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实时定量PCR检测BCR—ABL mRN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建森 林寿榕 +1 位作者 陈志哲 周文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 mRNA的方法。方法应用LightCycler技术,设计在同一PCR反应管内可扩增b3a2、b2a2、ela2几种常见的BCR-ABL转录本和b3a3、b2a3等少见转录本,并对RQ-PCR主要要素进行优化,评...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 mRNA的方法。方法应用LightCycler技术,设计在同一PCR反应管内可扩增b3a2、b2a2、ela2几种常见的BCR-ABL转录本和b3a3、b2a3等少见转录本,并对RQ-PCR主要要素进行优化,评价优化后RQ-PC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靠性。结果建立的RQ-PCR方法可检出10^3健康人单个核细胞中的1个K562细胞,最低可检出100个拷贝BCR—ABL分子。BCR—ABL和ABL的循环域值(C1)值(拷贝数)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0.68%(12.93%)和0.59%(8.60%),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4%(18.89%)和1.01%(12.72%)。结论RQ-PCR可作为评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疾病进展、预后判断和骨髓移植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监测的灵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早期预测
2
作者 杨岚 曹丽霞 +1 位作者 任慧娟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9-1355,共7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HT)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一线予以伊马替尼治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CML...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HT)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一线予以伊马替尼治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CML患者的连续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各时点疗效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患者获得DMR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对DMR进行早期预测。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为患者获得MR4、MR4.5、stable 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确定HT的最佳截断值为28 d,与HT>28 d的患者相比,HT≤28 d的患者分别在2年、3年和5年更容易获得DMR(74.2%vs 27.3%,71.2%vs 22.7%,63.6%vs 25.0%,均P<0.001)。按照3个月BCR-ABL^(IS)水平及HT将患者分为4组,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结论:除了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之外,HT可作为CML疗效的另一重要预测指标,二者联合对于患者获得DMR具有更准确的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bcr-abl 减半时间
下载PDF
新型BCR-ABL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
3
作者 王永健 郭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通过对现有的BCR-ABL变构抑制剂阿西米尼(asciminib)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得到N-苯基吲哚啉-5-甲酰胺分子骨架Ⅰ,并以该分子骨架为基础,利用分子对接辅助设计合成化合物1~12,使用ESI-MS和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后续采用CCK-8法测定目标化合... 通过对现有的BCR-ABL变构抑制剂阿西米尼(asciminib)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得到N-苯基吲哚啉-5-甲酰胺分子骨架Ⅰ,并以该分子骨架为基础,利用分子对接辅助设计合成化合物1~12,使用ESI-MS和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后续采用CCK-8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在体外抗BCR-ABL1依赖型Luc-Ba/F3细胞增殖能力。最终筛选出高活性先导化合物1,针对该化合物在后续成药性评价中暴露出的清除率高、半衰期短等问题进行了其成药性质优化,引入亲水性基团,后续设计并合成化合物13~22,其中化合物17具有较好的细胞抑制活性,清除率较低,半衰期较长,有望作为临床候选化合物展开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和成药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bcr-abl融合蛋白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忠利 杨艳丽 +1 位作者 张平平 潘少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0-1725,共6页
目的:探讨髓系抗原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 目的:探讨髓系抗原CD13、CD33在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检测119例初诊ALL患者骨髓BCR-ABL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学检查检测ALL的抗原表达水平。对照分析单纯BCR-ABL^(+)患者中CD13^(+)和CD13-以及CD33^(+)和CD33-患者在初次诱导缓解率(initial-induction remission rate, CR1)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 OS)的区别。结果:在BCR-ABL^(+)的ALL患者中,初诊时CD13^(+)患者较CD13-患者具有较低的首次诱导缓解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CD33^(+)患者较CD33-患者首次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CD13^(+)组及CD33^(+)的OS显著低于CD13-组及CD33-组(P<0.05)。结论:BCR-ABL^(+)ALL患者中CD13^(+)及CD33^(+)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 CD13 CD33 总生存率
下载PDF
新型数字PCR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阮敏 张丽丽 +4 位作者 李野墨 李岱阳 袁志阳 郑仲征 曾庆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7-1656,共10页
