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us and behavior of the 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in the Altun Mountain Reserve,Xinjiang
1
作者 张同 马鸣 +2 位作者 丁鹏 徐峰 Paul J.BUZZARD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3期199-205,共7页
The 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is an endemic speci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with its population in Xinjiang largely found in the Kunlun and Altun mountain regions.A survey of the distribution,popula... The 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is an endemic speci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with its population in Xinjiang largely found in the Kunlun and Altun mountain regions.A survey of the distribution,population dynamics,flock size and behavior was conducted in Altu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2011.We investigated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its population in this area with a sample spot survey and by direct counting.We found Black-necked Cranes on the wetlands of Wuzunxiaoer,Yusup Aleksei,Yaziquan,Qimantag,Tula Ranch and elsewhere,where we recorded 126 individual birds of the species in Yixiekepati (37° 15′-37°23′N,90°11′-90°20′E,elevation 3903 m),the largest population we have observed in this area.In the reserve,the population consists of about 180-200 birds.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cords,we conclude that more than 260 Black-necked Cranes live in Xinjiang.Cranes gathered conspicuously in the middle of October where the highest number of birds appeared on 29 October.All of the cranes had migrated out of this area by 6 November.Time budgets and diurnal behavior rhythms of Blacknecked Cranes were observed in the Yixiekepati wetland at daylight (from 06:00 to 18:00).Foraging was the most prevalent type of behavior during the autumn period,accounting for 58.9% of the diurnal time budget,followed by preening (13.2%),vigilance (9.5%),walking (8.2%),flying (3.5%),resting (3.4%),chirping (2.7%) and other types of behavior (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size behavior rhythm XINJIANG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行为特征
3
作者 李文静 牛金帅 +2 位作者 杨英 陈晓东 杨贵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3,共10页
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生态网络监控系统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在巢期间的日间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尾海雕主要在保护区内的湖泊和鱼塘活动,越冬种群数... 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生态网络监控系统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在巢期间的日间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尾海雕主要在保护区内的湖泊和鱼塘活动,越冬种群数量约为10只。在巢日间行为可划分为6类20种,各行为在越冬不同时期和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分配存在差异,警戒是最主要的行为,并在越冬后期的时间最长;成体间的警戒、理巢等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白尾海雕的警戒、保养、休息等行为日间变化存在节律性,警戒行为在08∶00—09∶00均较为活跃,保养行为在10∶00—13∶00较活跃。相关性结果表明,警戒行为与湿度呈负相关,但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风速也显著影响在巢的休息和觅食行为。这表明白尾海雕越冬期的日间在巢行为以警戒和保养为主,其特征和节律性与环境和个体本身有关。本研究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海雕 越冬期 行为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下载PDF
越冬期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行为模式比较
4
作者 肖超 宋曦濂 +4 位作者 邓文攸 孙雪莹 吕泓学 吴庆明 马兆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6,共9页
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河南民权湿地公园越冬期不同水位下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的日间行为活动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7类行为时间分配之间存在差异。位于浅... 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河南民权湿地公园越冬期不同水位下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的日间行为活动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7类行为时间分配之间存在差异。位于浅水位的青头潜鸭主要以静息和觅食行为为主,中水位区域主要以静息、运动和觅食行为为主,深水位区域则以运动、飞行和觅食行为为主。觅食与静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整体上随水位梯度的升高而减少,运动、飞行和社会行为的时间分配随水位的升高而增加,浅水位的修整行为时间分配极显著低于深水位和中水位,但深水位与中水位间的时间分配不具有显著差异性。(2)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各行为节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觅食行为方面,深、中水位区域呈高度相似,整体走势呈波浪状,浅水位区域的上午至下午与前二者重合,但早晨和傍晚与之相反。