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有“呕吐”义探因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家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2-15,共4页
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 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疒反] 探因
下载PDF
“变化”事件的两种认识及句式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古川裕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23-30,共8页
现代汉语的两个近义动词"变"和"换"正好体现着人们对"变化"事件(change event)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动词"换"表示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交替、替代现象,完成此种"变化"的前后需要有两个... 现代汉语的两个近义动词"变"和"换"正好体现着人们对"变化"事件(change event)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动词"换"表示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交替、替代现象,完成此种"变化"的前后需要有两个参与者,是一个突变的动态事件;动词"变"表示在某一个特定物体上所显现出来的、质量上的内在变化,发生此种"变化"的前后只有一个参与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本文指出,人们对"变化"的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在两个动词所构成的句式结构上也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语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句式“”“换”
下载PDF
《敦煌变文集》的“但”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颖 张春秀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74,共5页
本文通过对《敦煌变文集》中出现的"但"字作穷尽式考察,描写了虚词"但"在其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并对"但"的各个义项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历时比较初步揭示了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
关键词 《敦煌文集》 副词
下载PDF
支移折变与宋代乡村社会生存秩序 被引量:2
4
作者 耿元骊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99-105,共7页
"支移折变"是宋代两税征收重要构成部分,从一种实物意义上的"劳役"和"替代"逐渐演变为以"见钱"为主的"附加税"。其初始本意是为了降低管理和缴纳者双方的成本,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额度... "支移折变"是宋代两税征收重要构成部分,从一种实物意义上的"劳役"和"替代"逐渐演变为以"见钱"为主的"附加税"。其初始本意是为了降低管理和缴纳者双方的成本,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额度(或成本)不断增加,逐渐向"害民"方向转化,对乡村社会造成了重大烦扰。"支移折变"运行过程中,对朝廷与地方关系,基层官府与乡村百姓之间关系,以及乡民内部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乡村内部社会秩序能否平稳运行,朝廷、州县、乡村各级财政能否正常运转关涉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移 宋代 乡村社会
下载PDF
五声性变音的声名探讨
5
作者 李合洲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91-97,共7页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一定要涉及到五声正声与偏音,特别是三度间音之后出现的其他变音。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五声性调式旋律以及多声部的创作实践里,除了宫、商、角、徵、羽和四个偏音以外,随着创作的深入也会涉及各种其他的变化音。这既是...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一定要涉及到五声正声与偏音,特别是三度间音之后出现的其他变音。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五声性调式旋律以及多声部的创作实践里,除了宫、商、角、徵、羽和四个偏音以外,随着创作的深入也会涉及各种其他的变化音。这既是创作技术手法多元化的表现,也顺应了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潮流,而涉及的首要问题就是各种偏音的声名规范化要求:首先,四个常用偏音以外的偏音如何命名,即五声以外的声名如何对应十二音命名;其次,常用的偏音“变”与“闰”是什么?如何对号入座。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也就澄清了理论上的一些疑点,纯正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也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实践铺垫了基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音 地形训 角生宫
下载PDF
大历史背后不应忽视的“小”因素——读《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6
作者 袁开惠 王丽丽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6期537-544,共8页
对于赓哲教授的新书《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进行评析和介绍,基于书中探讨的众多"医学碎片"是大历史背后不能忽视的"小"因素,并进一步延伸开来,以天花为例谈论疾病的全球传播,以金鸡纳霜进入中国和屠呦呦对青蒿... 对于赓哲教授的新书《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进行评析和介绍,基于书中探讨的众多"医学碎片"是大历史背后不能忽视的"小"因素,并进一步延伸开来,以天花为例谈论疾病的全球传播,以金鸡纳霜进入中国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为例探讨疾病应对手段的东西方沟通与医术演进,从明清时期男女观念揭秘"悬丝诊脉",将疾病与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如何改我们的历史》 天花 金鸡纳霜 悬丝诊脉
下载PDF
《篆隶万象名义》俗字小议 被引量:1
7
作者 柳建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48-52,共5页
《篆隶万象名义》是空海依据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由于保留了唐写本文字的书体特征,可作为研究隋唐字样的第一手资料。文章将《名义》前六卷中所收录的部分俗字分为"与常见俗字同形者"及"新见俗字... 《篆隶万象名义》是空海依据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由于保留了唐写本文字的书体特征,可作为研究隋唐字样的第一手资料。文章将《名义》前六卷中所收录的部分俗字分为"与常见俗字同形者"及"新见俗字形"两类,考察了其本字、俗写过程及使用情况。最后认为:《名义》俗字具有自己的风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笔画繁简不定,正写俗写不拘,包含着正向类推和复古类推现象,具有比较严整的系统性,而其来源则多为汉字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隶万象名义》 俗字 类推 系统性
