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Transverse Mandibular Width in Set-Back Mandibular Surgery: Sagittal Split versus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Osteotomy
1
作者 Farnoosh Razmara Hamid Mahmoodhashemi +1 位作者 Shohreh Zahraei Ali Mahmoudhashe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年第5期400-407,共8页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t can minimiz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gonal distance of mandible and the angle of the ramus flaring in two methods of osteotomy have been compar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cluded 60 patients (32 male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and without any asymmet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 = 30). One group underwent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to achieve mandibular setback and the other by the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Intergonial width and inner-ramal angle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were measured on radiographs preoperatively and 1 and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variance test wit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P 0.1). Conclusion: Considering our finding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s regarding changes in mandibular width and inter-ramal flaring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VSRO) Intergonial WID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Inter Ramal Angle
下载PDF
Combined Therapy for Mandibular Prognathism: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with Excision of Tongue
2
作者 Mehtap Karamese Osman Akdag +3 位作者 Muhammed Nebil Selimoglu Malik Abaci Ahmet Akatekin Zekeriya Tosun 《Modern Plastic Surgery》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auty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the lower face, the oral cavity, teeth, mandible, maxilla, and the size and position of the tongue are important. The tongue locates forward and is larger th...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auty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the lower face, the oral cavity, teeth, mandible, maxilla, and the size and position of the tongue are important. The tongue locates forward and is larger than normal in prognathism, in which the jaw protrudes from the skull.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an enlarged tongue causes the open bite, protrusion or dental arch misalignment, or is a result of them. Here,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and relative macroglossia, which were treated by mandibular setback surgery using a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BSSO) and excision of the tongue. This procedure achieved aesthetic improvement of the face and den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ve Macroglossia Mandibular Prognathism Mandibular Setback Surgery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下载PDF
Neuropathic pain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3
作者 Jimoh Olubanwo Agbaje Ivo Lambrichts +1 位作者 Reinhilde Jacobs Constantinus Politis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71-175,共5页
Neuropathic pain is characterized by spontaneous and provoked pain and other signs reflecting neural damage.Aberrant regeneration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lesions leaves neurons unusually sensitive and prone to spon... Neuropathic pain is characterized by spontaneous and provoked pain and other signs reflecting neural damage.Aberrant regeneration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lesions leaves neurons unusually sensitive and prone to spontaneous pathological activity,abnormal excitability and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stimuli.This review cover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neuropathic pain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BSSO)of the lower jaw.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neuropathic pain after mandibular osteotomies is less than 1%,while the incidence in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injuries during BSSO can be as high as 45%.The factors which modulate the healing process toward neuropathic pain during or after nerve damage have not yet been elucidated.Patients at highest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BSSO neuropathic pain are older than 45 years and have undergone procedures involving IAN compression,partial severance,or complete discontinuity of the lingual nerve with a proximal stump neuroma,patients with nerve injury repair delayed longer than 12 months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es that compromise healing or increase risk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Although neuropathic pain tends to be long-lasting,some patients can recover completely.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e risk assessment prior to surgery,prevention of nerve damage during surgery,and early repair of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INCIDENCE MANAGEMENT neuropathic pain risk factor
原文传递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SSRO)后退术对下颌角区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杜青香 侯敏 +1 位作者 杨佑成 肖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5-67,71,共4页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下颌角
下载PDF
BSSRO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毛懿 陈旭卓 张善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7-60,共4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聚焦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本文对BSSRO术后固定方式的进展和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坚固内固定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
6
作者 党禄 陈孝强 +4 位作者 李学拥 荀文兴 赵华强 齐田源 李金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和手术时间,评价骨块就位准确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鼻根部小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为(8.4±1.9)h,鼻腔周截骨时间为(87.3±17.7)min,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截骨时间为(125.5±38.0)min,上下颌骨分块截骨时间分别为(32.5±8.2)min、(328.5±9.2)min。骨块就位与术前规划的误差小,就位准确度高。患者术后未出现复视、反射性头痛、干鼻症及嗅觉丧失等并发症,鼻根部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可有效矫治高低眼畸形,明显改善患者颜面部的不对称,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眼畸形 计算机辅助技术 LefortⅠ型截骨术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 鼻腔周截骨 钛板预弯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5
7
