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Fe等温压缩下相变的微观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邵建立 秦承森 王裴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85-1089,共5页
使用嵌入原子势分子动力学方法,对bcc-Fe在等温压缩(沿[001]晶向)下的相变(bcc至hcp)的微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应力超过相变阈值,hcp相开始形核并沿(011)面长大成片状体系,同时系统进入超应力松弛状态;平均应力及hcp相质量... 使用嵌入原子势分子动力学方法,对bcc-Fe在等温压缩(沿[001]晶向)下的相变(bcc至hcp)的微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应力超过相变阈值,hcp相开始形核并沿(011)面长大成片状体系,同时系统进入超应力松弛状态;平均应力及hcp相质量分数在初始形核时发生突变,之后与体系的体积变化近似呈线性关系;纵向偏应力与相变质量分数在整个相变过程保持线性关系;混合相中,hcp相的平均势能高于bcc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bcc-fe 相变 等温压缩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bcc-Fe中螺位错滑移及其与^(1/2)[111]位错环相互作用行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瑾 贺新福 +3 位作者 曹晗 贾丽霞 豆艳坤 杨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9-305,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bcc-Fe中螺位错滑移行为和螺位错与^(1/2)[111]位错环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螺位错在低温2 K剪切应力下主要沿(211)面滑移;随温度逐渐升高到823 K,它容易发生交滑移,该交滑移在(110)和(211)面...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bcc-Fe中螺位错滑移行为和螺位错与^(1/2)[111]位错环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螺位错在低温2 K剪切应力下主要沿(211)面滑移;随温度逐渐升高到823 K,它容易发生交滑移,该交滑移在(110)和(211)面之间交替进行,因此随温度升高,临界剪切应力逐渐降低.当螺位错滑移靠近位错环时,不同温度下螺位错与位错环相互作用机制不同:低温2 K时,螺位错与位错环之间存在斥力作用,当螺位错滑移靠近位错环过程中,螺位错发生交滑移,切应力比无位错环时有所降低;中温300 K和600 K时,螺位错与位错环间斥力对螺位错的滑移影响减弱,螺位错会滑移通过位错环并与之形成螺旋结构,阻碍螺位错继续滑移,切应力有所升高;高温823 K时,螺位错因热激活更易发生交滑移,位错环也会滑移,两者在整个剪切过程中不接触,剪切应力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fe 螺位错 位错环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BCC-Fe中螺位错与[010]间隙位错环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
3
作者 王瑾 贺新福 +3 位作者 曹晗 王东杰 豆艳坤 杨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0-1218,共9页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BCC-Fe中螺位错与[010]间隙位错环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螺位错在不同温度下滑移靠近不同尺寸位错环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当位错环尺寸为1.5 nm时,位错环在2 K下稳定存在,螺位错...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BCC-Fe中螺位错与[010]间隙位错环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螺位错在不同温度下滑移靠近不同尺寸位错环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当位错环尺寸为1.5 nm时,位错环在2 K下稳定存在,螺位错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滑移通过它,并与之位错反应生成[111]位错环,临界剪切应力明显增加;随温度升高到300 K和600 K,[010]位错环因稳定性降低会转变为[111]位错环,该位错环与螺位错反应可生成[010]位错片段,对螺位错阻碍作用逐渐变弱,临界剪切应力增量逐渐降低;随温度进一步升高到823 K,螺位错易交滑移,其与位错环始终无接触,因此无阻碍作用。当位错环尺寸增大到4 nm时,[010]位错环稳定性增加,300~823 K下位错环对螺位错滑移阻碍作用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fe 螺位错 温度 位错环尺寸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bcc-Fe刃型位错偶极子的动力学过程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建立 秦承森 +2 位作者 王裴 张广财 何安民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bcc单晶铁中滑移面为(011)晶面、柏氏矢量b-=±[100]的刃型位错偶极子吸引至湮灭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沿[100]晶向滑移的正刃型位错穿越Peierls势垒的方式为滑移面上方芯原子沿[111]晶向滑移,滑移面下...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bcc单晶铁中滑移面为(011)晶面、柏氏矢量b-=±[100]的刃型位错偶极子吸引至湮灭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沿[100]晶向滑移的正刃型位错穿越Peierls势垒的方式为滑移面上方芯原子沿[111]晶向滑移,滑移面下方芯原子沿[111]晶向滑移;芯原子滑移方向分别偏转为[1 11]和[111]晶向,同时芯能量以格波形式释放.统计了位错运动速度和Peierls势垒随时间或两位错距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Fe 刃型位错偶极子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of [bcc-Fe(M)/Cu](M=Co,Ni) Multilayers
