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bolic effects of a novel bioartificial liver on serum from severe hepatitis patients:an in vitro study 被引量:16
1
作者 闫峰 赵军 +2 位作者 马建仓 李宗芳 苏清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471-1474,共4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novel bioartificial liver (BAL) consisting of spheroids of porcine hepatocytes in a hollow-fiber bioreactor,and to perform an in vitro study on its metabolic effects on the serum from severe h...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novel bioartificial liver (BAL) consisting of spheroids of porcine hepatocytes in a hollow-fiber bioreactor,and to perform an in vitro study on its metabolic effects on the serum from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 Methods Hepat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pup pigs and cultured as aggregate spheroids through rotation and vibration.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for morphological detection of hepatocyte spheroids. The hepatocyte spheroids were then transferred into the shell of a polysulfone hollow-fiber bioreactor,creating a novel BAL. Diluted serum samples of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circulated for 3 hours each into the bioreactor,by using an extracorporeal circulatory system. Every half hour,including both before and after perfusion,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assay total bilirubin (TBIL),total protein (TP),albumin (ALB),and globulin (GLB) concentrations in order to judge the metabolic effects of this novel BAL. Results Most hepatocytes had formed spheroids with high viability after 24 hours in culture. After 3 hours of perfusion,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TBI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P <0.01),but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P and ALB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P <0.05). Conclusions Hepatocytes can be conveniently cultured as aggregate spheroids through a rotation and vibration method. The novel BAL is efficient in removing bilirubin from the serum of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and in supplying the serum with ALB. Thus,the BAL might provide effec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tificial liver·pig·liver cells ·culture·hepatitis·serum
原文传递
高原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森 李素芝 +2 位作者 龙仁玲 宋克轩 江玉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构建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通过在线运行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应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已适应本地环境的健康长白仔猪2头,雌雄不限,体质量分别为29.5 kg和31.0 kg。建立经颈外静脉... 目的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构建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通过在线运行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应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已适应本地环境的健康长白仔猪2头,雌雄不限,体质量分别为29.5 kg和31.0 kg。建立经颈外静脉至下腔静脉/颈外静脉插管组合血路,以驱动泵、血流管路、辅助加热器及含有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构建生物型人工肝装置,于体外血液循环中持续转流8 h,观察实验前后动物的一般状态、心率、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改变,有无出血倾向发生,血流管路凝血情况及培养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分离所得肝细胞量为2.72×109,肝细胞纯度为93%,肝细胞活率为96%。体外血液循环实验后,动物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心率无显著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均正常,未见出血倾向;血流管路凝血不明显;反应器内培养肝细胞活率,实验前后分别为(87.33±2.08)%和(84.67±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构建的高原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较为稳定、可靠,动物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人工肝 细胞培养 高原
下载PDF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的临床应用研究
3
作者 丁义涛 仇毓东 +6 位作者 陈钟 徐庆祥 唐勤 杨毅军 张鹤云 周文三 余德才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观察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肝细胞 ,成功构建生物反应器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 ,并将之应用于 2例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 ,共治疗 3次。结果 应用构建的生物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时患者生命体... 目的 观察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肝细胞 ,成功构建生物反应器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 ,并将之应用于 2例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 ,共治疗 3次。结果 应用构建的生物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 (TBI)、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等生化指标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治疗后 2天 ,ALT、AST、PT及PTA仍持续好转。结论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使用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肝 组合型 细胞培养 重型肝炎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新型鸭肝炎病毒疫苗候选株的筛选
4
作者 刘文华 李宇琴 +4 位作者 罗飞 刘相娥 杜元钊 尹景超 党启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0年第1期41-43,共3页
本试验对临床患病鸭分离的一株疑似鸭肝炎病毒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利用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鉴别引物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将分离病毒分别与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根据测定的病毒ELD50,进行雏... 本试验对临床患病鸭分离的一株疑似鸭肝炎病毒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利用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鉴别引物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将分离病毒分别与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根据测定的病毒ELD50,进行雏鸭攻毒和鸭胚肝细胞接毒试验。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了与新型鸭肝炎病毒预期片段相符的705bp条带;分离病毒不能被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中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对该病毒的中和效价是1:200,说明该分离株属于新型鸭肝炎病毒。该毒株的ELD50为10-5.7/0.2mL,能引起攻毒鸭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以及显著的肝细胞病变,可作为新型鸭肝炎病毒的疫苗候选株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肝炎病毒 RT—PCR 血清中和试验 鸭胚肝细胞培养
下载PDF
保肝中药复方对肝星形细胞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表达及凋亡的干预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顺根 江涛 +3 位作者 张玮 赵福建 赵丽云 白锦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3-25,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保肝中药复方药物血清对传代肝星形细胞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 1)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大鼠肝星形细胞分离培养 ,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星形细胞TIMP 1表达与药物血清的干预 ,经图... 目的 观察保肝中药复方药物血清对传代肝星形细胞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 1)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大鼠肝星形细胞分离培养 ,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星形细胞TIMP 1表达与药物血清的干预 ,经图像分析定量 ;Giemsa染色和TUNEL染色计算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 药物血清组的肝星形细胞TIMP 1阳性反应物吸光度与对照组比P <0 0 5 ;细胞凋亡率为 10 3%。结论 保肝中药复方药物血清能抑制肝星形细胞TIMP 1的表达 ,并促进活化的肝星形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肝中药复方 药物血清 肝星形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C3A细胞系构建生物人工肝治疗猪急性肝衰竭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欣芳 赵显国 +1 位作者 王凯 李素珍 《医药论坛杂志》 2010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C3A细胞系所构建的生物人工肝对猪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只中华实验猪颈外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以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n=6)与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6)。应用C3A细胞系构建体外生物人工肝支... 目的探讨应用C3A细胞系所构建的生物人工肝对猪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只中华实验猪颈外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以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n=6)与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6)。应用C3A细胞系构建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24h后对治疗组进行连续36h治疗,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的一般状况、生存时间和生化指标。结果对照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48.9±11.2)h,治疗组存活时间为(105.7±12.6)h,生物人工肝治疗组在给药后48h、72h、96h、120h等各个时间点动物生存率均大于对照组。生物人工肝治疗结束时,血清胆红素、转氨酶下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血氨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D-氨基半乳糖猪急性肝衰竭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临床急性肝衰竭过程,C3A细胞系生物人工肝具有一定的肝脏合成和解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A细胞 生物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