作者 卢妍竹 赵芮 +2 位作者 简繁 孙洁 赖文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植钉配合数字化[牙合]板进行颌间牵引,术后通过垂直牵引使后牙咬合紧密;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1套矫治器完成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建立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及前牙正常覆覆盖,下颌前突及偏斜改善良好,术后1年稳定性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数字化的特性使其与计算机辅助的正颌手术设计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可供探索的空间更广阔。结论 对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高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简单病例,其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无托槽隐形矫治 偏颌 开[牙合] 反[牙合]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颏成型术 面部不对称 颌间牵引 数字化医学 数字化[牙合]板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程波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杨学文 李祖兵 黄群 余世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 ,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 ,6个月的复发率为 2 7.2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 :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劈开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复发 颌骨畸形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健 孙庚林 +3 位作者 吴炜 许崇涛 李滨飞 王鹏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6-311,共6页
目的:研究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皮质固位螺钉内同定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及3种双皮质同位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目的:研究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皮质固位螺钉内同定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及3种双皮质同位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固定方法在三种咬合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对比这些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情况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劈开处的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2mm双皮质同位螺钉直线形内固定、小型钛板内固定、2mm双皮质同位螺钉倒"L"形内固定、2.7mm双皮质固位螺钉倒"L"形内固定。相同固定方式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劈开处的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双皮质固位螺钉倒"L"形内固定的固定稳定性要强于小型钛板内固定;直线形内固定固定稳定性相对较差。前牙咬合对同定的不良影响很大,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 坚强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双皮质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健 孙庚林 +3 位作者 吴炜 许崇涛 李滨飞 王鹏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2-766,共5页
目的:对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不同方式双皮质固位螺钉内固定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6种双皮质螺钉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 目的:对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不同方式双皮质固位螺钉内固定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6种双皮质螺钉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对比这些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情况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劈开处的位移的大小情况如下:单纯上缘固定大于倒"L"型固定;直径2.0mm大于直径2.7mm螺钉固定;倒"L"型60°大于倒"L"型90°和120°固定;间距2.0cm大于间距3.0cm固定。相同固定方式情况下,颌骨的应力、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劈开处的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双皮质固位螺钉内固定的排列方式,如:间距、角度、位置和内固定系统的规格均对固定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前牙咬合对固定的不良影响最大,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 双皮质螺钉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敖建华 刘彦普 +2 位作者 赵晋龙 何黎升 于擘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625-627,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并加以相关分析。结果:软组织Li点和Mes点上的移位比例关系与国外文献报告显著不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B点和Pg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论: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在下唇及颏部与国外结果相差较大,存在人种差异。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不能照搬别人的结果,要根据人种及侧面外形的不同来分析。另外,在临床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以B点及Pg点的位移改变来分析相应的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最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软硬组织移位 比例关系 正颌外科
下载PDF
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对咽腔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志诚 李玲 +2 位作者 冯爽 隋晓栋 张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咽腔 锥形束CT
下载PDF
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勇 张茹慧 +1 位作者 高扬 刘寒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建立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经CT扫描后,采用坐标数据化法,利用专业有限元... 目的建立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经CT扫描后,采用坐标数据化法,利用专业有限元软件建立包括关节盘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three dimension finite element model,3D-FEM),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改良BSSRO术进行截骨。结果获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图形逼真,并且在功能状态中的力学改变与体外力学实验得出的数据吻合程度高。结论利用有限元软件采用CT图形坐标数据化法可建立仿真程度较高的BSSRO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 矢状截骨术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志诚 伊彪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2.22岁,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年拍摄静止位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在正位片上测量下颌骨宽度(Go-Go),并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上测量与下颌骨宽度变化有关的参数数值。结果①下颌骨宽度由107.30mm±5.84mm(术前)增加至109.24mm±5.72mm(术后一周)、109.31mm±5.66mm(术后一年),其中有4例宽度减小,1例保持不变。13例增加,②下颌骨宽度术前、术后一用、术后一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别有显著性。③分析表明下颌骨宽度变化与各参数变化之间没有线性相关。结论①下颌骨宽度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对容貌没有大的影响。②下颌骨宽度变化机制可能与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下颌骨宽度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运动轨迹的改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大辉 曾融生 杨小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髁突运动轨迹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后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会喜 薛国初 艾伟健 《广东牙病防治》 2003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后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对进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后的15例患者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对其相关角度及线距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1年...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后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对进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后的15例患者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对其相关角度及线距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1年后的平均复发量为2.5mm,后退量>6mm组与后退量<6mm组两者变化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是矫正下颌前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矢状劈开术 下颌后退术 骨稳定性 评价
下载PDF
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李强 华泽权 +3 位作者 鲍海宏 张力 王燕 李欣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单丝测试法。结果:术后7天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00%。在所有检测区域,术后6个月的测量结果与术前最接近。6个月时20例患者感觉恢复术前水平。左右侧及性别间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SS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然而在术后6个月,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达到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 Semmes-Weinstein检测 感觉功能障碍 下牙槽神经
下载PDF
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相关颌内动脉的CTA研究
20
作者 李欣欣 华泽权 +6 位作者 王燕 李树华 张力 鲍海宏 张斌 杨涛 朱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的颌面部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颌内动脉、下牙槽动脉及下颌小舌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测量显示下牙槽动脉起始处距下颌小舌的距离为颌内动脉距下颌小舌的最近距离,该空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4.83mm。颌内动脉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1.91mm,下颌小舌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平均距离为2.62mm。结论:①在距下颌小舌12~14mm内剥离下颌骨内侧面软组织,可以降低损伤颌内动脉的可能;②行水平骨劈开时,器械距颌平面的高度至少控制在11mm内,避免直接损伤颌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 颌内动脉 下牙槽动脉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