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gu xanthopterus与Fugu bimaculatus及其正反交子一代的ISSR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建兴 刘波 +1 位作者 钟然 杨盛昌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本研究开展了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和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人工正反杂交实验,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正反交子一代个体间都有其特异的ISSR分子标记,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 本研究开展了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和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人工正反杂交实验,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正反交子一代个体间都有其特异的ISSR分子标记,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314 8和0.276 5,正反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36 2和0.325 7,黄鳍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较远为0.895,反交群体与双斑东方鲀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169.实验数据表明双斑东方鲀对杂交子代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黄鳍东方鲀 双斑东方鲀 杂交子代 ISSR
下载PDF
6种药物对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吴建绍 李雷斌 +2 位作者 朱志煌 钟建兴 游剑涛 《渔业研究》 2017年第6期455-462,共8页
在水温(27±1)℃、盐度25±1、PH值为7.90~8.10、溶解氧>6.00 mg/L条件下,采用静水法进行了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甲醛、戊二醛、敌百虫、乙酸铜等6种药物对双斑东方鲀幼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甲醛... 在水温(27±1)℃、盐度25±1、PH值为7.90~8.10、溶解氧>6.00 mg/L条件下,采用静水法进行了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甲醛、戊二醛、敌百虫、乙酸铜等6种药物对双斑东方鲀幼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甲醛、戊二醛、敌百虫和乙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半致死浓度(24、48、72、96 h)分别为(1.88、1.84、1.76、1.75 mg/L)、(23.30、22.55、20.34、19.50 mg/L)、(11.27、7.06、6.38、5.57 mg/L)、(9.25、9.03、7.03、5.48 mg/L)、(16.85、14.19、10.23、7.92 mg/L)和(10.54、8.78、6.13、5.4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3、6.34、0.83、2.58、3.02和1.83 mg/L。双斑东方鲀幼鱼对6种药物耐受能力的强弱依次为:聚维酮碘>敌百虫>戊二醛>乙酸铜>甲醛>高锰酸钾。实际生产上应严格按照药物安全浓度控制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 药物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背产卵瓣外侧感觉毛扫描电镜研究
3
作者 田佳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01-304,共4页
蟋蟀产卵器背侧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感觉信号传入在其产卵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感觉毛将传入信号通过产卵瓣内的传入神经传送到神经中枢进行整合来调控产卵活动.以双斑蟋(Gryllusbimaculatus)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 蟋蟀产卵器背侧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感觉信号传入在其产卵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感觉毛将传入信号通过产卵瓣内的传入神经传送到神经中枢进行整合来调控产卵活动.以双斑蟋(Gryllusbimaculatus)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形态.结果表明:蟋蟀产卵瓣外侧在不同区域有许多不同长度的机械感觉毛分布,产卵瓣最尖端部位的感觉毛的基部结构不同于基部和中部的感觉毛,为单方向弯曲的感觉毛,在产卵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背产卵瓣 感觉毛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雄性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成虫期保幼激素Ⅲ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Ⅰ 成虫期保幼激素Ⅲ的离体生物合成
4
作者 黄东林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6,共6页
室内饲养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De Gccr)雄性成虫,解剖出侧体(CA)离休培养、测定其保幼激素Ⅲ(JH)的生物合成率。未交配和交配两组处理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2天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均达到最高峰,但交配组雄虫的生物合成率约是未... 室内饲养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De Gccr)雄性成虫,解剖出侧体(CA)离休培养、测定其保幼激素Ⅲ(JH)的生物合成率。未交配和交配两组处理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2天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均达到最高峰,但交配组雄虫的生物合成率约是未交配组的2倍;羽化2天后,未交配雄成虫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平稳下降,而交配过的雄成虫有一段时间JHⅢ生物合成率有起伏。成虫羽化后的4天内血淋巴中JHⅢ的滴定度与CA离体培养的JHⅢ的生物合成率相近。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与分离的脑一起培养,_羽化后2天JHⅢ生物合成率下降24%。8天下降45%;完整的脑-CC-CA-复合体培养,羽化后2天和8天,均下降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蟋蟀 咽侧体 保幼激素 生物合成
下载PDF
Conservation aquaculture of Ompok bimaculatus (Butter catfish), a near threatened catfish in India
5
