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Quality Improvement Effect and Separate Character of Soybean Male Sterile (MS1)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Shuang-jin ZHANG Meng-chen JIANG Chun-zhi YANG Chun-yan LIU Bing-qiang CUI Ju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5-551,共7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oybean has narrow genetic base, w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s,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practical value. An LD-base popula...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oybean has narrow genetic base, w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s,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practical value. An LD-base population, which fits to our ecology type was constructed by 6 years' gene enrich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enes from 23 local varieties and recurrent selection. The LD-base populations were then improved by making crosses with high protein and high oil genotypes. As a result we obtained a high protein sub-population (db) and a high oil sub-population (gy), For the db sub-population, the protein content is 1.18%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22.38% of the individuals contain 45% or more of protein, which is 10.99%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For the gy sub-population, oil content is 0.24%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Individuals with oil content of 20% or more are 11.05% higher than the base populatio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flowering date, mature date, pod habit, and hilum color, etc., all showed wide range of separation, and the segregation ratio approached balance. The c.v. of branch number of ms1 recurrent population (72.8%) is higher than general cross-population (57.3%), and the c.v. of 100 seed weight of ms1 (18.1%) is higher than general cross population (16.5%),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plant height, pods per plant, and seeds per po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t was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quality character of ms 1 male sterile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was improved by adding new genes. And the segregation of other characters widened, making the populations suitable for the objective of soybean breeding. In this paper, we also discussed the breeding method, key technology, and selection effect of soybean ms 1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recurrent selection population ms 1 gene quality improvement segregating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linkage maps in the distorted segregation populations of backcross, doubled haploid and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被引量:3
2
作者 ZHU ChengSong WANG FuHua WANG JianFei LI GuangJun ZHANG HongSheng ZHANG Yuan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2期1648-1653,共6页
Non-Mendelian segregation of markers, known as distorted segregation, is a common biological phenomenon. Although segregation distortion affects the estimation of map distances and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 Non-Mendelian segregation of markers, known as distorted segregation, is a common biological phenomenon. Although segregation distortion affects the estimation of map distances and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mapping, the effects of distorted markers are often igno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nkage maps and in QTL mapping. Recently, we have developed a multipoint method via a Hidden Markov chain method to reconstruct linkage maps in an F2 population that corrects for bias of map distances between distorted markers. In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is extended to cover backcross, doubled haploid and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from simulated experiments show that: (1) the degree that two linked segregation distortion loci (SDL) affect the estimation of map distances increases as SDL heritability and interval length between adjacent markers increase, whereas sample