目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建立用于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新型d PCR体系,探讨其在BCR-ABL^(p190/210/230)检测中的分析性能和临床适用性。方法:开发检测BCR-ABL^(p190/210/230)的新型d PCR体系,比较其与q PCR的灵敏度差异,及在慢性粒... 目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建立用于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新型d PCR体系,探讨其在BCR-ABL^(p190/210/230)检测中的分析性能和临床适用性。方法:开发检测BCR-ABL^(p190/210/230)的新型d PCR体系,比较其与q PCR的灵敏度差异,及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减药或停药期间药物副作用改善的差异。结果:在176份样本中,q PCR和d PCR在检测BCR-ABL的灵敏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82.39%),d PCR的阳性率约为q PCR的5倍(20.45%vs 3.98%)。随访期间,减药或停药的初始d PCR阴性患者较减药或停药前血常规(25%vs 10%)、肾/肝/胃(25%vs20%)及心脏功能(10%vs 0)均有明显改善。结论:d PCR检测体系可应用于BCR-ABL^(p190/210/230)检测,较q PCR一致性佳,阳性检出率高,基于d PCR指导的停药或减少剂量在改善药物副作用上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 分子监测 副作用
下载PDF
BCR-ABL^(T315I)突变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赖胡榕 吴倩苗 +1 位作者 杨雅芝 李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9-1583,共5页
BCR-ABL^(T315I)突变是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对第一、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三代TKI Ponatinib可明显改善T315I突变导致耐药的CML患者的预后,但最新报道的T315I复合突变体甚至对Ponatinib也耐... BCR-ABL^(T315I)突变是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对第一、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三代TKI Ponatinib可明显改善T315I突变导致耐药的CML患者的预后,但最新报道的T315I复合突变体甚至对Ponatinib也耐药,再度激发了人们对CML耐药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情。既往研究表明,TKI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对由T315I突变而导致耐药或复发的CML患者有效。最新研究发现,变构抑制剂Asciminib联合TKI治疗对携带T315I复合突变的CML患者同样有效,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围绕BCR-ABL^(T315I)突变与CML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针对T315I突变CML的新药研发和改进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bcr-abl^(T315I)突变 治疗进展 耐药
下载PDF
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突变与二、三代TKI的疗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利原 熊辉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5-588,共4页
随着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耐药性,由此研发了第二代(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博苏替尼)和第三代(普纳替尼)TKI。相比之前的治疗方案,选择特定的TKI能显著提高慢... 随着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耐药性,由此研发了第二代(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博苏替尼)和第三代(普纳替尼)TKI。相比之前的治疗方案,选择特定的TKI能显著提高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缓解率、总生存率,改善预后,仅少数BCR-ABL突变患者对二代TKI不敏感,建议针对有特定突变的患者选择二代TKI,对于其他突变和没有突变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史选择二代TKI,对二代TKI不敏感的突变可选择三代TKI,如T315I突变对第三代TKI普纳替尼敏感。由于不同BCR-ABL突变的患者对二、三代TKI的敏感性不同,本文将对二、三代TKI在BCR-ABL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疗效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bcr-abl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小儿CML及对BCR-ABL融合基因转归的影响
8
作者 范慧 翟岩 李宣萱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 分析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对BCR-ABL融合基因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CML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第一代伊马替尼,研究组予以第二代伊马替尼。对比两组血液学疗效、... 目的 分析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对BCR-ABL融合基因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CML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予以第一代伊马替尼,研究组予以第二代伊马替尼。对比两组血液学疗效、BCR-ABL融合基因转归情况、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2年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总缓解率[88.37%(38/43)]较对照组[65.12%(28/43)]高(P<0.05);研究组BCR-ABL^(IS)≤10%达标率[95.35%(41/43)]、BCR-ABL^(IS)≤0.0032%达标率[51.16%(22/43)]较对照组[67.44%(29/43)]、[20.93%(9/43)]高(P<0.05);研究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与对照组[11.63%(5/4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4.65%(2/43)]与对照组[16.28%(7/4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2年生存率[97.50%(39/40)]与对照组[90.48%(38/4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儿CML应用第二代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可提高血液学疗效,促进BCR-ABL融合基因转归,具有用药安全性,并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bcr-abl融合基因转归 血液学疗效
