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ice-wise reconstruction for low-dose cone-beam CT using a deep residu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4
1
作者 Hong-Kai Yang Kai-Chao Liang +1 位作者 Ke-Jun Kang Yu-Xiang Xi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3-61,共9页
Because of the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radiation dose delivered to patients, X-ray cone-beam CT(CBCT) imaging of low dose is of great interest. It is difficult for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such as Feldkamp ... Because of the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radiation dose delivered to patients, X-ray cone-beam CT(CBCT) imaging of low dose is of great interest. It is difficult for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such as Feldkamp to reduce noise and keep resolution at low doses. A typical metho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using optimizationbased methods with careful modeling of physics and additional constraints. However, it is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and very time-consuming to reach an optimal solution. Recently, some pioneering work apply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had some success in characterizing and removing artifacts from a low-dose data set. In this study,we incorporate imaging physics for a cone-beam CT into a residu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nd propose a new end-to-end deep learning-based method for slice-wise reconstruction. By transferring 3D projection to a 2D problem with a noise reduction property, we can not only obtain reconstructions of high image quality, but also lower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 proposed network is composed of three serially connected sub-networks: a cone-to-fan transformation sub-network, a 2D analytical inversion sub-network, and an image refinement sub-network. Thi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olution for end-to-end reconstruction for CBCT. The advantages of our method are that the network can simplify a 3D reconstruction problem to a 2D slice-wise re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an complete reconstruction in an end-to-end manner with the system matrix integrated into the network design. Furthermore, reconstruction can be less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and easily parallelizable compared with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beam CT slice-wise RESIDUAL U-net Low dose Image DENOISING
下载PDF
Validation of a novel imaging approach using multi-slice CT and cone-beam CT to follow-up on condylar remodeling after bimaxillary surgery 被引量:7
2
作者 laura ferreira pinheiro nicolielo jeroen van dessel +5 位作者 eman shaheen carolina letelier marina codari constantinus politis ivo lambrichts reinhilde jacob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troduce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procedure to objectively quantify both inner and outer condylar remodelling on preoperative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and postopera...