siz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bias; (2) two linked SDL result in the underesti- mation of linkage distances for most cases, overestimation for an additive model with opposite additive effects, and unbiased estimation for an epistatic model with negative additive-by-additive effects; (3)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obtain the unbiased estimation of linkage distance. This new method was applied to a rice RIL population with severely distorted segreg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linkage maps, and a bootstrap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of map distances. The results from real data analysis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our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d viability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隔离 遗传学图 生存能力 混血儿
原文传递
Genetic mapping of folate QTLs using a segregated population in maizeFA 被引量:4
3
作者 Wenzhu Guo Tong Lian +11 位作者 Baobao Wang Jiantao Guan Dong Yuan Huan Wang Fardous Mohammad Safiul Azam Xing Wan Weixuan Wang Qiuju Liang Haiyang Wang Jinxing Tu Chunyi Zhang Ling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75-690,共16页
As essential B vitamin for humans, folates accumulation in edible parts of crops, such as maize kernel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human health. But its breeding is always limited by the prohibitive cost of folate pr... As essential B vitamin for humans, folates accumulation in edible parts of crops, such as maize kernel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human health. But its breeding is always limited by the prohibitive cost of folate profiling. The molecular breeding is a more executable and efficient way for folate fortification, but is limited by the molecular knowledge of folate regulation. Here we report the genetic mapping of folat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using a segregated population crossed by two maize lines, one high in folate (GEMS31) and the other low in folate (DAN3130). Two folate QTLs on chromosome 5 were obtai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2 whole-exome sequencing and F3 kernel-folate profiling. These two QTLs had been confirmed by bulk segregant analysis using F6 pooled DNA and F7 kernel-folate profiling, and were overlapped with QTLs identified by another segregated population. These two QTLs contributed 41.6%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5-formyltetrahydrofolate, the most abundant storage form among folate derivatives in dry maize grains, in the GEMS31×DAN3130 population. Their fine mapp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will reveal details of folate metabolism,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aimed at the enrichment of folates in maize ker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mapping folate QTLS USING a segregated population in maize^FA
原文传递
用RAPD方法分析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京兆 王斌 +2 位作者 徐琼芳 杨代常 朱英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文以农垦58S与FL_2杂交所得的F_2分离群体为材料,按其育性分为不育和可育两大群体,分别以混合的可育群体核DNA和不育群体核DNA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300个引物中发现有2个引物在不育群体和可育群... 本文以农垦58S与FL_2杂交所得的F_2分离群体为材料,按其育性分为不育和可育两大群体,分别以混合的可育群体核DNA和不育群体核DNA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300个引物中发现有2个引物在不育群体和可育群体中扩增出多态性产物。就其中一个引物对杂交亲本和F_2个体的RAPD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多态的可靠性。转移杂交实验表明这个多态性产物是一种重复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基因 RAPD 水稻
下载PDF
水稻日本晴与广陆矮4号杂交F_2群体SSR标记偏分离原因探析(英文)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兵 邓其明 +5 位作者 张启军 李杰勤 叶少平 梁永书 彭勇 李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9-457,共9页
以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材料粳稻日本晴和完成了第4染色体全序列测序的籼稻广陆矮4号的杂交F2作为构图群体,共90个单株,构建了一张含148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该F2群体显著偏分离非常高,发现有49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P<... 以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材料粳稻日本晴和完成了第4染色体全序列测序的籼稻广陆矮4号的杂交F2作为构图群体,共90个单株,构建了一张含148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该F2群体显著偏分离非常高,发现有49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33.11%,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6个偏向广陆4号,13个偏向杂合体,没有偏向日本晴的偏分离标记。讨论了配子体基因和孢子体基因导致偏分离的原因,通过已经定位的配子体基因和杂种不育基因分布在偏分离集中的区域来进一步说明配子体基因和杂种不育基因确实是导致偏分离形成的原因,而且还通过未定位的标记分析了偏分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F2群体 SSR标记 偏分离
