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污损硅藻附着强度的定量测定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燕 高亚辉 +2 位作者 杨金莹 阙国和 吕建仁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海洋底栖硅藻新月菱形藻MMDL533作为模型污损物种,利用显微镜-图像分析软件、平行平板流动装置测定了其在羟基化玻璃表面及改性玻璃上的附着性质。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为20℃时,新月菱形藻MMDL533在羟基化玻璃表面的附着量最大,在1 h的... 以海洋底栖硅藻新月菱形藻MMDL533作为模型污损物种,利用显微镜-图像分析软件、平行平板流动装置测定了其在羟基化玻璃表面及改性玻璃上的附着性质。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为20℃时,新月菱形藻MMDL533在羟基化玻璃表面的附着量最大,在1 h的接触时间后达到87±9/mm2;同时,其附着量随着接触时间延长而变大,并在3 h后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值(110±15/mm2左右);当用水流冲刷后细胞的移除率来表征细胞在特定表面的附着强度时,新月菱形藻MMDL533的附着强度随着表面接触角逐渐增大,并在80°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底栖硅藻 附着强度 表面润湿性
下载PDF
河流潜流带地表-地下水过程对典型水生生物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金光球 张中天 +3 位作者 袁海钰 唐洪武 陈鹤翔 张思怡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5-847,共13页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水生生物活动反馈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的研究,例如,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以吸收或滞留生源物质,改变迁移的时间和路径;水生动物的行为可能通过改变河床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等物理参数影响各类物质的地表-地下水交换通量;水生植物对水流的阻滞和扰动也会作用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基于目前研究,本文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未来研究方向:潜流交换和水生生物互馈理论,水生生态功能与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河流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地表-地下水交换 底栖生物膜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下载PDF
光合微生物膜钙化建造的底栖鲕粒——以辽西葫芦岛三道沟剖面张夏组鲕粒滩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柴凯旗 秦仁月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85,I0006,共14页
辽宁省葫芦岛三道沟剖面张夏组顶部发育保存极好的巨型鲕粒。基于野外描述和镜下显微组构资料,分析研究区巨型鲕粒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三道沟剖面张夏组鲕粒表现为放射状和放射—同心状结构,由亮晶方解石、暗色泥晶和白云石晶体组成;... 辽宁省葫芦岛三道沟剖面张夏组顶部发育保存极好的巨型鲕粒。基于野外描述和镜下显微组构资料,分析研究区巨型鲕粒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三道沟剖面张夏组鲕粒表现为放射状和放射—同心状结构,由亮晶方解石、暗色泥晶和白云石晶体组成;鲕粒核心、皮层及外部的泥晶套内发育直径较大且相互缠绕的葛万菌;鲕粒内部暗色泥晶纹层中存在高密度的黄铁矿晶体残余物、白云石和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结壳。研究区鲕粒在形成过程中与光合微生物膜的钙化作用、早期石化作用、微生物诱导引发的碳酸盐矿物原地沉淀作用关系密切,鲕粒是与微生物生命活动密不可分的产物。该结果可为鲕粒的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葫芦岛 三道沟剖面 底栖鲕粒 光合作用 微生物膜 钙化作用
下载PDF
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和水溶性有机质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钰涛 范晨阳 +2 位作者 朱金鑫 李轶 王龙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826-5835,共10页
底栖生物膜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在河流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人们对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河流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与水溶性有机质(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的特征及内... 底栖生物膜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在河流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人们对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河流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与水溶性有机质(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的特征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解析代表性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和WSOM的特征.结果表明,底栖生物膜WSOM中识别出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和一种色氨酸类蛋白组分,其中大分子类腐殖质在底栖生物膜WSOM中占据优势地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及多样性沿程提高,相较于未受污染的上游区,污染源头区和污染下游区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更加稳定.发色水溶性有机质(colored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CWSOM)、有机质芳香性和分子量是影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芳香性色氨酸类蛋白对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解释度最高(34%).共现网络揭示了细菌群落与WSOM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Proteobacteria和Halobacterota通过碳循环过程参与生物膜WSOM的新陈代谢,生物膜细菌群落与WSOM的组成将以一种动态变化的模式对尾水排放做出响应.本研究为探寻尾水受纳区水生态变化的指示标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排放 底栖生物膜 细菌群落 水溶性有机质 共现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