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Brain Cool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n Bionic Engineering
1
作者 Xu Xue Jing Liu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207-222,共16页
The bra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s in a biological body which can only work in a relatively stable temperature range. However,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iosphere would cause cerebral temperature fluctu... The bra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s in a biological body which can only work in a relatively stable temperature range. However,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iosphere would cause cerebr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To sustain and regulate the brain temperature, many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brain cooling have been evolved, including Selective Brain Cooling (SBC), cooling through surface water evaporation, respiration, behavior response and using special anatomical ap- pendages.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present a summarization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n brain cooling strategies devel- oped in animals by classifying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each typical biological brain cooling mechanism from the per- spective of bio-heat transfer. Meanwhile, inspirations from such cooling in nature were proposed for developing advanced bionic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with two focuses on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computer chip cooling areas. It is expected that many innovations can be achieved along this way to find out new cooling methodologies for a wide variety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which will be highly efficient, energy saving, flexible or even intelli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cooling mechanism bionic engineering biolheat transfer thermal window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echniques chip cooling
下载PDF
长绒棉棉铃成熟度仿生类脑分类方法研究
2
作者 崔高建 李晓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183,共7页
快速准确识别长绒棉棉铃成熟的不同阶段,对长绒棉种植的智能化、装备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在长绒棉棉铃成熟度分类辨识易受复杂棉田背景、阴影、强光和叶片遮挡等因素影响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将模拟生物视觉皮层的信息处理... 快速准确识别长绒棉棉铃成熟的不同阶段,对长绒棉种植的智能化、装备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在长绒棉棉铃成熟度分类辨识易受复杂棉田背景、阴影、强光和叶片遮挡等因素影响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将模拟生物视觉皮层的信息处理机制与HMAX模型融合的类脑分类方法,实现大田环境下棉铃不同成熟度的快速、高效识别。首先,采用相机获取长绒棉不同成熟阶段的图像信息,以花铃期、裂铃期、吐絮期、停止生长期4个生长阶段为对象,构建中小样本的棉铃数据集;其次,模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提升HMAX模型的检测速度与精度,提出基于改进HMAX模型的类脑识别算法;最后,为探究各模型在非清晰数据集上的表现,采用高斯模糊方法将测试集转换6次,以HMAX、HHMAX、SHMAX作为对比,评估改进HMAX模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原始数据集下,改进HMAX模型的总体准确率为95.3%,相比于HMAX、HHMAX、SHMAX模型分别高出15.1、9.2和6个百分点;在错误分类中,由于吐絮期和停止生长期特征相似,造成错误识别的概率最大;在非清晰数据集下,HMAX、HHMAX以及SHMAX退化指数分别为8.21%、7.935%和11.21%,改进HMAX模型总体退化指数为5.92%。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类精度、模糊图像输入等方面,改进HMAX模型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生产中棉铃不同成熟阶段分类识别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成熟度 分类识别 改进HMAX模型 图像处理 仿生类脑
下载PDF
PNT智能与智能PNT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经南 罗亚荣 +1 位作者 郭迟 高柯夫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1-828,共18页
定位(positioning)、导航(navigation)、授时(timing),简称PNT,是人类在长期感知、认知宇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后,产生的与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时空位置概念。PNT也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亿万年进化出的感知、认知与时空位... 定位(positioning)、导航(navigation)、授时(timing),简称PNT,是人类在长期感知、认知宇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后,产生的与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时空位置概念。PNT也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亿万年进化出的感知、认知与时空位置相关的智能,称为PNT智能或时空智能。而智能是生命体为适应环境生存,通过一代代继承、演进而进化出来的趋利避害行为能力的总和,可称为自然智能。本文分析了依托于生命体物质基础的自然智能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命体PNT智能的特点;概述了人类研究生命体PNT智能的最新成果、趋势和启示。其中,交互智能和PNT智能等在生命体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智人进化并形成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随着自然智能、PNT智能、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推进和交叉融合,PNT技术发展也进入智能PNT阶段。本文着重阐述了智能PNT的概念、内涵和发展趋势,从PNT应用和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探讨了其智能化热点方向的最新进展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智能PNT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智能 人工智能 具身认知与具身智能 PNT智能 智能PNT 时空信息基础设施 认知导航 语义导航 仿生导航 类脑导航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邹华娅 古丽梅 周冰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8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在本院治疗的50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2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24例患儿为观察组采用运动治疗的同时结合脑电仿生电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在本院治疗的50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2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24例患儿为观察组采用运动治疗的同时结合脑电仿生电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Wee FIM,GMFM,FMFM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的Wee FIM,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Wee FIM,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F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仿生电治疗结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仿生电治疗 小儿痉挛型脑瘫 WeeFIM GMFM FMFM
下载PDF