下载PDF
新疆野苹果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遵春 苗卫东 +1 位作者 刘大亮 陈学森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2-728,共7页
【目的】为了建立合适的用于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方法】以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为材料,利用人工授粉方法构建了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作图亲本多态性、杂种纯度和群体内部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结... 【目的】为了建立合适的用于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方法】以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为材料,利用人工授粉方法构建了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作图亲本多态性、杂种纯度和群体内部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的遗传差异较大;排除了15株不确定的个体,确定110株作为新疆野苹果遗传图谱构建的作图群体;株系间无重复现象;64对SSR引物组合在作图亲本间共检测到23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91个位点在P<0.01水平上符合孟德尔期望分离比,占多态性位点总数的82.30%。【结论】选取该群体作为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SSR 分离群体
下载PDF
遗传群体偏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海燕 崔金腾 高用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3-617,622,共6页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的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的现象、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的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的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的现象、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定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植物分离群体偏分离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分离 作图群体 分子标记 偏分离热点区域 遗传搭车
下载PDF
基于GIS和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康停军 张新长 +2 位作者 赵元 王海鹰 张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5-142,共8页
传统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方法仅能在数量上达到较高的模拟精度,但是不能对城市人口分布表现的居住分异特性进行描述。针对常用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拟模型,模型由影响要素、智能体、决... 传统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方法仅能在数量上达到较高的模拟精度,但是不能对城市人口分布表现的居住分异特性进行描述。针对常用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拟模型,模型由影响要素、智能体、决策规则等组成。居住用地划分为均匀的居住元胞,初始状态下,每个居住元胞分布相同数量的智能体(家庭为单位),智能体在各自居住压力作用下做出是否迁居的决策,如果迁居则选择合适的居住元胞,通过智能体的不断决策、协商、迁居模拟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重力模型,本文模型所模拟的结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模拟的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与现实居住格局相符合,为城市人口分布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居住分异 多智能体 模拟 广州
下载PDF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金社 李海旺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是一种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合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RIL群体为对象,将遗传模型拓展到4对主基因,建立相应的分离分析方法。新构建的模型共包括4对主基因和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两类共15个遗传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估算各种模型的分布参数,由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选取最佳遗传模型,再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遗传参数。通过模拟实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一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有很好一致性。以大豆科丰1号×南农1138-2构成的RIL群体及其亲本棕榈酸含量的遗传(I-1模型,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下载PDF
棉花高效嫁接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彦霞 王省芬 +2 位作者 马峙英 张桂寅 赵家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棉花体细胞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茎尖培养植株等无菌苗直接定植成活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在棉花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嫁接能够改善这一状况。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对大规模保存棉花遗传分离群体、稀有种... 【目的】棉花体细胞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茎尖培养植株等无菌苗直接定植成活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在棉花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嫁接能够改善这一状况。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对大规模保存棉花遗传分离群体、稀有种质资源和远缘杂交不育材料具有特殊意义的高效嫁接技术。【方法】尝试用“顶插”、“劈接”和“合接”等不同方式对棉苗进行嫁接,探索新的高效棉花嫁接方法。【结果】得到高效棉花嫁接合接法。采用此法时应提前培育健壮棉苗做砧木,砧木的苗龄≥接穗的苗龄;砧木和接穗苗龄相差1~2片真叶时嫁接效果较好,接穗至少保持1片叶子。砧木和接穗为不同品种与砧木和接穗为同一品种相比,后者的嫁接成活率较高,但嫁接不受基因型的限制,各种类型的棉花材料均可嫁接。【结论】“接合法”是实用有效的棉苗嫁接法。利用此技术大规模嫁接棉花转基因植株、遗传分离群体、常规棉株等,嫁接成活率在9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嫁接新技术 转基因植株 分离群体
