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IgA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徐劲节 王媺媞 +3 位作者 王成睿 金文青 任艳萍 王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自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抑郁症185例自杀意念、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冯连启 刘杰 王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分析抑郁症病人自杀意念、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185例抑郁症初诊病人(研究组),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另选取18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 目的分析抑郁症病人自杀意念、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185例抑郁症初诊病人(研究组),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另选取18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并比较;分别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专家访谈方式调查研究组的自杀意念、行为,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自杀意念、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BDNF第66个氨基酸处的缬氨酸突变为蛋氨酸(Val66Met)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符合遗传平衡规律(P>0.05);研究组离婚/丧偶病人SIOSS评分高于未婚、已婚[(12.86±3.05)分比(8.73±1.98)分、(10.02±2.01)分](P<0.05),无业病人SIOSS评分高于在编人员、普通职员/个体户[(13.63±3.04)分比(8.04±1.95)分、(9.78±2.04)分](P<0.05),收入水平<3000元/月SIOSS评分高于3000~5000、>5000元/月[(13.12±3.08)分比(9.45±1.76)分、(8.10±1.52)分](P<0.05),独居、无家庭支持、无社会支持SIOSS评分均高于非独居、有家庭支持、有社会支持[(19.22±3.36)分比(8.12±1.88)分、(9.10±2.14)分比(14.09±2.35)分、(9.25±2.08)分比(12.17±2.44)分](P<0.05),BDNF Val66Met GG基因型SIOSS评分高于AA、AG基因型[(11.29±2.50)分比(7.65±1.77)分、(10.02±2.48)分](P<0.05);研究组有自杀意念占比44.32%(82/185),离婚/丧偶、无业、<3000元/月、独居、无家庭支持、无社会支持、BDNF Val66Met GG基因型均是研究组有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4.13、4.74、7.19、6.06、4.66、4.75、7.48,P<0.05);研究组有自杀行为占比17.84%(33/185),<3000元/月、无家庭支持、BDNF Val66Met GG基因型均是研究组有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OR=5.05、3.41、6.72,P<0.05)。结论BDNF Val66Met GG基因型与抑郁症病人自杀意念、行为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意念 自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3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1 位作者 孙艺茹 李聪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自杀风险。结果 345例BD患者BSI-CV平均分为(22.45±4.91)分,其中自杀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患者分别占比54.20%、27.54%、18.26%。重度抑郁、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额叶α波不对称、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评分、冲动性量表(BIS-11)评分、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分、痛苦表露指表(DDI)评分均是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校准曲线、ROC曲线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内部、外部验证数据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 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并与重大精神创伤、CTQ评分、BIS-11评分等因素相关,临床可依据以上分析预测患者自杀风险,并对症实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自杀 风险 狂躁 预测 列线图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门诊患者自杀行为影响因素
4
作者 杨洁 赵莹莹 朱雪泉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采样法纳入研究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中国6个城市7家医院门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520例。根据患者的自杀行为史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人口学...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采样法纳入研究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中国6个城市7家医院门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520例。根据患者的自杀行为史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人口学、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以自杀行为次数为因变量,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分析与双相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次数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与自杀行为存在关联(χ^(2)=15.01,P=0.001),年龄越大,出现自杀行为的次数越多(OR=1.04,95%CI:1.02~1.06);工作状态与自杀行为存在关联(χ^(2)=12.97,P=0.003),无工作群体自杀次数更高(OR=2.81,95%CI:1.60~4.92),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与自杀行为存在关联(χ^(2)=5.82,P=0.046),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的患者自杀行为次数更多(OR=1.77,95%CI:1.12~2.78)。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次数与年龄、工作状态及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行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5
作者 刘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76-2579,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有发生自杀行为将其分为自杀组(41例)和无自杀组(93例)...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有发生自杀行为将其分为自杀组(41例)和无自杀组(9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结果自杀组女性、有精神刺激史、冲动性格、有重大精神创伤、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既往有自杀未遂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自杀组(P<0.05),首发年龄小于无自杀组(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水平低于无自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有重大精神创伤、首发年龄小、血清FT 3水平低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有重大精神创伤、首发年龄小、血清FT 3水平低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据此给予高危患者相应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畅 张迎黎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9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将其划分为伴NSSI行为组209例及不伴NSSI行为组6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信息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儿...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9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将其划分为伴NSSI行为组209例及不伴NSSI行为组6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信息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MASC)评分等。筛选出自变量(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变量与患者NSSI行为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年级、既往疗效、自杀未遂史、伴精神病性症状、CDI评分、M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方面,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1~0.879,约登指数为0.48,灵敏度为0.938,特异度为0.542。结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各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检验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障碍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危险因素 住院患者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住院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燕婷 韩柏 王彦芳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975-1980,共6页
