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anti-pneumonia pharmacological component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Gan An He Ji oral liquid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juan Jiang Yihua Lin +8 位作者 Yunlong Wu Caixia Yuan Xuli Lang Jiayun Chen Chunyan Zhu Xinyi Yang Yu Huang Hao Wang Caisheng Wu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839-851,共13页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known as Gan Cao(GC),is frequently included in clinical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However,the pharmacological components of GC for p...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known as Gan Cao(GC),is frequently included in clinical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However,the pharmacological components of GC for pneumonia treatment are rarely explored.Gan An He Ji oral liquid(GAHJ)has a simple composition and contains GC liquid extracts and paregoric,and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for many years.Therefore,GAHJ was selected as a compound preparation for the study of GC in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We conducted an in vivo study of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undergoing GAHJ treatments for three days.Using the intelligent mass spectrometry data-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o analyze the metabolism of GC in vivo,we obtained 168 related components of GC in humans,consisting of 24 prototype components and 144 metabolites,with 135 compounds screened in plasma and 82 in urine.After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and relative exposure,six components(liquiritin,liquiritigenin,glycyrrhizin,glycyrrhetinic acid,daidzin,and formononetin)were selected as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two animal pneumonia models and the inflammatory cell model showed that the mixture of these six components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 and lung injury and could effectively downregulate the level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Interestingly,glycyrrhetinic acid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on iNOS and the highest exposure in vivo.The following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indicated a strong bond between glycyrrhetinic acid and iNOS.Thus,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 pharmaceutical basis for GC and reveals the possibl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in pneumonia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NEUMONIA Active component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Glycyrrhetinic acid
下载PDF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major component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 Xiaoer Zhike Tangjiang with standardized reference extract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兰兰 李铮 +3 位作者 陈有根 傅欣彤 张英涛 郭洪祝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5年第7期449-457,共9页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ovel and simple HPLC-DA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ive major component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GRR) in Xiaoer Zhike Tangjiang (...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ovel and simple HPLC-DA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ive major component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GRR) in Xiaoer Zhike Tangjiang (XEZKTJ) with standardized reference extract (SRE). The five analytes (liquiritin apioside, liquiritin, isoliquiritin apioside, liquirigenin and glycyrrhizic acid) were well separated with good linearity, precision, st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 The recovery rates ranged from 95.69% to 100.80%. The content of the five compounds in 34 batches of commercial XEZKTJ products was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ized GRR extract (SRE method) and individual chemical reference standards (CRS method). Highly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wo methods, demon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SRE method. Taken together, we proposed an efficient and low-cost way to perform multi-component quality control of XEZKTJ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ized reference extract HPLC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Xiaoer Zhike Tangjiang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原文传递
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园园 刘佳昕 +4 位作者 邢博宇 马艳芹 张蓉蓉 房吉祥 张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03,I0018,共6页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随着炎症的发展可能导致组织的变异和增生,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进程。甘草作为“众药之王”“国之药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其清热作用较强,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现代研究表明,甘...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随着炎症的发展可能导致组织的变异和增生,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进程。甘草作为“众药之王”“国之药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其清热作用较强,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现代研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对肾小球肾炎、结肠炎症状改善明显,甘草及其制剂在治疗肝炎、胃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疾病方面亦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该文旨在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探索甘草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路,以期为甘草抗炎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抗炎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综述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三七药渣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王昱 郭盛 +4 位作者 刘海峰 钱大玮 王明耿 郭兰萍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5-568,共14页