下载PDF
利用DH或RIL群体检测QTL体系并估计其遗传效应 被引量:59
11
作者 章元明 盖钧镒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34-640,共7页
利用DH或RIL群体并结合重复内分组随机区组设计对作物产量等遗传率较低的数量性状进行分离分析可提高遗传分析的精度。根据混合分布理论扩展了利用DH或AIL群体重复实验数据鉴定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的分离分析法,特别是2对连锁主基因... 利用DH或RIL群体并结合重复内分组随机区组设计对作物产量等遗传率较低的数量性状进行分离分析可提高遗传分析的精度。根据混合分布理论扩展了利用DH或AIL群体重复实验数据鉴定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的分离分析法,特别是2对连锁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该方法可鉴定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主基因的作用方式,估计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差,在两主基因存在连锁时可估计其重组率。下面通过应用举例说明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DH群体 RIL群体 QTL体系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基于田间表型和Bru1基因检测分析甘蔗褐锈病抗性遗传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竹 许莉萍 +4 位作者 苏亚春 吴期滨 成伟 孙婷婷 高世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由黑顶柄锈菌(Puccinia melanocephala)引起的甘蔗褐锈病具有产孢量大、流行性强的特点,可导致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了解抗病性遗传有助于抗锈病育种中的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而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则是分离个体选择所必需的。本... 由黑顶柄锈菌(Puccinia melanocephala)引起的甘蔗褐锈病具有产孢量大、流行性强的特点,可导致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了解抗病性遗传有助于抗锈病育种中的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而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则是分离个体选择所必需的。本研究以甘蔗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表型与抗褐锈病主效基因Bru1检测相结合,研究甘蔗褐锈病抗性遗传倾向并评价Bru1基因检测与表型抗性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发病盛期,感病个体中,Bru1基因未检出率为96.7%,但未感病个体中,Bru1基因的检出率仅为66.0%,且高抗组合CP84-1198×云蔗89-7群体中的未感病个体,该基因检出率为0,尽管也发现有2个组合的未感病个体中,该基因的检出率为100%。说明由Bru1基因控制的抗性可根据该基因的检测结果判断其抗/感病性,同时,甘蔗基因池中还存在其他未知的控制抗病性状的主效基因。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的抗病性均影响杂交后代的抗病性,但以抗病亲本为父本的组合,其分离群体的感病个体明显减少,说明父本对杂交后代的褐锈病抗性影响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褐锈病 分离群体 抗病性遗传 Bru1基因 发病率
下载PDF
棉花种间BC_1群体偏分离的遗传剖析(英文) 被引量:8
13
作者 余渝 张艳欣 +1 位作者 林忠旭 张献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57-1665,共9页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的遗传分离方式,在大多数的遗传定位研究中非常普遍。在之前我们发表的遗传连锁图中,107个SSR标记在BC1作图群体[(Emian 22×3-79)×Emian22]中表现偏分离。为阐明这些偏分离... 偏分离是指观察到的基因型频率偏离预期的孟德尔频率的遗传分离方式,在大多数的遗传定位研究中非常普遍。在之前我们发表的遗传连锁图中,107个SSR标记在BC1作图群体[(Emian 22×3-79)×Emian22]中表现偏分离。为阐明这些偏分离标记的遗传机制及其在其它群体中的偏分离情况,将其中97个共显性标记在另外两个回交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原图谱中的61个偏分离标记在另外2个回交群体中都表现正常分离,说明杂交方式是导致偏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36个偏分离标记至少在两个群体中仍表现偏分离,偏分离应该是配子选择的结果。偏分离标记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其中D亚基因组上的分布多于A亚基因组。偏分离标记在在第2、第16和第18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暗示在这些染色体上存在偏分离位点,该结果有助于在棉花中鉴定偏分离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微卫星标记 偏分离 回交群体
下载PDF
广州市外来人口居住隔离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袁媛 许学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6,共6页
利用广州市人口普查街道(部分居委会)数据总结1990-2000年外来人口居住隔离的时空特征:隔离程度呈增加趋势,核心和外围区隔离程度及变化差异大,散点状为主的空间模式,并呈现异质性和非稳定性的社会特征。通过典型社区问卷访谈,对比外来... 利用广州市人口普查街道(部分居委会)数据总结1990-2000年外来人口居住隔离的时空特征:隔离程度呈增加趋势,核心和外围区隔离程度及变化差异大,散点状为主的空间模式,并呈现异质性和非稳定性的社会特征。通过典型社区问卷访谈,对比外来人口与户籍低收入人口,建构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显示户籍的属地差别是产生隔离的根本原因,与户籍属地管理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住房政策共同构成了排斥的制度环境,限制了外来人口的住房选择,把其推向低端私人租房市场。在有限的居住选择下,交通和经济等个体择居要素影响了隔离空间的分布和社会特征,以城中村为代表低端私人租房来源的布局特征决定并固化了隔离空间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口 居住隔离 影响因素 广州
下载PDF
结缕草耐盐分离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海林 丁万文 +2 位作者 陈静波 陈宣 刘建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4-728,734,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结缕草属(Zoysia Willd.)植物的耐盐性遗传机制,通过结缕草耐盐亲本Z105(Z.japonica)和敏盐亲本Z061(Z.japonica)进行人工杂交,以构建结缕草的耐盐分离群体。首先通过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 为进一步研究结缕草属(Zoysia Willd.)植物的耐盐性遗传机制,通过结缕草耐盐亲本Z105(Z.japonica)和敏盐亲本Z061(Z.japonica)进行人工杂交,以构建结缕草的耐盐分离群体。首先通过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所获得的F1群体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培法对F1群体的耐盐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1群体164个后代中132个后代为真杂种,这些后代的耐盐性表现出连续性的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分离现象,成功地构建了结缕草的耐盐性分离群体。这为结缕草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耐盐性遗传标记的QTL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缕草 耐盐性 分离群体 构建
