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1
作者 刘星鼎 成中英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197,共15页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声玉振”概念的相关争论,探索其背后更广阔的诠释空间。“金声玉振”以“玉振”收束、统摄并超越“金声”,表明《五行》《孟子》各自都对先秦儒家德性进行整合,以呈显儒学的“天道”或“圣道”内涵。进而,“金声玉振”以“金声”为始,“玉振”却没有终点。此比喻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意味着天道本体在人身上具体化为内在“仁”德本性的自觉、培养、实践过程,且因人内在主体的创造性和经验世界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生生不已天道本体的无限展开、丰富与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声玉振 本体诠释 战国儒家 圣道
下载PDF
论朱熹的“心之本体”与未发已发说 被引量:7
2
作者 向世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发,修养的水准最终影响着心本体的存在价值。善心的圆满,是伴随性理的发用而走向"满腔子"的恻隐之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之本体 知觉 心统性情 未发已发
下载PDF
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晓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8,共9页
本文认为,被看作道学家的横渠,其学说只有在道学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才是合理的解读。横渠“气”学的要义不在于建立一种“气”的本体论,而在于与之相关的工夫论。就工夫论而言,横渠最大的贡献是从“气质之性”的角度来讨论“气”的问题,... 本文认为,被看作道学家的横渠,其学说只有在道学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才是合理的解读。横渠“气”学的要义不在于建立一种“气”的本体论,而在于与之相关的工夫论。就工夫论而言,横渠最大的贡献是从“气质之性”的角度来讨论“气”的问题,从而将人的气禀问题引进到道学的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本体 工夫 道学谱系
下载PDF
本体上着工夫——从朱子到明末工夫论的一项转进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锦枝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5期73-88,196,197,共18页
朱子的工夫论认为,本体本自完满,又无捉摸处,本体上着工夫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工夫只能着于本体之发用。阳明的工夫论也遵循本体上着不得工夫这一原则,但因为与朱子对本体的理解不同,阳明更进一步认为心体上着不得工夫。阳明后学邹守益、... 朱子的工夫论认为,本体本自完满,又无捉摸处,本体上着工夫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工夫只能着于本体之发用。阳明的工夫论也遵循本体上着不得工夫这一原则,但因为与朱子对本体的理解不同,阳明更进一步认为心体上着不得工夫。阳明后学邹守益、王畿、罗洪先等在良知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路径的工夫论,然而,他们共同遵从本体上着不得工夫这一前提。其中,未发戒惧工夫是这一原则的临界点,在明晚期有所突破。针对当时学界工夫离于本体和只谈本体不谈工夫的两种情况,学者如刘宗周、孙奇逢等不同于前人所谓“合于本体做工夫”,提出工夫应着于本体而非本体之发用上,而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本体与工夫相即一体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于本体 合于本体 工夫论 戒惧
下载PDF
马一浮的本体功夫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2-26,共5页
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仅视心性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标举作为心性本具之理的六艺,囊括古今文化,由六艺之道,行六艺之教,证六艺之人,从而形成了围绕心性义理而展开的本体功夫思想,具体阐发了本体、功夫、... 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仅视心性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标举作为心性本具之理的六艺,囊括古今文化,由六艺之道,行六艺之教,证六艺之人,从而形成了围绕心性义理而展开的本体功夫思想,具体阐发了本体、功夫、效验的关系,并就博约、集义、克己、日新等诸功夫作了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本体功夫论 儒家思想 心性主义 效验 博约功夫 集义功夫 克己功夫
下载PDF
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
6
作者 田文军 李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4-710,共7页
