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arthritic effects of microneedling with bee venom gel 被引量:2
1
作者 Mengdi Zhao Jie Bai +6 位作者 Yang Lu Shouying Du Kexin Shang Pengyue Li Liu Yang Boyu Dong Ning T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2016年第4期256-262,共7页
Objective:To combine with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using microneedle to simulate the bee venom therapy to evaluate the permeation of bee venom gel.Methods:In this study,the sodium urate and LPS were used on rats and ... Objective:To combine with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using microneedle to simulate the bee venom therapy to evaluate the permeation of bee venom gel.Methods:In this study,the sodium urate and LPS were used on rats and mice to construct the model.Bee venom gelemicroneedle combination effect on the model is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microneedle gel permeation by observing inflammation factors.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bee venom gelemicroneedle combination group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serum nitric oxide of the acute gouty inflammation model caused by sodium urate,and on LPS induced mouse model of acute inflammation effect and the micro.Conclusions:Bee venom can significantly suppress the occurrence of gouty arthritis inflammation in rats and mice LPS inflammatory reaction.Choose the 750 mm microneedle with 10N force on skin about 3 minutes,bee venom can play the optimal role,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s obvious.Microneedles can promote the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the active macromolecules bee venom g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itis bee venom GEL melittin MICRONEEDLE
下载PDF
蜂毒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TrkA、TRPV1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冼培凤 陈莹 +3 位作者 杨路 刘国涛 彭澎 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8-841,共4页
目的探讨蜂毒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Trk A、TRPV1疼痛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蜂毒组(BV,3 mg/m L)。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CollagenⅡ+IFA 0.2 m L造模。BV组于造模14 d后开... 目的探讨蜂毒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Trk A、TRPV1疼痛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蜂毒组(BV,3 mg/m L)。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CollagenⅡ+IFA 0.2 m L造模。BV组于造模14 d后开始给药,直至21 d;记录每组足跖厚度、痛阈和肿胀关节评分,背根神经节采用IHC观察病理切片TRPV1的表达和western boltting观察Trk A的表达,评价蜂毒对CIA大鼠踝关节的干预。结果造模从10 d起开始肿胀,14 d内全部出现CIA体征,足跖厚度和肿胀关节评分整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14 d时趋于平稳。BV组予蜂毒0.3 mg治疗7 d,BV组足跖厚度和肿胀关节评分低于模型组。痛阈(秒):正常对照组15.47±0.35,模型组10.90±0.10,BV组13.14±0.18。免疫组化TRPV1阳性细胞百分数(%):正常对照组11.40±1.48,模型组44.47±4.38,BV组21.60±2.20。western blotting观察Trk A表达(灰度值):正常对照组1.59±0.04,模型组4.53±0.21,BV组2.46±0.17。结论蜂毒注射能降低炎性痛大鼠DRG信号分子Trk A、TRPV1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消炎镇痛的信号通路之一,为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 辣椒素受体 络氨酸激酶A 类风湿关节炎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下载PDF
不同蜂针剂量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莹 杨路 +2 位作者 冼培凤 吴春晓 王升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蜂针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究不同蜂针剂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蜂针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究不同蜂针剂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单蜂1 min组、双蜂1 min组、三蜂1min组、单蜂30 s组。观察各组足趾容积以及缩足反应,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结果:单峰1 min足趾肿胀程度低于模型组(P<0.01),缩足反应对应长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比其余治疗组改善足趾肿胀度以及延长镇痛效果要强,而对于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影响,单峰1 min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较好。结论:适当剂量的蜂针具有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度和加强镇痛效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跟抑制R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有关,而单蜂1 min可能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佳的治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蜂针 足趾容积 缩足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下载PDF
蜂毒肽抗风湿作用及对大鼠脊髓后角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晶华 王宗仁 +5 位作者 邵中军 行利 马静 赵燕玲 龙铟 张德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运用蜂毒进行抗风湿治疗在传统的中医学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对它的主要抗风湿活性成分及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蜂毒肽占蜂毒干重的50%,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完全弗氏佐剂注入右侧后足垫皮内诱导建立跖... 运用蜂毒进行抗风湿治疗在传统的中医学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对它的主要抗风湿活性成分及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蜂毒肽占蜂毒干重的50%,是蜂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完全弗氏佐剂注入右侧后足垫皮内诱导建立跖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然后分别用蜂毒、蜂毒肽和生理盐水对模型动物进行治疗研究。通过测量跖关节肿胀度、缩足逃避反射时间以及脊髓后角内Fos的表达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显示:模型动物接受蜂毒肽与蜂毒治疗后,关节肿胀缓解,缩足逃避反射时间显著延长,脊髓后角内Fos的表达明显下降。本结果提示蜂毒肽可能是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 蜂毒肽 类风湿关节炎 大鼠