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troduce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procedure to objectively quantify both inner and outer condylar remodelling on preoperative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and postoperative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images. Second,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is condylar volume quantification method was assessed. The mandibles of 20 patients (11 female and 9 male) who underwent bimaxillary surgery were semi-automatically extracted from MSCT/CBCT scans and rendered in 3D. The resulting condyles were spatially matched by using an anatomical landmark-based registration procedure. A standardized sphere was created around each condyle, and the condylar bone volume within this selected region of interest was automatically calc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ethod, int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was calculated for assessments made by two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twice five months apart in a set of ten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To test the accuracy of the bone segmentation, the inner and outer bone structures of one dry mandible, scanned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et-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old standard, micro-CT. Thirty-eight condyle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05) mean bone volume decrease of 26.4%_ 11.4% (502.9 mm3+ 268.1 mm3).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ide, sex or age were found. Good to excellent (ICC〉 0.6)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was observed for both MSCT and CBCT. Moreover, the bone segmentation accuracy was less than one voxel (0.4 mm) for MSCT (0.3 mm __. 0.2 mm) and CBCT (0.4 mm _ 0.3 mm), thus indicating 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this method for objective follow-up in pathological condylar re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ylar resorption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mandibular condyle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下载PDF
能散对直线感应加速器焦斑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科 代志勇 +4 位作者 夏连胜 张篁 李劲 范培亮 杨治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29,共5页
介绍了均方根(RMS)、半高全宽(FWHM)和50%调制传递函数(MTF)等效均匀分布等焦斑尺寸评价方法。针对一台直线感应加速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开展逐束片PIC模拟研究了长脉冲(约100 ns)电子束的聚焦过程,分析了能量、流强与平顶区差异较大... 介绍了均方根(RMS)、半高全宽(FWHM)和50%调制传递函数(MTF)等效均匀分布等焦斑尺寸评价方法。针对一台直线感应加速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开展逐束片PIC模拟研究了长脉冲(约100 ns)电子束的聚焦过程,分析了能量、流强与平顶区差异较大的脉冲上升/下降沿对FWHM和MTF焦斑尺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散度较大的束流上升/下降沿会导致束流焦斑,尤其是MTF焦斑显著增长,在模拟结果中FWHM尺寸增长约9%,而MTF尺寸增长达到约24%,是目前导致束流底宽偏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感应加速器 焦斑 能散 束片
下载PDF
基于切片轮廓重投影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1 位作者 孔永茂 王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73-1877,共5页
根据锥束CT射束硬化机理,提出一种基于切片轮廓重投影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新方法。该方法从原始投影图像重建的序列切片图像中得到中心切片和斜切片的轮廓信息,然后根据实际扫描时的锥束CT成像系统参数建立重投影坐标系,通过射线与切... 根据锥束CT射束硬化机理,提出一种基于切片轮廓重投影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新方法。该方法从原始投影图像重建的序列切片图像中得到中心切片和斜切片的轮廓信息,然后根据实际扫描时的锥束CT成像系统参数建立重投影坐标系,通过射线与切片轮廓重投影到平板探测器上的求交计算,得到射线穿越物体长度与投影灰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拟合射束硬化曲线并校正射束硬化伪影。仿真与实际校正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简单有效地消除锥束CT的射束硬化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束硬化 锥束CT 切片轮廓 重投影 伪影校正
下载PDF
考虑轴头驱动和侧倾力矩的轮胎接地性态建模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晨 黄海波 +1 位作者 刘金朋 李洪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5-981,共7页
