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nts as concept generators for biomimetic light-weight structures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and self-repair mechanisms 被引量:10
1
作者 Thomas Speck Tom Masselter +3 位作者 Bettina Prim Olga Speck Rolf Luchsinger Siegfried Fink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4年第4期199-205,共7页
Plants possess many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that have a high potential to serve as concept generator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omimetic technic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We present data on two features... Plants possess many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that have a high potential to serve as concept generator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omimetic technic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We present data on two features of plants (variable stiffness due to pressure changes in cellular structures and rapid self-repair functions) that may be used as models for biomimetic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S biomimetics self-repair pneumatic structures Tensairity ARISTOLOCHIA
下载PDF
Bionics and Structural Biology:A Novel Approach for Bio-energy Production 被引量:6
2
作者 C.Karthikeyan R.Krishnan S.Adline Princy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8年第1期25-32,共8页
Cellular metabolism is a very complex process. The biochemical pathways are fundamental structures of biology. These pathways possess a number of regeneration steps which facilitate energy shuttling on a massive scale... Cellular metabolism is a very complex process. The biochemical pathways are fundamental structures of biology. These pathways possess a number of regeneration steps which facilitate energy shuttling on a massive scale. This facilitates the biochemical pathways to sustain the energy currency of the cells. This concept has been mimicked using electronic circuit components and it has been use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bio-energy generation. Six of the carbohydrate biochemical pathways have been chosen in which glycolysis is the principle pathway. All the six pathways are interrelated and coordinated in a complex manner. Mimic circuits have been designed for all the six biochemical pathways. The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such as enzymes, cofactors etc., are substituted by appropriate electronic circuit components. Enzymes are related to the gain of transistors by the 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enzyme-substrate molecules under consideration. Cofactors and coenzymes are represented by switches and capacitors respectively. Resistors are used for proper orientation of the circuits. The energy obtained from the current methods employ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used to trigger the mimic circuits. A similar energy shuttle is observed in the mimic circuits and the percentage rise for each cycle of circuit functioning is found to be 78.90.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have been made using a sample of domestic waste weighing 1.182 kg. The calculations arrived at finally speak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novel methodology emplo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S structural biology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bio-chemical pathways mimic circuits TRANSISTORS
下载PDF
A Novel System for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Using Bionic Compound Eyes 被引量:6
3
作者 Huabo Sun Haimeng Zhao +3 位作者 Peter Mooney Hongying Zhao Daping Liu Lei Ya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Convention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focuses on algorithms to improve detection efficiency. These algorithm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image acquisition means, and usually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is often results i... Convention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focuses on algorithms to improve detection efficiency. These algorithm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image acquisition means, and usually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is