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结构“趋粮化”: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1
作者 彭长生 黄兴宇 钟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2-30,87,共10页
已有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忽视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差异和区域差异,存在以户为单位度量劳动力外流的选择差错及要素替代发生主体不一致带来的行为逻辑分析偏误。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8年村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 已有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忽视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差异和区域差异,存在以户为单位度量劳动力外流的选择差错及要素替代发生主体不一致带来的行为逻辑分析偏误。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8年村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悖于现有文献的主流观点,整体上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种植比例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甚至会显著抑制种植结构“趋粮化”,这一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原因在于,劳动力外流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强化了水稻种植“双改单”和复种指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复种指数 劳动力外流 要素替代 土地流转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非粮化”和耕地流转率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种植业收入 种植结构 耕地流转 粮食安全 非粮化
下载PDF
种植结构变迁对种植业碳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王彤 姜常宜 +1 位作者 肖彬杉 张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趋粮化变迁是当前种植结构动态调整的主要趋势,种植结构变迁改变了种植业碳排放逻辑,为种植业碳排放减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为例,选择2000-2020年山东省各地市面板数据,基于IPCC经典碳排放测算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趋粮化变迁是当前种植结构动态调整的主要趋势,种植结构变迁改变了种植业碳排放逻辑,为种植业碳排放减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为例,选择2000-2020年山东省各地市面板数据,基于IPCC经典碳排放测算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对种植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有效抑制了种植业碳排放,形成粮食安全与种植业碳排放减量的共存逻辑;对于山东省内粮食播种面积占比相对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集中对种植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本文进一步将研究范围扩大至粮食主产区,验证了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抑制种植业碳排放结论在粮食主产区的普遍适用性。因此,现阶段应看到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背后的种植业减碳价值,各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应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赋予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关于推动地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考量,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变迁 趋粮化 种植业碳排放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被引量:102
4
作者 云雅如 方修琦 +2 位作者 王媛 陶军德 乔佃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705,共9页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向东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北部和东部伸展。粮食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水稻逐渐取代小麦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上述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气候变暖 粮食作物 种植格局 快速聚类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奇峰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9,84,共7页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聚类分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强化豆科作物在北方现代农业结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建国 张佳蕾 +6 位作者 郭峰 耿耘 杨莎 孟静静 唐朝辉 李新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3-669,共7页
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粮油安全形势,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调整:“生产上重点是保口粮,油料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东北地区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黄淮海地区重点是扩种花生、大... 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粮油安全形势,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调整:“生产上重点是保口粮,油料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东北地区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黄淮海地区重点是扩种花生、大豆和饲草作物”。以豆科作物为主体的北方现代农业种植制度对保障粮油安全生产、饲草的供应以及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从生产布局看,北方区域(东北、西北及黄淮海)是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杂豆以及饲草作物苜蓿的主要产区。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68%和66%、花生分别占全国的63%和70%。其次,从豆科作物的生态效益来看,可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态位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北方豆科作物种植模式主要有:单作、间套作(玉米‖大豆、花生,玉米‖蚕豆、玉米‖豌豆等)、轮作(大豆-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绿豆-冬小麦等)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其中,玉米‖大豆、花生宽幅间作是农业部在黄淮海区域主要推广模式,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有效缓解“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矛盾,大幅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国家农业政策调控,培育和推广大豆和花生耐阴、抗旱、高产及玉米矮秆、抗旱、高产新品种,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服务效率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强化豆科作物在北方现代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安全 农业结构 种植制度 豆科作物 玉米‖花生
下载PDF
广西沿海地区主要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 被引量:5
7
作者 夏秀忠 曾宇 +6 位作者 农保选 刘开强 邓国富 刘义明 林竞鸿 杨显志 李丹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8-763,共6页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粮经作物 种植结构 变迁 广西
下载PDF
天水市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作物结构调整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小利 姚小英 +1 位作者 蒲金涌 马鹏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20世纪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旱、初夏旱、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6a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秋粮作物种植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运用线性风险决策模式,提出适应干旱气候特点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结构调整
下载PDF
吉林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及种植结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霍灵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9119-9120,9155,共3页
介绍了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概况,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率上与全国相比并无显著... 介绍了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概况,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率上与全国相比并无显著优势,但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同全国相比具有规模优势。针对这一结论,对优化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未来粮食增收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比较优势 粮食作物
下载PDF
关于西北干旱地区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畜牧经济的几点想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蒿迈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25,共7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产业部门为干旱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就畜牧业来说,虽然有大片的天然草场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但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产量低而不稳;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部分地区的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产业部门为干旱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就畜牧业来说,虽然有大片的天然草场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但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产量低而不稳;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部分地区的群众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发展该区的经济关键是:第一要搞外向型,以输出为目标,充分发掘资源优势,瞄准省外和国内外市场;第二要正确选择拳头产业─—畜牧业,作为突破口。(1)立草为业·种草养畜;(2)调整牧业结构,全面发展;(3)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4)大力发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企业化适度规模经营;(6)搞好畜产品加工,提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结合 干旱地区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北京市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贡献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育军 朱南华诺娃 王小醒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共6页