采用欧拉梁和侧向分片的方法模拟轮胎侧向变形特性,利用二元傅里叶级数构造带束层单元的位移场,胎面横截面外轮廓设定为二次函数,建立了基于驱动力矩和侧倾力矩的轮胎三维接地性态解析计算模型。结合轮胎刷子模型计算了轮胎的纵向力和... 采用欧拉梁和侧向分片的方法模拟轮胎侧向变形特性,利用二元傅里叶级数构造带束层单元的位移场,胎面横截面外轮廓设定为二次函数,建立了基于驱动力矩和侧倾力矩的轮胎三维接地性态解析计算模型。结合轮胎刷子模型计算了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轮胎磨损和轮胎力学特性提供更为精确的三维接地压力分布解析模型,并为轮胎物理模型的解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弹性薄壁模型 接地性态 欧拉梁 侧向分片
下载PDF
利用多相位片实现光束整形 被引量:4
6
作者 倪明 蒋志平 陆启生 《应用光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1-24,共4页
光束整形是许多应用所必须的。偿试利用二元光学的方法选择合适数的相位片对光束进行整形,并就高斯光束均匀化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
关键词 光束整形 二元光学 多相位片 高斯光束
下载PDF
一种两步法制备载网支持膜的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波 王晓安 +2 位作者 钟旭生 王艳华 王艳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19-2320,2352,共3页
[目的]获得较透明的福尔瓦膜。[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载网支持膜,再经电子束轰击形成超薄的福尔瓦膜,用于观察小鼠肝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与常规福尔瓦膜进行图像效果比较。[结果]两步法制备的载网支持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多孔纤维状... [目的]获得较透明的福尔瓦膜。[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载网支持膜,再经电子束轰击形成超薄的福尔瓦膜,用于观察小鼠肝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与常规福尔瓦膜进行图像效果比较。[结果]两步法制备的载网支持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多孔纤维状,经电子束反复照射,获得去除火棉胶的超薄福尔瓦膜。用两步法制备的超薄福尔瓦膜观察小鼠肝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像清晰度高,比常规制备的福尔瓦膜图像效果好,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步法的膜制备方法可用于观察精度较高且要长期保存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网 支持膜 电子束 超薄切片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锥束螺旋CT单层重排重建算法(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炼 吴志芳 周立业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8年第1期7-13,共7页
多层螺旋CT中,采用大螺距可以大大提高扫描速度,在工业和医学中颇受青睐。但在给定探测器尺寸条件下,螺距过大会出现明显的伪影。Noo等1999年提出的单层重排算法(SSRB)能够适应较大的螺距,且有较高的重建图像质量。本文采用新的重排方法... 多层螺旋CT中,采用大螺距可以大大提高扫描速度,在工业和医学中颇受青睐。但在给定探测器尺寸条件下,螺距过大会出现明显的伪影。Noo等1999年提出的单层重排算法(SSRB)能够适应较大的螺距,且有较高的重建图像质量。本文采用新的重排方法对SSRB算法进行了改进,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表明,相同探测器大小时,改进的SSRB算法(ISSRB)可适用的螺距是SSRB的(1+tan^2δ)倍(δ射线源半张角),且有相近或更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单层重排 螺距 图像质量
下载PDF
Implagraphy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方冬 赵堃 +1 位作者 袁宪顺 张东升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面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面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面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面锥形束CT... 目的:比较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面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面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面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面锥形束CT因其优秀的图像质量,更加适合口腔临床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多层螺旋CT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三维扫描电子束快速成型的直接切片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云霞 王小京 《电焊机》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详细研究快速成型的模型的切片方式,分析各个切片方法的优缺点,指出AutoCAD直接切片的可行性。在AutoCAD造型软件基础上进行了直接切片数据格式研究,利用AutoCAD宏开发了AutoSlice软件,可从任意复杂的CAD模型中快速直接地提取切片截面... 详细研究快速成型的模型的切片方式,分析各个切片方法的优缺点,指出AutoCAD直接切片的可行性。在AutoCAD造型软件基础上进行了直接切片数据格式研究,利用AutoCAD宏开发了AutoSlice软件,可从任意复杂的CAD模型中快速直接地提取切片截面轮廓信息,采用BMP格式文件存储模型切片的轮廓信息,解决了构造模型的三维数据提取问题;基于LabVIEW IMAQ vision图象处理软件,开发了BMP数据读取程序,成功地解决了AutoCAD造型和电子束扫描控制系统之间数据传递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烧结成型 直接切片法 自动控制
下载PDF
