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rity among benign gastric tumors: Plexiform fibromyxoma-Report of two cases 被引量:1
1
作者 Kinga Szurian Holger Till +4 位作者 Eva Amerstorfer Nicole Hinteregger Hans-Jorg Mischinger Bernadette Liegl-Atzwanger Iva Brcic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31期5817-5822,共6页
Plexiform fibromyxoma is a very rare mesenchymal tumor of the stomach, found almost exclusively in the antrum/pylorus region.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 are anemia, hematemesis, nausea and unintentional weigh... Plexiform fibromyxoma is a very rare mesenchymal tumor of the stomach, found almost exclusively in the antrum/pylorus region.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 are anemia, hematemesis, nausea and 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without sex or age predilection. We describe here two cases of plexiform fibromyxoma, involving a 16-year-old female and a 34-year-old male.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complete resection(R0) by distal gastrectomy and retrocolic gastrojejunostomy(according to Billroth 2); for both,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Histology showed multiple intramural and subserosal nodules with characteristic plexiform growth, featuring bland spindle cells situated in an abundant myxoid stroma with low mitotic activity.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α-smooth muscle actin-positive spindle cells, focal positivity for CD10, and negative staining for KIT, DOG1, CD34, S100, β-catenin, STAT-6 and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One of the cases showed focal positivity for h-caldesmon and desmin. Upon followup, no sign of disease was foun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lexiform fibromyxoma, it is important to exclude the more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s they have greater potential for aggressivebehavior. Other lesions, like neuronal and vascular tumors,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 abdominal desmoid-type fibromatosis, solitary fibrous tumors and smooth muscle tumors, must also be ex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exiform fibromyxoma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TOMACH benign gastric tumor
下载PDF
四种肿瘤标志物检验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健 刘雄英 +1 位作者 彭海红 谢曙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1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四种肿瘤标志物检验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另选取1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两组均经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72-... 目的 分析四种肿瘤标志物检验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另选取1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两组均经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比较两组患者CEA、CA72-4、CA50、CA19-9水平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四种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胃癌组患者CEA(42.19±6.43)ng/ml、CA72-4(21.19±3.22)U/ml、CA50(63.18±6.84)U/ml、CA19-9(74.27±7.14)U/ml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的(6.48±0.83)ng/ml、(2.94±0.21)U/ml、(18.28±3.93)U/ml、(23.83±5.2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CEA、CA72-4、CA50、CA19-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0%、65.0%、45.0%、52.5%,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的10.0%、10.0%、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72-4、CA50、CA19-9联合检验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100.0%、100.0%、83.3%, CEA单独检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5%、60.0%、88.6%、40.0%, CA50单独检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5%、60.0%、88.6%、40.0%, CA72-4单独检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50.0%、85.7%、33.3%, CA19-9单独检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75.0%、50.0%、85.7%、33.3%;CEA、CA72-4、CA50、CA19-9联合检验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EA、CA72-4、CA50、CA19-9单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种肿瘤标志物对胃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通过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帮助临床辅助诊断疾病,相较于单独检验,联合检验更能提高疾病检出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胃癌 良性病变 诊断
下载PDF
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检验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黄小平 龚亭丹 许娜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3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检验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胃癌组(n=105)与良性组(n=55),另选取同期8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检验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胃癌组(n=105)与良性组(n=55),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统计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比较3组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160疑似胃癌受检者中,经病理学诊断确诊早期胃癌105例,占比65.63%,为胃癌淋巴结转移;胃良性病变患者55例,占比34.38%。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早期胃癌准确率为88.13%、灵敏度为89.52%、特异度为85.45%、阴性预测值为81.03%及阳性预测值为92.16%。3组血清PGⅠ、PGⅡ、CA19-9、CA125、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CA19-9、CA125、CEA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良性组及对照组,且良性组CA19-9、CA125、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肿瘤标志物检验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准确诊断早期胃癌,有效区分胃部其他病变,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良性病变 胃蛋白酶 肿瘤标志物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间质瘤超声造影表现及良恶性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程荣昆 钱英 +2 位作者 朱慧 刘昆花 陈吉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7期29-31,共3页
目的:采用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分析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陆良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后的腹部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 目的:采用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分析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陆良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后的腹部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分析恶性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指标及各项预测指标的预测准确性。结果:6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良性27例,恶性37例。恶性组的肿瘤内径较良性组更大,不规则形态、不均匀回声以及边界欠清的比例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内径、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是恶性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显示,肿瘤内径、形态、回声以及边界单独预测恶性胃间质瘤的准确率均较低,但综合四项指标的联合预测能够准确预测胃间质瘤(AUC:0.878),其准确性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肿瘤内径、形态、回声及边界四个独立预测因子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在诊断胃间质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充盈超声检查 胃间质瘤 良恶性 联合预测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杰 聂慧 +1 位作者 鲍宇 聂吉山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5期62-64,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接受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的胃良性肿...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接受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近期有效率、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10.8±1.1)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局部切除术 胃良性肿瘤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6
