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et Nam 1969/1970: Pacification as a Path to No-where
1
作者 Gerald Wait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9年第9期385-393,共9页
Refugees, their mo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rvival and maintenance in combat scenarios are a constant problem in the search for peace in war zones. In the American conflict in Viet Nam, the tra... Refugees, their mo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rvival and maintenance in combat scenarios are a constant problem in the search for peace in war zones. In the American conflict in Viet Nam,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structure with its communal character created the perfect situation for semi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and the ensuing conflict. These same villages then became targets for search and destroy operations and later wholesale clearing operations in which entire populations were forced into resettlement. In Quang Nam Province, in Central coastal Viet Nam, over 50% of the population or 500,000 people were in refugee status by 1969. The concept of "pacification" in 1970 focused on putting people back on the land in their original village areas or a return to normalcy for some of the population. This case study, by a former civil affairs officer, details movement of a population in refugee status to a "return to village" project, as pacification and an attempt at creating a manageable strategic population area. It failed on both counts. The mistakes inherent in this project illustrate some of the more widespread problems which plagued the conduct of the conflict in Viet Nam. It also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concept of the military 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resettlement. The lack of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 and subjects involved by planners and project officers alike contributed to a village which neither replaced the original nor survived as an improved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TNAM VIETNAM war pacification Vietnamization refugees RESETTLEMENT
下载PDF
战时英军服务团与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合作探究
2
作者 胡德坤 彭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8,共9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服务团主动与活跃于中国香港的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开展情报合作。由于英国政府对国共冲突奉行中立政策,英军服务团便对东江纵队地位问题“避而不谈”,以维持同国共双方的合作。但在企图剿灭东江纵队的国民政府阻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服务团主动与活跃于中国香港的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开展情报合作。由于英国政府对国共冲突奉行中立政策,英军服务团便对东江纵队地位问题“避而不谈”,以维持同国共双方的合作。但在企图剿灭东江纵队的国民政府阻挠下,英方被迫中断与东江纵队的合作。后来的“军舰鸟事件”使得英方清楚认识到,其在华南的行动和情报工作必须依赖与东江纵队的合作。同时期美方与东江纵队的靠近也引起英方的重视,英军服务团敦促上级直接与国民政府进行交涉,要求恢复英军服务团与东江纵队的合作。英方高层一面与国民政府仅就程序性问题进行交涉,一面寄希望于与美方就东江纵队合作的所谓“红色问题”一起向国民政府摊牌。然而,美方绕过国民政府暗中与东江纵队合作使得英方的希望落空。战后英国政府承认东江纵队对英方的贡献,却由于政治因素并未公开给予应有评价。但从英国档案记载中可以获知,英方对东江纵队给予了高度肯定,从而彰显了东江纵队的国际贡献和国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英军服务团 东江纵队 情报合作
下载PDF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战略变迁、战略逻辑与战略影响
3
作者 杨亚非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2期1-26,共26页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趋势已成为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基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资源投入,意在维持...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趋势已成为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基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资源投入,意在维持和巩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单极霸权,其所形成的战略构架主要体现在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已常态化,军事威慑力显著增强;不断加大在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中的介入和影响,推进在经贸领域的战略渗透;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加快表现的战略焦虑和为防止“美国衰落”及为巩固其霸权地位,使得美国对华关系从确定“接触”和“建设性关系”演进到“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对华遏制的成分不断凸显,由此中国不断增大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驱动因素中最重要的变量。时至今日,强化联盟体系、实施战略围堵、注重规则制衡、聚焦高新科技竞争与封堵已成为美国对华遏制和防范的新动向。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通过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推进价值观外交成为美国构筑联合制华阵营的重要策略。同时,中美作为世界重要大国,面临人类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基于两国间共同的利益交汇点,在共存环境下双方也存在寻求合作而非对抗的趋向和空间。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发展的走向和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冷战后 亚太地区 中国