深水位区域的静息行为呈增多趋势,整体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浅水位区域的波动幅度大于深中水位,自13:00—14:00后明显增多。深、中水位修整行为的谷值与峰值分布相反,浅水位整体呈“S”形,三者均在15:00—17:00呈下降趋势。运动行为方面,以中水位为过渡,深水位、浅水位的峰值、谷值交错。整体而言,深水位的运动、修整行为波动幅度大于中水位和浅水位;3种水位下觅食的峰期、谷期与运动的峰期、谷期均大致重合,且浅水位的觅食谷期与其静息峰期重叠。相较于深水位,浅水位更有利于青头潜鸭越冬生存。基于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对青头潜鸭越冬区域进行水位管理,增加浅水区域的面积并减少这一区域的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节律 行为时间分配 水位环境 越冬青头潜鸭 民权湿地公园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成虫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
5
作者 施乾芮 董义霞 +4 位作者 聂珍 谷兴凤 刘振东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进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测报和防控,深入研究其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方法】针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采用视频记录和二维轨迹分析其运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进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测报和防控,深入研究其运动、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方法】针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采用视频记录和二维轨迹分析其运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吸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2022年8-9月在四川省西昌市番茄大棚开展番茄潜叶蛾田间诱捕试验,根据诱捕结果分析番茄潜叶蛾成虫性信息素滴度与日龄和昼夜节律的关系,室内养虫笼内观察交配行为,并抽样解剖观察分析番茄潜叶蛾雄成虫的生殖系统发育与日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下,雌雄成虫的运动发生在暗期第5小时开始至光期第2小时结束,但进入暗期第5-7小时为高峰期,其运动时间和距离在雌雄及所测日龄(1-7日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在1-11日龄成虫中都能检测到,日龄之间性信息素滴度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性信息素在整个24 h内都可检测到,且不同时段之间信息素滴度差异不显著。交配没有显著影响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田间雄成虫被诱捕到的时间段在暗期第7小时至光期第2小时。番茄潜叶蛾成虫羽化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率在3日龄为最高,之后则下降,交配持续时间在日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交配的高峰期则发生在暗期第7和10小时,进入光期之后则无新增的交配。雄成虫精巢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依据性诱雄成虫的体积大小推算其日龄在3-7日龄。【结论】番茄潜叶蛾成虫的求偶和交配时间发生在暗期的末段,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在不同日龄和昼夜节律保持持续的高水平,交配也不影响性信息素滴度。性诱雄成虫的年龄偏大,其精巢体积与7日龄的一致,多数可能已经交配。研究结果为不仅深入了解了番茄潜叶蛾成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而且为开发基于性信息素的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运动 求偶行为 交配 日龄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化梅花鹿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
6
作者 芦光 王贝爻 +3 位作者 曹林 薛攀 时集体 王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0-84,88,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共记录到11种集群模式,单只雌体占总数的36.63%,单只雄性占总数的37.41%;多雌集群的比例达到9.07%;幼体单只占比4.92%。在携有幼体的情况中,以单只或多只雌体携幼为主,拍摄到371张独立有效照片,其余2种情况仅拍摄到69张照片。雌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夏季,而雄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冬季。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06:00—08:00和16:00—18:00。冬季的梅花鹿日活动时间段为08:00—16:00,活动峰值在11:00—13:00。春-夏季的重叠系数最大(Δ=0.9350,P<0.01),其次是春-秋季(Δ=0.9134,P<0.01)、冬-春季(Δ=0.8785,P<0.01)和夏-秋季(Δ=0.8760,P<0.01),重叠系数最小的季节是夏-冬季(Δ=0.8214,P<0.01)。该研究基于无人为干扰的野外圈养条件下的调查记录,研究了野化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为梅花鹿下一步野外放归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集群行为
下载PDF
温度改变果蝇取食节律的相位
7
作者 高蕊华 沈颖达 刘志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06-313,共8页
生物钟驱动取食行为的内在节律,取食节律的紊乱会造成代谢相关疾病。取食行为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动物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调整其内在的取食节律还不清楚。本文中探究了环境温度是如何和生物钟协同影响取食行为的节... 生物钟驱动取食行为的内在节律,取食节律的紊乱会造成代谢相关疾病。取食行为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动物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调整其内在的取食节律还不清楚。本文中探究了环境温度是如何和生物钟协同影响取食行为的节律。实验利用亮蓝染料不被肠道吸收的特性,通过测量排泄物中亮蓝的含量来计算黑腹果蝇在不同时间段的取食量。我们发现,当温度从25℃升高到29℃时,果蝇依然维持取食的昼夜节律,但其取食高峰由白天偏移到晚上。生物钟基因突变破坏这一现象。这些结果表明温度改变了生物钟所驱动的取食节律的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行为 昼夜节律 温度 生物钟 果蝇
下载PDF
以果蝇为模型探究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
8
作者 孙萍璐 刘志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14-319,共6页
