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Based on Methods of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1
作者 YAO Kaib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1期30-32,共3页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improv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analyze the stat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in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improv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analyze the stat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in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of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3.8629 hm2,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of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2.0169 hm2.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respectively show that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uhan is unsustainable. The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ntroduces the energy flow t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 demand and supply of nature to human and adopts parameters—emergy conversion rate and energy density to calculat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ata which is more accu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biological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uhan City
下载PDF
海洋牧场建设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袁华荣 章守宇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特定的海洋生物种群。文章综述了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及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状态、流场效应、规模效应及其渔业增殖效应,强调了科学布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增殖放流标记回捕、统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效应评估方法。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人工鱼礁建设规模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明确、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准确度有待提升以及缺乏成熟的定量评估模型等挑战。此外,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包括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定量评估模型以及加强政策和管理指导等,以期推动海洋牧场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生态动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3
作者 吴焕振 杨野 +1 位作者 崔秀明 刘源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5期697-711,共15页
在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抑制害虫和病原体,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途径。概述了生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保... 在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抑制害虫和病原体,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途径。概述了生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中的积极作用,详述了害虫天敌的应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拮抗菌筛选技术的发展,以及组学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应用。最后,提出若干改进策略,旨在为生物防治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农业可持续发展 防治方法 动物 微生物
下载PDF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的分析
4
作者 李玉栋 张佶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0,共10页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实施呈现出政府拥有正式权威与高校掌握实际控制权并存、高校多渠道资源筹措与多元化成果分享结合、结果导向型监督与人格化担责挂钩的“行政发包制”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压力共解、发展共创、权责共担的“生态化共治”多重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负荷、激励困境与避责行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式治理或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治理的弊端。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对口支援”需要应对制度缺陷与实践阻碍,继续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合理优化监督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对口支援” 非均衡治理 行政发包制 生态化共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生态平衡理念的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研究
5
作者 章戈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0期73-74,110,共3页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是塑造高质量园林绿地的关键,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营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种群多样性缺失、适生性评估局限、过度人工干预以及季节变化考虑不足等。基于生态平衡理念,从优化种群多样性、精准适生性筛选、实施生态化管理...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是塑造高质量园林绿地的关键,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营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种群多样性缺失、适生性评估局限、过度人工干预以及季节变化考虑不足等。基于生态平衡理念,从优化种群多样性、精准适生性筛选、实施生态化管理以及融合季节性因素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植物配置策略,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地优化园林植物时空配置,以期实现园林景观的动态平衡,促进园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植物配置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
6
作者 魏东琳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67-69,共3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强调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现行植树技术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的局限性,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更有效的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林业生态恢复与植树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强调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现行植树技术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的局限性,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更有效的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分析先进的植树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本文在实地实施中验证了新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发现新技术的实施在植树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传感、遥感、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生态模型的应用,使植树技术更为科学、智能,为林业生态恢复提供了可持续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恢复 植树技术创新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包头市草原蝗虫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7
作者 武文广 李蔓 +4 位作者 白沅鑫 赵万凯 杨婷 温雅昕 马崇勇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本文对2015—2023年包头市草原蝗害综合防控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问题对策。结果表明,生物防治、生态治理、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综合防治、加大培训宣传... 本文对2015—2023年包头市草原蝗害综合防控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问题对策。结果表明,生物防治、生态治理、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综合防治、加大培训宣传,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实现草原蝗虫的绿色可持续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生物防治 生态治理 化学防治 综合防控 应用现状
下载PDF
生物发酵与化工设备控制系统配合的效果研究
8
作者 刘磊 王凯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14期70-72,共3页
生物发酵和化工设备控制系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二者配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旨在探究生物发酵和化工设备控制系统的配合使用,并通过实验和比较分析,探讨其效果和优势。结果表明,二者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 生物发酵和化工设备控制系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二者配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旨在探究生物发酵和化工设备控制系统的配合使用,并通过实验和比较分析,探讨其效果和优势。结果表明,二者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酵 化工设备 控制系统 配合效果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输电线路工程中的环境控制策略
9
作者 李力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3期161-164,共4页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和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深入分析了输电线路工程对土壤、植被、水体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并探讨了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控制策略。在设计阶段,通过合理的选线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降...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和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深入分析了输电线路工程对土壤、植被、水体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并探讨了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控制策略。在设计阶段,通过合理的选线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降低了对生态敏感区的破坏;施工过程中则通过土壤和水土保持、植被保护、废弃物管理以及噪声与扬尘控制等措施,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则通过持续的环境监测、植被维护和废弃物再利用,确保工程的长效环保效果。提出了输电线路工程的生态修复策略,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态补偿等手段,旨在通过科学的恢复措施减少工程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生态监测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合理的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策略能够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输电线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环境控制 生态修复 环境监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Damage by wind-blown sand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along 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in China 被引量:15
10
作者 LI Congjuan WANG Yongdong +4 位作者 LEI Jiaqiang XU Xinwen WANG Shijie FAN Jinglong LI Shengy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98-106,共9页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world,especially in the arid desert regions.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therefore,is an urgent task on a regional or even global scale.The Taklima...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world,especially in the arid desert regions.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therefore,is an urgent task on a regional or even global scale.The Taklimakan Desert in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mobile desert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n called the''Dead Sea''due to few organisms can exist in such a harsh environment.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the longest desert highway(a total length of 446 km)across the mobile desert in the world,was built in the 1990s within the Taklimakan Desert.It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regard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Xinjiang,China.However,wind-blow sand seriously damages the smoothness of the desert highway and,in this case,mechanical sand control system(including sand barrier fences and straw checkerboards)was used early in the life of the desert highway to protect the road.Unfortunately,more than 70%of the sand barrier fences and straw checkerboards have lost their functions,and the desert highway has often been buried and frequently blocked since 1999.To solve this problem,a long artificial shelterbelt with the length of 437 km was built along the desert highway since 2000.However,some potential problems still exis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highway,such as water shortage,strong sandstorms,extrem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rge maintenance costs.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damages caused by wind-blown sand and the effects of sand control measures along 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Ultimately,we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biological sand control system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such as screening drought-resistant species to reduce the irrigation requirement and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screening halophytes to restore vegetation in the case of soil salinization,and planting cash crops,such as Cistanche,Wolfberry,Apocynum and other cash crops to decrease the high cost of maintenance on highways and shelter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blown sand sand barrier fences artificial shelterbelt mechanical sand control measure biological sand control 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下载PDF