研究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影响,可以为缺水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定量评估了粮... 研究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影响,可以为缺水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定量评估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全市水资源节约利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90—2012年,北京市由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节约的灌溉需水量为7.50×108 m3,占同期农业用水减少量的60.29%;21990—2012年,冬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对北京市水资源节约利用的贡献率最大,相对于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3.07%和55.51%。结合目前的种植结构和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水特征,北京市未来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对象首先是冬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水资源节约利用 北京市
下载PDF
近20年河湟谷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有禄 周强 +2 位作者 陈琼 毛旭峰 刘峰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3-229,241,共8页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结构变化显著,薯类种植面积大范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其种植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向东退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显著,并向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由小麦-薯类作物,逐渐向玉米-薯类-小麦等多样化、喜温作物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下载PDF
经济驱动下的农作物种植趋向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研究
13
作者 吉梦喆 陶园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7期3-4,91,共3页
基于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不同作物的收益情况以及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趋向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种植蔬菜、水... 基于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不同作物的收益情况以及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趋向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种植蔬菜、水果的现金收益分别达51000元/hm^(2)和54915元/hm^(2),约为水稻收益的4~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存在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在经济的驱动下同时考虑种植条件,农民更有意愿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未利用的化肥量分别达到375kg/hm^(2)和600kg/hm^(2),甚至超过了粮食作物的施肥量,产生的废弃物及秸秆量也不容忽视,其潜在环境风险更高。因此,应推广应用化肥减量及化肥替代技术,加强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驱动 种植结构 粮食作物 蔬菜瓜果 环境风险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模型评估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羽 刘伟平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7-235,共9页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平均提高7.5%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2)政策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扩大农地流转规模、新增农机总动力和提高粮食种植专业化水平3条路径,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稳健发展农地流转市场,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政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趋粮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 种植结构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小农的种粮逻辑--40年来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与未来策略 被引量:68
15
作者 罗必良 张露 仇童伟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共28页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亦非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诱导,而是由农户在要素流动与卷入农业分工的过程中所内生的自我执行机制来决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小农的种粮逻辑是通过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三个方面来共同表达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相反,却内含着重要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与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家庭经营 种植结构 “去粮化” “趋粮化” 中国粮食安全
下载PDF
1985—2018年宁夏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韦广源 王西娜 +4 位作者 马永鑫 王月梅 田海梅 马波 谭军利 《农业科学研究》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基于1985—2018年宁夏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收入等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宁夏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2018年宁夏小麦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比呈现急剧下降趋势,种... 基于1985—2018年宁夏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收入等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宁夏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2018年宁夏小麦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比呈现急剧下降趋势,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8.24万hm^(2)下降到2018年的12.83万hm^(2),下降了54.56%,种植面积占比从34.10%下降到11.02%;玉米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比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种植面积增长了7.78倍,其占比由4.28%增长到26.69%;水稻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比变化较小,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8万hm^(2),占比维持在6.5%左右。这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与粮食作物单产、单位面积收入、肉蛋奶产量关联度较强,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由此可知,1985—2018年,宁夏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面积呈断崖式减少,而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这一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植经济效益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驱动力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唐以前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及结构变化的宏观考察——基于黍、粟和小麦的历史研究
17
作者 何红中 陈婷 《古今农业》 2023年第4期18-29,共12页
黍、粟首先在中国北方地区得以驯化,小麦则起源于西亚即“新月沃土”西部地带,约在距今5,200年前传入中国,前者与后者在欧亚大陆东西通道上互向传播、交流。由于生长期短且更耐旱,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和气候变化条件下,黍最适合作为先锋农... 黍、粟首先在中国北方地区得以驯化,小麦则起源于西亚即“新月沃土”西部地带,约在距今5,200年前传入中国,前者与后者在欧亚大陆东西通道上互向传播、交流。由于生长期短且更耐旱,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和气候变化条件下,黍最适合作为先锋农作物栽培,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此后,随着人类土地开垦能力和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粟米适合作为主食且拥有更高亩产量的优势凸显,使之代替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将其优势维持到了唐代中晚期。小麦最初并不完全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但随着栽培水平的逐步提高、防旱保墒和农田灌溉等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障,以及以小麦为基础的两年三熟轮作制的建立、各朝官府的推动以及面粉加工与发酵技术的改进,导致小麦不断扩张并成为第一粮食作物,最终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和适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对策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0-166,共7页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仓储运输业产值、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农业人口比重(累计贡献率达86.04%)。(3)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需要在开展喀斯特地区种植结构适宜性评价的前提下,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山地特色高效种植业,还需完善农业仓储物流系统和城乡交通网络,为喀斯特地区特色高效生态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粮食 产量特征 喀斯特地区 种植结构 优化对策 贵州
原文传递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1 位作者 谢臻 张天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3-182,共10页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复种指数 种植结构 粮食单产 粮食产能 中国
原文传递
20年来宁夏中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崔勇 马自清 田恩平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8,共11页
以宁夏中南部山区(以下简称为"宁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40.07%,较1998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夏粮种植比重大幅下... 以宁夏中南部山区(以下简称为"宁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40.07%,较1998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夏粮种植比重大幅下降,秋粮占比快速提升;小麦、杂粮种植面积大幅压缩,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有较大提升,作物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宁南山区粮食单产增长67.64%,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除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构成中,油料作物占比大幅缩减(降低46.51个百分点),中药材、蔬菜和瓜果逐渐提升(分别提高12.88、14.25个百分点),青饲料所占比重超过20%;农林牧渔业人口减少,降幅达22.55%,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快速增长,化肥施用量先增后趋于稳定。总之,宁南山区近20年来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作物类型趋于多样,农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南部山区 农作物 耕作制度 种植结构 粮食生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