“体”或“本体”是张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张载通过“体”与“本体”,从不同的层面规定“气”范畴,论释自己认定的事物本原,建构自己的哲学系统。在张载的著作中,“体”与“本体”的范畴的意蕴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深入地解读与辨析;这种... “体”或“本体”是张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张载通过“体”与“本体”,从不同的层面规定“气”范畴,论释自己认定的事物本原,建构自己的哲学系统。在张载的著作中,“体”与“本体”的范畴的意蕴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深入地解读与辨析;这种解读与辨析,既需要注意张载著作中“体”与“本体”范畴出现时的语言环境,又需要注意张载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与理论追求。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对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的误读与误释,从而正确地论定张载哲学的旨趣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 “本体” “合两”
下载PDF
论李二曲的文化教育思想体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康有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8-32,共5页
明末清初思想家李二曲阐释了儒家人文思想在文化上的结构表现,并将此展开为贯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的教育思想中。这一文化教育观对我们今天实有莫大启迪作用。
关键词 李二曲 文化教育 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 青少年教育 中年人教育 老年人教育 教育思想
下载PDF
叶适的本体功夫思想及其影响
8
作者 屠承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28,共7页
叶适具有独特的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本体功夫思想 ,这些思想对与他同时代的吕祖谦的本体功夫论 ,对尔后黄宗羲的本体功夫论乃至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之学 。
关键词 宇宙本体论 人学本体论 吕祖谦 黄宗羲 唯物主义功夫论 叶适 本体功夫思想 思想影响 唯物主义
下载PDF
科技人文化与东方心性之学
9
作者 朱康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4-38,43,共6页
科技与人文的失调集中表现在当今“真”与“善”的冲突上。文章试图用东方心性之学来解决这一困境 :将科技人文化即主要是科技道德化 ,尤其应当把心性形上思想融合到现代科技实践中 ,使其尽量避免负面效应 ,发挥正面功效 ,福祉人类。
关键词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道德化 科学丰义 人文主义
下载PDF
汉语本体符号新释
10
作者 范爱贤 《管子学刊》 CSSCI 2014年第3期79-82,共4页
汉语"本体"由"本"与"体"两个符号组成,截然不同于印欧语系的ontology。汉语"本体"与"体""本"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中华先哲的问学之旅,即是立"本"生"... 汉语"本体"由"本"与"体"两个符号组成,截然不同于印欧语系的ontology。汉语"本体"与"体""本"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中华先哲的问学之旅,即是立"本"生"道"、"本体"与"体""本"的和合相生之旅。汉语本体构成了汉语思维进行诗性超越的根基,它独特的创新意识表现为追"本"溯源、返"本"开新,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本体与方法论是统一的。自现代以来,ontology式本体之理解遮蔽了汉语"本体"的"本"来内涵,汉语"本体"符号亟待摆脱ontology的"殖民",而返回母语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本体 新释
下载PDF
论李二曲对儒家人道观的发展
11
作者 朱康有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0-82,共3页
本文从人道的等级层序、人道的核心层面、人道的实证方法、人道的系统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明末清初思想家李二曲对我国传统人道观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人道观 心性本体 心性工夫
下载PDF
论李二曲以“本体”为基础的“适用”观
12
作者 朱康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体用一源”的本体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本体 适用论 李二曲 道德准则 儒学 清朝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特征
13
作者 朱康有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以二曲之学为切入点,从横向角度概括了宋明理学有关心性修养的几个特征:次第性反映了理学家的"为学"深度;密成性是修养工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要求;自然性反映了在本体自控下工夫修养的自觉状态;一贯性反映了贯通各...  本文以二曲之学为切入点,从横向角度概括了宋明理学有关心性修养的几个特征:次第性反映了理学家的"为学"深度;密成性是修养工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要求;自然性反映了在本体自控下工夫修养的自觉状态;一贯性反映了贯通各个方面的修养境界。[摘要] 心性本体;工夫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心性本体 工夫修养 为学次第