下载PDF
定量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多中心比对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秦亚溱 程辉 +10 位作者 岑建农 耿素霞 李庆华 李小青 林振兴 马道新 乔纯 王云贵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国内不同医院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的可比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10家医院进行了4次样本派发以比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统一制备4个梯度(10倍系列稀释)的bcr—... 目的探讨国内不同医院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的可比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10家医院进行了4次样本派发以比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值。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统一制备4个梯度(10倍系列稀释)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细胞样本,加入TRIzol中,每个梯度每家医院各派发3份平行样品,每份样品细胞数为8×10^6,各单位分别按照自身实验方案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cr—abl转录本水平。应用回归方程计算各单位转换系数(CF)。结果每次比对,各医院检测结果之间均存在差异。除个别医院外,各医院检测结果总体一致并与细胞稀释度一致。各家医院的CF均存在波动,其中3家医院比较稳定,4次比对CF范围分别为2.8~5.2、1.2—2.8和2.2~6.8;两家医院的CF变化较大,范围分别为0.76~7.0和2.1~18.7;三家医院各有1~2次检测结果明显偏离实际水平而无法计算出CF,能够算出的CF范围分别为1.9~19.2、3.6~7.6和0.18~14.7;一家医院因为中途更换主要试剂只有2次比对的CF(3.3和5.0)。结论通过比对获得CF能够实现不同医院bcr—abl转录本水平检测值的可比性。检测体系稳定可靠是获得准确CF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基因 bcr—abl(P210) 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定量 转换系数
原文传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动态监测对低复发患者筛选的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兰平 刘开彦 +6 位作者 黄晓军 刘代红 韩伟 陈育红 王昱 刘艳荣 秦亚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22-525,共4页
目的寻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bcr-abl的动态变化规律,以识别不需要干预的低复发患者。方法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接受allo-HSCT的CML患者149例。移植前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目的寻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bcr-abl的动态变化规律,以识别不需要干预的低复发患者。方法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接受allo-HSCT的CML患者149例。移植前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定期监测骨髓bcr—abl转录本的水平,计算未干预组患者各时间点的bcr—abl中位值,并采用Mann-Whitney U比较同一时间点不同移植模式下的bcr—abl水平。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复发率、生存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结果149例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6.0%(CI:82.9%-89.1%),累积血液学复发率为3.5%(CI:1.7%~5.3%)。未干预组患者102例,bcr—abl水平中位值:移植前25.800%(0.067%-96.100%),+1个月0.025%(0~3.583%),+2个月0.011%(0~0.425%),+3个月0.002%(0—0.610%),+4个月为0(0—0.056%)。本组患者至随访结束无一例复发。未干预组患者HLA配型不合组、配型相合组和非血缘关系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3、4和5个月bcr—abl下降至不能检测出其水平。结论CML患者allo—HSCT后bcr—abl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出无须干预的CML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bcr—abl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对伊马替尼耐药bcr—abl基因突变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润章 邱林 +5 位作者 王晓丹 李小丰 陈立君 王秀丽 张伯龙 马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外对伊马替尼(IM)耐药bcr-abl基凶突变细胞株(简称IM耐药细胞侏)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IM敏感细胞株32Dp210和包括32Dp210^T315I。等15种IM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选择其中5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外对伊马替尼(IM)耐药bcr-abl基凶突变细胞株(简称IM耐药细胞侏)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IM敏感细胞株32Dp210和包括32Dp210^T315I。等15种IM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选择其中5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常见基因突变型细胞株,经膜联蛋白V(AnnexinV)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r-adl融合蛋白、CRKL磷酸化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32Dp210^T315I等15种IM耐药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IM耐药性(IC50为IM敏感细胞株32Dp210的1.5~25.0倍)。As2O3对IM耐药细胞株的IC50值仅为32Dp210细胞的0.18—0.34。将5种CML常见的IM耐药细胞株与32Dp210比较发现,As2O3更显著地呈剂量依赖性抑制IM耐药细胞株bcr—abl融合蛋白、磷酸化CRKL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的作朋也明显强于32Dp210。4μmol/LAs2O3可激活5种突变细胞的caspase-3、8、9蛋白表达。结论As2O3在体外对IM耐药细胞株具有比IM敏感细胞株更显著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细胞凋亡的产生主要与easpase-3、8、9蛋白的激活有关,提示As2O3可能成为治疗IM耐药CML患者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伊马替尼抗药性 细胞增殖 基因 bcr—abl 32Dp210细胞 突变型