作者 Pradyut Biswas Alok Kumar Jena Soibam Khogen Singh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CSCD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The butter catfish,Ompok bimaculatus,belonging to the silurid family,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ood fish for aquaculture diversification in India.Furthermore,the species poses a threat due to habitat degradat... The butter catfish,Ompok bimaculatus,belonging to the silurid family,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ood fish for aquaculture diversification in India.Furthermore,the species poses a threat due to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factors,and has been categorised as“near threatened”,therefore,its culture promotion is warranted.To establish a successful breeding programme,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history,and biology(reproductive/feeding)of the fish will assist hatchery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Studies in these areas have been undertaken by several groups over the years,but without much coherence,the data are still fragmented.Few attempts on the culture attributes of this catfish have been performed under both mono-and polyculture systems to bring about parallel promotion through aquaculture in a larger part of the subcontinent.Highlighting this,we have tried to analyse and present a consolidated account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eeding habits,reproductive biology,early developmental ontogeny,and culture potentials of O.bimaculatus in India.This review was also prompted by the paucity of information on the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pecies.Additionally,based on the reported studies,future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e promotion of the species are proffered to ensure future research initia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pok bimaculatus ONTOGENY POLYCULTURE Reproductive biology THREATENED
原文传递
Screening and valid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qPCR analysis in gonads and embryos of Takifugu bimaculatus
6
作者 Zhaowei Zhong Lulu Ao +2 位作者 Liping Zhao Zeyu Zhang Yonghua Jiang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22年第3期278-286,共9页
Suitable reference genes are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obtaining reliable results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In this study,the expression of the 10 common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18s ... Suitable reference genes are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obtaining reliable results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In this study,the expression of the 10 common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18s rRNA,rps27,cnbp,rpl7,ube2,hsp-at,gapdh,β-actin,rpl13a,1-ef1a)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gonad and embryo of Takifugu bimaculatus were analyzed by qPCR.And the expression stability of these reference genes is analyzed by GeNorm,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 softwar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stability of 1-ef1a was the highest(p<0.05)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ree analysis softwares,and the optimal number of reference genes was 3,which were 1-ef1a,hsp-at and rps27.Based on this result,we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f objective genes(foxl2 and dmrt1)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early,medium-term and late)of gonads and embryos(eye vesicle stage,motility stage,heart anlage stage,retinal pigmentation stage,newly hatched larva)of T.bimaculatus by qPCR.Among which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of foxl2 was in the middle stage of ovary(p<0.05),and dmrt1 was express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estis with the highest level(p<0.05).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xl2 and dmrt1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were low or even almost non-existent,and had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late embryonic development(newly hatched larva).