温度是决定生物体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动物需要及时且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时间系统,能够使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与地球的昼夜周期保持同步。然而,目前对于动物如何根据环境温... 温度是决定生物体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动物需要及时且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时间系统,能够使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与地球的昼夜周期保持同步。然而,目前对于动物如何根据环境温度的即时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昼夜节律行为还不太清楚。本工作以黑腹果蝇为模型,研究了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我们发现果蝇的运动活性在早晨和傍晚对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反应:早晨温度升高会增加果蝇的运动活性,而傍晚温度升高则会降低果蝇的运动活性。这些结果说明果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具有昼夜节律性。我们进一步证明,突变生物钟基因或抑制节律神经元的活性会消除这种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性,表明生物钟在调控果蝇早晚温度感知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颖的行为学模型,为深入揭示生物钟对温度感知机制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感知 生物钟 运动行为 昼夜节律 果蝇
下载PDF
人工养殖条件下香螺摄食行为研究
9
作者 贺加贝 赵晓伟 +2 位作者 汲生磊 王涵 赵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9,共7页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长牡蛎、卤虫、鳀鱼及海湾扇贝为饵料,研究了香螺的摄食行为。结果发现,香螺摄食方式为伸出口吻利用齿舌刮取食物,趋向食物时具有方向性;进食时无法锁定食物,且需要暗光环境。实验观察香螺对4种饵料生物均有摄食,...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长牡蛎、卤虫、鳀鱼及海湾扇贝为饵料,研究了香螺的摄食行为。结果发现,香螺摄食方式为伸出口吻利用齿舌刮取食物,趋向食物时具有方向性;进食时无法锁定食物,且需要暗光环境。实验观察香螺对4种饵料生物均有摄食,但对长牡蛎的摄食指数达到不摄食水平;对鳀鱼的摄食指数最高,达到0.290±0.040,但与卤虫摄食指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两种贝类的摄食指数明显偏低,对4种饵料生物摄食喜好程度总体为鳀鱼>卤虫>海湾扇贝>长牡蛎。香螺属于明显的夜间摄食型节律,白天即使仍存在饵料生物也极少摄食,夜间特定摄食指数达到0.672±0.011,与晨昏摄食指数差异显著(P<0.05),与日间摄食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Boostrap法抽样1000次检验,各组中位数均在其95%置信区间范围内,本次实验数据具代表性。研究表明,香螺是一种摄食范围广、摄食昼夜节律明显的腹足类动物。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应当为其提供遮蔽物及弱光环境,以鱼类及甲壳动物为主要饵料组成部分,饵料聚集成堆于黄昏投喂,以提高其饵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螺 摄食行为 摄食偏好 摄食节律
下载PDF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individual self-feeding behavior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被引量:1
10
作者 SHI Ce GAO Xiaolong +1 位作者 LIU Ying WANG Chunli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44-349,共6页
Self-feeding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aquaculture farms, but for salmonids the individual feeding behavior has seldom been continuously observed. In this article, the individual self-feeding behavior of 10 rainbo... Self-feeding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aquaculture farms, but for salmonids the individual feeding behavior has seldom been continuously observed. In this article, the individual self-feeding behavior of 10 rainbow trout was continuously monitored with a PIT tag record for 50 days with three replicates. The?sh fe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eeding behavior, i.e. high triggering ?sh(trigger behavior more than 25% of the group, HT), low triggering ?sh(1%–25%, LT) and zero triggering ?sh(less than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 group of 10 individual 1–2 HT ?sh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self-feeding behavior(78.19%–89.14%), which wa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consume. The trigger frequency of the?sh was sign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itial body weight( P <0.01), however, no signi?cant dif ference in growth rate among the HT, LT, and ZT ?sh was observed( P >0.05). Cosin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wo HT ?sh in the same group had similar acrophase. Though some of the HT ?sh could be active for 50 d, there were also HT ?sh decreased triggering behavior around 40 d and the high trigger status was then replaced by other ?sh, which was ?rst discovered in salimonds. Interestingly, the growth of the group was not af fected by the alternation triggering ?sh.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in the self-feeding system the HT ?sh didn't gain much advantage by their frequent self-feeding behavior, and high trigger status of the HT ?sh is not only an individual character but also driven by the demand of the group. In the self-feeding system, the critical individual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FEEDING system INDIVIDUAL FEEDING behavior GROWTH FEEDING rhythm
