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技术的戏剧蟒袍虚拟仿真设计研究
1
作者 张元美 《丝网印刷》 2024年第3期99-102,共4页
以数字技术为研究工具,以戏剧服饰中代表性的男性蟒袍为例分别从戏服的款式、结构、色彩、纹样等多方面梳理分析,对戏服进行虚拟仿真还原研究。通过数字技术挖掘传承保护戏剧服饰新方法,推动中华戏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戏剧服饰 传统文化 数字技术 蟒袍
下载PDF
周代裼袭礼辨疑
2
作者 彭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求“充美”,后者则要求“见美”。裘衣之外加裼衣作为文饰,谓之“见美”;在裼衣外用另一件衣服覆盖,称为“袭”,谓之“充美”。裼袭乃是专为裘而设,因裘而有裼与袭,绝非专为聘礼而设。春、夏行礼,葛衣之外加罩衣,虽或有裼袭之义,但不得蒙裼袭之名。学者分歧之根源有二,一是郑注“裼者,免上衣见裼衣”与“凡襢裼者左”,所指非一,贾疏误混,并以为吉凶皆袒,后儒遂以丧袒、射袒、罪袒与裼袭之袒为一,致使经义淆乱。二是文字讹误,裼袭礼之“袒裼”当如段玉裁之说作“但裼”,如此则经义自清。《玉藻》入公门的规定可证表裘、袭裘乃未与裘服配合使用的裼衣、袭衣,袭衣确为充美之衣的专名。周代君臣礼服于细微处见名分,两国交聘,君臣同服麛裘,而主国之君以素衣为裼,使臣以绞衣为裼;裘服君用纯色,袖口处臣用杂色。三年之丧,丧服亦有相应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裼袭礼 裼衣 袭衣 《礼记》 《玉藻》 江永
下载PDF
基于EC-Probe仪器的土壤盐分原位测定及其在河北坝上地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迪 张卓栋 +3 位作者 陈思宇 孙传龙 赵梦頔 赵常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6期201-206,共6页
目前中国测定土壤含盐量主要使用土壤浸提液法,而这种传统的方法操作繁琐,原位测定法相对更为便捷,但应用较少。使用EC-Probe仪器原位测定河北坝上部分地区土壤电导率,部分土样采用实验室土壤浸提液电导率法建立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 目前中国测定土壤含盐量主要使用土壤浸提液法,而这种传统的方法操作繁琐,原位测定法相对更为便捷,但应用较少。使用EC-Probe仪器原位测定河北坝上部分地区土壤电导率,部分土样采用实验室土壤浸提液电导率法建立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转换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坝上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同一深度的土壤盐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盐度分布的主要规律。结果发现沼泽、耕地、森林、河漫滩和草地的土壤含盐量依次下降,研究发现该研究区域目前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度均未达到盐碱化标准,但沼泽地和耕地的盐碱化风险较高,需加强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河北坝上 原位测定 EC-Probe仪器
下载PDF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冲突性”的造物智慧研究
4
作者 木斯 周莹 吴济池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是以绵羊皮制成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皮袍,具有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饰特征,展示出乌珠穆沁蒙古族将器物(服饰)与精神辩证统一的造物智慧。以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对其制作工艺、...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是以绵羊皮制成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皮袍,具有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饰特征,展示出乌珠穆沁蒙古族将器物(服饰)与精神辩证统一的造物智慧。以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对其制作工艺、装饰特色与功能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以“繁复”凸显“致用”的制作形式、以“华丽”衬托“质朴”的审美反差、功能价值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性”造物智慧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熏皮袍 工艺 造物 装饰 审美 乌珠穆沁
下载PDF
元代凌氏男装服饰形象整体设计研究——《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前世传奇》
5