锥束CT图像的自适应滤波预处理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金炎芳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5-1029,共5页
根据锥束CT系统噪声的性质与序列切片图像的特点,提出一种锥束CT图像的自适应滤波预处理方法。首先建立噪声判断准则,将当前滤波像素的噪声分为两类:对于高斯噪声,采用自适应中心加权的改进均值滤波算法处理,并提出用高斯噪声的层间标... 根据锥束CT系统噪声的性质与序列切片图像的特点,提出一种锥束CT图像的自适应滤波预处理方法。首先建立噪声判断准则,将当前滤波像素的噪声分为两类:对于高斯噪声,采用自适应中心加权的改进均值滤波算法处理,并提出用高斯噪声的层间标准差估计取代层内偏移窗口标准差估计,提高了对序列图像进行滤波的准确性;对于脉冲噪声,采用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处理。通过叶片蜡模的锥束CT切片图像预处理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去除噪声和保护细节两方面均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滤波 噪声判别 预处理 序列切片图像 锥束CT
下载PDF
有限尺寸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的理论及模拟计算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裴士伦 赵世琦 李小平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34,共4页
在多层多匝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解析表达式难以求得的情况下,利用单匝矩形线圈及单层多匝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的解析表达式,采用切片求和的方法,求得了可用于软件编程的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分布的表达式,并编写了... 在多层多匝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解析表达式难以求得的情况下,利用单匝矩形线圈及单层多匝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的解析表达式,采用切片求和的方法,求得了可用于软件编程的矩形截面螺线管轴向分量磁场分布的表达式,并编写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最终,利用所编写的计算程序,对各类小型加速器中应用较多的束流轨道校正磁铁轴向分量磁场的分布进行了计算,并与三维静态电磁场计算软件CST EM Studio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截面螺线管 轴向分量磁场 切片求和 束流轨道校正磁铁 CST EM STUDIO
下载PDF
片光法构造缺陷态光折变光子晶格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存宝 杨立森 +3 位作者 何冬梅 张宝光 张兰根 张印 《信息记录材料》 2009年第6期13-15,共3页
实验上利用四孔的掩膜和柱透镜成功的在LN晶体中构造了不同类型的缺陷态光折变光子晶格,发现当缺陷的写入角度与c轴垂直时,写入的缺陷最好,平行时最差,并描绘了折射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发现写入时间为40分钟时为最佳写入时间。推导了四孔... 实验上利用四孔的掩膜和柱透镜成功的在LN晶体中构造了不同类型的缺陷态光折变光子晶格,发现当缺陷的写入角度与c轴垂直时,写入的缺陷最好,平行时最差,并描绘了折射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发现写入时间为40分钟时为最佳写入时间。推导了四孔掩膜的电磁场分布并在理论上模拟了四孔掩膜和柱透镜的空间光场分布,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这对缺陷态光子晶格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光法 LN晶体 光子晶格 缺陷
下载PDF
封闭空腔回转薄壁件的激光熔覆成形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聪 石世宏 +2 位作者 方琴琴 石拓 夏志新 《红外与激光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封闭空腔结构具有大倾角的特征,如采用传统的水平分层法堆积,大倾角部分的熔池易产生塌陷,使成形无法进行;采用变角度法向分层堆积大倾角封闭区域时,存在激光与已成形部分的干涉问题。文中基于中空激光光内送粉技术进行了空间堆积... 封闭空腔结构具有大倾角的特征,如采用传统的水平分层法堆积,大倾角部分的熔池易产生塌陷,使成形无法进行;采用变角度法向分层堆积大倾角封闭区域时,存在激光与已成形部分的干涉问题。文中基于中空激光光内送粉技术进行了空间堆积封闭半球壳体的研究。将封闭半球壳体划分为变角度法向成形区域和斜定向成形区域,前者采用变角度法向分层方法进行堆积,以消除阶梯效应;后者采用斜定向错位分层方法进行堆积,避免了封闭区堆积时激光与已成形部分的干涉。建立了斜定向分层堆积偏移模型,并通过斜墙试验验证了可行性,最终完成了封闭半球的熔覆成形。检测结果表明,成形件表面平整,尺寸误差在5%以内,壁厚稳定在2.7 mm左右,两种成形区域的显微组织整体均匀致密,硬度和强度总体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光内送粉 斜定向分层 封闭回转件
下载PDF
高精度激光参数测量系统中衰减系统的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雪松 高春清 +2 位作者 高明伟 李家泽 魏光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分析了楔形镜和中性玻璃衰减片组对光束的衰减原理,采用反射式楔形镜作为无像差定量衰减器,并同时使用中性玻璃衰减片组微调光束能量。实验测量了LD泵浦激光模式发生器基模和高阶模条件下激光束的M^2因子,结果表明:楔形镜反射式衰... 分析了楔形镜和中性玻璃衰减片组对光束的衰减原理,采用反射式楔形镜作为无像差定量衰减器,并同时使用中性玻璃衰减片组微调光束能量。实验测量了LD泵浦激光模式发生器基模和高阶模条件下激光束的M^2因子,结果表明:楔形镜反射式衰减器对光束质量无显著影响,将楔形镜第一次表面反射作为无像差定量衰减,入射角在0~55°范围内,单棱镜表面反射光束能量为入射光能量的4.3%,通过多块组合可以得到更大的衰减;可采用中性玻璃衰减片组对激光光束的衰减进行精细控制,使其满足CCD探测器动态范围要求。该结论可为高精度激光参数测量装置光衰减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束参数测量 激光衰减器 M^2因子 楔形镜 衰减片
下载PDF
一种在线式电子束能量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荆晓兵 高峰 +3 位作者 戴曼 王敏鸿 王利鸣 陈楠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6-180,共5页