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objective gen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onads and embryos,which indicates that 1-ef1a,hsp-at and rps27 are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combination for det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objective genes by qPCR in gonads and embryos of T.bimaculatus.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the reliability data for screening the reference genes by qPCR in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erence gene screening qPCR Gene expression Takifugu bimaculatu
原文传递
双斑东方鲀鱼头美拉德反应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瑞 刘智禹 +3 位作者 陈贝 方旭波 张瑞娟 陈小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5,共7页
为了提高双斑东方鲀鱼头的附加值,制备了河鲀鱼风味基料。以鱼头为原料,酶解后利用美拉德反应对其进行增香、呈色,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和电子鼻分析美... 为了提高双斑东方鲀鱼头的附加值,制备了河鲀鱼风味基料。以鱼头为原料,酶解后利用美拉德反应对其进行增香、呈色,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和电子鼻分析美拉德反应前、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双斑东方鲀鱼头酶解液美拉德反应的最适条件为木糖-氨基葡萄糖配比1∶2、还原糖添加量3.5%、反应时间65 min、反应温度115℃。GC-MS结果显示,美拉德反应改善了酶解液的整体风味,醛类是美拉德反应产物中最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其他化合物则使其风味更加丰富。电子鼻雷达图分析结果与GC-MS数据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该研究结果为以双斑东方鲀鱼头为原料开发海鲜风味基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鱼头 美拉德反应 正交试验 风味 GC-MS 电子鼻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被引量:14
8
作者 钟建兴 许鼎盛 +1 位作者 陈有铭 郑惠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5-309,共5页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2 0 0 1年双斑东方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 .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 1 6℃以上时 ,用DOM、LRH A3或HCG进行催产 ,混和或单一使用 ,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 .受精卵在水温 1 8.0~ 2 2 .4℃、盐度 2 2 ....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2 0 0 1年双斑东方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 .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 1 6℃以上时 ,用DOM、LRH A3或HCG进行催产 ,混和或单一使用 ,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 .受精卵在水温 1 8.0~ 2 2 .4℃、盐度 2 2 .1~2 8.6条件下 ,经 1 1 7~ 1 56h孵化 .用 2 0 5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 3 7mm ,平均体重为 1 .3 g的鱼苗 52 .3 5万尾 ,成活率 2 5.5%.此外 ,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TUN 人工繁殖 育苗技术 成活率 水温 盐度
下载PDF
双斑蟋鸣声特征与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道海 林焕芳 +1 位作者 李洁萍 丘占锋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8-295,共8页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 (Gryllus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 ,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 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 (IPI)、每个脉冲...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 (Gryllus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 ,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 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 (IPI)、每个脉冲群 (PG)的脉冲数 (PN)、声脉冲组合形态和密度等基本相同。这些特征参数较为稳定 ,为种间鉴别因子 ,其中以IPI为最。②节奏 (Rh)、声长 (SL)、间歇 (IT)特征与蟋蟀的社会活动和个体活动有密切联系。从雄性单独生活时的召唤声到有雌性存在时的求偶声 ,每个节奏中的音节数逐渐增加 ,从单音节、双音节到多音节 ;SL、IT呈下降趋势。不同性比条件下 ,雄性数量明显影响鸣声特征。雄性数目增加 ,Rh、SL呈上升趋势 ;IT呈下降趋势。不同比例的雌性对雄性鸣声的影响无明显规律。③鸣声的频谱与时域呈一定对应关系。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的脉冲能量主要集中在 1个能量区上 ,表现出种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鸣声特征 行为关系 声谱分析 昆虫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多肽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功效与刺激性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贝 张鸽 +4 位作者 乔琨 许旻 蔡水淋 廖登远 刘智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90-1199,共10页