原文传递
e1a3型BCR-ABL伴IKZF1基因突变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12
作者 岑美芝 高陆 +1 位作者 邵梅 任明强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2419-2421,共3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肿瘤性疾病,在各种亚型、基因突变体中存在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疗效差别很大。本文通过分析1例具有BCR-ABL融合基因e1a3罕见亚型并伴IKZF1基因突变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过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肿瘤性疾病,在各种亚型、基因突变体中存在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疗效差别很大。本文通过分析1例具有BCR-ABL融合基因e1a3罕见亚型并伴IKZF1基因突变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融合基因 e1a3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KZF1突变
下载PDF
定量检测bcr-abl mRN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耿素霞 杜欣 +4 位作者 翁建宇 李其辉 苏健华 林秋雄 李扬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93-997,共5页
本研究确切了解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 mRNA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早期复发提供实验依据。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78份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的bcr-abl mRNA水平。... 本研究确切了解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 mRNA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早期复发提供实验依据。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78份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的bcr-abl mRNA水平。结果表明,移植前患者的bcr-ablmRNA水平较高,中位数为29.303%;移植后1个月时检测bcr-abl mRNA水平较移植前大幅度降低,中位数为0;移植后1年内,连续多次检测bcr-abl mRNA水平,变化模式不一致,但6个月后的总体水平较6个月前明显降低,移植1年以上的受者绝大多数bcr-abl mRNA检测不到,或偶可检测到,但水平极低(0.007%、0.004%和0.021%),所检测受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像均正常;同期骨髓与外周血bcr-abl水平无明显差异,且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ML患者移植后早期bcr-abl水平变化起伏较大,连续动态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移植效果、指导临床治疗,但6个月前检测到bcr-abl存在并不提示疾病复发;检测外周血bcr-abl或许更适于临床上对患者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实时定量PCR 微小残留病变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三氧化二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bcr—abl蛋白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定胜 李玉峰 +3 位作者 李敏 曹维克 朱家斌 何正梅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1年第12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代细胞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bcr-abl蛋白即p210蛋白表达、蛋白质酪氨激酶(PTK)活性以及对下游增殖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用塞来昔布(40μmol/L)、As2O...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代细胞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bcr-abl蛋白即p210蛋白表达、蛋白质酪氨激酶(PTK)活性以及对下游增殖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用塞来昔布(40μmol/L)、As2O3(2μmol/L)单独以及二者联合干预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36h,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Western印迹和PTK活性检测,分析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p210蛋白表达以及PTK活性的变化,以Western印迹检测STATl、STAT5、磷酸化STAT1(P-STAT1)、磷酸化STAT5(p-STAT5)以及IDl的表达变化。结果R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塞来昔布组、As2O3组和塞来昔布联合As2O3组的mRNA水平分别为(5.97±0.53)%、(5.74±0.46)%、(5.94±O.57)%和(3.06±0.41)%,仅塞来昔布联合As203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5,P=0.00)。p210蛋白表达量化分析显示,塞来昔布与Asn均可下调p210蛋白,而塞来昔布联合As20。则显著下调p210蛋白。PTK活性检测显示,对照组、塞来昔布组、As203组和塞来昔布联合As203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1|17±0.11、1.14±0.19、1.16±0.21和0.83±0.15,塞来昔布联合As2O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4)。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塞来昔布联合As2O3可更显著下调STATl、STAT5、p-STATl、P—STATS和IDI蛋白表达。结论塞来昔布联合As,0,对下调CML原代细胞bcr-abl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PTK活性、抑制STAT及IDl信号转导通路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融合蛋白类 bcr—abl 塞来昔布 三氧化二砷