often results in poor flexibility and reus- ability. Insect compound eyes offer unique advantages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and these advantag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a new system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We used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insect compound ey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control, and function. We discussed the design scheme of th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nic control circuit, and introduced the proposed mathe- matical model of bionic cqmpound eyes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object detection. After this the integrated system was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Our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This approach effectively tackles some of the well-known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view, resolution, and real-time processing problems in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bionic compound eyes mechanical structure control circuit detection model
下载PDF
模拟海豚滴答声的仿生换能器设计
4
作者 夏飞 许延峰 胡青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2-968,共7页
海豚回声定位信号具有宽带窄脉冲特性,能够精确分辨水中目标,为了使换能器模拟海豚发射回声定位信号,本文采用等效电路法分析了匹配层参数对换能器谐振频率和对应模态强弱的影响,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从频域和时域对换能... 海豚回声定位信号具有宽带窄脉冲特性,能够精确分辨水中目标,为了使换能器模拟海豚发射回声定位信号,本文采用等效电路法分析了匹配层参数对换能器谐振频率和对应模态强弱的影响,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从频域和时域对换能器展开优化设计,根据海豚回声定位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一款能模拟海豚发声的双匹配层宽带仿生换能器。该换能器工作频带为50~145 kHz,基本覆盖了海豚回声定位信号的频率范围,单个脉冲发射持续时间不超过22μs,时域波形与频谱能量分布与海豚滴答声信号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 回声定位信号 仿生 宽带窄脉冲 匹配层 等效电路 谐振 有限元
下载PDF
仿生自修复电路中基本逻辑单元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俞洋 王鹤潼 滕跃 《电子测量技术》 2016年第11期11-15,25,共6页
仿生自修复是一种能够在电路运行过程中自行发现故障、自行修复故障的先进技术,在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了仿生自修复电路中最基本的逻辑单元。该逻辑单元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为各种功能,发生故障... 仿生自修复是一种能够在电路运行过程中自行发现故障、自行修复故障的先进技术,在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了仿生自修复电路中最基本的逻辑单元。该逻辑单元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为各种功能,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检测并向自修复控制逻辑报警,从而实现电路的自修复功能。仿真实验和硬件实验表明,所设计的基本逻辑单元能够在增加一定硬件冗余的条件下实现在线检测,并且资源消耗量较少,信号延迟低,满足仿生自修复电路的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单元 在线检测 仿生自修复
下载PDF
可演化组合逻辑数字电路的静电放电抗扰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满梦华 刘尚合 +2 位作者 常小龙 巨政权 褚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322-2328,共7页
为研究可演化组合逻辑电路对静电放电的抗扰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Cartesian模型和虚拟重配置技术的可演化组合电路系统模型,按照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标准IEC 61000-4-2分析了电路逻辑功能的受扰规律,归纳为单极性逻辑翻转和瞬态逻辑击穿2... 为研究可演化组合逻辑电路对静电放电的抗扰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Cartesian模型和虚拟重配置技术的可演化组合电路系统模型,按照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标准IEC 61000-4-2分析了电路逻辑功能的受扰规律,归纳为单极性逻辑翻转和瞬态逻辑击穿2种故障模型。利用故障注入的方法模拟静电放电干扰环境,在故障节点比例逐渐增加的条件下进行了功能电路的演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当静电干扰事件较少时,演化电路可以快速稳定的演化生成功能完备的数字电路;当静电干扰事件频发且造成大量逻辑单元受扰时,其仍能演化生成适应度达0.9的功能电路。因此,可演化组合逻辑电路在逐渐恶劣的静电放电干扰环境下表现出高可靠的抗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防护 电磁防护仿生 静电放电 可演化数字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 抗扰度测试
下载PDF
基于演化硬件的容错电路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7
作者 解双建 原亮 +1 位作者 满梦华 周永学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95-2497,共3页
在讨论了电磁仿生和演化硬件内进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引进虚拟可重构电路技术,完成了演化平台的设计和容错电路的实现;在传统CGP模型上改进加入(1+λ)演化策略,采用内进化方式,在注入部分虚拟固定故障的条件下,实现了2位乘法器容错电路... 在讨论了电磁仿生和演化硬件内进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引进虚拟可重构电路技术,完成了演化平台的设计和容错电路的实现;在传统CGP模型上改进加入(1+λ)演化策略,采用内进化方式,在注入部分虚拟固定故障的条件下,实现了2位乘法器容错电路的演化生成,多次实验得出的平均演化代数约在11000代左右;从而为研究电路的在线演化和自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提高电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扰和防护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仿生 虚拟可重构电路 演化硬件 容错
下载PDF
基于虚拟可重构电路的演化平台设计 被引量:5
8
作者 解双建 原亮 +1 位作者 满梦华 周永学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年第7期214-216,220,共4页