作者 吴霜 宋敏 《工业工程设计》 2024年第5期49-57,共9页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前世传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三期走进江西博物馆模块中根据国宝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上所载墓志铭设计的墓主人凌氏男扮女装就读于长芗书院下山时途遇逃荒...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前世传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三期走进江西博物馆模块中根据国宝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上所载墓志铭设计的墓主人凌氏男扮女装就读于长芗书院下山时途遇逃荒至江西的难民,决定回到凌家开仓赈灾,最终刘炳文终成眷属共同救助灾民的故事。由于凌氏生平除家世、婚、丧以外再无记载,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凌氏家族谱系、生活地区、时代背景补充了凌氏生平相关资料。参照元代舆服制度和文献资料,对应墓葬壁画、寺庙壁画、人物卷轴画等图像遗存,结合服装实物,对凌氏女扮男装时的服饰形制、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考据,勾勒还原元代汉族男子服饰的特点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凌氏 袍服 幞头 四片靴
下载PDF
马山楚墓大袖型衣袍形制分析与形象复原
6
作者 王柯 宋柯欣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63,共13页
为了厘清楚国大袖型衣袍的形制结构特征,本文运用三重证据与对比研究法,以马山楚墓中出土的大袖型衣袍实物为依托,将文献、图像、数据进行互证,根据数据得到衣袍款式结构,从而进行衣袍实物复原。研究认为:楚国大袖型衣袍没有严格的尺寸... 为了厘清楚国大袖型衣袍的形制结构特征,本文运用三重证据与对比研究法,以马山楚墓中出土的大袖型衣袍实物为依托,将文献、图像、数据进行互证,根据数据得到衣袍款式结构,从而进行衣袍实物复原。研究认为:楚国大袖型衣袍没有严格的尺寸规定,从衣袍造型来看为中心对称式,衣袖呈垂胡样式,袖长一般长于衣长的一半,袖口相较于中原的深衣更宽;在衣片裁剪方式上,面料幅宽和单位纹样影响了衣片的裁剪方式;独立的腋下嵌片与下裳门襟上部斜三角形的出现有利于增大门襟拥掩量以及袖底活动量,辅助下裳衽部自然打开方便行走,为大袖型衣袍作为外衣穿着提供了可能。对马山楚墓出土的大袖型衣袍结构形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楚国衣袍的具体特点,从而完善与细化楚国服饰的体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山一号楚墓 袍服 袖型 嵌片结构 复原
下载PDF
先秦袍服“小腰”与现代袖裆的结构设计对比
7
作者 王秋子 尹志红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56-59,共4页
袍服作为我国传统服饰中的经典服饰之一,其设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运用考古样本分析法,分析马山楚墓N10号袍服“小腰”结构,归纳其腋下袖裆插片结构特点及规律,发现袍服“小腰”在前胸门襟增加了“拥掩”量,这种结构使交领服装穿... 袍服作为我国传统服饰中的经典服饰之一,其设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运用考古样本分析法,分析马山楚墓N10号袍服“小腰”结构,归纳其腋下袖裆插片结构特点及规律,发现袍服“小腰”在前胸门襟增加了“拥掩”量,这种结构使交领服装穿着舒适、外观整洁。运用类比法针对近代插肩袖腋下局部插片的形成进行结构推演,在保证袖斜符合人体肩斜的同时,其腋下插片还在胸围的基础上增大了人体手臂的圆周运动活动量。结合现代民族服装袖裆进行对比研究,在中国传统服饰以平面裁剪为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提出融合三维立体袖裆结构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结构 古代服装 先秦袍服“小腰” 插角结构 插肩袖
下载PDF
藏袍结构工艺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玲歆 杨慧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9期41-43,共3页
藏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更是工艺美学的集中体现。文章深入探讨了藏袍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揭示藏族文化在当代时尚中的创新转化。首先分析了藏袍的传统制作流程... 藏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更是工艺美学的集中体现。文章深入探讨了藏袍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揭示藏族文化在当代时尚中的创新转化。首先分析了藏袍的传统制作流程,包括选材、织造、染色等关键步骤,以及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和色彩运用。随后探讨了藏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将藏袍的宽松版型、丰富色彩和精美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潮流的服装作品。最后提出了“高原之韵”系列设计概念,将藏袍的经典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通过创新的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和装饰手法,不仅展现了藏族文化在现代时尚中的新生命力,也为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袍 传统工艺 现代服装设计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明代男子蟒衣的样式与演变——以明代肖像画为参考
