位甘薯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将为发掘与淀粉含量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 淀粉含量 QTL定位
下载PDF
影响红薯羧甲基淀粉渣黏度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凯光 潜学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07-709,共3页
以甲醇为溶剂 ,红薯淀粉渣 (C6 H9O4OH)和氯乙酸为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合成红薯羧甲基淀粉渣 (CMSD)。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影响红薯羧甲基淀粉渣黏度的 5种主要因素的大小顺序 :氢氧化钠用量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氯乙酸用量 &... 以甲醇为溶剂 ,红薯淀粉渣 (C6 H9O4OH)和氯乙酸为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合成红薯羧甲基淀粉渣 (CMSD)。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影响红薯羧甲基淀粉渣黏度的 5种主要因素的大小顺序 :氢氧化钠用量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氯乙酸用量 >甲醇用量。结果表明 ,获得高黏度产品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n(C6 H9O4OH)∶n(NaOH)∶n(ClCH2 COOH)∶n(CH3OH) =1∶2∶1∶16,反应温度 4 5℃ ,反应时间 2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红薯羧甲基淀粉渣 (CMSD)黏度可达 892mPa·s,反应效率为 78 6% ,甲醇回收率为 8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羧甲基淀粉渣 黏度 红薯淀粉渣 氯乙酸 甲醇
下载PDF
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李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酸浆 淀粉 乳酸菌 分离
下载PDF
红薯粉制备特高黏度羧甲基淀粉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曹凯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3-74,77,共3页
研究了制备工艺中的诸因素对红薯羧甲基淀粉(CMS)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薯粉(C6H9O4OH)用量为1mol,乙醇用量为12mol,碱化时间为0.75h时,最佳工艺条件为n(C6H9O4OH)∶n(NaOH)∶n(ClCH2COOH)=1∶1.5∶0.75,碱化温度35℃,醚化温度45℃... 研究了制备工艺中的诸因素对红薯羧甲基淀粉(CMS)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薯粉(C6H9O4OH)用量为1mol,乙醇用量为12mol,碱化时间为0.75h时,最佳工艺条件为n(C6H9O4OH)∶n(NaOH)∶n(ClCH2COOH)=1∶1.5∶0.75,碱化温度35℃,醚化温度45℃,醚化时间为2h,按此工艺可以制备黏度值高达2048mPa·s的红薯羧甲基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羧甲基淀粉 特高黏度 红薯粉 生产工艺 食品工业
下载PDF
两个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α亚基基因在甘薯中的超量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郑雪莲 张聪 +3 位作者 吴洁 蒲志刚 王大一 阎文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催化ADP-葡萄糖合成反应,是淀粉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为研究甘薯AGPase与块根淀粉合成的关系,从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34中克隆了AGPase基因的两个α亚基编码序列AGPa1和AGPa2;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GPa1和pC...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催化ADP-葡萄糖合成反应,是淀粉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为研究甘薯AGPase与块根淀粉合成的关系,从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34中克隆了AGPase基因的两个α亚基编码序列AGPa1和AGPa2;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GPa1和pC-AGPa2后经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分别导入甘薯品种西成薯007;获得表达了GUS的7株AGPa1和5株AGPa2转基因甘薯植株。RT-PCR和AGPase活性检测表明,AGPa1和AGPa2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并引起甘薯叶片中AGPase活性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淀粉合成 遗传转化
下载PDF
番薯淀粉组分的分级分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林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运用交联明胶亲和色谱法,对番薯淀粉组分进行分离,得到直链和支链淀粉两个级分。直链和支链淀粉级分的蓝值和β-淀粉酶酶解极限分别为1.38%和98%,0.20%和50%,与标准的直链和支链淀粉相当。番薯淀粉中直链淀粉级分的含量为15.... 运用交联明胶亲和色谱法,对番薯淀粉组分进行分离,得到直链和支链淀粉两个级分。直链和支链淀粉级分的蓝值和β-淀粉酶酶解极限分别为1.38%和98%,0.20%和50%,与标准的直链和支链淀粉相当。番薯淀粉中直链淀粉级分的含量为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薯 淀粉 亲和色谱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分离
下载PDF
甘薯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两个α亚基基因的克隆分析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聪 郑雪莲 +3 位作者 蒲志刚 吴洁 王大一 阎文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9-624,共6页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催化ADP-葡萄糖合成反应,是淀粉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从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34总RNA逆转录的cDNA中克隆了AGPa1和AGPa2两个α亚基编码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插入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Camb ia1301构建了p...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催化ADP-葡萄糖合成反应,是淀粉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从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34总RNA逆转录的cDNA中克隆了AGPa1和AGPa2两个α亚基编码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插入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Camb ia1301构建了pC-AGPa1和pC-AGPa2两个双元表达载体,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获得的工程菌菌株可用于遗传转化甘薯、马铃薯和木薯等重要的薯类作物,为薯类作物高淀粉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淀粉合成 载体构建