下载PDF
蜂毒注射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冼培凤 陈莹 +1 位作者 杨路 王升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3-38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蜂毒注射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治疗作用的影响,研究蜜蜂蜂毒提取物(BV)对AA大鼠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30只,于右后足垫皮下注射CFA 0.1 m L造模,分为模型组、蜂毒组。另设正常组,于右后足... 目的:通过观察蜂毒注射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治疗作用的影响,研究蜜蜂蜂毒提取物(BV)对AA大鼠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30只,于右后足垫皮下注射CFA 0.1 m L造模,分为模型组、蜂毒组。另设正常组,于右后足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 L。每组10只。蜂毒组大鼠每日蜂毒注射0.3 mg治疗。记录所有大鼠足跖厚度、痛阈,治疗后采用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血清IL-1β水平。结果:治疗后蜂毒组足跖厚度均低于模型组,痛阈高于模型组;进一步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水平显示蜂毒组血清IL-1β水平比模型组低。结论:蜂毒穴位注射足三里能减轻足跖肿胀,提高痛阈,同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转录和表达,对AA大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蜂毒 IL-1Β 针灸
下载PDF
眼镜蛇毒素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黎明 陈志龙 +1 位作者 赵杰 孙结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观察眼镜蛇 (Najanaja)毒素的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结果 :眼镜蛇毒素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无明显影响 ,但使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显著减轻 (P <0 0 5 )。结论 :眼镜... 目的 :观察眼镜蛇 (Najanaja)毒素的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结果 :眼镜蛇毒素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无明显影响 ,但使大鼠棉球肉芽肿重量显著减轻 (P <0 0 5 )。结论 :眼镜蛇毒素对关节滑膜增生可能有一定保护或逆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Najanaja)毒素 大鼠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载PDF
蜂针所致发热反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曹喜俊 李万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蜂针疗法所致发热反应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100例进行蜂针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观察蜂针治疗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与有无蜂蜇史、蜂针次数、蜂针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100例类风湿性关... 【目的】探讨蜂针疗法所致发热反应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100例进行蜂针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观察蜂针治疗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与有无蜂蜇史、蜂针次数、蜂针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蜂针后发热患者17例(占17.00%),无发热患者83例(占83.00%)。(2)有蜂蜇史患者第1次蜂针后发热率显著高于无蜂蜇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1次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前3次蜂针治疗,共15例;第4次和第6次各有1例,其余均无出现发热病例。(4)蜂针次数与发热反应的关系:共有33例次出现发热反应,且发热反应集中在蜂针治疗的前6次。(5)蜂针治疗后发热患者的腋温主要集中在37℃~39℃,共31例次,39℃~40℃只有2例次,无1例超过40℃。(6)蜂针后发热的开始时间为蜂针后12 h之内,尤以蜂针后8 h之内为高峰期。【结论】蜂针后的发热反应是临床上常出现的问题,蜂针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可能与有无蜂蜇史、蜂针次数、蜂针量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蜂针疗法 发热反应
下载PDF
蜂毒对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TNF-α、IL-1β、PGE_2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赵争敏 薛鸾 曹瑶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2期1169-1171,共3页
目的:探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甲氨蝶呤组、蜂毒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均为15只,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IL-1β、TNF-α、PGE2的变化。结... 目的:探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甲氨蝶呤组、蜂毒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均为15只,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IL-1β、TNF-α、PGE2的变化。结果:蜂毒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IL-1β、TNF-α、PG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TNF-α、PG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蜂毒对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IL-1β、TNF-α、PGE2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注射液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肿胀指数 血清IL-1Β 血清TNF—α 血清PGE2
下载PDF
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9
作者 龚雁 王金胜 +1 位作者 缪晓青 方文富 《中国蜂业》 2013年第Z2期44-47,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不清,严重影响人民健康。迄今尚未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所以急需开发标本兼治、安全有效的药物。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都证明了蜂毒具有很强的抗关节炎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不清,严重影响人民健康。迄今尚未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所以急需开发标本兼治、安全有效的药物。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都证明了蜂毒具有很强的抗关节炎作用。但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蜂毒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蜂毒
下载PDF