原文传递
稳定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鼠SP2/0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扬文 钱莉 +4 位作者 刘伟 龚卫娟 万兵 管俊 季明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01-604,共4页
为了建立稳定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SP2/0细胞系,从重组克隆载体pGEMbcr-abl中酶切出bcr-abl融合基因片段,并将其亚克隆进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脂质体介导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bcr-abl转染包装细胞PT67,采用G418筛选后获得稳... 为了建立稳定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SP2/0细胞系,从重组克隆载体pGEMbcr-abl中酶切出bcr-abl融合基因片段,并将其亚克隆进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脂质体介导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bcr-abl转染包装细胞PT67,采用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产病毒的包装细胞。收集病毒感染NIH/3T3细胞,加G418筛选后进行逆转录病毒滴度的测定,计算病毒效价为2×107CFU/ml。结果表明,收集病毒上清感染SP2/0细胞(H-2d),经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SP2/0细胞株。经特异性PCR扩增和RT-PCR反应扩增,从基因组整合和基因表达水平证实获得了能稳定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片段的鼠SP2/0细胞系。结论:成功建立了表达bcr-abl融合基因的鼠SP2/0细胞系,这一肿瘤细胞模型可作为研究bcr-abl基因疫苗的有效实验工具,为检验bcr-abl基因疫苗激发小鼠CTL应答的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疫苗 实验细胞模型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Bcr-Abl水平与临床状态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国蓉 于珍 +4 位作者 赵耀中 李增军 李长虹 钱林生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61-865,共5页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abl/abl比值(%),分析获得bcr-abl阳性患者bcr-abl/abl的基线值;再检测8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161份骨髓标本,比较各标本的bcr-abl/abl值相对于基线值的水平以及与该时间点患者的临床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患者治疗前bcr-abl/abl(%)值呈正偏态分布,变异范围较大:中位值13.5631(1.0206-98.3159),算术平均值21.1491(95%CI:12.3532-29.9450),为严格判断治疗后的相对变化,因此用以参比的bcr-abl/abl(%)基线值确定为低限值,即1。在161例次标本中,bcr-abl/abl(%)高于基线值(≥1)的有33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13例次(39.4%,13/33),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17例次(51.5%,17/33),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9.1%,3/33);较基线值下降0-1数量级(0.1≤bcr-abl/abl%<1)的有26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6例次(23.1%,6/26),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7例次(26.9%,7/26),完全血液学缓解的7例次(26.9%,7/26),遗传学缓解的6例次(23.1%,6/26);较基线值下降1-2数量级(0.01≤bcr-abl/abl%<0.1)的19例次,其中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2例次(10.5%,2/19),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15.8%,3/19),遗传学缓解(CyR)的14例次(73.7%,14/19);较基线值下降2-3数量级(0.001≤bcr-abl/abl%<0.01)的7例次,其中主要遗传学缓解(MCyR)的2例次(28.6%,2/7),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5例次(71.4%,5/7);较基线值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bcr-abl/abl%<0.001)的76例次,均为CCyR。结论:利用单次检测值较基线值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判断患者该时点的临床状态;bcr-abl/abl%<0.01能可靠地反映患者获得CyR,而bcr-abl/abl%<0.001能反映患者获得CCyR。然而,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仍以动态连续检测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bcr—abl 慢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状态
下载PDF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BCR—ABL转录本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业楠 邹德慧 +3 位作者 顾敏 秘营昌 王建祥 邱录贵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比较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融合基因转录本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诊断为Ph^+ALL患者(年龄≥15岁)的资料,比较两个BCR—ABL转录本组间的临床特征,... 目的比较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融合基因转录本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诊断为Ph^+ALL患者(年龄≥15岁)的资料,比较两个BCR—ABL转录本组间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1)106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中位白细胞数28.5×10^9/L。p190组67例,p210组35例,p210组较p190组中位年龄偏大(40岁、31岁,P=0.002),初诊血小板数高(49.5×10^9/L、31.5×10^9/1L,P=0.012),中、重度脾大的发生率高(48.6%、25.4%,P=0.019)。(2)两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2.2%(59/64)和93.9%(31/33)。(3)p190组中位总生存(OS)和中位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13个月和10个月;p210组中位OS和RFS分别为15个月和10个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Ph^+ALL中BCR—ABL以p190表达为主;p210患者较p190具有年龄偏大,初诊血小板数偏高,中、重度脾大发生率高的特点;两组在CR率、RFS和OS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 预后 融合蛋白质类 bcr—abl