下载PDF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Pairing Modes of 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Alates
11
作者 Ji Shilin Ji Baozhong +7 位作者 Liu Shuwen Cao Dandan Liu Jiajia Yang Jinjin Zhang Xinwei Zhao Zhengping Wang Liping Ehsan SOLEYMANINEJADIAN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4年第6期1-7,24,共8页
[ Objectives ] To study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airing modes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incipient colonies'of Odontote- rmes fomosanus (Shiraki). [ Methods ] We observed the repr... [ Objectives ] To study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airing modes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incipient colonies'of Odontote- rmes fomosanus (Shiraki). [ Methods ] We observed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of male alates, female Mates and mated alates respectively. Male and female Mates had 9 pairing modes and founded 170 incipient coloni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pairing mode on incipient colonies' developmental status was ana- lyzed. [ Results ] Two peaking hours of mating activity within the daily circadian rhythm of Mate activity appeared from 09:00 to 10:00, and from 21:00 to 22:00, respectively. Courtship behavior before mating consisted of touching with antennae, connecting into a ring (head-to-end), and licking.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 calling, pairing, tandem, mating and oviposition) of nestmate pairs was different to that of non-nestmate pairs. The pairing time of non-nestmate pairs was signifi- candy longer than that of alates paired with siblings (P 〈 0.05 ). The non-swarming alates could mate with swarming or non-swarming Mates and lay fertile eggs which hatched successfully. However, the survival rate of colonies founded by non-swarming alates was very low. The death rate of incipient colonies was in the range of 0.61% -0. 99% after three months, while the death rate of the colonies founded by swarming alates was in the range of 0.22% -0.58%. Females that had been experimentally prevented from mating could lay eggs, but the eggs did not hatch. [ Conclusion] There are two distinct hourly peaks of mating activity within each 24 hour period. Incipient colonies founded by outbreeding have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ntotermesfomosanus (Shiraki) Reproductive behavior 24-hour circadian rhythm Pairing modes Nest founded indoor
下载PDF
笼养灰冠鹤越冬期行为模式研究
12
作者 朱井丽 邓文攸 +4 位作者 李晓敏 徐卓 房淑敏 吕泓学 吴庆明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2期40-43,共4页
2014与2015年的1~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期室内笼养的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行为进行了观察,对灰冠鹤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灰冠鹤在冬季室内行为以护理(34.78%)、采食(23.2... 2014与2015年的1~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期室内笼养的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行为进行了观察,对灰冠鹤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灰冠鹤在冬季室内行为以护理(34.78%)、采食(23.21%)、站立(20.88%)为主,其次是静栖(10.54%)、游走(7.69%)、瞭望(2.41%),警戒(0.26%)、舞蹈(0.17%)、鸣叫(0.06%)的时间分配最少;在行为活动节律上,护理(2个峰值)、采食(1个峰值)、站立(2个峰值)、静栖(1个峰值)、游走(2个峰值)均呈现一定的节律性。由于室内饲养环境空间有限且封闭、干扰较少,灰冠鹤的能耗减少导致采食不再是优势行为,运动和瞭望、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都较低。可为探讨灰冠鹤在寒冷地区的饲养经验并为管理提供行为方面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时间分配 行为活动节律 笼养灰冠鹤 越冬期 哈尔滨动物园
下载PDF
工频电磁环境对果蝇发育和节律行为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邹鑫平 王晓丽 +2 位作者 端正花 张紫燕 孙永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49-6155,共7页
