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of 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by NTG mutagenesis 被引量:8
1
作者 HUANGXiao-wu CHENGWen HUYong-yo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94-498,共5页
Screening of new microorganism being able to produce efficiently flocculants was carried out. A new model for screening efficient 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mode... Screening of new microorganism being able to produce efficiently flocculants was carried out. A new model for screening efficient 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model for screening efficient 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is very reliable and can greatly shorten the screening period. 13 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by conventional method. A strain, designated as HHE6, produced the bioflocculant with the turbidity removal 98% for kaolin suspension. Six of 13 strains selected as the original strains were treated with NTG as mutagen, and five mutant strains(HHE-P7, HHE-A8, HHE-P21, HHE-P24, HHE-A26) with high flocculation efficiency was obtained by selection, which exhibited the flocculation rate for kaolin suspension above 90%. Strains HHE6, HHE-P7, and HHE-P24 were classified as 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HHE-P21 as Penicillium cyclopium, HHE-A26 as Aspergillus versicolor and HHE-A8 as 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it is hitherto unreported for biofloccutant-producing strains of Penicillium. The growth of the six strains(HHE6, HHE-P7, HHE-A8, HHE-P21, HHE-P24, HHE-A26) had similar curves, i.e. firstly increasing rapidly, keeping relatively constant then and finally decreasing gradually with cultivation time. The production of bioflocculants by strains showed the similar pattern to strain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occulANT mutation breeding bio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s PENICILLIUM ASPERGILLUS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1的生长发酵动力学模型
2
作者 邢洁 李立欣 +1 位作者 王强 马放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00-303,共4页
为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选取自主筛选的优势菌种克雷伯氏菌J-1,研究其生长发酵过程,探索菌体生长与产物生成之间的内在规律,得到产絮菌J-1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及其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产絮菌J-1代谢产物的生成与其菌体总量相... 为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选取自主筛选的优势菌种克雷伯氏菌J-1,研究其生长发酵过程,探索菌体生长与产物生成之间的内在规律,得到产絮菌J-1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及其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产絮菌J-1代谢产物的生成与其菌体总量相关,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生物量,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速率得到有效提高。当产絮菌J-1发酵至15 h时,絮凝率最高为94.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产絮菌 生长动力学 产物生成动力学
下载PDF
絮凝天然碱碱泥的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最佳产絮条件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占英 张通 +2 位作者 张冬艳 田春 李永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9-465,共7页
从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在强碱性条件下能絮凝天然碱碱泥的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WY1,并通过稳定性试验证明了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鉴定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中的盲肠肠球菌(E.cecorum).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产絮凝剂... 从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在强碱性条件下能絮凝天然碱碱泥的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WY1,并通过稳定性试验证明了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鉴定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中的盲肠肠球菌(E.cecorum).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为:麦芽糖15g·L-1,KNO31.2g·L-1,KH2PO40.5g·L-1,MgSO4·7H2O0.4g·L-1,NaCl0.6g·L-1,FeSO4·7H2O0.008g·L-1;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7.0、温度30℃、摇床转速170r·min-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用该菌产生的絮凝剂处理天然碱碱泥效果较好,絮凝率达到了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产生菌 天然碱 菌种筛选
下载PDF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成文 黄晓武 胡勇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81-86,共6页
分别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絮凝剂产生菌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是各菌株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和牛肉膏是各菌株的适宜氮源;K^+、Mn^2+对各菌产絮凝剂都有良... 分别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絮凝剂产生菌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是各菌株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和牛肉膏是各菌株的适宜氮源;K^+、Mn^2+对各菌产絮凝剂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分别使菌株产絮凝剂的絮凝率提高27.9%-42.9%和19.0%~38.1%;初始pH值对于菌株产絮凝剂的影响不是很大; 各菌均在30~35℃培养温度时产絮凝剂的效果最佳,絮凝率都大于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影响因素 絮凝剂产生菌
下载PDF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16s rRNA鉴定和絮凝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曾晓希 刘学端 +1 位作者 汤建新 周洪波 《生命科学仪器》 2008年第9期30-32,共3页
通过直接测序PCR产物的方法,获得了絮凝剂产生菌Lv1-2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该菌鉴定为胶质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对该菌产生的絮凝剂的热稳定性和助凝剂CaCl2的投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Cl2... 通过直接测序PCR产物的方法,获得了絮凝剂产生菌Lv1-2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该菌鉴定为胶质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对该菌产生的絮凝剂的热稳定性和助凝剂CaCl2的投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Cl2有较好的促进絮凝的作用,絮凝率可提高10%;在30℃-90℃范围内絮凝剂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产生菌 胶质芽孢杆菌 16S RRNA
下载PDF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丽娜 赵宝秀 肖景霓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5-69,共5页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B-6,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考察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其产絮凝剂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葡萄...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B-6,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考察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其产絮凝剂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初始pH 7.0,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h时,该菌株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6%.研究了生物絮凝剂对生活污水、泥浆废水、洗煤废水和印染废水的絮凝效果,发现除印染废水外,该生物絮凝剂对其余3种废水均具有一定的絮凝效果,其中对于泥浆废水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产生菌 生物絮凝剂 絮凝 筛选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N^+注入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7