目的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 目的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有氧发酵48 h、厌氧发酵36 h,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2∶3∶1,料液比0.14 g·mL^(-1),接菌量5%,温度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三七药渣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5.64%、96.98%、123.83%,相较于单菌发酵均显著升高。发酵产物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1.774、3.065 mg·mL^(-1),还原Fe^(3+)的能力为0.138 mmol FeSO_(4)·g^(-1),较未发酵药渣显著增强。结论最佳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三七药渣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相较单菌发酵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提示上述益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三七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药渣 益生菌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体外抗氧化
下载PDF
解郁清心颗粒的定性鉴别和含量限度的制定
5
作者 姜蕾 方无杰 +1 位作者 郁冬冬 李秀春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82-84,共3页
摸索解郁清心颗粒的定性鉴别和指标成分含量限度制定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炒白芍、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制定含量限度。TLC用于方中药味鉴别分离度良好,供试品与对照品对应处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摸索解郁清心颗粒的定性鉴别和指标成分含量限度制定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炒白芍、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制定含量限度。TLC用于方中药味鉴别分离度良好,供试品与对照品对应处有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法测定的指标成分芍药苷的含量限度建议为≥0.8 mg/g。本实验得到的定性鉴别方法和指标成分的含量限度制定方法均具较强的专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该制剂质控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郁清心颗粒 TLC 甘草、炒白芍、芍药苷 HPLC
下载PDF
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怡馨 商佳璐 +1 位作者 蔡国云 尹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2-128,共7页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炒白芍、炙甘草、炒白芍-炙甘草药液2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采用析因设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建立HPLC-DAD分析方法,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后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降低(P<0.01),且配伍组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低于炒白芍组、炙甘草组(P<0.05,P<0.01);析因设计结果显示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存在交互效应,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含量分别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甘草苷、甘草酸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炒白芍-炙甘草多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其质量评价与控制。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_(2)表达,且化学成分含量与抗炎作用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白芍-炙甘草 配伍 化学成分 抗炎作用 相关性 大鼠
下载PDF
红三七炮制工艺优化及其补血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嫏环 李起慧 +2 位作者 吕冬 汪勇 崔秀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优化红三七炮制工艺,并评价其补血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蒸制温度、蒸制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为影响因素,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_(1)、Rb_(1)、Rk_(3)、Rh_(4),20(R)-人参皂苷Rg_(3)总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 目的优化红三七炮制工艺,并评价其补血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蒸制温度、蒸制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为影响因素,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_(1)、Rb_(1)、Rk_(3)、Rh_(4),20(R)-人参皂苷Rg_(3)总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炮制工艺。建立乙酰苯肼(APH)-环磷酰胺(CTX)联合诱导的小鼠贫血模型,比较红三七、熟三七补血活性差异。结果最佳条件为蒸制温度130℃,蒸制时间4 h,烘干温度60℃,烘干时间48 h,总皂苷含量为8.326%,RSD为0.087%。药理活性表明,不同炮制工艺对三七补血活性有影响,红三七的补血活性优于熟三七。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红三七的规范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三七 炮制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产地趁鲜加工 补血活性
下载PDF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茯苓-甘草”协同配伍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及验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钟玉婷 商琳晓 +2 位作者 姚燕 张文峰 孙长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茯苓-甘草”协同配伍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茯苓-甘草”主要成分槲皮素对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肺腺癌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下载“茯苓-甘草”有效成分及...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茯苓-甘草”协同配伍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茯苓-甘草”主要成分槲皮素对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肺腺癌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下载“茯苓-甘草”有效成分及靶标,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标,进行网络构建、富集分析、生存分析等。通过对“茯苓-甘草”主要成分与肺腺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出构效关系良好的有效成分进行后续实验验证。通过细胞增殖、划痕及侵袭实验检测药物对肺腺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药物对关键靶点的作用。结果:肺腺癌8 109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02个药物靶基因取交集共获得32个共同基因,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参与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等癌症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具有良好的构效关系,因此选择槲皮素进行后续实验验证。有效成分槲皮素可以抑制肺腺癌A549及H129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可以显著下调关键靶点含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5(BIRC5)、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K1)的表达。结论“:茯苓-甘草”有效成分槲皮素可以有效抑制肺腺癌恶性表型,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节关键基因BIRC5、CCNB1、CHEK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甘草 槲皮素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肺腺癌
下载PDF
甘草中三萜皂苷类成分抗肿瘤及联合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必乾 何昱洁 +1 位作者 何慧明 邓毅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期106-110,116,共6页
