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pressure of debris flow on beam dam
1
作者 WANG Dong-wei YOU Yong +2 位作者 LIU Jin-feng SUN Hao WANG Zhu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2822-2834,共13页
The use of open-type check dams in mountainous areas has become common practice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debris flow and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The beam dam,a common debris flow c... The use of open-type check dams in mountainous areas has become common practice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debris flow and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The beam dam,a common debris flow control system,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i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process of debris flow and check dams compared to solid check dams.Additionally,the estimation of impact pressure in debris flow primarily considers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s,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structure.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process of debris flow on beam dams,a series of small-scale debris flow impact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a model flume.Key parameters,including velocity,depth,and impact pressure,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impact pressure of debris flow is affected by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bris flow and the relative opening size of the beam dam.Due to flow and edge occlus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beam dam,the discharge of debris flow is enhanced,resulting in a longer impact process and higher maximum impact pressure.Based on these findings,a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maximum impact pressure of debris flow at the midpoint of the middle beam is proposed,which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debris flow on the discharge part of the beam d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beam dam Impact pressure Relative opening size Calculation model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ies on Base Substitutions and Repair of DNA Mismatch Damage Stimulated by Low Energy N^+ Ion Beam Implant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传晓 郭金华 +1 位作者 程备久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77-1682,共6页
Ever since the low energy N+ ion beam has been accepted that the mutation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re attributed mainly to direct or indirect damage to DNA. Evidences based on naked DNA irradiation in support of... Ever since the low energy N+ ion beam has been accepted that the mutation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re attributed mainly to direct or indirect damage to DNA. Evidences based on naked DNA irradiation in support of a mutation spectrum appears to be consistent, but direct proof of such results in vivo are limited. Using mutS, dam and/or dcm defective Eschericha coli imitator strains, an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ystem on induction of in vivo mutation spectra of low energy N+ ion bea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mutation rates of rifampicin resistance induced by N+ implantation were quite high, ranging from 9.2 x 10~8 to 4.9× 10~5 at the dosage of 5.2×1014 ions/cm2. Strains all had more than 90-fold higher mutation rate than its spontaneous mutation rate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It reveals that base substitutions involve in induction of mutation of low energy nitrogen ion beam implantation. The mutation rates of mutator strains were nearly 500-fold (GM2929), 400-fold (GM5864) and 6-fold larger than that of AB1157. The GM2929 and GM5864 both lose the ability of repair DNA mismatch damage by virtue of both dam and dcm pathways defective (GM2929) or failing to assemble the repair