5
作者 M.Matsui, M.Doi and N.Shimizu (Department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goya University, Chikusa-ku, Nagoya 464-8603, Japa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GMR effect of multilayers of bcc-Fe(M)(M=Co, Ni) alloy and Cu lay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MR ratio is found at 1.1 nm Fe(Co) and 1.3~1.4 nm Cu layer thickness in [Fe(Co)/CuJ, and at 1.6 nm Fe(Ni) and 1.... GMR effect of multilayers of bcc-Fe(M)(M=Co, Ni) alloy and Cu lay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MR ratio is found at 1.1 nm Fe(Co) and 1.3~1.4 nm Cu layer thickness in [Fe(Co)/CuJ, and at 1.6 nm Fe(Ni) and 1.4 nm Cu layer thickness in [Fe(Ni)/Cu]. Under the optimum annealing condition, the MR ratio increases up to 50% and 38% for Fe(Co) and Fe(Ni) systems, respectively. The origin of the increase of GMR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progress of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Fe(Co)[100] or Fe(Ni)[100] by anneahng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of M=Co Ni MULTILAYERS CU bcc-fe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计算Si和Ga掺杂对BCC-Fe广义层错能的影响
6
作者 陈溥芃 王洋 +2 位作者 张元祥 方烽 张晓明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7-354,共8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BCC-Fe以及BCC-Fe分别掺杂硅(Si)、镓(Ga)后{112}<111>滑移系的广义层错能。结果表明:Si和Ga均会降低BCC-Fe的广义层错能,对广义层错能曲线峰值的降低幅度分别为8.48%和10.27%;不同元素掺杂也会影响层错发生...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BCC-Fe以及BCC-Fe分别掺杂硅(Si)、镓(Ga)后{112}<111>滑移系的广义层错能。结果表明:Si和Ga均会降低BCC-Fe的广义层错能,对广义层错能曲线峰值的降低幅度分别为8.48%和10.27%;不同元素掺杂也会影响层错发生的位置,Si掺杂的BCC-Fe趋向于在Si原子所在的{112}面发生<111>方向的层错,而Ga掺杂的BCC-Fe更趋向于在与Ga原子近邻的{112}面发生<111>方向的层错。此外,BCC-Fe上下层沿着{112}<111>滑移系错动2/3bp(bp=1/2<111>)时,会形成薄层孪晶结构,使2/3bp处的广义层错能显著降低。与错动1bp后形成的完美晶体相比,薄层孪晶为亚稳定状态,可通过相邻的{112}平行晶面逐层错动2/3bp,从而生成多层孪晶来进一步降低层错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Fe-Si、Fe-Ga合金中发现大量∑3孪晶界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fe {112}<111>滑移系 广义层错能 薄层孪晶 第一性原理 局域电荷密度
原文传递
晶体取向和He浓度对bcc-Fe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瑾 余黎明 +2 位作者 黄远 李会军 刘永长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4,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300 K时不同He浓度下(001)[010]和(121)[111]2种取向bcc-Fe裂纹模型的扩展行为。结果表明,当模型中不存在He时,裂纹取向不同,裂纹扩展机制不同:(001)[010]取向裂纹的扩展机制分为弹性变形、相变、裂纹尖端沿相...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300 K时不同He浓度下(001)[010]和(121)[111]2种取向bcc-Fe裂纹模型的扩展行为。结果表明,当模型中不存在He时,裂纹取向不同,裂纹扩展机制不同:(001)[010]取向裂纹的扩展机制分为弹性变形、相变、裂纹尖端沿相变区解理断裂;(121)[111]取向裂纹的扩展机制分为弹性变形、堆垛孪晶、孪晶尖端应力集中诱发多空洞合并断裂。(121)[111]取向裂纹的屈服应力和应变大于(001)[010]取向裂纹,说明(121)[111]取向裂纹具有较强的抵制裂纹扩展的能力。He浓度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当He浓度较低(0.9%,原子分数)时,He的存在减缓了相变或者孪晶转变速率,降低了裂纹扩展速率;当He浓度较高(6.0%,原子分数)时,大量He团簇的存在促进了空洞形成,导致2种裂纹模型的断裂机制均变为He团簇诱发多空洞合并断裂,未出现相变或者孪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fe 裂纹扩展 He浓度 分子动力学