甘草中三萜皂苷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苷等,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甘草三萜皂苷在抗肝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及联合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调控信息通路等机制抑... 甘草中三萜皂苷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苷等,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甘草三萜皂苷在抗肝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及联合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调控信息通路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肿瘤的治疗上具有药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三萜皂苷 抗肿瘤机制 联合抗肿瘤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晶晶 周洁 +3 位作者 窦霞 李东辉 杨新荣 靳子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对比有关炮制对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影响的相关文章,并以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变化为重点,依次进行梳理。结果甘草炮制方法较多且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而不同炮制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对比有关炮制对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影响的相关文章,并以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变化为重点,依次进行梳理。结果甘草炮制方法较多且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而不同炮制方法则会对其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药理作用。结论中药炮制与临床用药十分密切,只有选用恰当的炮制品入药,才能使其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药物疗效,理清不同甘草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情况,以期对甘草的深入开发利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炮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甘草对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林芳芳 刘维 +4 位作者 卡玉秀 岳青云 陈婌娟 顾庆香 杨晓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143,共5页
雷公藤是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常用的中草药,对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主的风湿性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的不良反应使得该药的使用受到限制。甘草是中医传统的解毒药物,以甘草对雷公藤治疗RA为例,通过... 雷公藤是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常用的中草药,对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主的风湿性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的不良反应使得该药的使用受到限制。甘草是中医传统的解毒药物,以甘草对雷公藤治疗RA为例,通过对近些年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甘草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应答以及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雷公藤治疗RA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既往尚未有综述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希望通过综述,能为安全使用雷公藤及其相关制剂提供技术参考,为RA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复方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甘草 雷公藤 减毒增效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细辛炮制加工历史沿革和现代进展
12
作者 李玥锴 袁久志 +1 位作者 吕重宁 路金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7期836-846,共11页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市售细辛饮片品质差异较大,炮制加工过程不规范及方法混乱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炮制加工过程和方法的历史衍变及现代发展过程,明确对细辛药材品质的影响。通过整理本草文献、《中华人民共和...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市售细辛饮片品质差异较大,炮制加工过程不规范及方法混乱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炮制加工过程和方法的历史衍变及现代发展过程,明确对细辛药材品质的影响。通过整理本草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中细辛药材的炮制加工方法,梳理了细辛药材的炮制沿革和变化,总结了细辛药材炮制的现代研究成果。上述工作明确了细辛药材炮制加工方法的传承和衍变路线,初步明确了细辛传统炮制的科学内涵,为制定工艺科学合理、参数明确的现代炮制加工工艺提供帮助。总之,细辛炮制加工历史悠久,方法众多,不同方法和工艺对药材影响显著,深挖传统炮制方法衍变及机理,有助于改进炮制工艺,提升细辛饮片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炮制加工 历史沿革 现代进展
下载PDF
甘草中20种无机元素的测定及对有害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估
13
作者 李海燕 尹盼盼 +3 位作者 彭腾腾 马趣环 马中森 石晓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81-291,共11页
目的测定甘草中无机元素含量,并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甘草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及数据分析。通过计算样品中Pb、Cd、As、Hg和Cu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单向污... 目的测定甘草中无机元素含量,并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污染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甘草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及数据分析。通过计算样品中Pb、Cd、As、Hg和Cu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单向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计算每日最大可耐受摄入量(maximum tolerable daily intake,EDI)、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和致癌风险(carcinogenic risk,CR),对甘草中5种重金属元素和有害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计算出甘草中各重金属的推荐重金属限量值(maximumresiduelimit,MRL)。结果得到的各无机元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0.9969≤R2≤0.9996),样品稳定性、重复性、加标回收率及仪器精密度良好;Cr、Mn、Ni、Cu、Rb、Sr和Ba元素含量较高,并且各样品间各元素含量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主成分分析中22个样品得到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308%,确定Ga、V、Cs、Se、Co、As、U、Ni、Cd和Hg是甘草的特征无机元素;相关性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甘草样品均对暴露人群无明显健康危害,其致癌风险也可忽略不计。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进行甘草无机元素的测定及来源判别,并为甘草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排石合剂质量标准的提升及安全性评价
14
作者 李均艳 薛平 +3 位作者 李莉 刘辉 汪嘉丽 何一琴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 提升排石合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本制剂中的牡丹皮、甘草、桃仁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中的丹皮酚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R C_(18)(250 mm×4.6 mm,5μm),... 目的 提升排石合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本制剂中的牡丹皮、甘草、桃仁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中的丹皮酚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R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4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样品以微波消解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所含的铅、砷、镉、汞、铜含量。结果 TLC法专属性强,阴性对照色谱图显示无干扰,牡丹皮、甘草、桃仁的特征斑点分明。丹皮酚浓度在10.5~104.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100.1%,RSD为0.51%(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1.00%;12批样品中,丹皮酚平均含量为1203.04μg/ml。铅、砷、镉、汞、铜含量均在规定限度内。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排石合剂的质量控制,操作方法简单且结果准确、可靠。排石合剂中铅、砷、镉、汞、铜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可安全用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石合剂 质量标准 高效液相色谱 薄层色谱 牡丹皮 甘草 桃仁 重金属