complex (GM5864) respectively. It may explain the both strains had a similar higher mutation rate than GM124 did. It indicated that DNA cytosine methylase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smatch repair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N+ implantation. The further related research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energy N^+ ion beam base substitutions dam(DNA adenine methylase) dcm(DNA cytosine methylase) MUTS MMR (mismatch repair) Escherichia coli mutator strai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sediment with an open-type check dam in debris flow hazard mitig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SUN Hao YOU Yong LIU Ji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9期2001-2012,共12页
Beam dams are a highly effective and commonly used open-type check dam in debris-flow hazard mitigation. In this study, dimensional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quanti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se... Beam dams are a highly effective and commonly used open-type check dam in debris-flow hazard mitigation. In this study, dimensional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quanti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sediment-trapping and flow-regul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beam dam. To determine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empirical equations, flu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processes. The flow pattern,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when debris flows passed through a beam dam. Debris-flow bulk density and peak discharge, and sediment-trapping ratios, were measured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blocking actions occurred, and that blockage-breaking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the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beam dam. The relative opening size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e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eam dam. The ratio of trapping sediment decreased with relative opening, and increased wit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reducing ratio of bulk density and reducing ratio of peak discharge.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relative opening were the lead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sediment of a beam dam, followed by flume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obtained using empirical equati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values derived from the experiments, and that the deviation was acceptable. Finally, taking Zechawa Gull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empirical equations we designed the opening size of a beam dam aimed to trap sediment and regulate peak discharge of debris flow in the main g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beam dam Flumeexperiment Trapping and regulating
下载PDF
基于大坝施工的水下地形可视域拓扑特征与数字孪生模型
4
作者 杨震 李美红 +1 位作者 赵芳 陈恩典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为实现更加顺利、安全的大坝施工,考虑在施工中应用可视化技术,设计一种基于大坝施工的水下地形海量数据数字孪生空间映射模型,实现三维地形的可视化.通过单波束测深仪测量大坝水下地形,完成大坝水下地形海量数据的采集.应用基于空间异... 为实现更加顺利、安全的大坝施工,考虑在施工中应用可视化技术,设计一种基于大坝施工的水下地形海量数据数字孪生空间映射模型,实现三维地形的可视化.通过单波束测深仪测量大坝水下地形,完成大坝水下地形海量数据的采集.应用基于空间异性的数据三维插值建模方法对采集数据实施插值处理.考虑拓扑关系,构建大坝水下地形可视域拓扑特征表示模型,给出大坝水下地形可视域的分布描述.依据构建的DEM模型与水下地形可视域的分布描述,构建纹理空间与景物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和三维地形图与景物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搭建数字孪生空间映射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形变程度低于3%,初始加载仅花费了7910ms,细节加载中仅花费了1500ms左右,整体加载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关系 单波束测深仪 大坝水下地形 映射关系 数字孪生空间映射模型
下载PDF