9
作者 白瑶瑶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明代肖像画中的蟒衣形制、搭配多样,其纹饰分布主要有蟒补、云肩通袖膝襕及无分区三种。蟒衣服色以红、青、绿为主,纹饰颜色多为金、红、黄、绿、白、青等。明代男子蟒衣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展阶段(洪武—正统),还有元代... 明代肖像画中的蟒衣形制、搭配多样,其纹饰分布主要有蟒补、云肩通袖膝襕及无分区三种。蟒衣服色以红、青、绿为主,纹饰颜色多为金、红、黄、绿、白、青等。明代男子蟒衣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展阶段(洪武—正统),还有元代服饰特色,蟒身修长,神态威严;第二,成熟阶段(正统—万历),往阔袖宽身方向发展,纹饰样式呈程式化;第三,繁荣阶段(万历—崇祯),样式越发多样,纹饰活泼、繁复,向个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蟒衣 蟒袍 肖像画
下载PDF
CORIOLIS力和离心力摄动对Robe问题平动点位置和线性稳定性的影响
10
作者 舒斯会 陆本魁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72,共8页
研究了Coriolis力和离心力摄动对Robe限制性三体问题主要平动点位置及线性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Robe限制性三体问题主要平动点的摄动位置和Coriolis力和离心力摄动对主要平动点位置和线性稳定的影响量级.改进了Shrivastava的结果。
关键词 CORIOLIS力 离心力摄动 robe问题 平动点位置 线性稳定性
下载PDF
青稞大红袍奶油布丁加工配方的优化
11
作者 郑锦华 陈锦绣 任俊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3期82-87,共6页
目的:以大红袍、青稞粉、奶油、白砂糖及牛奶等为原料研发一款营养价值较高的青稞大红袍奶油布丁,并探讨布丁制作的最优工艺配方。方法: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大红袍添加量、青稞粉添加量、奶油添加量、白砂... 目的:以大红袍、青稞粉、奶油、白砂糖及牛奶等为原料研发一款营养价值较高的青稞大红袍奶油布丁,并探讨布丁制作的最优工艺配方。方法: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大红袍添加量、青稞粉添加量、奶油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以及熟制方法等因素对青稞大红袍奶油布丁品质的影响。结果:青稞大红袍奶油布丁的最佳制作工艺为大红袍添加量2.10%、青稞粉添加量2.10%、奶油添加量42.50%、白砂糖添加量7.00%、165℃下烤制40 min。结论:按照最佳工艺条件制作的布丁表面金黄、质地绵密、营养价值高,兼具奶香和茶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丁 青稞粉 大红袍 感官评价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虾夷锦”纹样在江户时代的传播与演变——以服饰和绘画为中心
12
作者 熊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0,共8页
虾夷锦原本是清代的上等袍服和锦缎,在贡赏贸易中从北方丝绸之路进入日本北海道,又以“虾夷物产”之名传入日本内地,受到上流社会的珍爱。18世纪北海道的地方志插图、风俗画、肖像画中常常重点描绘虾夷锦制作的阿伊努盛装,其中清代蟒龙... 虾夷锦原本是清代的上等袍服和锦缎,在贡赏贸易中从北方丝绸之路进入日本北海道,又以“虾夷物产”之名传入日本内地,受到上流社会的珍爱。18世纪北海道的地方志插图、风俗画、肖像画中常常重点描绘虾夷锦制作的阿伊努盛装,其中清代蟒龙服饰纹样被提炼为新颖华美的图像程式,并传播至日本内地。虾夷锦被制为歌舞伎、艺伎服装之后,其典型纹样也迅速进入了版画,成为“役者绘”和“美人绘”服饰中的流行元素,不仅丰富了浮世绘创作的语言,还推动了江户晚期演艺服装纹样的效仿之风。尽管仿制的虾夷锦纹样从形象到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却始终保留着蟒龙、祥云、江崖海水的固定格套,彰显着辗转而来的华夏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锦 阿伊努 清代官服 蟒龙纹样 浮世绘
下载PDF
明官服“褒衣博袖”的节俭营造
13