比较了PF-EMF暴露下W1118野生型和Rye突变型果蝇发育、睡眠和运动节律行为的差异.连续暴露处理3d后去除亲本果蝇,记录子代发育过程并监测运动和睡眠节律行为.结果表明,PF-EMF暴露后W1118型成蛹量、成蝇量分别显著提高56.2%和57.5%,Rye... 比较了PF-EMF暴露下W1118野生型和Rye突变型果蝇发育、睡眠和运动节律行为的差异.连续暴露处理3d后去除亲本果蝇,记录子代发育过程并监测运动和睡眠节律行为.结果表明,PF-EMF暴露后W1118型成蛹量、成蝇量分别显著提高56.2%和57.5%,Rye型果蝇成蛹量无显著差异,成蝇量显著增加85.2%,子代雌雄比例未显著变化.从行为数据看,两株系果蝇暴露后运动和睡眠节律相位未见显著差异,W1118型表现为24h平均运动次数增加37.3%,24h睡眠片段次数减少10.6%,Rye型24h平均运动次数显著增加50.0%,24h睡眠片段次数减少51.5%,总睡眠时长显著降低45.7%.和W1118型相比,Rye型果蝇发育、运动、睡眠情况改变更显著,提示Rye型果蝇电磁暴露更为敏感.总之PF-EMF环境对昆虫发育和节律行为均可带来影响,造成后代数量上升、显著活跃果蝇运动行为并引起睡眠障碍.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电磁暴露对昆虫类生物的影响,合理评估PF-EMF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电磁场 黑腹果蝇 节律行为 发育
下载PDF
环境温湿度调节对圈养喜马拉雅小熊猫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郑应婕 叶彬 +3 位作者 陶照生 杨忠兴 朱岩 江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2-530,共9页
为探讨高压微雾系统调节环境温湿度对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行为的影响,2020年8—9月,在杭州动物园用电子温湿度计记录并对比微雾系统开启(试验期)和未开启(对照期)的喜马拉雅小熊猫外场环境温湿度,同时用瞬时扫描法研究对比... 为探讨高压微雾系统调节环境温湿度对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行为的影响,2020年8—9月,在杭州动物园用电子温湿度计记录并对比微雾系统开启(试验期)和未开启(对照期)的喜马拉雅小熊猫外场环境温湿度,同时用瞬时扫描法研究对比试验期和对照期喜马拉雅小熊猫的行为分配和区域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期环境温度在09:00显著低于对照期(p<0.05),在09:30—11:00、14:00—15:00极显著低于对照期(p<0.01);试验期环境湿度在09:30—10:00、14:00—14:30显著高于对照期(p<0.05),在10:30—11:00、15:00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试验期喜马拉雅小熊猫警戒、活跃行为显著低于对照期(p<0.05),不活跃行为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活跃行为中,试验期快速移动行为显著高于对照期(p<0.05),慢速移动行为极显著低于对照期(p<0.01);不活跃行为中,试验期睡眠及静息行为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在垂直空间选择中,试验期喜马拉雅小熊猫对中层区域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对下层区域利用率极显著低于对照期(p<0.01);在平面区域的选择中,试验期喜马拉雅小熊猫对中排区域的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对照期(p<0.01),对后排区域的利用率显著低于对照期(p<0.05)。开启微雾系统可显著降低环境温度,提高环境湿度,为喜马拉雅小熊猫提供更为凉爽湿润的外部环境,使其表现出更好的休息行为及追逐玩耍、奔跑等快速移动行为,减少了慢速移动行为和警戒行为,表现出更为放松的状态;使喜马拉雅小熊猫在中层及中排区域出现的概率显著增加,可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小熊猫 微雾系统 温湿度 行为节律 区域利用率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的有蹄类物种组成及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钰瑾 何兴成 +4 位作者 白俊 冉江洪 付强 王磊 樊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595,共10页
2016—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安放的135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记录到水鹿Rusa unicolor、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林麝Moschus... 2016—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安放的135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记录到水鹿Rusa unicolor、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羊Pseudois nayaur、小麂Muntiacus reevesi共9种,独立探测次数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水鹿,出现位点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毛冠鹿;除小麂外的8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除中华鬣羚和林麝外,其余物种均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水鹿、毛冠鹿、扭角羚和中华斑羚有2次日活动高峰;野猪和岩羊有1个日活动高峰;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有差异,中华鬣羚和林麝的季节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区域内有蹄类动物的保护策略制定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行为生态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种群动态及进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符明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体133条,记录到蟒进食野生动物63件。研究表明:蟒种群数量因区内猎物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59条(44.36%)蟒位于鹅炸河管理站,25条(18.80%)位于公建坡管理站,48条(36.09%)位于罗鼓山管理站,1条(0.75%)位于英梅管理站。蟒捕食的野生动物包括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坡鹿、野猪(Sus scrofa)、海南兔(Lepus hainanu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食频率分别为4.76%、90.47%、1.59%、1.59%和1.59%,其中坡鹿幼崽(84.12%)为蟒最主要的捕食对象。07:00—13:00和19:00—次日01:00是蟒进食高峰期(68.26%),01:00—07:00和13:00—19:00进食明显减少(31.74%)。蟒进食行为发生的主要生境为低平地热带草原(49.21%),其后依次为灌丛草地(25.40%)、有刺灌丛(15.87%)和人工草地(9.52%)。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蟒种群现状及进食特征,探讨蟒对坡鹿种群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捕食行为 活动节律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圈养雪豹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观察
17