预制梁在河床式水电站坝顶施工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维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旬阳水电站坝顶梁因多种原因影响无法形成运输通道而造成原施工计划无法实施。项目部经研究后针对左五孔泄洪冲沙闸坝顶门机及交通梁采用预制梁吊装技术提前安装就位,解决了坝顶施工通道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阐述了对预制梁在河床式... 旬阳水电站坝顶梁因多种原因影响无法形成运输通道而造成原施工计划无法实施。项目部经研究后针对左五孔泄洪冲沙闸坝顶门机及交通梁采用预制梁吊装技术提前安装就位,解决了坝顶施工通道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阐述了对预制梁在河床式水电站坝顶施工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梁 旬阳水电站 坝顶施工
下载PDF
多技术融合的水利大坝变形监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向 《经纬天地》 2023年第3期12-15,31,共5页
传统大坝安全监测手段主要采用“单点”式的监测模式,需要在坝体上设置监测点,数量有限,且不能对大坝进行覆盖式的监测。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坝体进行了全方位、大面积、高效率扫描,可获取海量三维点云数据。通过两期坝体点云数据... 传统大坝安全监测手段主要采用“单点”式的监测模式,需要在坝体上设置监测点,数量有限,且不能对大坝进行覆盖式的监测。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坝体进行了全方位、大面积、高效率扫描,可获取海量三维点云数据。通过两期坝体点云数据模型,全面分析大坝的形变量,并结合多波束测深系统对坝前坝后的水下地形进行扫描,获取水下三维点云数据,分析坝前坝后水下淤积冲刷情况,为大坝安全监测提供有利数据。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多波束技术在大坝变形监测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一体化监测 变形监测 三维激光扫描 多波束测深系统
下载PDF
基于多拱梁和刚体极限法雨棚拱坝性能分析
7
作者 柴海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3期104-108,共5页
由于修建水库时低估岸坡安全系数和大坝应力计算误差较大,导致拱坝与库坡之间稳定性差。因此,在水库工程选址初期,确定拱坝安全系数和大坝应力十分重要。以雨棚拱坝为例,在坝体抗滑稳定和应力计算的荷载组合中提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两... 由于修建水库时低估岸坡安全系数和大坝应力计算误差较大,导致拱坝与库坡之间稳定性差。因此,在水库工程选址初期,确定拱坝安全系数和大坝应力十分重要。以雨棚拱坝为例,在坝体抗滑稳定和应力计算的荷载组合中提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两种方式,并采用拱坝多拱梁混合法和刚体极限稳定方法计算坝体应力和坝肩岩体的稳定,研究方法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稳定性 多拱梁法 刚体极限法
下载PDF
景洪电站溢流表孔门机大梁原型试验方案及试验成果
8
作者 施林华 《云南水力发电》 202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景洪电站每个表孔布置2根坝顶门轨道大梁,大梁结构形式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结构。为验证大梁设计的合理性,检验其承载能力,先浇筑1根试验梁,对其进行原型试验。介绍景洪电站溢流表孔坝顶门大梁的原型试验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加载方法,... 景洪电站每个表孔布置2根坝顶门轨道大梁,大梁结构形式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结构。为验证大梁设计的合理性,检验其承载能力,先浇筑1根试验梁,对其进行原型试验。介绍景洪电站溢流表孔坝顶门大梁的原型试验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加载方法,监测项目及其监测仪器布置,试验过程中梁体外观变形监测方法,采集试验过程中大梁内的观测仪器所监测到的数据,分析大梁混凝土应力应变、钢筋受力及其预应力锚索测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坝顶门机 混凝土T型梁 预应力锚索 承载试验
下载PDF
泥石流梁式格栅坝闭塞临界判据及其拦沙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孙昊 游勇 +2 位作者 柳金峰 杨东旭 赵海鑫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梁式格栅坝是常用的泥石流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因其拦粗排细、汰沙排水等特点以及良好的工程和环境效益而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试验模拟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拦截过程,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格栅坝闭塞临界条件... 梁式格栅坝是常用的泥石流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因其拦粗排细、汰沙排水等特点以及良好的工程和环境效益而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试验模拟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拦截过程,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格栅坝闭塞临界条件综合判据F。当F≤3时,梁式格栅坝表现为全闭塞;当3<F<11时,梁式格栅坝表现为部分闭塞;当F≥11时,梁式格栅坝表现为未闭塞。研究认为横梁间距对泥石流梁式格栅坝闭塞条件的影响大于泥石流容重的影响,而沟道纵坡相对上述两者影响有限;分析得到了梁式格栅坝拦沙率与泥石流容重以及横梁间距之间的计算关系式;此外,试验发现梁式格栅坝的闭塞表现和拦砂性能与泥石流的速度和颗粒形状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格栅坝 泥石流 闭塞临界判据 拦砂性能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泥石流梁式格栅坝泥砂粒径调节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昊 游勇 +2 位作者 柳金峰 刘道川 张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7-1044,共8页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一种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具有拦粗排细的独特功效。通过室内水槽模型试验,探究了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泥砂粒径的调节特性。研究表明,梁式格栅坝在试验工况下均表现出一定的粒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差异...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一种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具有拦粗排细的独特功效。通过室内水槽模型试验,探究了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泥砂粒径的调节特性。研究表明,梁式格栅坝在试验工况下均表现出一定的粒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差异明显,对于水石难分的高容重泥石流难以达到较好的粒径调节效果。分析认为,透过型拦砂坝的粒径调节可能是其容重调节的原因,坝体拦截了大部分粗颗粒物质,使泥石流体的结构变化,导致泥石流浆体能悬浮和输移的最大颗粒粒径变小。其次,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透过型拦砂坝泥砂粒径调节效率的评价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现有常用评价方法的优势与合理性;基于模拟试验结果,通过多元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新评价方法下考虑泥石流性质、过坝前运动状态和坝体尺寸的影响因素的泥砂粒径调节效率计算公式,可为梁式格栅坝设计中粒径调节效率的预测评估提供参考。此外,试验发现,梁式格栅坝泥砂粒径调节效果还受其拦截泥石流时的闭塞表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梁式格栅坝 泥砂粒径调节 水槽试验