原文传递
Ni对bcc-Fe/ε-Cu界面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海燕 高雪云 +2 位作者 任慧平 李德超 刘宗昌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6,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Ni对bcc-Fe/ε-Cu界面结合的影响。建立了ε-Cu在bcc-Fe的析出模型,选取界面两侧不同阵点位置,计算Ni在不同位置的偏聚能,分析了Ni在界面区域的占位倾向,在此基础上探究了Ni对bcc-Fe/ε-C...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Ni对bcc-Fe/ε-Cu界面结合的影响。建立了ε-Cu在bcc-Fe的析出模型,选取界面两侧不同阵点位置,计算Ni在不同位置的偏聚能,分析了Ni在界面区域的占位倾向,在此基础上探究了Ni对bcc-Fe/ε-Cu界面结合的影响。利用Rice-Wang热力学模型的计算表明,当Ni原子处于偏聚能最低的位置时,能够强化界面的结合。而界面分离功计算结果显示,Ni偏聚于bcc-Fe/ε-Cu界面后,界面分离功由279.8 m J·m^(-2)增加到286.7 m J·m^(-2),表明Ni偏聚后会使界面体系更加稳定。Ni偏聚于界面后对界面区域的电子结构也产生一定影响,差分电荷密度显示,与纯bcc-Fe/ε-Cu界面相比,Ni偏聚后会在其周围聚集较多的电子,且Ni与相邻原子之间电子云方向性更为明显;同时,Ni也使近邻Cu和Fe原子的态密度(DOS)向成键态偏移,这使得Ni偏聚加强了bcc-Fe/ε-Cu界面的结合,使界面区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 bcc—Fe CU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稀土La对bcc-Fe中Cu扩散行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高雪云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李春龙 任慧平 李德超 刘宗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41-345,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稀土La对bcc-Fe中Cu析出行为的影响.计算了α-Fe中La原子和Cu原子与空位之间,以及La原子和Cu原子之间的点缺陷结合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α-Fe中La对Cu扩散激活能的关系.结果表明:La原子与空位...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稀土La对bcc-Fe中Cu析出行为的影响.计算了α-Fe中La原子和Cu原子与空位之间,以及La原子和Cu原子之间的点缺陷结合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α-Fe中La对Cu扩散激活能的关系.结果表明:La原子与空位之间有较强的相互吸引作用,且对近邻Cu原子也有一定的束缚.此外,La的加入使Cu原子近邻的空位形成能显著升高,这表明La,Cu偏聚区形成空位较为困难.与此同时,由于La原子对近邻空位和Cu原子的吸引作用,使Cu原子向近邻空位跳跃的迁移能有所升高.迁移能与空位形成能变化的计算结果显示,La原子的加入能够使α-Fe中Cu的扩散激活能显著升高,从而延缓了铁素体区富铜相的偏聚和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bcc—Fe CU 扩散
原文传递
Fe中刃型位错扭折处掺S的电子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丽群 邱正琛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5-1019,共5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自洽离散变分方法研究了bcc Fe中[100](010)刃型位错扭折处掺S的电子结构,计算了杂质偏聚能、原子间相互作用能、电荷密度及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S引入体系后,电荷发生了重新分布,S原子得到电子,其周围Fe原子失去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自洽离散变分方法研究了bcc Fe中[100](010)刃型位错扭折处掺S的电子结构,计算了杂质偏聚能、原子间相互作用能、电荷密度及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S引入体系后,电荷发生了重新分布,S原子得到电子,其周围Fe原子失去电子,且S原子的3p轨道与近邻Fe原子的3d4s4p轨道之间杂化,使得它们之间的成键有较强的方向性,可影响材料的韧性;而近邻Fe原子因失去电子使自身之间相互作用比未掺杂时减弱,有利于扭折的迁移,可能影响材料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 FE 电子结构 刃型位错 扭折 S元素
下载PDF
Effects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tion defects on the oxidation corrosion of body-centered-cubic iron surfaces:A first-principles study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志强 雷亚威 +7 位作者 张静丹 张艳革 李祥艳 许依春 吴学邦 刘长松 郝汀 王志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566-577,共12页