作者 刘畅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明朝官员礼服和制服以“四幅制”为结构框架,呈现出“褒衣博袖”的形制特征,这种特征是明人继承传统袖制并创立缯耳制的结果。文章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重实物的“二重考据”研究方法,对明官服“褒衣”和“博袖”结构冲突的技术问题进行... 明朝官员礼服和制服以“四幅制”为结构框架,呈现出“褒衣博袖”的形制特征,这种特征是明人继承传统袖制并创立缯耳制的结果。文章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重实物的“二重考据”研究方法,对明官服“褒衣”和“博袖”结构冲突的技术问题进行复原。结果表明,明官服通过“取舍袖耳”的术规完成了褒衣博袖的官服营造,使其既满足礼制纲常的约束又达到了节俭的目的。明官服“整幅寡割”的造物逻辑深谙俭以养德的礼教修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官服 缯耳 营造技术 整幅寡割 节俭
下载PDF
汉代刘贺服饰形象整体设计研究——《海昏侯马蹄金、麟趾金·前世传奇》
14
作者 张婷 《工业工程设计》 2024年第4期25-32,共8页
《海昏侯马蹄金、麟趾金·前世今生》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三期,走进江西省博物馆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讲述了西汉元康四年刘贺就任海昏侯后的一段故事。因此,如何根据剧中人物身份、时间设定... 《海昏侯马蹄金、麟趾金·前世今生》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三期,走进江西省博物馆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讲述了西汉元康四年刘贺就任海昏侯后的一段故事。因此,如何根据剧中人物身份、时间设定及礼仪要求,还原刘贺的服饰风貌,成为节目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刘贺的服饰形象设计受其诸侯王身份地位、西汉早中期楚风服饰风尚以及剧中立春礼仪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参照汉代舆服制度和文献资料,对应墓葬陶俑、画卷等图像遗存,结合汉墓出土的服饰实物,对刘贺的服饰形制、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考据。刘贺服装形制主要为曲裾深衣、禅衣;服装面料为罗、锦以及素纱等高级丝质品类;纹样为菱纹罗纹样与夔龙纹锦;首服远游冠,足踏歧头履等。通过本次设计研究,希冀还原以刘贺为代表的西汉贵族男子服饰风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也为后续节目人物服饰形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贺 汉代 曲裾深衣 禅衣 远游冠 歧头履
下载PDF
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判断条件及在Robe问题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舒斯会 陆本魁 +1 位作者 陈务深 刘福窑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203,共9页
给出了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一个判断条件。条件只与平动点切映像的特征方程系数有关,使用方便。用判断条件,讨论了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性,得到了Hallan等给出的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 给出了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一个判断条件。条件只与平动点切映像的特征方程系数有关,使用方便。用判断条件,讨论了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性,得到了Hallan等给出的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范围。并改进了Giordanoc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限制性三体问题 robe问题 稳定性
下载PDF
浅析明代断腰袍的演变元素及成因
16
作者 赵露 尹志红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1-8,共8页
从文献、图像、实物的角度出发,运用三重证据法,概述明代断腰袍的背景及溯源情况,从形制与纹样2方面对明代断腰袍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总结出蒙元服饰在明代的演变元素及成因。研究表明,明代断腰袍继承了质孙服中的断腰袍形制,并在此基... 从文献、图像、实物的角度出发,运用三重证据法,概述明代断腰袍的背景及溯源情况,从形制与纹样2方面对明代断腰袍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总结出蒙元服饰在明代的演变元素及成因。研究表明,明代断腰袍继承了质孙服中的断腰袍形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明代自身的发展情况,对款式结构和纹样图案进行改良和优化,逐渐演变成适用于明代的断腰袍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断腰袍 质孙服 演变
下载PDF
基于明代毕宗贤墓出土棉布衣的造型研究与数字化复原
17