作者 武育卫 胡文华 +2 位作者 师雷峰 王仰坤 何双丽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第11期980-98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良性肿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92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万鲁 李永柏 王润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971-975,979,共6页
目的:分析首次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癌(G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92例GSC临床资料,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33例为GSC-B组、恶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59例为GSC-M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胃手术后... 目的:分析首次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癌(G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92例GSC临床资料,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33例为GSC-B组、恶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59例为GSC-M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胃手术后诊断GSC间隔时间、首次手术的吻合方式、GSC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TNM)、治疗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生存率。结果:纳入的GSC患者占同期所有胃癌患者的5.90%,两组GSC患者在组织学T分期(P=0.219)、术后淋巴结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术后TNM分期、理分化程度、复发时间、术后远处转移及转移时间、淋巴转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C-M组5年生存率低于GSC-B组(P<0.05);GSC-B组CA19-9升高患者比例高于GSC-M组(P=0.015);92例GSC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34.3%;GSC-B与GSC-M整体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5%及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病理T分期T3/T4、淋巴结阳性及低分化是G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GSC发生的时间早于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预后差,根治性切除、T3/T4、淋巴结转移及低分化是GS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肿瘤 良性 恶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累积生存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浦菊芬 赵丽花 吴玉蓝 《系统医学》 2017年第23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良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胃良性肿瘤患者7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70例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良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胃良性肿瘤患者7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70例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χ~2=4.2000,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82.86%)(χ~2=5.0806,P<0.05),数据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良性肿瘤中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良性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上消化道良性病变手术
9
作者 王跃东 叶再元 +1 位作者 竺扬文 李保军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3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2005年6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替术30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0例(15例采用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2005年6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替术30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0例(15例采用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切断术,4例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空肠吻合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8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24~72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间质瘤,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合用于上消化道良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术 食管裂孔疝 十二指肠溃疡 胃间质瘤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王文昌 《大医生》 2019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胃良性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开腹局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胃良性肿瘤治疗转归效果...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胃良性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开腹局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胃良性肿瘤治疗转归效果,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治疗前后患者情感、社会、躯体、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胃良性肿瘤患者治疗转归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情感、社会、躯体、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去除病变,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减少创伤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下剥离术 胃良性肿瘤 应用
下载PDF
应用自制新型气动式套扎器进行内镜套扎术206例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539-543,F0003,共6页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常等。先常规应用内镜确认病变可以套扎处理后,退出内镜,在其前端安装自行研发的新型气动式套扎器,再次进入消化道,在内镜直视下对病变实施有效负压吸引后释放高弹性套扎圈,完成消化内镜套扎术治疗。每次操作套扎的数量依据不同的病变性质和多少而灵活掌握。结果大部分病例经过一次套扎即获得满意疗效,少数病灶首次套扎不能完全消除,追加实施第二次套扎后病变消失。全部病例均获得显著疗效,套扎术后复查显示所有被套扎病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消化内镜套扎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适应证多,实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扎术 消化内镜 食管胃静脉曲张 间质瘤 息肉样隆起 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 黏膜血管发育异常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对胃良性肿瘤的治疗作用研究
12
作者 黄晓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0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对胃良性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良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胃良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对胃良性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良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胃良性肿瘤切除效果;手术操作性指标、康复性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炎性状态和癌胚抗原监测值;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良性肿瘤切除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性指标、康复性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炎性状态和癌胚抗原监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炎性状态和癌胚抗原监测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良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的治疗及效果确切,有效提高效果,减轻创伤,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局部切除术 胃良性肿瘤 治疗 作用 研究
下载PDF
腹腔镜微创治疗对胃良性疾病患者血清TNF-α、IL-6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3
作者 袁野 《大医生》 2019年第24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微创治疗对胃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开展... 目的研究腹腔镜微创治疗对胃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开展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7 d 2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减少、平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减少(P<0.05);与术前比,术后3~7 d 2组IL-6、TNF-α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3、7 d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3.33%,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良性疾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患者预后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良性疾病 腹腔镜微创治疗 并发症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印慨 郑成竹 +2 位作者 柯重伟 李际辉 华积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66-667,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 91例胃良性肿瘤。根据不同病灶部位 ,手术方法包括肿瘤剥除、胃楔形切除、经胃腔肿瘤切除。结果 除 1例中转开腹外 ,手术时间 3 0~ 12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 91例胃良性肿瘤。根据不同病灶部位 ,手术方法包括肿瘤剥除、胃楔形切除、经胃腔肿瘤切除。结果 除 1例中转开腹外 ,手术时间 3 0~ 12 0min ,平均 57min。术中出血平均 62mL。术后疼痛轻微 ,1~ 4d恢复半流饮食 ,1~ 5d恢复活动 ,平均住院时间 5.7d。结论 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微、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局部切除术 治疗 胃良性肿瘤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