下载PDF
多叶型和三叶型苜蓿杂交F1代遗传关系的SSR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平华 魏臻武 +2 位作者 乔志宏 武自念 刘国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为了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杂交F1代性状分离特性和群体结构特点,本试验以淮阴苜蓿和多叶苜蓿品系PL34HQ为亲本,人工杂交获得F1群体。对F1群体180株苜蓿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 为了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杂交F1代性状分离特性和群体结构特点,本试验以淮阴苜蓿和多叶苜蓿品系PL34HQ为亲本,人工杂交获得F1群体。对F1群体180株苜蓿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异分析,并从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春季多叶率达到91.11%,单株多叶率最高为93.33%,最低1.64%,平均为39.8%,春秋季节的群体多叶率高于夏冬季节;F1群体中紫色茎、绿色茎和紫绿色茎的植株出现的比例近乎1:1:1,株型的分离比接近9:7:2。SSR标记共检测到7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16个,1 9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比率是61.58%。群体结构分析将F1分为4个类群,类群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类群1和类群4,类群3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多叶 F1代 性状分离 群体结构
下载PDF
植物基因的图位克隆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泽立 戴景瑞 王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1-27,共7页
图位克隆是分离基因的有效方法 ,本文概述了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图位克隆的一般策略、相关技术、发展前景和其它基因组领域研究于其带来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 分离群体 分子标记 基因 图位克隆 植物
下载PDF
玉米双交F1群体中SSR遗传标记位点的遗传分离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志伟 张文龙 +3 位作者 杨文鹏 王明春 蔡一林 牛素贞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22,25,共4页
用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太系19和QCL3021及糯玉米自交系QCL5019构建了双交F1代群体[(太系19×QCL3021)×(太系19×QCL5019)],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出o2o2o16o16Wxwx基因型的植株23株。然后,用3个亲本从分布于全基因组的180... 用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太系19和QCL3021及糯玉米自交系QCL5019构建了双交F1代群体[(太系19×QCL3021)×(太系19×QCL5019)],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出o2o2o16o16Wxwx基因型的植株23株。然后,用3个亲本从分布于全基因组的18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在3个亲本间均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14个。最后,进行14个SSR位点在23株后代中的位点及基因型分离分析,结果为:SSR位点与基因型的分离主要偏向于两个高赖氨酸玉米亲本;基因型分离产生了4种正常基因型和3种异常基因型;4种正常基因型在13个SSR位点存在极显著的偏分离。这一结果对SSR标记的遗传分离及应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交群体 SSR位点 遗传 分离 玉米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及RAPD标记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明龙 林宝刚 +2 位作者 章徐鸯 崔海瑞 夏英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陕 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F2 分离群体为材料 ,对F2 分离群体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可育与不育株花器存在明显差异 ,符合 3∶1的分离比例 ,因而推断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陕 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F2 分离群体为材料 ,对F2 分离群体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可育与不育株花器存在明显差异 ,符合 3∶1的分离比例 ,因而推断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 ,用 1 0 5个随机引物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进行RAPD分析 ,发现有 6个随机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差异谱带。引物S62 和S74在可育和不育基因池中扩增出单条特异性谱带所代表的DNA序列 ,很可能与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分离群体 恢复基因 甘蓝型油菜 RAPD标记 遗传 随机引物 扩增 分组分析法 特异性
下载PDF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F_2分离群体的性状分布多态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勇 曾亚文 梁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20,共5页
用15个云南栽培稻与元江、景洪普通野生稻杂交,对20个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的性状频率分布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元江普通野生稻比景洪普通野生稻更为原始和保守,F2代呈现显性基因频率较高;(2)云南优异稻种资... 用15个云南栽培稻与元江、景洪普通野生稻杂交,对20个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的性状频率分布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元江普通野生稻比景洪普通野生稻更为原始和保守,F2代呈现显性基因频率较高;(2)云南优异稻种资源及其籼粳分化中存在较复杂的基因多样性;(3)云南稻作育种骨干亲本及其改良品系是改良云南普通野生稻株型差的良好亲本,利用元江普通野生稻作亲本可望获得遗传基础较宽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栽培稻 杂交 分离群体 频率分布 云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