从仿生学到神经科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惠民 赫荣乔 郭爱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3-989,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仿生学到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从1959年生物物理研究所三人理论组(仿生学研究室的前身)的成立,到2005年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走过了46年历程,本文拟对这段历史...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仿生学到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从1959年生物物理研究所三人理论组(仿生学研究室的前身)的成立,到2005年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走过了46年历程,本文拟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学 神经科学 研究目标 脑与认知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刺激在脑梗死早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海燕 闻瑛 +6 位作者 袁磊 江雯涵 杨磊 陈后勤 徐丹 杨进平 张蕊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4期40-41,共2页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在脑梗死早期应用对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以肢体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在脑梗死早期应用对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以肢体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天,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有差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早期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可辅助改善肢体偏瘫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仿生电刺激 脑梗死 早期治疗
下载PDF
脑仿生电刺激配合中频电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南 《中国康复》 2012年第6期437-438,共2页
目的:观察脑仿生电刺激配合中频电疗(MFE)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治疗作用。方法:CSA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2组均给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脑仿生电刺激配合MFE。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 目的:观察脑仿生电刺激配合中频电疗(MFE)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治疗作用。方法:CSA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2组均给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脑仿生电刺激配合MFE。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BA、VA、MCA及A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仿生电刺激配合MFE对CSA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有效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脑仿生电刺激 中频电疗
下载PDF
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梁士锋 曹忠耀 王进 《四川中医》 2020年第8期176-17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合性脑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 目的:观察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合性脑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加以脑电仿生电刺激;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电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速度、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但观察组加快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图Ⅰ级比例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辅助治疗较单独使用脑电仿生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脑损伤患者疗效,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项针 脑电仿生电刺激 脑损伤 血流速度 神经电生理指标
下载PDF
仿生光磁导航技术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俊 赵菁 +4 位作者 赵慧俊 刘晓晨 郭肖亭 唐军 申冲 《飞控与探测》 2019年第4期14-25,共12页
仿生导航是在仿生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导航技术方法,该方法融合了仿生技术的优点,因其抗干扰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特点,迎来了研究的热潮。从仿生光流导航、仿生偏振光导航、仿生类脑导航和仿生地磁导航四个角度对近年来大量的相关... 仿生导航是在仿生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导航技术方法,该方法融合了仿生技术的优点,因其抗干扰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特点,迎来了研究的热潮。从仿生光流导航、仿生偏振光导航、仿生类脑导航和仿生地磁导航四个角度对近年来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性地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其导航原理、发展现状和动态,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限制现有技术的难点和瓶颈,对未来仿生导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导航 光流 偏振光 类脑 地磁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段茜 刘文颖 +1 位作者 金维 沈洁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实验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BDNF及NT-3。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平均血流量(Qmean)均比对照组高,同时脑血管特性阻抗(ZCV)、脑血管外周阻力(R)及动态阻抗(DR)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DNF、NT-3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给予高压氧联合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BDNF及NT-3,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 脑梗死 脑循环动力学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明 吴彦敏 任婕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00例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按照治疗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心理...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00例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按照治疗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中述情障碍、抑郁自评和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情况,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头痛发作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溶血磷脂酸(LPA)浓度水平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偏头痛述情障碍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社会支持度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8,t=1.759,t=2.252;P<0.05),观察组与照组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头痛发作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0,t=1.910,t=1.62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P-9、TNF-α及LPA浓度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35,t=1.976,t=0.848;P<0.05)。两组患者嗜睡、倦怠、恶心及腹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偏头痛述情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升社会支持程度,缩短头痛发作程度和频次,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偏头痛 述情障碍 效果
下载PDF
脑与认知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祝翠琴 《无人系统技术》 2020年第1期60-64,共5页