河豚鱼皮中富含胶原蛋白,是一种优质的胶原多肽制备原料。鱼皮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减缓资源的浪费也能扩大我国河豚鱼的加工模式。本研究以双斑东方鲀鱼皮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制备得到双斑东方鲀鱼皮多肽(Fugu bimaculatus... 河豚鱼皮中富含胶原蛋白,是一种优质的胶原多肽制备原料。鱼皮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减缓资源的浪费也能扩大我国河豚鱼的加工模式。本研究以双斑东方鲀鱼皮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制备得到双斑东方鲀鱼皮多肽(Fugu bimaculatus collagen peptide,FBCP)并对其功效性及皮肤刺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制备FBC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0、酶解温度50℃、加酶量8 000 U/g、酶解pH值9.0、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FBCP的肽得率为39.65%。利用超滤膜将胶原多肽提取液分离成不同分子量的四种组分,分别为FBCP1(Mw<1 kDa)、FBCP2(1 kDa<Mw<5 kDa)、FBCP3(5 kDa<Mw<10 kDa)和FBCP4(Mw>10 kDa)。吸湿保湿试验中,FBCP1组分显示出优于其它组分的吸湿和保湿性能。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FBCP1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好,其对超氧阴离子O■、羟基自由基·OH和DPPH的IC50分别为1.659、5.582和1.801 mg/mL。多次皮肤刺激和急性眼刺激实验表明,涂抹高达50%(W/V)FBCP对受试兔皮肤及兔眼均无刺激性。综上所述,FBCP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保湿功效且对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可为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 鱼皮胶原多肽 化妆品功效 刺激性评价
下载PDF
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建绍 李雷斌 +5 位作者 朱志煌 钟建兴 苏国强 周宸 林克冰 方民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刺激隐核虫病是双斑东方鲀养殖生产中的主要致死性寄生虫病,为安全、有效地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开展了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 刺激隐核虫病是双斑东方鲀养殖生产中的主要致死性寄生虫病,为安全、有效地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开展了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94、7.12、5.32、4.44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1.72 mg/L。刺激隐核虫病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0、1.5 mg/L的硫酸铜质量浓度对病鱼治疗有效,药浴后刺激隐核虫虫体活力下降,第3 d部分虫体解体或脱落,药浴5 d治愈;0.5 mg/L硫酸铜对病鱼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继续发展,第8 d病鱼死亡。临床上建议使用硫酸铜质量浓度1.0 mg/L治疗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本研究对其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及其纤毛虫病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 刺激隐核虫病 硫酸铜 毒性效应 疗效
下载PDF
菊黄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及其种间杂交子代的ISSR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钟建兴 钟然 杨盛昌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通过对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及两者的正反杂交子代的ISSR标记分析,研究了2种子代群体之间以及子代群体与共享亲本个体间的遗传关系.使用10个ISSR引物,得到清晰的扩增位点154个,其中多态位点88个,平均多态位点检出率57.14%.分析结果显... 通过对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及两者的正反杂交子代的ISSR标记分析,研究了2种子代群体之间以及子代群体与共享亲本个体间的遗传关系.使用10个ISSR引物,得到清晰的扩增位点154个,其中多态位点88个,平均多态位点检出率57.14%.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个体中具有来自父母本的扩增位点,表明杂交子代确为杂种;杂交子代群体不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在与亲本个体和其他子代群体间的遗传关系上表现出与种内交配子代的明显差异;另外杂交子代与2种亲本的遗传关系上并不对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更加偏向于母本一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菊黄东方鲀 双斑东方鲀 杂交子代 共享亲本
下载PDF
水杨醛缩精胺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党元林 包晓玉 +1 位作者 祝心德 王成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0-432,共3页
Salicylaldehyde O,O dimethyl phosphoramidothioic and their complexes of copper(Ⅱ),nicke(Ⅱ) and Zinc(Ⅱ)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um,IR and molar conductivi... Salicylaldehyde O,O dimethyl phosphoramidothioic and their complexes of copper(Ⅱ),nicke(Ⅱ) and Zinc(Ⅱ)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um,IR and molar conductivity.The schiffbase ligand was further ascertained by 1HNMR spectra.The composition coordination state and possible structures in these compounds were given.The tests of biological activity showed that synthesized complexes have scavenging effect on superoxide free radical similar SOD enzyme and these compounds are effective chemicals to kill tetranychus bimacul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合成 生物活性 水杨醛缩精胺 铜(Ⅱ)锌(Ⅱ) 红蜘蛛 甲胺膦 农药中间体 杀虫剂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病原鉴定和鳃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建绍 陆振 +3 位作者 杨求华 朱志煌 周宸 葛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8,共9页