原文传递
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邱林 王晓丹 +8 位作者 于波海 卢润章 葛芳 王秀丽 陈立君 韩冰虹 展昭民 张伯龙 马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39-1043,共5页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和15种Bcr-Abl点突变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HHGV678和IM对上述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DNA梯形条带法和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HGV678对上述细胞BCR-ABL融合蛋白及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HGV678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IM耐药细胞株生长。比较IC50发现,HHGV678在低剂量下(0.01-0.3μmol/L)抑制K562和32Dp210细胞生长的作用比IM分别强15.5和28倍;而对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15种IM耐药细胞株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IM强1.4-124.3倍。HHGV678抑制上述细胞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均强于IM。更重要的是HHGV678在10.0μmol/L剂量下诱导IM强耐药细胞株K562R和T315I点突变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达到40.06%和33.32%,显著高于IM的19.77%和10.68%。结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IM耐药细胞株,尤其是对IM强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M,但HHGV678能否成为治疗CML和IM耐药CML患者新的靶向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HHGV678 bcr—abl野生型细胞株 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 K562R细胞株 慢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莉 季明春 +3 位作者 姜扬文 徐向明 龚卫娟 李厚达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23,39,共4页
以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 PCR技术扩增包含bcr abl融合位点周围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 6P 1载体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的下游。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以1.0mmol·L-1IPTG诱导bcr abl融合基因片段... 以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 PCR技术扩增包含bcr abl融合位点周围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 6P 1载体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的下游。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以1.0mmol·L-1IPTG诱导bcr abl融合基因片段的表达,其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结果证实该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42ku。用该表达产物免疫ICR小鼠,所制备的抗血清可与K562细胞中特异性抗原反应,表明该bcr abl/GST融合蛋白具有bcr abl基因产物的特异抗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 V617F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祥萌 张凌岩 李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7-511,共5页
目的: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探讨其与MPD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56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 目的: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探讨其与MPD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56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 vera,PV)2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26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10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和基因测序检测MPD患者JAK2V617F突变情况,分析各组MPD患者JAK2V617F突变与MPD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56例MPD患者中36例检出JAK2V617F突变,突变率分别为ET患者53.8%(14/26),PV患者85%(17/20),IMF患者50%(5/10)。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与突变阴性者相比,在血象方面:PV患者的白细胞(P=0.018)、血小板计数(P=0.021);ET患者的白细胞计数(P=0.001)、血红蛋白(P=0.007);IMF患者的白细胞计数(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ET组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患者出血、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P=0.016),PV及IMF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PCR可有效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与突变阴性者在临床特征上有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JAK2 V617F突变 bcr—abl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