下载PDF
泥石流梁式格栅坝调控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昊 游勇 柳金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3-168,共6页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重要和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在铁路等线路泥石流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价值。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泥石流容重、峰值流量、一次冲出总量、冲击特性以及泥石流持续时间等方面。...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重要和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在铁路等线路泥石流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价值。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泥石流容重、峰值流量、一次冲出总量、冲击特性以及泥石流持续时间等方面。基于量纲分析推导考虑泥石流性质、坝体结构参数、泥石流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下梁式格栅坝调节作用的计算式,并结合室内水槽模拟试验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计算式中的相应系数,计算值与试验值有较好的吻合度。研究成果可为梁式格栅坝的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与技术支持,有助于对梁式格栅坝的调控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使梁式格栅坝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格栅坝 泥石流 调控性能 量纲分析 水槽试验
下载PDF
格栅坝在泥石流防治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引发的烂泥沟泥石流治理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强 陈征宙 +2 位作者 刘裕华 张明瑞 曹东方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3期341-348,共8页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等地泥石流治理更为迫切。泥石流的暴发具有突发性,在防治工程中,相比实体坝而言,格栅坝是一种节省材料、稳定性更高的拦挡结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尚无成熟的格栅坝设计方法。本文参考梳齿坝的已有理论确定...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等地泥石流治理更为迫切。泥石流的暴发具有突发性,在防治工程中,相比实体坝而言,格栅坝是一种节省材料、稳定性更高的拦挡结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尚无成熟的格栅坝设计方法。本文参考梳齿坝的已有理论确定了支墩间距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已有实验资料提出了格栅坝格栅间距的计算公式,改变了以往不同坝体乃至同一坝内各横梁间距一致的计算方法。另外,因支墩间隔相对较小,以简支模式计算石块对横梁冲击力并不合适,本文基于固定梁模式重新推导了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简支梁模式比较,数值大了3倍。最后考虑坝体建成后的不同情况,提出了支墩、横梁及两侧翼墙的详细计算工况,并基于以上设计理论,对烂泥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的部分格栅坝进行了具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格栅坝 固定梁 冲击力 防治
下载PDF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分析的剪切梁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宪京 刘君 +1 位作者 韩国城 倪汉根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5-60,共6页
本文按剪切梁理论 ,采用附加质量和附加刚度的方法导出面板堆石坝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计算公式 ,进而讨论了防渗面板对坝体自振频率和振型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用振型叠加原理计算了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反应 。
关键词 剪切梁法 地震反应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下载PDF
真空激光准直系统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琳 易亚星 刘志勤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7年第4期111-112,116,共3页
大坝变形监测是大坝安全监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真空激光准直变形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优缺点,着重讨论了激光光束的漂移、激光设备的通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供系统建设参考。
关键词 大坝变形监测 真空激光准直系统 激光光束 漂移 畸变 拱坝
下载PDF
多波束测深在漾头水电站下游冲坑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韩贤权 黎建洲 +2 位作者 刘源 邹双朝 李宜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水电站经过长期运营,在水力因素和河床地质的综合作用下,大坝下游很容易形成冲坑,传统的坝后冲坑范围界定常采用人工巡查和逐点测量的方式,分辨率和测深精度较低。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进行全覆盖测量,对水下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 水电站经过长期运营,在水力因素和河床地质的综合作用下,大坝下游很容易形成冲坑,传统的坝后冲坑范围界定常采用人工巡查和逐点测量的方式,分辨率和测深精度较低。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进行全覆盖测量,对水下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冲坑现状。以漾头水电站消力戽下游冲坑测量为例,利用Kongsberg EM2040C(双探头)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水下机器人,得到了冲坑水下三维地形图和视频资料,并与消能戽下游冲刷坑深度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为该电站冲坑的稳定性评价和发展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应用成果对类似坝后冲坑的现状测量和加固修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后冲坑 多波束测深技术 水下机器人 漾头水电站