下载PDF
低钾胁迫对甘薯块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忠厚 张爱君 +4 位作者 陈晓光 靳容 刘明 李洪民 丁艳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目的】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属块根类淀粉作物,同时也是较典型"喜钾"作物,而甘薯种植区土壤缺钾十分普遍。同时,甘薯块根淀粉用途与其理化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研究钾缺乏对甘薯块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目的】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属块根类淀粉作物,同时也是较典型"喜钾"作物,而甘薯种植区土壤缺钾十分普遍。同时,甘薯块根淀粉用途与其理化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研究钾缺乏对甘薯块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3个不同钾效率型甘薯徐薯32(耐低钾与钾高效型)、徐薯18(中间型)与宁紫薯1号(不耐低钾与钾低效型)为材料,利用1980年设置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低钾(LK,氮磷处理)与正常钾水平(CK,氮磷钾处理)两处理,分析甘薯块根淀粉粒径大小与分布、热焓特性、糊化特性、吸湿性及膨胀力等特征指标差异。【结果】与正常钾相比,低钾胁迫改变甘薯块根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磷、总脂肪和氮等主要组分,不同钾效率型甘薯间变化存在差异。甘薯淀粉粒径存在≤2.50μm、2.50—5.00μm和5.00—30.00μm等明显的3峰分布,低钾胁迫下淀粉粒径及其分布均发生变化,淀粉平均粒径降低,其中在体积分布中,徐薯32平均粒径减幅最小,宁紫薯1号降幅达显著水平(P<0.05),表面积与数目分布中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粒径的百分比、平均粒径与峰值(数目分布中无峰值)均有不同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品种间也存在差异。淀粉糊化过程中的起始温度(T_0)、峰值温度(T_p)和热焓值(ΔH)普遍低于正常钾供应处理的相应指标,尤其宁紫薯1号在3个热特征值上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差异幅度大于徐薯32,3个甘薯品种最高粘度值、崩解值均明显下降,徐薯18与宁紫薯1号的最低粘度值、最终粘度值受低钾影响显著上升,而徐薯32的表现则相反。块根淀粉吸湿性均不同程度降低,徐薯18与宁紫薯1号降低达显著水平(P<0.05),徐薯32淀粉吸湿性变化较小,但其吸湿性值最高。淀粉膨胀力不同程度上升,宁紫薯1号增幅达显著水平(P<0.05),徐薯32淀粉颗粒膨胀力较高,受低钾胁迫影响效应小。相关分析表明,甘薯淀粉主要理化指标间密切相关,低钾胁迫改变甘薯块根淀粉组分及颗粒粒径大小,是导致不同程度影响甘薯块根淀粉的糊化特性、热特性等理化特性的主要因素。【结论】钾是影响甘薯块根淀粉理化特性的重要元素,低钾胁迫对甘薯块根淀粉组分及其品质理化特性产生较明显影响,不同钾效率型甘薯块根淀粉特性对低钾胁迫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低钾胁迫 块根 淀粉 理化特性
下载PDF
鸡皮糙山药块茎发育特点及其碳水化合物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冬燕 刘伟 孙迅 《长江蔬菜》 2017年第22期46-49,共4页
以鸡皮糙山药为材料,探讨其块茎发育特点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块茎发育过程中,块茎鲜质量、体积及干物质积累持续上升;块茎头端的伸长生长持续至膨大中期;随着块茎的发育膨大,淀粉、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膨大后与膨... 以鸡皮糙山药为材料,探讨其块茎发育特点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块茎发育过程中,块茎鲜质量、体积及干物质积累持续上升;块茎头端的伸长生长持续至膨大中期;随着块茎的发育膨大,淀粉、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膨大后与膨大前相比,头端部分和中段部分淀粉增幅分别为70.07%和71.31%,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则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为高—低—高。因此,鸡皮糙山药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与块茎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块茎发育 碳水化合物 淀粉
下载PDF
甘薯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夫云 李丰 +4 位作者 秦桢 李爱贤 董顺旭 王庆美 张立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7663-7668,共6页
为研究甘薯块根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特征,本研究以淀粉含量不同的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数据克隆了甘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异淀粉酶ISA、淀粉分支酶SBEⅠ、SBEⅡ的cDNA片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块根不同生长期... 为研究甘薯块根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特征,本研究以淀粉含量不同的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数据克隆了甘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异淀粉酶ISA、淀粉分支酶SBEⅠ、SBEⅡ的cDNA片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块根不同生长期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薯不同生长时期,淀粉含量从块根形成期开始逐渐积累,到栽插后80 d、110 d时达到高峰,在块根膨大后期,淀粉含量相对稳定。IbGBSSⅠ、IbSBEⅡ、IbISA 3个基因表达量呈双峰曲线变化,IbSBEⅠ表达呈单峰曲线变化。IbGBSSⅠ、IbISA在栽插后70 d和100 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IbSBEⅠ在栽插后70 d表达量达到最大。在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中,IbGBSSⅠ在高淀粉品种‘漯徐薯8号’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郑薯20’,低淀粉品种‘郑薯20’的IbISA表达量显著高于‘漯徐薯8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 克隆 荧光定量 RT-PCR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红薯淀粉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殷明文 翟广玉 +4 位作者 赵清治 郭大众 王金国 郭新珍 贾庆久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85-90,共6页
本研究以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SB—237强力粘合剂、内墙涂料、瓦楞纸箱用淀粉粘合剂.文中报道有依据原理和实用配方,大量的对比实验证明这些产品的性能良好,使用方便.