下载PDF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建立及其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8,共9页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自的本体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于西方围绕ontology发展出的实体哲学的演化轨迹及其在当代突显的知识与自知、科学与道德的割裂问题,本体诠释学强调根源性的重要,提出了动态的生成着的具有根源性的"本体"以补足实体论式的本体论。同样,在植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深刻内在体验同时,本体诠释学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在性与分析性上的开拓。从观、感动态循环和人的四个性向出发的本体学、本体诠释不仅促使中西哲学各自反思自省,而且为两者在当代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找到一条途径,进而在互释的实践和本体的生长中寻求人类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知识、自知和价值在当代造成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 本体的 本体学/论 超融 世界哲学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成中英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4,共10页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之中。诠释离不开本体,本体也不能离开诠释,诠释是一种本体性的认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真正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以《易经》的本体宇宙论及其演化为范型的理解理论和诠释方法。当代学者的中国诠释学构想有其理论贡献亦存在不足,“本体诠释”具有原初的中国哲学性、普遍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诠释学 诠释 本体诠释 经典诠释 本体诠释学
原文传递
审美意象本体论 被引量:13
16
作者 朱志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18,共8页
中国古代的意象本体是指意象的本源和本然状态及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感性形态之中。"本"是本源和本性的统一,体现了时间的维度;"体"则是体性和体貌的统一,体现了空间的维度。意象本体一本万殊,体现了意的丰富性... 中国古代的意象本体是指意象的本源和本然状态及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感性形态之中。"本"是本源和本性的统一,体现了时间的维度;"体"则是体性和体貌的统一,体现了空间的维度。意象本体一本万殊,体现了意的丰富性和象的圆融性。意象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以物象和事象中审美价值的潜质为前提,体现了物我统一的体用关系。其中既包括瞬间直觉的个体生成,也包括历史生成。艺术作品中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师法天地化育万物的生命精神,在对物象与事象的取舍、组合和创造中,通过摹象、拟象灌注生意的结果。在意象本体中,气象和神气共同构成感性形态的整体,并臻于体道境界。艺术意象则是艺术语言与气象、神气和体道的统一,从中体现了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本源 体性 生成 体道
原文传递
简论理学美学三大流派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275-287,373,共14页
宋明理学美学三大流派各有其特色与独到贡献。程朱一派首次构建美的超验本体,使“理”“理趣”成为美学范畴,推重“居敬”“穷理”的工夫,善于发挥六艺教化的美育功能,以“大公”“圆”“敬畏”为境界,其形上旨趣对现当代美学话语仍具... 宋明理学美学三大流派各有其特色与独到贡献。程朱一派首次构建美的超验本体,使“理”“理趣”成为美学范畴,推重“居敬”“穷理”的工夫,善于发挥六艺教化的美育功能,以“大公”“圆”“敬畏”为境界,其形上旨趣对现当代美学话语仍具影响。气学一派以“气”为美学本体,以“气化”为审美生成过程,重“氤氲”形态,倡导内外/主客并重的工夫(“大心”与“变化气质”),追求“太和”“民胞物与”之境界,开生命美学、生态美学之先河。心学一派以“心”“身”为本,将“良知”“性灵”纳入美学范畴,其心上工夫强调缘机体认与直觉领悟,呈现“洒落”“乐”“狂者胸次”之境界,由此促成了中国美学话语在关系论、价值论、情感论、个性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突破,并为现代美育转向提供了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美学 美学流派 本体-工夫-境界
原文传递
王阳明在“四句教”公案中的思想立场研究——以《〈大学〉问》为中心
18
作者 陈焱 《哲学门》 CSSCI 2018年第1期263-277,共15页
在由钱德洪与王畿的争论所引出的阳明“四句教”公案中,阳明本人的思想态度一直是模糊的。而“四句教”的实质内容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工夫次第。因此,用王阳明《〈大学〉问》一文为对照,研究“四句教”公案中的阳明本人的真正思... 在由钱德洪与王畿的争论所引出的阳明“四句教”公案中,阳明本人的思想态度一直是模糊的。而“四句教”的实质内容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工夫次第。因此,用王阳明《〈大学〉问》一文为对照,研究“四句教”公案中的阳明本人的真正思想立场是合适的。从《〈大学〉问》的角度来看,阳明的基本立场偏向王畿“四无说”,对于钱德洪的批判出于其心学自身的基本立场。而他对“四句教”公案表面上的模糊态度,显然有顾虑正统程朱理学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句教”公案 本体工夫合一 《〈大学〉问》 王阳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