下载PDF
读简札记三则
8
作者 刘传宾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0-72,共3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则认为郭店简《语丛四》"三■一■"当读为"三瓠一柢",可与《泛胜之书·种瓠第十五》"一本三实"相对应。第二则认为清华简《厚父》篇"保教明德"中的"保"字并非"保卫"、"保护"之义,而应从...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则认为郭店简《语丛四》"三■一■"当读为"三瓠一柢",可与《泛胜之书·种瓠第十五》"一本三实"相对应。第二则认为清华简《厚父》篇"保教明德"中的"保"字并非"保卫"、"保护"之义,而应从古注释为"持"、"受"。第三则认为清华简《汤在啻门》"变亟"一语并非"变诈"、"急躁"之义,概指文献中"不恒其德"之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喽”“不娄(蝼)”试诂
9
作者 付建荣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313-318,共6页
本文利用排比归纳法和方言佐证法,重新考证了敦煌变文中出现的“喽”和“不娄(蝼)”的词义与理据。认为“不娄(蝼)”犹言“不愁”,含有肯定、确认的语气,“喽”单用在反诘句中,语义相当于“不娄(蝼)”,只是表达的肯定语气更为强烈。“... 本文利用排比归纳法和方言佐证法,重新考证了敦煌变文中出现的“喽”和“不娄(蝼)”的词义与理据。认为“不娄(蝼)”犹言“不愁”,含有肯定、确认的语气,“喽”单用在反诘句中,语义相当于“不娄(蝼)”,只是表达的肯定语气更为强烈。“娄”有“多”义,“不娄(蝼)”之“不愁”义,当由“不多”义引申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不娄(蝼) 词义 理据
下载PDF
变文与变曲的关系考论——“变文”之“变”的渊源探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富世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42,共6页
敦煌变文中“变”字的含义与渊源 ,一直是中外敦煌学者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乐府中变曲的考述和变曲与变文关系的探讨 ,认为变文之“变”来源于乐府变曲。“变”本为乐舞章节的单位 ,通过组曲的形式 (“... 敦煌变文中“变”字的含义与渊源 ,一直是中外敦煌学者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乐府中变曲的考述和变曲与变文关系的探讨 ,认为变文之“变”来源于乐府变曲。“变”本为乐舞章节的单位 ,通过组曲的形式 (“某变”)来表现一定的内容 ,“因事制歌” ,其辞有时也称为“某某变”。受其影响 ,后来将具有类似特点的其它表演也称为“变” ,变文的得名实由于此。同时指出 ,作为一种说唱艺术 ,本名为“变” ,案头化之后才称之为变文 ,并非如学界普遍的看法 ,“变文又简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乐府 说唱艺术 乐舞艺术
原文传递
《周易》“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异文疏解——兼论《尚书》中的两个“辩”字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杰 郜士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49,共6页
《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中的'变'字,熹平石经作'辩',马王堆帛书作'使'。'变'和'辩'都应读为'弁'。虎皮、豹皮做的弁文采斐然,所以《象传》说'其文炳也&... 《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中的'变'字,熹平石经作'辩',马王堆帛书作'使'。'变'和'辩'都应读为'弁'。虎皮、豹皮做的弁文采斐然,所以《象传》说'其文炳也''其文蔚也'。战国楚地的《周易》中,这个字很可能本来写作■、■一类形体,是'弁'。由于当时'史''弁'混同,有些版本上的'弁'被误认成了'史(使)'。在有的版本中,'弁'被按照当时'弁'的一种习惯用法读成了'变'。而在有的版本中,'弁'又被读成了同音的'辩'。这就是马王堆《周易》'使'、今本《周易》'变'和熹平石经《周易》'辩'字的由来。与此相关的是,《尚书·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及《书序》或本'王辩荣伯作《贿肃慎之命》'的'辩'字,应当本来是'史(使)'字,被错认作了'弁',后来又被读作同音的'辩'。这几个例子说明,早期文献中存在着一些由于战国楚简中'史''弁'混同导致误认并衍生出众多异文的例子,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辩” “使” “弁” “史”“弁”混同
原文传递
论《易经》英译的“变译”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钧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6,共5页
"变译"是近20年来深受翻译学界关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它强调翻译策略和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化。在《易经》的翻译中,运用变易的原理,采用"变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在译入语中尽可能地保持《易经》原文的音调与... "变译"是近20年来深受翻译学界关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它强调翻译策略和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化。在《易经》的翻译中,运用变易的原理,采用"变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在译入语中尽可能地保持《易经》原文的音调与用词之美,恰当处理《易经》卦爻辞的押韵、拟声、叠音、重复等汉语言特有的表达习惯,生动再现《易经》卦爻辞的简洁用语和象征比喻,让译入语读者能够尽可能地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易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英译 翻译方法和策略
原文传递
华夏族父权性别制度理论化探索:家国秩序下从男女有别到内外有别的经权与因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芳琴 栗长江(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1期105-132,共28页
家国秩序、内外有别和性别等级组成的华夏族父权性别制度,成型于商周之变,成熟于周秦之变后的两汉时期。西周血缘贵族基于男女有别原则和家国一体秩序,颠覆了商代国族间的内外服制。部分因循了商代父系继承、以异姓通婚为主的婚姻制度,... 家国秩序、内外有别和性别等级组成的华夏族父权性别制度,成型于商周之变,成熟于周秦之变后的两汉时期。西周血缘贵族基于男女有别原则和家国一体秩序,颠覆了商代国族间的内外服制。部分因循了商代父系继承、以异姓通婚为主的婚姻制度,创建了华夏族父权制。于秦汉时期发展为基于内之男系和外之女系的双系婚姻、皇家与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分权共治的家国同构,并由此发展为涵盖空间分域、职事分工、亲属系统、价值伦理、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的华夏族父权性别制度。对于该制度而言,“内外有别”既是核心价值,也是制度运转策略,并发展出人事、人伦和性等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结构,天人合一和阴阳乾坤等哲学价值意义体系。父权性别制度的基本原则(道)的因变,基本制度(制)内核的经权,和制度语境制约下的整理策略调整(治),三者互构互动,共同支持着华夏族父权性别制度因变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族 父权性别制度 理论化 家国结构 内外有别 经权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