下载PDF
1921—1941年:日本为何开启太平洋战争
4
作者 宋泰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51-54,共4页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日本为何在实力远逊于美国的情况下主动发起战争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对1921年至1941年间的日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1921年,由于防御占优、攻防可区分度高、美日实力差距...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日本为何在实力远逊于美国的情况下主动发起战争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对1921年至1941年间的日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1921年,由于防御占优、攻防可区分度高、美日实力差距悬殊、美日都认为对方是安全国且日本是安全国,因此日美就《华盛顿条约》达成一致;在1936年,由于进攻优势增加、攻防可区分度降低、美日实力差距缩小、日本变为贪婪国且认为美国是贪婪国,因此日本废弃《华盛顿条约》;在1941年,由于进攻占优、攻防可区分度低、美日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美日都认为对方是贪婪国且日本是贪婪国,因此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美国 太平洋战争 攻防平衡
下载PDF
战争、政治与传染病防控:战时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土疟疾疫情的应对(1943—1944)
5
作者 徐友珍 曾泳心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太平洋战争时期,澳大利亚本土面临日军入侵和疟疾病流行的双重威胁。在联邦政府是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本土疟疾流行风险的问题上,囿于宪法权限和反对党的压力,柯廷政府一开始持谨慎态度。但在内外压力和战争、政治等因素多重权衡下,... 太平洋战争时期,澳大利亚本土面临日军入侵和疟疾病流行的双重威胁。在联邦政府是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本土疟疾流行风险的问题上,囿于宪法权限和反对党的压力,柯廷政府一开始持谨慎态度。但在内外压力和战争、政治等因素多重权衡下,柯廷政府最终致力于联邦与州的协同行动,以及军民联动,采取了诸如隔离病源、消除病媒、实施标准化诊疗、保障抗疟药品和物资供应、研发抗疟新药,以及制订实施针对疟疾病防控的国家安全条例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柯廷政府的应对使澳大利亚本土疟疾流行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由此开启的流行病防治理念和实践亦在战后一定程度上延续,从而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公共卫生事业,当然也有利于工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澳大利亚政治 疟疾病防控 公共卫生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妇女报道研究——以1941至1942年样本为例
6
作者 孙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文章旨在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样本为从1941至1942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中整理、抽取到的全部妇女报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别据出版时间和题材对这些报道的数量进... 文章旨在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样本为从1941至1942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中整理、抽取到的全部妇女报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别据出版时间和题材对这些报道的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就数据结果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选取典型的报道文本案例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以期较为系统地厘清1941至1942年期间在不同的战争阶段下,《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与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太平洋战争发展形势之间的关系、特点与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对马克思妇女观、苏俄妇女观、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妇女观等相关理论的沿变和中俄不同历史现实案例的比较分析,诠释这一时期该报报道所体现出来的妇女观及其特点、影响、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认为,在这期间,《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创办的代表性报纸,在反“扫荡”中坚持不懈地刊发妇女报道,体裁多样,题材聚焦于抗日反法西斯和妇女解放与发展,密切联系国内外时局变化,兼具地区、全国和国际视野,为当时以晋察冀边区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妇女群体高擎革命理想与希望的火炬,不仅为晋察冀边区推进妇女解放运动、动员妇女参与抗日生产和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边区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治理道路和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塑造了反压迫、反法西斯的中国妇女报道新立场。该报这一时期的妇女报道辩证地学习和借鉴了苏俄妇女观,始终与本国国情和所处地区的现实生活生产和抗战实际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妇女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实践,同时展现出当时以晋察冀边区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妇女积极进取、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其中对于开展妇女工作和社会治理的相关理念,如何保护妇女权益、肯定妇女价值、塑造女性社会角色多重性以及以社会合作积极谋求家庭与时代共同难题的更佳解决方案等,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妇女工作以及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晋察冀 妇女 抗日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错位的“海国”记忆:论日本当代海战文学
7
作者 莫嘉茵 邱雅芬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14,22,共8页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海洋国家”意识,日本学界已做过一些探讨并有所共识,认为日本文学中的“海洋国家”意识较为薄弱、滞后,但在日本当代海战文学的评价方面存在分歧。日本研究者对其或闭口不谈,或予以高度评价。究其缘由,相关作品虽然...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海洋国家”意识,日本学界已做过一些探讨并有所共识,认为日本文学中的“海洋国家”意识较为薄弱、滞后,但在日本当代海战文学的评价方面存在分歧。日本研究者对其或闭口不谈,或予以高度评价。究其缘由,相关作品虽然凸显了日本人在绝境中的强韧意志,记叙了日本人的海洋体验,但亦对日本的“战败记忆”进行了诸多改写,遮蔽了历史真实,如偏重太平洋战争题材,以营造日本与欧美国家抗衡的封闭视野;采用日本海军官兵视角,塑造以日本海军为代表的“理性爱国者”形象,以抵消对亚洲邻国的战争责任等。如此叙事方式与诸多亚洲国家的历史记忆存有深刻的裂痕,折射出当代日本“海国”意识的畸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海洋国家 海战文学 太平洋战争 记忆建构