脑与认知是利用神经形态计算来模拟生物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被认为是探究甚至实现人工智能的最直接技术路线,而且可以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提供基础导向,因为人类和动物"先天"的结构对其技能和习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对近期脑与... 脑与认知是利用神经形态计算来模拟生物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被认为是探究甚至实现人工智能的最直接技术路线,而且可以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提供基础导向,因为人类和动物"先天"的结构对其技能和习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对近期脑与认知的相关研究与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综述表明,类脑仿生研究与应用改进了人工智能系统,重建复杂的大脑皮层神经网与回路是当前研究重点;脉冲神经网络被认为是目前深度神经网络的"继承者";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呈现非侵入式趋势,面向语言障碍病患实现语音合成的脑机接口技术成为近期新兴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与认知 类脑仿生 神经拟态 脉冲神经网络 脑机接口 人工智能
下载PDF
2020年仿人智能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芳 祝翠琴 《无人系统技术》 2021年第2期8-13,共6页
仿人智能的核心在于对人脑的深入研究与不断模仿。对仿人智能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首先概述了大脑结构及处理机制研究,大规模突触级别脑结构图问世,推动对脑结构与功能的深入刻画;然后讨论了最新的... 仿人智能的核心在于对人脑的深入研究与不断模仿。对仿人智能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首先概述了大脑结构及处理机制研究,大规模突触级别脑结构图问世,推动对脑结构与功能的深入刻画;然后讨论了最新的类脑计算模型和算法研究成果,类脑计算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石,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介绍了计算与存储一体的计算架构研究进展,有着低功耗和快速计算特点的神经拟态芯片逐渐成为未来超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石。基于上述分析,阐释仿人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综述表明,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实现机器智能已经成为一条十分重要的研究路线,未来它甚至有可能突破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的天花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人智能 人工智能 脑结构图 类脑计算 神经拟态芯片 仿生学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喆 王耀辉 +4 位作者 杨欢 张重阳 陈洁 张琳琳 冯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分析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CI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 目的分析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CI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于rt-PA溶栓治疗后进行常规干预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入院时(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及预后。结果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ACA、MCA、BA、V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本组干预前,rSO_(2)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ACA、MCA、BA、V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rS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改善ACI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认知、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脑组织供氧状态,同时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电仿生电刺激 康复
下载PDF
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洋 陈枢舒 +3 位作者 魏鑫 孔丽华 洪学海 廖方宇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仿生概念将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最灵活、最高效、最可靠、最经济的方式,为人们改善和创造新的技术设备、促进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虽不断向前发展但仍... 仿生概念将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最灵活、最高效、最可靠、最经济的方式,为人们改善和创造新的技术设备、促进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虽不断向前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存储、计算和分析需求,以及随其而来的能耗、效能挑战,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借助生物技术的启发,从生物结构中寻找信息技术革新方案,正成为国际前沿研究方向。DNA数据存储和神经形态计算,作为当前活跃的新兴研究领域,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出发,尝试分析受生物技术启发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前景。未来20年,将是生命领域与信息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时间窗口。通过向生命系统学习和模拟,以及借鉴生物技术研究提供的新思路、新原理和新理论,信息领域将会产生若干颠覆性的技术与应用,并影响整个学术界与产业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DNA存储 人工智能 神经形态计算 类脑芯片 仿生学
原文传递
高压氧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董铭杰 薛瑞君 +5 位作者 王平 杨郑 徐紫晴 刘楠 潘树义 郭大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突发性耳聋(SD)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收治的SD门诊和住院患者12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2组,采用高压氧舱内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突发性耳聋(SD)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收治的SD门诊和住院患者12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2组,采用高压氧舱内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70例(研究组),采用常规高压氧治疗58例(对照组)。评价2组治疗效果;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可改善S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血液高凝状态,提高SD患者的听力水平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同步脑仿生电刺激 突发性耳聋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洁 朱益幡 史艳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内科收治的SAE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内科收治的SAE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脑部血流速度、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文版MoCA评分、H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文版MoCA评分、H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可有效减轻SAE患者痴呆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加快脑部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电波 电刺激疗法 仿生学 神门 乳突穴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8
作者 吕亮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11期151-154,共4页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1:1原则分为对照组(n=39,治疗方法:常规内科)与观察组(n=39,治疗方法:常规内科+脑电仿生电刺激)。结果:对照组患者...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1:1原则分为对照组(n=39,治疗方法:常规内科)与观察组(n=39,治疗方法:常规内科+脑电仿生电刺激)。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1周、2周、3周睡眠状况均与观察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运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实施失眠症患者实施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失眠症 睡眠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