针对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中的束流特点,设计了一种在线式电子束能量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分析磁铁和束位置探测器对电子束团切片平均能量进行测量,避免了束团取样带来的误差及测量过程对束流的影响,可以实现电子能量的在线测量。使用该... 针对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中的束流特点,设计了一种在线式电子束能量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分析磁铁和束位置探测器对电子束团切片平均能量进行测量,避免了束团取样带来的误差及测量过程对束流的影响,可以实现电子能量的在线测量。使用该方法对某强流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的电子束团能量进行了测量,获得了电子束团切片平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能量测量不确定度为0.177 MeV,能散度测量不确定度为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 束团切片平均能量 分析磁铁 束位置探测器
下载PDF
合理确定梁端塑性铰弯矩值及改进钢框架梁连接设计
17
作者 张艳霞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6,共6页
多次强震震害表明,梁破坏时梁端截面并未能形成理想塑性铰,而是在梁柱连接处发生脆性破坏。提出了改进钢框架梁连接设计的具体作法,即局部加大梁端焊缝截面的同时,在梁端一定距离处又适当削弱梁翼缘尺寸,合理确定梁端塑性铰弯矩,按梁两... 多次强震震害表明,梁破坏时梁端截面并未能形成理想塑性铰,而是在梁柱连接处发生脆性破坏。提出了改进钢框架梁连接设计的具体作法,即局部加大梁端焊缝截面的同时,在梁端一定距离处又适当削弱梁翼缘尺寸,合理确定梁端塑性铰弯矩,按梁两端出现同向塑性铰求出钢框架梁柱连接、梁的拼接处的内力(M、V)作为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调整内力设计值,改进梁柱连接、梁拼接的设计,供工程设计和修订相应规范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端塑性铰弯矩 梁柱连接 梁的拼接 调整内力设计值
下载PDF
特厚煤层上向分层充填开采顶板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邓雪杰 张吉雄 +2 位作者 黄鹏 张强 郝雄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4-1000,共7页
系统分析了特厚煤层上向分层充填开采技术原理及开采工艺,分别建立了特厚煤层"单分层"和"多分层"开采顶板移动特征弹性地基梁模型,通过力学分析给出相应顶板挠曲线计算公式,并基于第一强度理论提出顶板失稳判断条... 系统分析了特厚煤层上向分层充填开采技术原理及开采工艺,分别建立了特厚煤层"单分层"和"多分层"开采顶板移动特征弹性地基梁模型,通过力学分析给出相应顶板挠曲线计算公式,并基于第一强度理论提出顶板失稳判断条件。根据公格营子煤矿具体条件进行计算,分析表明:单分层内一个开采循环顶板最大下沉86 mm,最大拉应力为0.77 MPa;随着分层的逐渐开采,煤层顶板的下沉值和内部拉应力逐渐增大,所有分层开采完毕后顶板岩层最大下沉值为549 mm,所受最大拉应力为2.25 MPa;开采过程中顶板没有发生破断,稳定性良好。工程实测印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上向分层 逐巷充填 顶板移动特征 弹性地基梁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锚固横梁拉应力域法配筋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栋 孙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61-968,共8页
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端锚固横梁内侧承受较大拉应力且传统配筋方法有所欠缺的现状,提出一种新方法——"拉应力域法"配筋:对于承受主拉、压应力,存在有规律的二维"拉应力域"实体结构,可连续划分二维"拉应力... 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端锚固横梁内侧承受较大拉应力且传统配筋方法有所欠缺的现状,提出一种新方法——"拉应力域法"配筋:对于承受主拉、压应力,存在有规律的二维"拉应力域"实体结构,可连续划分二维"拉应力域切片",通过对各切片网格配筋的方式以承担混凝土拉应力的正交分量,并以"拉应力域深度"控制网格的纵向布置区域.以某体外预应力端锚固横梁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考虑锚固端横、竖向预应力的影响.应用拉应力域法配筋的分析结果表明,锚固端横、竖向预应力对于配筋量有较大影响,原设计竖向钢筋过多,横向钢筋分布不尽合理,而拉应力域法可根据实际应力分布来配筋,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锚固横梁 拉应力域法 拉应力域切片 拉应力域深度 有限元 配筋
下载PDF
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船行湾山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治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钊 张慧 黄栋良 《国土资源导刊》 2016年第1期53-58,共6页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越来越重视。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治理方法也进一步发展,本文列举了常用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治理方法,并以船行湾山滑坡治理为例,采用瑞典条分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越来越重视。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治理方法也进一步发展,本文列举了常用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治理方法,并以船行湾山滑坡治理为例,采用瑞典条分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并采用坡面排水、挡土墙结合锚杆格构梁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了消除滑坡隐患,改善人居环境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稳定性评价 瑞典条分法 挡土墙 锚杆格构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