蜂针对佐剂性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IL-15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陈莹 冼培凤 +1 位作者 冯淑兰 杨路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观察蜂针对佐剂性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蜂针治疗组、激素治疗组、病理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余3组采用Freund氏完全佐剂制造大鼠关节炎模型... 目的:观察蜂针对佐剂性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蜂针治疗组、激素治疗组、病理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余3组采用Freund氏完全佐剂制造大鼠关节炎模型。蜂针治疗组:取肾俞、足三里、命门、大椎穴,用镊子轻轻捏住蜜蜂的腰部,将其尾部对准穴位,让其自然蛰入穴位并留针10 min。均治疗21天,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5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激素治疗组、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激素治疗组、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激素治疗组比较,蜂针治疗组IL-15水平略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蜂针治疗RA可以有效降低IL-15水平,从而有效缓解RA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蜂针 IL-15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蜂毒肽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患侧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晶华 马静 +3 位作者 李军昌 王文 邵中军 王宗仁 《武警医学》 CAS 2011年第9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索蜂毒主要成分蜂毒肽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动物患关节的保护效果。方法以4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蜂毒组(Bv)、蜂毒肽组(Me)、盐水对照组(Mn)和假模型组(Nn)。前三组在足掌部向足尖注射完全福... 目的探索蜂毒主要成分蜂毒肽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动物患关节的保护效果。方法以4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蜂毒组(Bv)、蜂毒肽组(Me)、盐水对照组(Mn)和假模型组(Nn)。前三组在足掌部向足尖注射完全福氏佐剂诱导RA模型,Nn组相同位置注射生理盐水,之后于患侧足三里4组分别注射蜂毒、蜂毒肽、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治疗。定期测量关节厚度、缩足逃避反射时间。结果注射完全福氏佐剂4 d后患侧关节均出现关节肿胀,而Nn组无明显变化。观察至第12天时Me组、Bv组关节厚度明显低于Mn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显著(P<0.05),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实验结束。各组缩足逃避反射时间在实验开始时基本一致,但在造模后的第一次观察(第6天)就可以发现Me、Bv、Nn的缩足逃避反射时间都高于Mn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显著(P<0.05),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实验结束。结论通过蜂毒肽与全蜂毒对治疗RA效果的全面比较,证实蜂毒肽是蜂毒治疗RA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 蜂毒肽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蜂针治疗联合药物外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临床疗效、内循环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红娟 梁超 +1 位作者 温泽发 张英小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联合药物外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内循环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接诊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联合药物外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内循环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接诊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蜂针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微循环状态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度、关节疼痛度、晨僵时间、CRP、血沉、类风湿因子及血管阻力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峰值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2/42),恶心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蜂针联合药物外敷治疗较单独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疗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并改善微循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 药物外敷 类风湿性关节炎 微循环
下载PDF
蜂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辉 袁敏哲 姚卓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063-1064,共2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病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蜂针疗法是用活蜂蛰刺穴位或患处,以及注射蜂毒注射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奇特的疗效。
关键词 蜂针疗法 蜂毒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治疗
下载PDF
蜂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CD40-CD40L的调控作用
14
作者 陈莹 王升旭 杨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72-2475,共4页
目的观察蜂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CD40-CD40L的调控作用,探讨蜂针治疗RA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和蜂针组各10只,采用完全弗氏佐剂造模,观察各组痛阈变化、组织病理改变及滑膜组织CD40、CD40L的变化。结果与... 目的观察蜂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CD40-CD40L的调控作用,探讨蜂针治疗RA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和蜂针组各10只,采用完全弗氏佐剂造模,观察各组痛阈变化、组织病理改变及滑膜组织CD40、CD40L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蜂针组和模型组痛阈显著降低,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滑膜CD40、CD40L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3 d后蜂针组痛阈显著升高,组织病理改善,滑膜CD40、CD40L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蜂针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RA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蜂针抑制CD40、CD40L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CD40-CD40L调控 镇痛
下载PDF
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5
作者 刘芬芳 张继苹 +4 位作者 梁丽艳 杨乐 杨晓童 陈秀君 杨路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9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以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2日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文献特征及文献内容。结... 目的:分析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以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2日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文献特征及文献内容。结果:共检索出48篇有效文献,2000—2003年、2016—2019年发文量最多,其中31篇文献研究有基金资助;国内发文量最多的单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8篇)和南方医科大学(6篇),国外发文最多为韩国(10篇);蜂针治疗RA动物研究主要选用SD大鼠占41.67%(20/48),雄性占75.00%(36/48)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选用经脉频次最高的为足阳明胃经,占50.00%(24/48),足三里穴为使用频率最高腧穴占50.00%(24/48);活蜂针刺法使用蜂量≤3只蜂/次,疗程不超过21次;蜂毒治疗剂量不统一,最长疗程低于40次;客观评估指标为关节肿胀度,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介素家族成员研究最广泛。