作者 李培睿 张东辉 +3 位作者 李宗伟 李宗义 秦广雍 霍裕平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71-1074,共4页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 NIM-192。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其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 NIM-192。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其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26%。进一步研究表明,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是NIM.192产生絮凝剂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尿素为1:1的混合氮源为最佳氮源,培养基起始 pH 为7~9时,发酵液的絮凝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注入 生物絮凝剂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诱变选育 絮凝活性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生物絮凝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8
作者 张慧 邵承斌 +1 位作者 孙庆兰 徐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98-301,共4页
从重庆市唐家沱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细菌,命名为TJ-30,采用正交实验和均匀实验法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组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pH偏酸性,通气性为棉塞;... 从重庆市唐家沱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细菌,命名为TJ-30,采用正交实验和均匀实验法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组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pH偏酸性,通气性为棉塞;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5.252 2 g,酵母膏0.1 g,K2HPO40.778 2 g,KH2PO46.846 8 g,尿素为0.008 9 g,(NH4)2SO4为0.739 7 g,H2O为1 000 mL;菌株的絮凝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在40 h时达到稳定期,优化培养条件后测得该絮凝菌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产生菌 筛选 培养条件 优化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MBF)研究策略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宇燕 穆军 +1 位作者 朱秀华 董学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6-111,123,共7页
当前微生物絮凝剂正处于理论研究与产业化交织阶段,文章较全面地综述了本领域研究策略和最新技术进展。研究策略体现出特异、高效、价廉、复合和联用等方向;总结了特异、高效产絮单菌株的筛选、廉价替代培养基的选用、产絮条件的优化等... 当前微生物絮凝剂正处于理论研究与产业化交织阶段,文章较全面地综述了本领域研究策略和最新技术进展。研究策略体现出特异、高效、价廉、复合和联用等方向;总结了特异、高效产絮单菌株的筛选、廉价替代培养基的选用、产絮条件的优化等改善MBF应用的技术途径,并着重就近年来与微生物絮凝剂复合或联用的强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与传统絮凝剂的复配、MBF与纳米材料的联用、絮凝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微生物絮凝剂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研究策略 技术进展 絮凝剂产生菌 MBF复合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宇 鲍立宁 +1 位作者 朱曙光 董欣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96-301,共6页
从活性污泥中经过初筛复筛得到了一株絮凝率为94.3%的絮凝剂产生菌。对该菌株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为:静置时间为3~5 min,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2 mL,温度为20℃,pH为7~8、CaCl_2加入量为0.5 mL。对该菌株所产... 从活性污泥中经过初筛复筛得到了一株絮凝率为94.3%的絮凝剂产生菌。对该菌株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为:静置时间为3~5 min,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2 mL,温度为20℃,pH为7~8、CaCl_2加入量为0.5 mL。对该菌株所产生物絮凝剂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为:发酵液投入量为3 m L、CaCl_2投加量为1 mL,pH为7。同时该絮凝菌在对污水的实际处理中有较好的效果,对COD及NH_3-N去除率分别达到62.35%和61.67%,并且可提高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水率,脱水率可达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筛选 絮凝率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康宁 刘丁榕 +3 位作者 戴红霞 裴志斌 刘彩丽 刘江红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665-667,共3页
由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絮凝剂产生菌,经絮凝活性测定实验筛选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命名为X4。对其进行絮凝剂培养条件的研究,得出最佳碳源为玉米面,最佳氮源为大豆粉。由正交实验得知菌株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pH为7.5,以... 由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絮凝剂产生菌,经絮凝活性测定实验筛选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命名为X4。对其进行絮凝剂培养条件的研究,得出最佳碳源为玉米面,最佳氮源为大豆粉。由正交实验得知菌株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pH为7.5,以及最佳振荡培养箱转速为150 r/min,絮凝率达到9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产生菌 生物絮凝剂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一株产生物絮凝剂的Bacillus sp.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平 罗固源 邹小兵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23,共3页
从重庆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剂产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有芽孢,可运动,短杆;分离菌的基因组DNA(G +C)mol%含量测定为5 0 .6 % ,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筛选出的絮凝剂产生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Bacillu... 从重庆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剂产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有芽孢,可运动,短杆;分离菌的基因组DNA(G +C)mol%含量测定为5 0 .6 % ,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筛选出的絮凝剂产生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Bacillus菌有高度同源性,从而确定絮凝剂产生菌RL - 2归于Bacillusbrevis菌属。絮凝实验表明:在有CaCl2 存在时用Bacillussp .RL - 2生物絮凝剂处理土壤悬液时用量少(10 0mL样品只需2mL絮凝剂) ,絮体形成快,矾花大,泥少;体系温度对活性影响很小,且在酸性与碱性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产生菌 鉴定 16S rRNA序列分析 短芽孢杆菌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鉴定及对EE2的去除效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邢洁 杨基先 +4 位作者 庞长泷 李昂 马放 吴丹 魏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14,共4页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1,经鉴定该菌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菌株J1的生物絮凝剂产率为2.15 g/L,絮凝率为90.83%。利用产絮菌J1发酵产生的生物絮凝剂MFX去除水中的17α-乙炔雌二醇(EE2),在絮凝剂投加量为8...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1,经鉴定该菌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菌株J1的生物絮凝剂产率为2.15 g/L,絮凝率为90.83%。利用产絮菌J1发酵产生的生物絮凝剂MFX去除水中的17α-乙炔雌二醇(EE2),在絮凝剂投加量为8 mL、助凝剂投加量为1 mL、初始pH值为5、反应时间为1 h的最优条件下,对EE2的去除率可达90%;pH值对生物絮凝剂去除EE2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助凝剂投加量、絮凝时间和絮凝剂投加量;结合表面电荷及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推测该絮凝过程以电中和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絮菌 生物絮凝剂 17α-乙炔雌二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