在讨论了电磁仿生和演化硬件内进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为实现系统功能自修复,引进虚拟可重构电路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演化平台。在传统CGP模型上改进加入(1+λ)演化策略,采用内进化方式,... 在讨论了电磁仿生和演化硬件内进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为实现系统功能自修复,引进虚拟可重构电路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演化平台。在传统CGP模型上改进加入(1+λ)演化策略,采用内进化方式,完成了2位乘法器的演化,实验得出的平均演化代数约在550代左右,证明了此平台的可行性和快速性。从而为研究电路的演化生成和自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实验环境,为提高电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扰和防护能力验证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仿生 虚拟可重构电路 演化硬件 有效性 快速性
下载PDF
小规模在线演化组合电路的ESD主动防护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满梦华 原亮 +3 位作者 巨政权 常小龙 施威 谢方方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77-1082,共6页
利用电磁环境效应实验与行为级失效建模方法,研究了在线演化组合逻辑电路的静电放电(ESD)主动防护特性。首先,基于内进化虚拟重配置技术和笛卡儿遗传编码思想,提出了一种门级在线可重构组合电路系统模型,结合非支配多目标演化算... 利用电磁环境效应实验与行为级失效建模方法,研究了在线演化组合逻辑电路的静电放电(ESD)主动防护特性。首先,基于内进化虚拟重配置技术和笛卡儿遗传编码思想,提出了一种门级在线可重构组合电路系统模型,结合非支配多目标演化算法和演化策略实现了组合电路的多目标演化设计方法。进而,参照国际电工委员会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标准分析了电路单元的受扰规律并建立了行为级失效模型。最后,选择2位乘法器、2位加法器及北卡罗莱纳微电子中心(MCNC)基准库中的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为对象,在多种ESD干扰环境下实验证明了演化电路具有高可靠和强容错的主动防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防护仿生 静电放电(ESD) 组合逻辑 演化电路 主动防护
下载PDF
快速实现数字仿生电路设计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耀镭 王友仁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2007年第10期1359-1360,1399,共3页
采用演化硬件技术快速实现数字仿生电路的设计是演化硬件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演化算法的改进是提高演化速率和减少计算机计算负荷的重要方法;借鉴演化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以及Levi提出的HereBoy算法,提出了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增强... 采用演化硬件技术快速实现数字仿生电路的设计是演化硬件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演化算法的改进是提高演化速率和减少计算机计算负荷的重要方法;借鉴演化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以及Levi提出的HereBoy算法,提出了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增强型演化算法;通过实验发现,该算法在演化相同的数字逻辑电路中,明显地提高了演化的速度,缩短了演化时间,提高了进化设计的速度、规模和优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硬件 遗传算法 自适应算法 数字仿生电路
下载PDF
基于仿生水听器的回声测距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慧 张国军 +3 位作者 薛南 薛晨阳 刘林仙 葛晓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43-2947,共5页
受鱼类侧线结构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双T型结构的MEMS芯片。对该结构的核心元件T型梁进行最大应力与谐振频率分析,确定梁参数和压敏电阻的位置及其大小、尺寸。通过信号提取电路,对接收到的微弱电压变化信号值放大滤波后进行回波测距实验... 受鱼类侧线结构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双T型结构的MEMS芯片。对该结构的核心元件T型梁进行最大应力与谐振频率分析,确定梁参数和压敏电阻的位置及其大小、尺寸。通过信号提取电路,对接收到的微弱电压变化信号值放大滤波后进行回波测距实验。测试结果得出:所设计的水听器可对水下障碍物进行距离探测,并实时LCD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结构 最大应力 谐振频率 压敏电阻 电路设计 回波测距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功能电路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巨政权 张海川 满梦华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95,共6页
借鉴信息在生物体神经系统内的传递过程及电子电路的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功能电路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及构建方法。首先提出了神经元、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信号传递过程;然后描述了功能电路到神经网络的映射关系,给出了神经网络... 借鉴信息在生物体神经系统内的传递过程及电子电路的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功能电路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及构建方法。首先提出了神经元、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信号传递过程;然后描述了功能电路到神经网络的映射关系,给出了神经网络自组织特性实现方法;最后以2×2乘法器为功能电路,验证了此模型对功能电路的承载性及自组织特性。结果表明:模型与电子电路具有较好的对等映射关系,在权值变换方面也可极大降低硬件实现的难度。同时,该模型可望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系统的仿生防护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系统 电磁干扰 功能电路 自组织神经网络 仿生防护
下载PDF
基于PVDF压电薄膜的仿生触觉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辛毅 徐洋 +3 位作者 朱剑锋 刘涛 李永超 刘丽双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5-409,共5页
为了提高触觉传感器的灵敏度,依据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结合人体皮肤生理结构层仿生学,设计双凸点拱形结构传感器,优化集成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上位机LabVIEW数据分析处理程序,提出一种基于PVDF压电薄膜的仿生触... 为了提高触觉传感器的灵敏度,依据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结合人体皮肤生理结构层仿生学,设计双凸点拱形结构传感器,优化集成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上位机LabVIEW数据分析处理程序,提出一种基于PVDF压电薄膜的仿生触觉检测系统。针对不同结构传感器测试分析,使用Origin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双凸点拱形结构传感器滑觉信号检测灵敏度最佳,是无凸点拱形传感器的1.36倍、上凸点拱形传感器的1.19倍。实验表明,该系统可检测判断触滑热觉信号,实现触觉传感器的仿生皮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敏度 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 仿生学 双凸点拱形结构 信号调理电路 LABVIEW软件 触滑热觉信号
