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大数据揭示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物质存量的空间格局
1
作者 Zhou Huang Yi Bao +13 位作者 Ruichang Mao Han Wang Ganmin Yin Lin Wan Houji Qi Qiaoxuan Li Hongzhao Tang Qiance Liu Linna Li Bailang Yu Qinghua Guo Yu Liu Huadong Guo Gang Liu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43-153,共11页
The patterns of material accumulation in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accompani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offer an important,yet hitherto largely missing stock perspective for facilitating urban system engineering and i... The patterns of material accumulation in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accompani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offer an important,yet hitherto largely missing stock perspective for facilitating urban system engineering and informing urban resources,waste,and climate strategies.However,our existing knowledge on the patterns of built environment stocks across and particularly within cities is limited,largely owing to the lack of sufficien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data.This study leveraged multi-source big geodata,machine learning,and bottom-up stock accounting to characterize the built environment stocks of 50 cities in China at 500 m fine-grained levels.The per capita built environment stock of many cities(261 tonnes per capita on average)is close to that in western cities,despite considerable disparities across cities owing to their varying socioeconomic,geomorphology,and urban form characteristics.This is mainly owing to the construction boom and the building and infrastructure-driven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s.China’s urban expansion tends to be more“vertical”(with high-rise buildings)than“horizontal”(with expanded road networks).It trades skylines for space,and reflects a concentration-dispersion-concentration pathway for spatialized built environment stocks development within cities in China.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future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ities,inform spatial planning,and support circular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s in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ystem engineering Built environment stock Spatial pattern Urban sustainability big geodata
下载PDF
地质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在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9
2
作者 王登红 刘新星 刘丽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3-1154,共1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这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都面临着大变革。文章基于"大数据"思维,探讨了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地质大数据能够在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这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都面临着大变革。文章基于"大数据"思维,探讨了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地质大数据能够在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的研究中得到更好地应用。首先,从"大数据"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入手,结合地质矿产研究中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地质大数据的概念及其外延。然后,综合"大数据"与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相关各地质专业的特点,浅析了矿产资源领域地质大数据的10个特点;其中,除了从地质矿产的视角解释了"大数据"的大量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4大特点外,还基于地质矿产专业提出了地质大数据的6大新特点:"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空间性与非空间性""时间性与非时间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主体性与非主体性"及"客体性与非客体性",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作了新的诠释。最后,总结了地质大数据在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注意事项,期望地质大数据能为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工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大数据 地质大数据 成矿规律 成矿系列 成矿体系 成矿预测
下载PDF
地理大数据背景下空间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逸敏 刘小平 +2 位作者 齐志新 刘凯 石茜 《地理信息世界》 2021年第2期12-15,39,共5页
地理大数据的兴起对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空间分析课程教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地理大数据背景... 地理大数据的兴起对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空间分析课程教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地理大数据背景下的空间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设想,包括对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强化、前沿发展动态的吸收,以及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和技术实现能力的培养等,同时介绍了目前已经初步落实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践,有助于利用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培养更多具备地理素养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 空间分析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学科影响和研究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蒋依依 高洁 +1 位作者 郭佳明 徐海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8,共17页
大数据正在改变捕捉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行为的方式。多种新兴数据渠道不断涌现,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克服了传统旅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数据不足问题。本文以地理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为基础,明晰地理大数据在旅游... 大数据正在改变捕捉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行为的方式。多种新兴数据渠道不断涌现,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克服了传统旅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数据不足问题。本文以地理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为基础,明晰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人类旅游活动、旅游地理环境、旅游人地关系3个方面的理论支撑重点,梳理人类旅游活动/行为数据(UGC、设备数据、交易数据)和旅游地理环境数据(POI、客观环境数据)等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地理大数据在理论研究更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突破3个方面的挑战和展望,为旅游领域时空认知、理论支撑、建模方法、分析框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建议在理论上需要将科学研究范式标准化系统化,结合不同的事件和场景创造基于“过程-结构-机制”的中国旅游地理解释体系;数据上需要向大数据与其他数据的互补结合转变;分析技术需要向提高分析方法自适应性、涉入旅游现象特殊性变量的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 旅游地理 用户生成数据 旅游行为 理论应用 地理信息科学 数据融合
原文传递
地理大数据聚合的内涵、分类与框架 被引量:16
5
作者 裴韬 黄强 +5 位作者 王席 陈晓 刘亚溪 宋辞 陈洁 周成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53-2162,共10页
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对象所产生的"足迹数据",而地理大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反演分析地理对象的"足迹数据",揭示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模式。近年关于地理大数据的重大研究进展显示,其研究结论的取得大多需要借助多... 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对象所产生的"足迹数据",而地理大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反演分析地理对象的"足迹数据",揭示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模式。近年关于地理大数据的重大研究进展显示,其研究结论的取得大多需要借助多种大数据的信息综合。为此,本文提出研究地理大数据聚合的必要性:代表新的研究范式、产生新的研究视角、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并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定义为:不同地理大数据之间通过转换形成面向研究对象的多维数据集合。在阐述地理大数据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分为:时空聚合、面向对象聚合、面向主题聚合以及面向模型聚合四种类型。地理大数据聚合作为地理大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确定内核—信息溯源—反演汇聚3个步骤,而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统一时空框架和基准、统一数据表达与存储、匹配同一观测对象的多数据源、统一多源数据的时空范围、调和不同对象之间不同的变化速率、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大数据与小数据的聚合等。地理大数据聚合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将会拓展地方的感知、土地功能的识别、对人群的观测与理解、功能与流动之间关系、地表复杂巨系统等新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思维 城市功能区 人群活动 地理信息科学 数据融合
原文传递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中国减贫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姗 葛咏 刘梦晓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39-1350,共12页
从救济式扶贫到精准扶贫,中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很长时间,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监测都是建立在各类统... 从救济式扶贫到精准扶贫,中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很长时间,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监测都是建立在各类统计资料,统计报表,纸质档案等的基础之上,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缺乏有效、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空间信息高效地捕捉和计算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和决策支持水平。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地球信息科学在中国减贫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中的应用;(2)贫困地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管理;(3)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致贫因素分析和贫困预测;(4)依据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决策支持系统。随着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实现,地球信息科学服务于中国减贫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建立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同时,乡村振兴作为下一步中国农村长期的工作重点,使用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促进乡村基础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球信息科学服务和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也将成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减贫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理大数据 资源环境监测 时空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