关键词 粘合剂 涂料 甘薯 淀粉 瓦楞纸板
原文传递
甘薯IbFBA5基因的时空表达及与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在兴 高闰飞 +7 位作者 唐维 闫会 后猛 王欣 刘亚菊 张允刚 马代夫 李强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7-864,共8页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是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分析研究 IbFBA5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及与叶片和贮藏根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IbFBA5具有组织...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是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分析研究 IbFBA5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及与叶片和贮藏根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IbFBA5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甘薯‘徐781’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地下部(牛蒡根、储藏根和纤维根),叶柄、茎和花中表达量较低;甘薯储藏根初始膨大期至膨大盛期, IbFBA5在‘徐薯18’叶片中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在‘徐781’中的表达量;而在储藏根初始膨大期和膨大盛期,该基因在‘徐781’储藏根中的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徐薯18’中的表达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析表明,甘薯初始膨大期至膨大中期,叶片和储藏根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极显著提高,储藏根中淀粉含量也极显著提高,然而储藏根中的蔗糖含量及叶片中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甘薯叶片和储藏根中 IbFBA5的表达模式分别与不同时期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变化和储藏根中果糖及葡萄糖的含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 时空表达 可溶性糖 淀粉
原文传递
甘薯蔗糖转运蛋白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怡然 吴正丹 +3 位作者 吴维泰 杨朝彬 陈才睿 张凯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2-2793,共22页
甘薯(Ipomoea batatas)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加工原料作物。蔗糖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长距离转运的主要形式,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在植物的生长代谢中调控蔗糖的跨膜运输和分配,在韧皮部介导的源-库蔗糖运输和为库组织... 甘薯(Ipomoea batatas)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加工原料作物。蔗糖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长距离转运的主要形式,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在植物的生长代谢中调控蔗糖的跨膜运输和分配,在韧皮部介导的源-库蔗糖运输和为库组织供应蔗糖的生理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根据不同淀粉性状甘薯块根中差异表达的2个SUT基因转录本,进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获得IbSUT62788和IbSUT81616的全长cDNA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分类;通过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瞬时表达明确其亚细胞定位;通过酵母功能互补系统鉴定IbSUT62788和IbSUT81616是否具有吸收、转运蔗糖和己糖的能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分析IbSU62788和IbSUT81616在甘薯各器官中的表达特征;通过蘸花法得到外源表达IbSUT62788和IbSUT81616基因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比较与野生型拟南芥的淀粉和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IbSUT62788和IbSUT81616分别编码505个和521个氨基酸的SUT蛋白,均属于SUT1亚家族。IbSUT62788和IbSUT81616均定位于细胞膜,在酵母系统中具有转运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能力。此外,IbSUT62788还具有转运甘露糖的能力。IbSUT62788在甘薯叶片、侧枝和茎中的表达量更高,IbSUT81616在侧枝、茎和块根中表达量更高。IbSUT62788和IbSUT81616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后,植株可以正常生长,但生物量增加。IbSUT62788的异源表达增加了拟南芥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大小和种子千粒重;IbSUT81616的异源表达增加了拟南芥植株叶片、根尖的淀粉积累量和种子千粒重,但减少了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IbSUT62788和IbSUT81616可能是调控甘薯蔗糖和糖含量性状的重要基因,在细胞膜上进行着蔗糖的跨膜运输、蔗糖进出库组织、韧皮部蔗糖的运输与卸载等生理功能,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造成的性状改变说明其在提高其他植物或作物产量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揭示甘薯淀粉和糖代谢及重要品质性状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蔗糖转运蛋白 可溶性糖 淀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