Oxidation corrosion of steels usually occurs in contact with the oxygen-contained environment, which is accelerated by high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tion.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steels is investigated by th... Oxidation corrosion of steels usually occurs in contact with the oxygen-contained environment, which is accelerated by high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tion.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steels is investigated by the adsorption/solution of oxygen atoms on/under body-centered-cubic(bcc) iron surfaces, and diffusion of oxygen atoms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near-surface region. Energ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oxygen atoms prefer to adsorb at hollow and long-bridge positions on the Fe(100) and(110) surfaces, respectively. As the coverage of oxygen atoms increases, oxygen atoms would repel each other and gradually dissolve in the near-surface and bulk region. As vacancies exist, oxygen atoms are attracted by vacancies, especially in the near-surface and bulk region. Dynam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usion of O atoms on surfaces is easier than that into near-surface, which is affected by oxygen coverage and vacancies.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tion on oxygen density in the near-surface and bulk region are estimated by the Mc Lean’s model with a simple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on corrosion oxygen concentration irradiation defects bcc-fe surfaces first-principles study
下载PDF
成份调整对V-Ti-Cr-Fe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浩 陈云贵 +2 位作者 严义刚 吴朝玲 涂铭旌 《金属功能材料》 CAS 2005年第4期7-10,共4页
分别调整Ti/Cr比及V含量,对V-Ti-Cr-Fe系四元合金的室温吸放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V30Ti31+xCr29-xFe10合金中Ti/Cr增大,合金吸氢量增大,放氢平台压降低,Ti/Cr>1.2时放氢量减小,298K最大吸氢量3.66%(质量),最大放氢量2.0%(质... 分别调整Ti/Cr比及V含量,对V-Ti-Cr-Fe系四元合金的室温吸放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V30Ti31+xCr29-xFe10合金中Ti/Cr增大,合金吸氢量增大,放氢平台压降低,Ti/Cr>1.2时放氢量减小,298K最大吸氢量3.66%(质量),最大放氢量2.0%(质量);随Vx(TiCrFe)100-x(Ti:Cr:Fe=7:5:2)中V含量增大,合金吸氢量增大,放氢量增大,放氢平台压降低,V含量20%(原子)的合金中出现Laves相,298K最大吸氢量3.73%(质量),最大放氢量2.08%(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Cr-Fe合金 BCC贮氢合金 吸放氢性能 成份调整
下载PDF
bcc Fe的刃型位错中氦-空位团的稳定性
13
作者 杨莉 王小英 +1 位作者 刘柯钊 祖小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9-862,共4页
采用周期性原子阵列方法建立bcc Fe中的刃型位错,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0K时bcc Fe的位错芯里氦-空位团的稳定性,并与理想Fe晶体里氦-空位团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发现,位错的作用导致氦-空位团不稳定。点缺陷(He、空位与自间隙Fe原子)与... 采用周期性原子阵列方法建立bcc Fe中的刃型位错,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0K时bcc Fe的位错芯里氦-空位团的稳定性,并与理想Fe晶体里氦-空位团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发现,位错的作用导致氦-空位团不稳定。点缺陷(He、空位与自间隙Fe原子)与氦-空位团的结合能与团中氦-空位比例密切相关,当氦与空位数之比在3~6时,结合能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 FE 位错 分子动力学 氦-空位团 结合能
下载PDF
冲击加载α-Fe中的{332}孪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淑娟 隋曼龄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08-312,共5页