下载PDF
战争、难民与国家:太平洋战争期间福建归侨侨眷救济工作探析
8
作者 上官小红 《福建史志》 2023年第5期8-17,71,共11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大批移民携眷归国。然受战争破坏、侨汇断绝与劳动力缺乏等影响,归侨侨眷生活陷入绝境。论文以福建省为中心,考察战时国家如何应对数以百万计的归侨侨眷的生存困境,以及侨乡社会与移民群体的因应。这场救济充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大批移民携眷归国。然受战争破坏、侨汇断绝与劳动力缺乏等影响,归侨侨眷生活陷入绝境。论文以福建省为中心,考察战时国家如何应对数以百万计的归侨侨眷的生存困境,以及侨乡社会与移民群体的因应。这场救济充满着各方博弈,部分效果被基层行政、利益各方及战时客观环境所消解,既展现国家加强政权建设的努力,也暴露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控制之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社会救济 东南亚 侨乡
下载PDF
抗战期间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
9
作者 卢宣玮 《港澳研究》 2023年第4期69-83,95,共16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国民政府借此机会试图解决香港问题。出于不与英国交恶的考量,国民政府并未要收回整个中国香港,仅在中英新约谈判中向英国提出收回新界。在两国交涉的过程中,国民政府虽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国民政府借此机会试图解决香港问题。出于不与英国交恶的考量,国民政府并未要收回整个中国香港,仅在中英新约谈判中向英国提出收回新界。在两国交涉的过程中,国民政府虽然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但英国直接拒绝将这一问题列入议题。而在新约签订后,国民政府虽没有放弃努力,但始终缺乏坚持到底收回新界的决心和手段,又受制于国际局势的压制,面对美国支持英国重占中国香港的局面,最终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放弃了收回中国香港的要求。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交涉的全过程,体现出国民政府难以跳出民国外交“始争终让”的规律,说明其难以超越民国外交的半殖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中英关系 香港问题 国民政府
下载PDF
惨痛记忆与亚太视野:论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
10
作者 陈冉涌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15-24,共10页
对东亚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考是贯穿陈映真(1937-2016)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表现之一便是他对于台籍日本兵的关注。台籍日本兵不仅集中体现了台湾地区战前战后历史的种种复杂性,对这一群体的评价起落,也集中展示了战后亚太地区多边政治势... 对东亚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考是贯穿陈映真(1937-2016)创作生涯的核心主题,表现之一便是他对于台籍日本兵的关注。台籍日本兵不仅集中体现了台湾地区战前战后历史的种种复杂性,对这一群体的评价起落,也集中展示了战后亚太地区多边政治势力的运作与角力。基于此,本文将对陈映真的台籍日本兵书写做历时性分析,指出陈映真的历史思考中所包含的左翼亚太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籍日本兵 太平洋战争 殖民地伤痕
下载PDF
抗战时期美国《太平洋事务》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11
作者 陈奕涛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7-35,共9页
抗日战争时期,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太平洋事务》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关注与报道。局部抗战时期,该期刊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呈现由负面形象到中性形象的转变。1931—1934年,该刊将中国共产党污名化为“红色威胁”。1935—1937年,该刊开... 抗日战争时期,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太平洋事务》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关注与报道。局部抗战时期,该期刊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呈现由负面形象到中性形象的转变。1931—1934年,该刊将中国共产党污名化为“红色威胁”。1935—1937年,该刊开始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学理性探讨,将其描述为“红色力量”。全面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该期刊中表征为“璀璨的红星”形象。富有智慧的人民领导者、捍卫民众利益的新型人民军队以及堪称“民主范例”的边区政府成为这一正面形象的内涵所在。该刊视域下中共形象发生正向变化的动因在于,作者群体的实地了解、太平洋国际学会立场的转变以及中国共产党积极有力的对外宣传。这一变化及其最终所凸显的“璀璨红星”形象不仅推动了美国社会公众和政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入了解,更从“他者”视角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新时期,有关《太平洋事务》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探讨,对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构建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太平洋事务》 中国共产党形象 美国
下载PDF
The Hong Kong Questio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2
作者 陶文钊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年第2期109-119,192,共12页
关键词 The Hong Kong Questio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原文传递
日本与中美战略竞争——贸易战、科技战及印太战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归泳涛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8,155,共17页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绕安全优先还是经济优先的问题存在争论。日本特别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在印太战略上,日本表面上与美国保持协调,实际上却试图与美国的政策划清界限,不愿意过分突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是希望日本的"印太构想"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谐共处。日本与美国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零和"竞争。尽管日本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但日本既不可能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脱钩",也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因而采取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对华政策。日本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常态,如果中美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日关系 日本外交 贸易战 科技战 印太战略
下载PDF