下载PDF
加筋技术在高土石坝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军 朱巨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8-580,共3页
高坝的抗震稳定分析是关系坝体安全的关键要素,以往的研究表明,土石坝在遭遇强震而发生破坏时,破坏将首先从坝顶部开始,坝顶区的"鞭鞘"效应将使堆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地震区修建高土石坝应特别重视坝顶区土体的稳定,采... 高坝的抗震稳定分析是关系坝体安全的关键要素,以往的研究表明,土石坝在遭遇强震而发生破坏时,破坏将首先从坝顶部开始,坝顶区的"鞭鞘"效应将使堆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地震区修建高土石坝应特别重视坝顶区土体的稳定,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对预应力锚筋框架梁与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以糯扎渡粘土心墙坝为例,应用FLAC3D快速拉格朗日差分程序对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预应力锚筋框架梁对坝体抗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筋框架梁加固高坝可有效控制坝体的水平向和竖向永久位移,提高其抗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 锚筋 框架梁 高土石坝
下载PDF
双曲拱坝体型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健 卓剑辉 吴宏平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4-227,230,共5页
采用改进的复合型法对某双曲拱坝进行了体型优化设计 ,优化过程中结构重分析采用线弹性有限单元法 .本文分别对三心圆、对数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和一般二次曲线六种体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一般二次曲线体型的坝体方量、最... 采用改进的复合型法对某双曲拱坝进行了体型优化设计 ,优化过程中结构重分析采用线弹性有限单元法 .本文分别对三心圆、对数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和一般二次曲线六种体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一般二次曲线体型的坝体方量、最大拉应力较其它几种体型均为最小 ,其优化后拱坝的混凝土方量和最大拉应力比原设计方案分别降低约 8.77%和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拱坝 体型优化设计 水电站 拱冠梁
下载PDF
拱坝非线性全过程分析与混合线型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汪树玉 刘国华 +1 位作者 魏文凯 孙兆铭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9-22,共4页
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与程序除了能提供在基本荷载作用下坝体的应力位移等性态外,还能显示出在超载下坝体开裂、裂缝扩展、压碎直至破坏的演变过程,为评定坝身结构的安全储备能力提供依据。这项成果应用于拉西瓦和小湾拱坝上,不论原... 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与程序除了能提供在基本荷载作用下坝体的应力位移等性态外,还能显示出在超载下坝体开裂、裂缝扩展、压碎直至破坏的演变过程,为评定坝身结构的安全储备能力提供依据。这项成果应用于拉西瓦和小湾拱坝上,不论原设计方案或者优化方案所得的开裂破坏的演变进程以及预测的超载系数均合理可信,整个成果使拱梁分载法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非线性 拱梁分载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高拱坝深底孔出口悬臂结构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珍 李守义 +3 位作者 刘鹏 赵叶 王博 李子民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64,共5页
为探究高拱坝深底孔出口悬臂结构的影响因素,通过四种设计方案,分别研究闸墩厚度、支铰大梁高度、弧门推力位置以及预应力锚索对底孔出口悬臂结构关键部位应力的影响。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法,建立高拱坝深底孔有限元模型,选取坝体在正... 为探究高拱坝深底孔出口悬臂结构的影响因素,通过四种设计方案,分别研究闸墩厚度、支铰大梁高度、弧门推力位置以及预应力锚索对底孔出口悬臂结构关键部位应力的影响。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法,建立高拱坝深底孔有限元模型,选取坝体在正常蓄水位时的运行工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00 m级以上高拱坝深底孔悬臂结构,当底孔出口悬臂结构大于25 m时,在其关键部位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因此,建议通过在闸墩布置预应力锚索和调整闸墩厚度来减少闸墩与坝下游面相交处的拉应力,通过在支铰大梁两侧布置预应力锚索和增大支铰大梁高度来减小闸墩内侧与大梁相交处的拉应力。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降低高拱坝深底孔出口悬臂结构关键部位或者相类似悬臂结构的应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闸墩 支铰大梁 预应力锚索 有限元分析法
下载PDF
长江三峡大坝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志方 张小刚 +1 位作者 周厚贵 马金刚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7,共5页
对长江三峡工程泄洪坝段原材料制成的大坝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试件做直接拉伸试验,得到大坝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本构关系.结合标准三点弯曲切口梁试验,运用双K断裂模型,得到大坝混凝土和湿筛混凝土的双K断裂参数.试验结... 对长江三峡工程泄洪坝段原材料制成的大坝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试件做直接拉伸试验,得到大坝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本构关系.结合标准三点弯曲切口梁试验,运用双K断裂模型,得到大坝混凝土和湿筛混凝土的双K断裂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三峡大坝混凝土的起裂和失稳韧度均大于其湿筛混凝土,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14和1.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混凝土 湿筛混凝土 软化本构关系 双K断裂参数 直接拉伸试验 三点弯曲试验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