本文采用一级轻气炮驱动的平板飞片对α-Fe→ε-Fe相变应力阈值约为13 GPa的工业纯铁进行冲击加载实验,冲击加载压力分别为8.9 GPa和17.5 GPa,分别得到了具有形变特征和相变特征的工业纯铁回收样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形变组织和... 本文采用一级轻气炮驱动的平板飞片对α-Fe→ε-Fe相变应力阈值约为13 GPa的工业纯铁进行冲击加载实验,冲击加载压力分别为8.9 GPa和17.5 GPa,分别得到了具有形变特征和相变特征的工业纯铁回收样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形变组织和相变组织中都有{332}〈113〉孪晶。形变时,{332}〈113〉孪晶做为二次孪晶在{112}〈111〉孪晶板条中生成,相变时{332}〈113〉孪晶伴随着某些{112}〈111〉马氏体孪晶板条形成。通过分析晶体中各个孪生体系的Schmid因子,得出{332}〈113〉孪生是体心立方结构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晶格受到严重压缩畸变)时产生的一种变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32}孪晶 体心立方α-Fe 冲击加载 Schmid因子
下载PDF
V_(40)-Fe_8-Ti-Cr(Ti/Cr=0.95~1.20)合金的结构与吸放氢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童桂容 陈云贵 +3 位作者 吴朝玲 郑欣 闫康平 周晶晶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6-820,共5页
研究了V40-Fe8-Ti-Cr(Ti/Cr=0.95~1.20)四元合金的结构及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不同Ti/Cr比的合金均为bcc单相结构,随着Ti/Cr比的降低,合金的晶格常数降低,平台压升高,吸氢量降低,放氢量先增加后降低;当Ti/Cr为1时,得... 研究了V40-Fe8-Ti-Cr(Ti/Cr=0.95~1.20)四元合金的结构及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不同Ti/Cr比的合金均为bcc单相结构,随着Ti/Cr比的降低,合金的晶格常数降低,平台压升高,吸氢量降低,放氢量先增加后降低;当Ti/Cr为1时,得到合金V40Ti26Cr26Fe8在298K下具有最大的放氢量2.4%(质量分数),平台压为0.24MPa。通过计算得到V40Ti26Cr26Fe8的焓变△H和熵变△S分别为-39.6kJ·mol^-1H和-140.3J·mol^-1·K^-1,在423K下的放氢平台压力可达27.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氢合金 V-Ti-Cr-Fe bcc合金 吸放氢性能
下载PDF
爆炸冲击加载α-Fe中{332}孪晶形成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博 陈永涛 隋曼龄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01-408,共8页
{332}孪晶作为体心立方晶体的一种反常孪晶,其研究多在亚稳β-Ti合金中进行,而对于α-Fe中的{332}孪晶研究较少。由于在α-Fe中{332}孪晶仅出现在经历了高压冲击加载的样品中,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332}孪晶能否作为发生α→ε→α可逆相... {332}孪晶作为体心立方晶体的一种反常孪晶,其研究多在亚稳β-Ti合金中进行,而对于α-Fe中的{332}孪晶研究较少。由于在α-Fe中{332}孪晶仅出现在经历了高压冲击加载的样品中,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332}孪晶能否作为发生α→ε→α可逆相变的标志,但对冲击加载Fe中{332}孪晶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等问题尚不清晰。本文在对多晶铁样品的精细微观结构研究中,重点研究了α-Fe在冲击加载下形成{332}孪晶的压力位置、晶粒取向、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首次在点阵调整的背景下计算了各孪生体系的施密特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加载 体心立方 纯铁(α-Fe) {332}孪晶
下载PDF
Evolution of Internal Crack in BCC Fe under Compressive Loading
17
作者 Dongbin Wei Zhengyi Jiang Jingtao Ha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2年第10期1594-1601,共8页
A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rack of nano scale during heating or compressive loading in BCC Fe. The initial configuration does not contain any pre-existi... A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rack of nano scale during heating or compressive loading in BCC Fe. The initial configuration does not contain any pre-existing dislocations. In the case of heating, temperature show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rack evolution an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crack healing becomes possible is 673 K. In the case of compressive loading, the crack can be healed at 40 K at a loading rate 0.025 × 1018 Pa·m1/2/s in 6 × 10-12 s. The diffusion of Fe atoms into the crack area results in the healing process. However, dislocations and voids appear during healing and their positions change contin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CRACK EVOLUTION BCC FE Simulation COMPRESSIVE Load