台湾“高砂义勇队”考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荣庆 刘相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3期60-66,共7页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原住民一直是日本殖民主义者严酷镇压和杀戮的对象,在被杀戮与反抗的过程中,“蕃人”(原住民)被改造为“高砂族”。由于太平洋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多次征召原住民组成“高砂义勇队”奔赴南洋各个战场,充...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原住民一直是日本殖民主义者严酷镇压和杀戮的对象,在被杀戮与反抗的过程中,“蕃人”(原住民)被改造为“高砂族”。由于太平洋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多次征召原住民组成“高砂义勇队”奔赴南洋各个战场,充当战争的“炮灰”。随着日本的战败,台湾回归中国,这些原住民组成的“高砂义勇队”也便成了历史难以体认的存在,因为他们从被屠戮者转变为受人驱使的杀戮者,这成为了历史的吊诡。历史学者有责任拨开迷障,揭示历史的真相并给予正确的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原住民 日本殖民主义者 太平洋战争 高砂义勇队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事前后国民政府救济难侨的活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贺金林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34-40,共7页
太平洋战事爆发前后,大批旅居南洋一带的侨胞为躲避战乱纷纷撤退归国。国民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归国难侨给予了积极的救济。在整个救济归国难侨的过程中,粤、闽、滇、桂等省在中央的指导与支持下,对于归国难侨、侨生以及国内... 太平洋战事爆发前后,大批旅居南洋一带的侨胞为躲避战乱纷纷撤退归国。国民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归国难侨给予了积极的救济。在整个救济归国难侨的过程中,粤、闽、滇、桂等省在中央的指导与支持下,对于归国难侨、侨生以及国内的侨眷采取了积极的救济措施。太平洋战事爆发前后各地救济归国难侨的活动反映了政府在处理紧急事件方面开始有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是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团结互助精神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事 国民政府 救济难侨
下载PDF
日本右翼势力的“解放战争史观”辨正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立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9,共6页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而是怀揣趁乱取利甚至肢解中国之不可告人的目的介入中国事务的。当年日本侵略者炮制的“大东亚战争”一词,丝毫掩盖不了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纷纷独立也并非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历史功绩,而是东南亚人民长期坚持不懈反抗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右翼势力围绕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兜售的“解放战争史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右翼势力 日俄战争 太平洋战争 “解放战争史观”
下载PDF
日本右翼势力的“自卫战争史观”辨正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立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尽管日本右翼势力围绕卢沟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抛出的"自卫战争史观"———卢沟桥事变"中共责任说"、"国民党责任说"、"共产国际和苏联责任说",以及太平洋战争"ABCD包围圈逼迫说"、&q... 尽管日本右翼势力围绕卢沟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抛出的"自卫战争史观"———卢沟桥事变"中共责任说"、"国民党责任说"、"共产国际和苏联责任说",以及太平洋战争"ABCD包围圈逼迫说"、"美国阴谋说"、"日美矛盾激化说"等等,均无确凿文字材料可资证明。尽管历史对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还是"被逼无奈"的"自卫战争"也早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但我们仍须对其不时否认侵略历史的种种谬论据实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翼势力 卢沟桥事变 太平洋战争 “自卫战争史观”
下载PDF
历史语境中的“重返亚太”——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学功 刘长新 《学术前沿》 2013年第9期88-95,共8页
美国的亚太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亚太政策有几次重要的调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五六十年代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的干涉时期,主要特征表现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七十... 美国的亚太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亚太政策有几次重要的调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五六十年代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的干涉时期,主要特征表现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七十年代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的战略收缩时期,美国减少了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存在;八十年代里根政府的重返亚太时期,美国从战略收缩转为战略扩张,更为积极地插手亚太事务,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军事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遏制 美国亚太政策
下载PDF
清理与统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日资银行功能的转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佩玉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36-42,共7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应,上海外资银行体系中,英、美、荷、比等国银行尽数被清理攫夺,法、意等国银行则难有作为,只有日资银行一枝独秀。作为日本军事和政治侵略的急先锋,以横滨正金银行为代表的日资银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应,上海外资银行体系中,英、美、荷、比等国银行尽数被清理攫夺,法、意等国银行则难有作为,只有日资银行一枝独秀。作为日本军事和政治侵略的急先锋,以横滨正金银行为代表的日资银行功能发生转向,其主要采取垄断强制的方式控制金融市场,为日军在华中地区物资劫掠提供资金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上海 日资银行 清理 统制
下载PDF
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赛群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猖狂攻势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为了阻止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制裁。但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制裁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经济制裁 美国 日本 外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