下载PDF
视网膜假体专用集成电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懋华 张金勇 +6 位作者 吴天准 邱维宝 郑海荣 李光林 聂泽东 汤烈 王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5-466,共12页
近些年来,人工视网膜假体的研究成为视觉修复领域的一个热点。文中根据不同的视网膜假体实现方案,概括介绍了视网膜假体专用集成电路的主要种类及实现方法;分析比较了视网膜上假体和视网膜下假体两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重点论述了视网... 近些年来,人工视网膜假体的研究成为视觉修复领域的一个热点。文中根据不同的视网膜假体实现方案,概括介绍了视网膜假体专用集成电路的主要种类及实现方法;分析比较了视网膜上假体和视网膜下假体两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重点论述了视网膜假体专用集成电路中能量和数据收发、全局数字控制器以及神经驱动阵列等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视网膜假体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上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关注问题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假体 专用集成电路(ASIC) 神经刺激 植入式芯片 仿生系统
下载PDF
基于热短路问题的仿生地埋管换热器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玲玲 蒲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4-139,共6页
抑制相邻地埋管热短路问题是提升其换热性能和保持可持续运行的关键。针对地埋管换热器运行过程中相邻管路热短路问题,借鉴构型理论与仿生学理论,提出新型仿生树状结构地埋管换热器。利用Fluent模拟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和综合性... 抑制相邻地埋管热短路问题是提升其换热性能和保持可持续运行的关键。针对地埋管换热器运行过程中相邻管路热短路问题,借鉴构型理论与仿生学理论,提出新型仿生树状结构地埋管换热器。利用Fluent模拟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和综合性能,并与传统蛇形地埋管换热器性能对比,分析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对于解决相邻地埋管热干扰问题和提高系统效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可有效改善相邻埋管热短路问题,避免局部热量堆积,提高土壤温度的均匀性。同时,在进口流速0.4~1.2 m/s范围内,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蛇形管地埋管换热器,高33.4%~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短路 分形 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 流动换热性能 数值模拟 CFD
下载PDF
仿生莲花喷泉的设计与研究
16
作者 刘一明 徐明伟 何琪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3-56,共4页
文章论述了当前所使用的喷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金属材质模仿生物莲花的外形,通过感应控制电路及电动机控制等方式的相互配合模仿生物莲花的生态特征,以音乐及LED彩灯的装扮... 文章论述了当前所使用的喷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金属材质模仿生物莲花的外形,通过感应控制电路及电动机控制等方式的相互配合模仿生物莲花的生态特征,以音乐及LED彩灯的装扮,另由传感器感应周围声、光等环境因素来配合整个系统,使喷泉达到生物莲花的仿生观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控制电路 仿生花瓣 传感器 观赏效果
下载PDF
The Biological Property of Synthetic Evolved Digital Circuits with ESD Immunity - Redundancy or Degeneracy? 被引量:8
17
作者 Menghua Man Shanghe Liu +1 位作者 Xiaolong Chang Mai Lu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3年第3期396-403,F0003,共9页
In the ongoing evolutionary process, biological systems have displayed a fundamental and remarkable property of robustness, i.e., the property allows the system to maintain its functions despite external and internal ... In the ongoing evolutionary process, biological systems have displayed a fundamental and remarkable property of robustness, i.e., the property allows the system to maintain its functions despite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turbations. Redundancy and degeneracy are thought to be the underlying structural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robustness. Inspired by this, we explored the proximate cause of the immunity of the synthetic evolved digital circuits to ESD interference and discuss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hind the evolutionary circuits. First, we proposed an evolutionary method for intrinsic immune circuit design. The circuits' immunit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functional fault models based 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Then, several benchmark circuits, including ADDER, MAJORITY, and C17, were evolved for high intrinsic immunity. Finall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we measured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undancy and degeneracy in the evolved circuits and compar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immun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dundant elements are neces- sary for the ESD immune circuit design, whereas degeneracy is the key to making use of the redundancy robustly and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bionics 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ynthetic evolved circuits REDUNDANCY DEGENERAC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