Ecological Footprint Dynamics of Yunnan,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LU Ying HE Daming +1 位作者 Sam Buchanan LIU J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86-292,共7页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at humans live within nature's biological capacity. Quantifying this, however,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which there are many emerging tools. The con...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at humans live within nature's biological capacity. Quantifying this, however,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which there are many emerging tools.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one such accounting tool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land capacity, reflecting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 region's development is defined as unsustainable whe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surpasses the biological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was applied in 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in a period between 1988 and 200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in Yunnan rose from 0.854 gha in 1988 to 2.11 gha in 2006. Ecological deficit, defined as when the human demand on the land surpasses the regions biolog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emerged in 1991 and quickly increased from 0.02 gha in 1991 to 1.05 gha in 2006. The increase in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s primarily a result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level.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rates need to be mod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biological capacity ecological defic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NNAN China
下载PDF
建设“一体系五平衡”模式,推进绿色高质量矿山建设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亮 王勇 那庆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赋存条件差、贫矿多、富矿少的独特资源国情,绿色矿山建设已经成为矿业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以及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任务。绿色矿山发展的落实需要有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作...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赋存条件差、贫矿多、富矿少的独特资源国情,绿色矿山建设已经成为矿业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以及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任务。绿色矿山发展的落实需要有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作为基础。因此,本文结合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矿山的研究,在现有绿色矿山评价指标及管理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一体系五平衡”模式,从资源、能源、水、固废、生态五个方面解决生态与平衡问题,意在加强生态环境修复监管力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绿水青山具有更亮的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 平衡体系
下载PDF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冉一茜 张熙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3-15,共3页
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防治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从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出发,探讨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防治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从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出发,探讨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以期为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 农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环保督察制度实然性与应然性分析——基于环境问题特性的视角
14
作者 刘刚 《环境与发展》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影响之广,效果显著。基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本性,环保督察制度实然上可以解决两个失灵问题,是一项综合的全民参与的基于问题的“运动式”综合环境整治行动,环保督察制度应...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影响之广,效果显著。基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本性,环保督察制度实然上可以解决两个失灵问题,是一项综合的全民参与的基于问题的“运动式”综合环境整治行动,环保督察制度应然上应当是实现“生态正义”“善治”的系统性的公共治理。结合环境问题的本质属性,实现环保督察制度从实然到应然性的制度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平衡 环境综合整治 人民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 效果长效性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生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龚榜初 王开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生态治理措施,分别不同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进行分类治理,为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治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徐长春 熊黑钢 +1 位作者 秦珊 李新萍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从而来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仍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概念和模型的引入,利用全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断面资料对新疆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从而来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仍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概念和模型的引入,利用全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断面资料对新疆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严重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新疆目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物生产面积
下载PDF
生物防治研究及其应用概况 被引量:22
17
作者 彭好文 黎起秦 林纬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传统植物保护中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给生态环境及人类带来的影响已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具有安全、经济、不污染环境等特点的生物防治方法给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技术基础,解决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 传统植物保护中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给生态环境及人类带来的影响已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具有安全、经济、不污染环境等特点的生物防治方法给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技术基础,解决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很多问题。本文对生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技术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用 前景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分析的西藏地区生态监测指标构建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广玲 香宝 +4 位作者 唐古拉 赵卫 胡钰 张立坤 金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3,共9页
为西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帮助管理部门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状况与变化,以1996,2000,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地区可持续发展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监... 为西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帮助管理部门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状况与变化,以1996,2000,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地区可持续发展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996年西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别为1.444和6.628 hm^2,2010年分别为4.051和5.350 hm^2,生态盈余迅速减少;耕地和草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绝大部分比重;1996—2005年,耕地生态供给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而到2010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达到其承载力的近3倍,2000年以前草地承载力明显大于足迹,到2010年草地资源人均生态赤字为0.055 hm^2。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逐年下降,草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和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草地、森林和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却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监测指标 西藏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袁伟 郭宗楼 +1 位作者 吴军林 楼章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08-2114,共7页
黑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 黑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根据黑河流域具体情况,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状况,以遏制并逐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首先利用水资源承载压力指数计算了现状条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得出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超负荷承载。水资源将成为制约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后针对超载现状,对黑河流域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根据相关预测资料设计了3种可能情景,利用流域评价的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并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同时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组合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流域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判据的方案的承载能力指标即为该方案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指标。通过对黑河流域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度分析评价,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选取出了最优发展模式,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通过寻求情景方案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最佳组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果表明:通过努力,谋求经济和社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水资源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 评价指标
下载PDF
生态建材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尚建丽 刘加平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74,共4页
传统建材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生态平衡观点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生态建材应具有的五大特征,初步建立了生态建材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生态建材的研制、开发、利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建材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