下载PDF
bcc结构下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
18
作者 王娜 李翔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子对间隙原子清除减少双扭结形核为固溶软化的外部机制.分别计算了bcc 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中反映双扭结形核势垒的原子行位移(ARD)能和堆垛层错(GSF)能.计算结果表明,仅Cr可微弱降低ARD和GSF能,而Co,Mo,W均引起ARD和GSF能升高,因此,依据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仅Cr引起固溶软化,而Co,Mo,W均引起固溶强化.Cr,Mo,W与周围Fe原子均为反铁磁相互作用,Co与Fe为铁磁相互作用.尽管铁磁/反铁磁相互作用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双扭结形核势垒与其结合能呈现正相关关系,Cr与Fe结合能减弱,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而Co,Mo,W与Fe结合能增强,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而结合能并未表现出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的明显相关性,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依据本征机制,Co,Mo,W与Fe的结合能增强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因此为固溶强化,其二元合金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无法用本征机制解释,需要考虑外部机制(如间隙C原子的作用),而Cr二元合金的固溶软化行为可能为本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心立方铁 二元合金 原子行位移能 堆垛层错能 固溶软化
下载PDF
ODS钢中氧化物/铁素体界面捕氢行为的第一原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宇超 邢炜伟 +3 位作者 王寿龙 陈星秋 李殿中 李依依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5-338,共14页
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氧化物弥散强化钢(ODS钢)中H原子在氧化物析出相Y_2TiO_5和Y_2Ti_2O_7间隙的占位能;计算了H在Y_2Ti_2O_7/bcc-Fe界面的占位能,分析发现这些H原子占位均容易固溶在电荷密度较高的间隙位置。计算也进一步揭示,... 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氧化物弥散强化钢(ODS钢)中H原子在氧化物析出相Y_2TiO_5和Y_2Ti_2O_7间隙的占位能;计算了H在Y_2Ti_2O_7/bcc-Fe界面的占位能,分析发现这些H原子占位均容易固溶在电荷密度较高的间隙位置。计算也进一步揭示,在界面处Fe空位更容易形成;H原子倾向于占据Y_2Ti_2O_7/bcc-Fe界面中Fe相一侧,而He原子则容易占据氧化物一侧,这表明在ODS钢中H原子会优先被氧化物沉淀相与基体间界面所吸收。ODS钢中大量弥散析出的纳米氧化物与基体间的界面结构,客观上实现了H原子的有效分散,并能够将H团簇稳定在更细小的尺度;而且在界面H团簇长大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H原子和空位,可能以此作为辐照离位损伤缺陷的自愈合点,从而解释了ODS钢优越的耐辐照损伤性能。同时,计算也尝试解释了H-He双粒子辐照对ODS钢辐照空洞的产生存在协同效应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S钢 Y2Ti2O7/bcc-fe界面 H 第一原理计算
原文传递
bcc Fe中刃型位错的结构及能量学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丽群 王崇愚 于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980-5986,共7页
基于位错理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100〉{010},〈100〉{011},1/2〈111〉{011}和1/2〈111〉{112}刃型位错的芯结构,并计算了这四种刃型位错的形成能、位错芯能量和芯半径.计算结果表明:〈100〉{010}和〈100〉{011}刃型位错的形成... 基于位错理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100〉{010},〈100〉{011},1/2〈111〉{011}和1/2〈111〉{112}刃型位错的芯结构,并计算了这四种刃型位错的形成能、位错芯能量和芯半径.计算结果表明:〈100〉{010}和〈100〉{011}刃型位错的形成能比1/2〈111〉{011}和1/2〈111〉{112}刃型位错的要高,这表明〈100〉刃型位错比1/2〈111〉刃型位错更难形成.而〈100〉{010}和〈100〉{011}刃型位错的芯半径比1/2〈111〉{011}和1/2〈111〉{112}刃型位错的小,这说明在1/2〈111〉刃型位错中位于奇异区的原子数多于〈100〉刃型位错,而这些原子要比完整晶体中的原子具有更大的活性.可见,1/2〈111〉刃型位错比〈100〉刃型位错更易运动,且〈100〉刃型位错在bccFe中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 FE 刃型位错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