作者 王亚萍 马万浩 孙武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1-5,55,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圈养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的差别,为圈养雪豹的饲养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实验采用瞬时扫描法对西宁野生动物园3只不同年龄的雪豹进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老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1.48... 为了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圈养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的差别,为圈养雪豹的饲养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实验采用瞬时扫描法对西宁野生动物园3只不同年龄的雪豹进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老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1.48%、警觉行为20.56%、休息行为20.56%、蹭头行为12.04%、进食行为9.82%、理毛行为3.52%、喷尿行为2.04%;壮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8.33%、警觉行为21.48%、蹭头行为15.74%、进食行为9.07%、喷尿行为9.07%、休息行为4.81%、理毛行为1.48%;青年雪豹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情况为:运动行为32.96%、警觉行为32.22%、休息行为24.82%、进食行为3.89%、蹭头行为3.15%、理毛行为2.22%、喷尿行为0.74%。不同年龄阶段雪豹的昼间行为节律性较强,早晨和傍晚运动行为出现频次较高,壮年雪豹的昼间休息行为显著低于老年和青年雪豹(P<0.05),喷尿行为显著高于老年和青年雪豹(P<0.05)。不同年龄阶段雪豹的采食行为在17∶00~18∶00达到峰值。说明壮年雪豹的领地意识较强,雪豹的梳理行为占比与年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行为时间分配 行为时间节律 休息行为 运动行为
下载PDF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越冬白鹤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被引量:28
18
作者 邵明勤 龚浩林 +3 位作者 戴年华 植毅进 徐宁 卢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206-5212,共7页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是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与自然生境相比,藕塘生境中白鹤主要采取多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来节省能量支出。成鹤的觅食行为(35.29%)显著低于幼鹤(62.42%)(F_(1,12)=45.977,P<0.01),警戒行为(28.66%)则显著高于幼鹤(10.26%)(F_(1,12)=38.975,P<0.01)。家庭群成鹤觅食行为(43.96%)极显著高于非家庭群成鹤(27.04%)(F_(1,12)=60.169,P<0.01)。家庭群成鹤需要喂食幼鹤,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弥补能量的消耗。行为节律上,白鹤各时段觅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11:00—11:59出现明显高峰,占总行为的48.64%。警戒行为无明显的低谷和高峰。成鹤在各时段的觅食行为比例均明显低于幼鹤,成鹤和幼鹤的觅食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即觅食比例的升高和降低比较同步。成鹤在各时段的警戒行为和修整行为比例均明显高于幼鹤,成幼鹤的休息行为比例在各时段差别不大,均在14:00—14:59有个明显的高峰。家庭群成鹤的觅食行为比例几乎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非家庭群,家庭群成鹤的修整行为和休息行为在大部分时段均低于非家庭群成鹤。因此家庭群成鹤采取多取食,少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同时保证对后代的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藕塘生境 白鹤 鄱阳湖 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下载PDF
圈养马来熊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兰存子 刘振生 +3 位作者 王爱善 郑建清 刘群秀 夏菊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89-4698,共10页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相关行为归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运动行为在春夏季较低,夏季最低(13.96%),而秋冬季的运动行为较高,且秋季达到最高(43.39%),社群行为春夏季较高而秋冬季较低;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春季出现的频率最高(7.56%),夏季频率最低(0.69%);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季节性差异不显著。春夏季的运动行为(P=0.002)和刻板行为(P=0.001)差异显著,都表现出春季高于夏季的特点;秋冬季间各行为无明显差异。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休息的行为曲线呈"W"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主要休息时间,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8:54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6:00游客多的时段。19:00之后马来熊活动量逐渐减少,直至进入睡眠。对春季和夏季昼间行为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年龄因素对休息、运动、社群、乞食和刻板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别因素对社群行为的影响比较明显。对秋冬季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节律进行分析:马来熊在运动场的活动比率高于室内,休息和刻板行为多发生在室内,运动行为集中在运动场,室内的休息行为曲线呈"W"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圈养 行为谱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栗山天牛成虫的活动节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唐艳龙 姜静 +3 位作者 杨忠岐 王小艺 吕军 索默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3,共7页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9时至22时;飞翔的高峰期为19时至21时。提出了昆虫活跃值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评价了栗山天牛成虫的群体活跃值,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群体活跃值日变化规律亦为单峰型,而且不同时间的活跃值差异极显著,成虫主要在下午16时至晚上24时活动,高峰期是天黑以后的19时至21时。在高峰时段,栗山天牛雌雄成虫的活跃值差异不显著,但部分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栗山天牛成虫的活跃值差异显著,晴天成虫的活力最强,阴天次之,雨天成虫的活动能力最弱,而且全天没有明显的活动高峰期。温度在22℃~26℃、相对湿度在50%~80%时利于天牛成虫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山天牛 行为 节律 活跃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