作者 苑月欣 刘大玮 朱博伟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明代毕宗贤墓出土棉布衣因其结构保存完整,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出土棉布衣实物为研究对象,考证其称谓,探析其服装造型,并使用CLO3D数字化技术实现明代服装造型虚拟复原。以直观的角度呈现基于明代无摆式曳撒的着装搭配,并探讨数... 明代毕宗贤墓出土棉布衣因其结构保存完整,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出土棉布衣实物为研究对象,考证其称谓,探析其服装造型,并使用CLO3D数字化技术实现明代服装造型虚拟复原。以直观的角度呈现基于明代无摆式曳撒的着装搭配,并探讨数字化复原作为一种新型古代服饰复原手段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为古代纺织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宗贤墓 明代服装结构 曳撒 数字化复原
下载PDF
马山楚墓N10绵袍的形制结构考释与数字化复原
18
作者 黄杰 齐志家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12,共10页
为研究楚国典型服装的形制结构、制衣技术和成因,文章以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浅黄绢面绵袍(N10)为样本,基于发掘报告记载信息,结合同期图像、人俑、当期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其裁剪方式、形制结构、布幅情况和成因,并将数据分析结... 为研究楚国典型服装的形制结构、制衣技术和成因,文章以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浅黄绢面绵袍(N10)为样本,基于发掘报告记载信息,结合同期图像、人俑、当期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其裁剪方式、形制结构、布幅情况和成因,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导入CLO3D软件,再现了楚人虚拟着装形象。研究发现:1)N10绵袍在形制上遵循“中轴对称”的造物规律,以人体中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制成。2)服装结构上有“多样裁片”“多种纱向”“多功能隐领”的设计巧思,是服装审美与服装功能综合考量的结果。3)造型比例上呈现“腰线低至髋部”的纤直审美取向,与宽领相映,塑造长背平肩的仪态之美。4)纹样布局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中“藏礼于器”的制衣理念,在行礼时将袖身纹样正向示于他人。5)布幅尺度与社会经济制度、实物裁片密切相关。先秦裁制信息记载不详,但裁片排料实验表明,N10适用的布幅有二尺二寸下的秦大尺(60.8cm)和二尺五寸下的周大尺(61.6cm)、秦大尺(69.1cm),也关照了秦统一尺制之前社会流通尺度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山楚墓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形制结构研究 数字化复原
下载PDF
清代香色缂丝海水江崖云龙纹夹袍的保护与修复
19
作者 蒋家莉 李华 《西藏科技》 2024年第7期34-39,共6页
文章通过对文物环境保存状况、病害调查评估、消毒清洗、平整修复等工作步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针线法修复相结合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完成对西藏博物馆藏清代香色缂丝海水江崖云龙纹夹袍的保护修复,使夹袍恢复了完整性,达到展... 文章通过对文物环境保存状况、病害调查评估、消毒清洗、平整修复等工作步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针线法修复相结合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完成对西藏博物馆藏清代香色缂丝海水江崖云龙纹夹袍的保护修复,使夹袍恢复了完整性,达到展览展示和保存管理的目的,为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参考,为研究清代服饰、纹样艺术、织造工艺以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夹袍 保护 修复
下载PDF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清代团龙海水江涯纹袍纹饰考述
20
作者 才音毕力格 萨如拉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7期40-42,共3页
龙纹袍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时至清代,其样式、种类变化纷繁。巴林右旗博物馆所藏清代蓝缎绣团龙海水江涯纹袍所用纹饰、规格别具一格,在现存同时期袍服品中较为罕见。文章结合文献资料,从质地、纹饰、形制对该袍历史进行了初步考证,并... 龙纹袍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时至清代,其样式、种类变化纷繁。巴林右旗博物馆所藏清代蓝缎绣团龙海水江涯纹袍所用纹饰、规格别具一格,在现存同时期袍服品中较为罕见。文章结合文献资料,从质地、纹饰、形制对该袍历史进行了初步考证,并兼及阐述了相关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右旗博物馆 龙纹袍 扎嘎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