下载PDF
林昌松辨治白塞病经验
15
作者 刘连杰 郑雪霞 +1 位作者 吴琪 林昌松(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29-1334,共6页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治疗白塞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林昌松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的原文记载及临床用药经验,提出甘草之用量宜大,常用30~40 g。针对脾胃虚弱证明显的白塞病患者,治以“白塞方”(由炙甘草、党参、鹿衔草、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组成)加减,宜用炙甘草;针对湿热炽盛的白塞病患者,拟“口炎方”(组成药物为生甘草、黄芩、黄连、法半夏、干姜、大枣、太子参、薄树芝、淡竹叶、车前子等)治疗,宜用生甘草。同时强调患者平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防止白塞病复发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狐惑病 甘草泻心汤 白塞方 口炎方 甘草 林昌松
下载PDF
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树萍 黄凯伟 +2 位作者 张辉 魏家保 谭沛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8期56-61,共6页
目的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为CORTECS UPLC T3柱(100 mm×2.1 mm,1.6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 目的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为CORTECS UPLC T3柱(100 mm×2.1 mm,1.6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21批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CA)法、主成分分析(PCA)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评价样品质量,并筛查标志性成分。结果共标定并指认出18个共有峰。21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0,3种分析方法均将样品分为3类,OPLS-DA法分析显示,异莲花掌苷、白藜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儿茶素、大黄酚、没食子酸、番泻苷A、莲花掌苷和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为制剂的标志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大黄 唐古特大黄 配方颗粒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下载PDF
甘草抗炎活性质量标志物筛选
17
作者 陈琴 郑文惠 +3 位作者 白海英 宋平顺 杨平荣 杨志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41-2850,共10页
目的筛选甘草抗炎活性质量标志物。方法脂多糖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测定不同等级药材NO抑制率。建立UHPLC-QTOF-MS指纹图谱,鉴定化学成分,绘制热图,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一等、二等药材NO抑制率高于统货(P<... 目的筛选甘草抗炎活性质量标志物。方法脂多糖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测定不同等级药材NO抑制率。建立UHPLC-QTOF-MS指纹图谱,鉴定化学成分,绘制热图,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一等、二等药材NO抑制率高于统货(P<0.05,P<0.01)。47批药材指纹图谱中有211个共有峰,共鉴定出56个化合物,包括17个皂苷类、6个黄酮类、8个黄烷酮类、4个查尔酮类、12个异黄酮类、9个其他类。一等、二等药材中异黄酮类、香豆素类、山柰酚、甘草黄酮醇相对含量高于统货,野生品中黄烷酮类、查尔酮类、皂苷类相对含量高于栽培品。新甘草苷、异甘草苷、山柰酚、hedysarimcoumestan E、甘草皂苷C2、甘草芳香豆素、甘草新木脂素、甘草瑞酮为质量标志物。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对甘草质量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抗炎活性 质量标志物 RAW264.7巨噬细胞 UHPLC-QTOF-MS指纹图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蜜紫菀水分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逸飞 隗立国 +2 位作者 王恒岭 朱振宇 杨景柳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1053-1058,共6页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构建快速、无损测定蜜紫菀水分的方法,实现其验收及贮藏养护过程中水分的快速、无损测定。方法:采集蜜紫菀的NIR,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蜜紫菀的NIR无监督模型,以验证NIR的灵敏度;...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构建快速、无损测定蜜紫菀水分的方法,实现其验收及贮藏养护过程中水分的快速、无损测定。方法:采集蜜紫菀的NIR,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蜜紫菀的NIR无监督模型,以验证NIR的灵敏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所测得的水分为真实值,NIR经预处理,建立蜜紫菀水分的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结果:NIR无监督模型可对23批蜜紫菀进行有效辨识,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建立的蜜紫菀水分的PLS模型r为0.856 6、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357 4、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0.427 6、平均相对误差为3.92%、平均回收率为98.9%,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结论:采用NIR可快速测定蜜紫菀中的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 紫菀 水分 近红外光谱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基于R语言的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9
作者 吕泳标 蔡俊翔 +1 位作者 张忠德 唐丽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202-2208,共7页
【目的】挖掘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收集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中药复方,经数据筛选与规范化后,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429首中药专利复方... 【目的】挖掘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收集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中药复方,经数据筛选与规范化后,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429首中药专利复方,涉及中药846味;高频中药有26味,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金银花、黄芩、连翘、桔梗、百部、苦杏仁、黄芪、柴胡、薄荷。高频中药主要为清热解毒药和补气药;所涉中药药性以寒为主,药味多为苦、甘、辛,主归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9条核心关联规则、多个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3个药物聚类。【结论】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时注重寒温相配、宣降相伍,着重宣散肺邪、清热解毒,同时不忘益气和中、滋阴润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 专利中药复方 R语言 国家专利数据库 甘草 金银花 黄芩 连翘 寒温相配 宣降相伍 数据挖掘
下载PDF
黄芪(药材及饮片)微生物污染菌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白雯静 王海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0期67-72,共6页
目的:对黄芪原药材以及加工后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药材(饮片)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1106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生化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纯化... 目的:对黄芪原药材以及加工后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药材(饮片)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1106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生化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纯化的菌落进行鉴定。最后,运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地统计和分析。结果:黄芪原药材(饮片)在经过100℃、30 min热处理后,需氧菌总数呈现均匀性地下降,简单芽孢杆菌、成团泛菌、屎肠球菌、阴沟肠杆菌为黄芪原药材及饮片污染概率较高的菌。结论:黄芪药材(饮片)污染菌中肠杆菌科占44%,芽孢菌科占41%。耐热菌鉴定结果显示均为芽孢杆菌。在确保安全和疗效的前提下,对芽孢杆菌的杀灭十分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微生物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