结论:蜂针治疗RA具有优势,具体剂量及疗程尚无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案,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蜂针 蜂毒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威 姜海 +1 位作者 杨芳 张翠芳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口服甲氨蝶呤片) 34例、B组(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 34例,分别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并评价DAS28、HA...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口服甲氨蝶呤片) 34例、B组(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 34例,分别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并评价DAS28、HAQ评分及血清CRP、ESR、RF差异。结果:经过系统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91. 2%,A组总有效率为76. 5%,B组明显优于A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DAS28、HA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5),且B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CRP、ESR、RF均显著下降(P <0. 05),且B组较A组更加明显(P <0. 05)。结论: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能够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自血回输 蜂针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蜂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颖芳 林芷君 +2 位作者 龚宇 秦媛怡 潘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49-3554,共6页
目的:研究蜂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蜂针组、甲氨蝶呤组和蜂针+甲氨蝶呤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作处理;其余各组大鼠建立... 目的:研究蜂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蜂针组、甲氨蝶呤组和蜂针+甲氨蝶呤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作处理;其余各组大鼠建立CIA模型后,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活蜂、甲氨蝶呤及蜂针联合甲氨蝶呤干预,共治疗4周。每周对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进行评分,治疗结束后HE染色观察踝、膝关节病理表现并进行病理损伤半定量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脾脏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TGF-β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关节炎指数降低,踝、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病理损伤缓解,蜂针组大鼠病理积分显著下降(P<0.05);各治疗组大鼠Th17细胞数量下降(P<0.05),蜂针组Treg细胞数量上升(P<0.05);各治疗组大鼠RORγt mRNA表达下降(P<0.05),Foxp3 mRNA表达上升(P<0.05);蜂针+甲氨蝶呤组大鼠IL-17浓度下降(P<0.05),各治疗组TGF-β浓度上升(P<0.05)。结论:蜂针能够改善CIA,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细胞的数量,影响RORγt、Foxp3 mRNA表达和IL-17、TGF-β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 类风湿关节炎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Th17细胞 TREG细胞
原文传递
蜂针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颖芳 林芷君 +2 位作者 龚宇 秦媛怡 潘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39-2544,共6页
目的:观察蜂针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及特异性转录因子的影响,探究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蜂针组、甲氨蝶呤组、依那西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 目的:观察蜂针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及特异性转录因子的影响,探究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蜂针组、甲氨蝶呤组、依那西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CIA模型,取足三里穴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穴位注射、活蜂直刺、甲氨蝶呤2.5mg/kg穴位注射、依那西普6mg/kg穴位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4周。记录大鼠关节炎指数;HE染色观察膝关节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4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脾脏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增强免疫后第7天开始关节炎指数显著上升(P<0.05),膝关节软骨、滑膜组织损伤明显;血清IFN-γ、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脾脏T-bet mRNA表达与T-bet/GATA-3比值显著升高(P<0.05)。蜂针治疗后大鼠血清IFN-γ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脾脏T-bet mRNA表达与T-bet/GATA-3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蜂针对CIA大鼠关节炎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IFN-γ、IL-10、IL-4、T-bet mRNA及T-bet/GATA-3比值,从而调控Th1/Th2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 类风湿关节炎 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TH1/TH2
原文传递
蜂针配合传统针灸及中药治疗痹证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明孝 李伟洁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2年第2期39-41,共3页
蜂针疗法是比较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对关节炎、背痛以及类风湿有独特的疗效。蜂针疗法与传统针灸有类似之处,是中国医学的一部分。介绍运用蜂针与传统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 针刺 中草药 关节炎 类风湿 蜂毒液类
原文传递
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世云 周鹏 秦烨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1-254,259,共5页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蜂针组60例和西药组60例。蜂针组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不同,每次蜂刺用量为5~15只,选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每位患者用活...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蜂针组60例和西药组60例。蜂针组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不同,每次蜂刺用量为5~15只,选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每位患者用活蜂蛰刺后留针15 min,蜂刺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塞莱昔布(西乐葆)0.2g,每日1次,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蜂针组(83.33%,50/60)与西药组(80.00%,4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握力、15m步行时间、视觉模拟量尺评分、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蜂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针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研究 安全性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