海盘虫Haliotrema sp.病是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养殖生产上主要致死性病害之一,为深入了解该病,本研究中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对池塘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形态学观察、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和分子... 海盘虫Haliotrema sp.病是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养殖生产上主要致死性病害之一,为深入了解该病,本研究中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对池塘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形态学观察、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虫体进行鉴定与分析,并观察病鱼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春末夏初和秋季易发,发病时病鱼主要症状为缓游于水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苍白,体形消瘦,尾鳍、臀鳍缺损,鳃丝上有大量海盘虫虫体,鳃片黏液多,肝脏、脾脏充血;病原虫体经形态学观察和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鉴定为双裂海盘虫H.bilobatus,双斑东方鲀为其宿主新记录;对该虫体18S rDNA和28S rDNA(C1~D2区)基因片段扩增测序分析显示,其18S rDNA序列(1282 bp)与栉齿刺尾鲷海盘虫H.ctenochaeti、丝蝴蝶鱼海盘虫H.aurigae等序列相似,一致性达97.68%~98.30%,其28S rDNA序列(886 bp)(C1~D2区)与镰茎海盘虫H.sicklocirrus序列最相似,但一致性仅达90.28%;基于18S rDNA和28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双裂海盘虫单为独立分支,为NCBI基因数据库未登记海盘虫属虫种;鳃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虫体寄生导致双斑东方鲀鳃丝机械损伤、鳃上皮组织增生或脱落,甚至引起鳃组织病变、出血,重度感染会引发鳃小片坏死、崩解,大量黏液浸润鳃丝,从而使病鱼呼吸困难而死亡。研究表明,双裂海盘虫为福建池塘养殖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的感染病原,该病春末夏初和秋季易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鲀 海盘虫病 双裂海盘虫 形态学特征 分子生物学 病理观察
下载PDF
云南板栗新害虫二斑栗象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佑珍 卢美榕 +2 位作者 杨本立 李云 严乃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93-97,共5页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该虫较详细的研究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害虫 二斑栗象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民杰 杜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28,共4页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鲀3 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鲀3 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鲀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鲀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东方纯 标志放流 九龙江口
下载PDF
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丹 那宇鹏 +2 位作者 江丕文 王洋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双斑蟋的求偶以雄性召唤鸣叫开始,相互探求,转而发出求偶鸣声;双斑蟋以雄下雌上的体位进行交配,雄性蟋蟀尾端上翘对准雌性生殖孔,排出精胞完成交配;双斑蟋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决定位置、产卵器刺入、产卵器微提、休止期、排卵、产卵器收回等。结论:双斑蟋交配主要以雄性蟋蟀鸣叫探索为主导行为,雌性蟋蟀性选择为交配成功关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卵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求偶 交配 产卵
下载PDF
双斑东方鲀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钟建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2,共5页
报道了双斑东方 (Fugubimaculatus)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 ,主要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对环境适应力、食性、生长、繁殖、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等。
关键词 双斑东方纯 生物学特性 养殖技术 人工繁殖 育苗技术
下载PDF
基于分子系统学的可疑瑟姬小蜂分类修订及姬小蜂亚科盾纵沟的演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沙忠利 朱朝东 +1 位作者 Robert W. MURPHY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6,共10页
姬小蜂为寄生蜂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姬小蜂分类中,盾纵沟是一个重要性状,曾被用来区分亚科、族、属及种。非同源性相似形态特征的存在使得物种准确鉴定存在困难。从盾纵沟形状上,可疑瑟姬小蜂Cirrospilus ambiguus和双斑潜... 姬小蜂为寄生蜂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姬小蜂分类中,盾纵沟是一个重要性状,曾被用来区分亚科、族、属及种。非同源性相似形态特征的存在使得物种准确鉴定存在困难。从盾纵沟形状上,可疑瑟姬小蜂Cirrospilus ambiguus和双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bimaculatus应介于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和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之间。确定这两种姬小蜂的系统发育位置将有助于分析盾纵沟的演化模式。本文用贝叶斯方法分析了线粒体COⅠ部分序列、核糖体ITS1序列及核糖体28S D2区部分序列等3个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可疑瑟姬小蜂应被移到潜蝇姬小蜂属中;研究结果支持潜蝇姬小蜂属是单系,而不支持瑟姬小蜂属是单系。结合28S D2区部分序列的贝叶斯分析结果,分析了在姬小蜂亚科中盾纵沟的演化模式。结果显示,完整且延伸到中胸背板后缘的盾纵沟代表其原始类型;完整且延伸到三角片的盾纵沟类型分别出现在5个独立的枝上,代表了该特征5次独立的演化;不完整的盾纵沟类型出现在4个独立的枝上,表明该类型独立演化了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小蜂科 分子系统学 可疑瑟姬小蜂 双斑潜蝇姬小蜂 盾纵沟 演化
下载PDF
杉木球果麦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钱范俊 余荣卓 +1 位作者 张福寿 刘利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7-32,共6页
杉木球果麦蛾是危害杉木球果和种子的一个新害虫,在中国危害杉木,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该虫以幼虫钻蛀球果的苞鳞、果轴及种子,使球果变色、干枯及畸形。本文报道了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关键词 杉木 球果麦蛾 生物学 生态学 害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