目的探究住院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病人120例,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9),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 目的探究住院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病人120例,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9),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组(n=65),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SA)组(n=26)。使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病人的情绪状态;使用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期虐待问卷(CT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网络成瘾测试(IAT)评估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SSI组、SA组抑郁、焦虑的得分逐渐增高,SA组HAMD与HAMA得分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27.6±4.54)分比(22.83±4.80)分;(20.3±4.14)分比(17.21±4.60)分,均P<0.05];NSSI组和SA组CTQ总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神经质、精神质、ASLEC总分、人际关系、受惩罚、IAT得分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SSI组及SA组内外向及SES得分显著低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37.33±3.10)分比(35.98±2.34)分比(39.70±3.37)分;22.00(18.50,24.00)分比17.50(15.00,22.00)分比26.00(23.00,29.50)分,均P<0.001)];SA组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其他、IAT得分高于NSSI组[(9.00(8.00,10.25)分比8.00(7.00,9.00)分;14.50(13.00,17.00)分比13.00(12.00,14.00)分;8.00(7.00,10.00)分比6.00(6.00,8.00)分;55.00(54.00,56.00)分比53.00(51.00,54.00)分,均P<0.001)];NSSI组学习压力得分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11.68±5.29)分比(8.72±5.33)分,P<0.05],以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IAT为NSSI的危险因素,SES为保护性因素。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NSSI行为的患病率较高,精神质、网络成瘾是自伤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自尊的程度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精神质 网络成瘾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抑郁症大五人格特质和童年期创伤与自杀意念关联研究
8
作者 储召松 王欣 +3 位作者 程宇琪 许秀峰 张芳芳 沈宗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究大五人格特质、童年期创伤、生活事件等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27例有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组)和44例无自杀意念(无自杀意念组)的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及185名健康对照(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大五人格特质、童年期创伤、生活事件等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27例有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组)和44例无自杀意念(无自杀意念组)的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及185名健康对照(对照组)。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和生活事件单位(life event unit,LEU)分别评估被试的人格特质、童年期创伤经历和生活事件。结果NEO-FFI中,有、无自杀意念组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42.87±8.04 vs.37.98±8.42 vs.30.16±6.25),外向性(31.02±6.32 vs.34.11±6.83 vs.40.29±5.37)、宜人性(38.60±5.92 vs.40.36±6.49 vs.44.79±4.68)和责任感(38.98±7.16 vs.40.89±6.66 vs.44.09±5.66)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有自杀意念组的开放性得分低于对照组(33.01±5.07 vs.34.62±4.41,P<0.01);有自杀意念组的神经质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CTQ-SF中,有自杀意念组的情感虐待(7.94±3.37 vs.6.36±1.94)、躯体虐待(6.31±2.23 vs.5.75±1.84)、性虐待(5.69±1.25 vs.5.38±1.33)、情感忽略(12.10±5.22 vs.8.81±3.87)、躯体忽略(9.09±3.72 vs.7.52±2.58)得分和CTQ-SF总分(41.13±11.78 vs.33.82±8.60)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自杀意念组的情感忽略得分(11.11±5.17 vs.8.81±3.87)和CTQ-SF总分(37.66±9.95 vs.33.82±8.60)高于对照组(P<0.01);有自杀意念组的CTQ-SF总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LEU中,有、无自杀意念组LEU总分高于对照组(69.65±5.27 vs.70.34±5.50 vs.66.64±1.8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与HAMD-17总分(OR=1.399,P<0.001)、神经质人格(OR=1.096,P=0.042)、躯体虐待(OR=1.523,P=0.012)有关联。结论严重的抑郁症状、高神经质和童年期躯体虐待经历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意念 人格 神经质 身体虐待 症状评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下载PDF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3
10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8
11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12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13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抑郁症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构建及其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卢和丽 唐俊 +4 位作者 黄泽文 邹卿 郭明 黄筱琴 胡飞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3247-3252,共6页
背景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但是,目前快速筛查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手段相对有限。目的调查影响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心... 背景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但是,目前快速筛查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手段相对有限。目的调查影响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建立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为抑郁症患者自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Landeiman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Risk score法构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并检测其预测效果。结果共发放问卷2 233份,回收有效问卷2 0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60%。2 090例抑郁症患者中,142例(6.79%)出现自杀行为。经常吸烟、重度饮酒、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既往因抑郁症住院次数≥1次、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自杀意念、有精神障碍家族史、正在用抗抑郁药物、有其他内外科疾病的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OR=4.308,95%CI(3.547,5.232)]、伴焦虑症状[OR=2.329,95%CI(1.201,4.518)]、伴精神病性症状[OR=2.492,95%CI(1.448,4.287)]、伴自杀意念[OR=4.044,95%CI(2.305,7.096)]、SAS标准分高[OR=1.036,95%CI(1.003,1.071)]均是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正在用抗抑郁药物[OR=0.110,95%CI(0.057,0.212)]是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Risk score预测模型为:Risk score=40.56×既往抑郁发作次数+23.50×伴焦虑症状+25.36×伴精神病性症+38.81×伴自杀意念-61.25×正在用抗抑郁药物+1.00×SAS标准分。按照Risk score预测模型绘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920[95%CI(0.907,0.931)],Youden指数最大时为0.7,截断值为193.23分,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94.2%。结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自杀意念、SAS标准分高均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Risk score预测模型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综合医院 危险因素 预测 预测模型
下载PDF
SSRI治疗首发为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对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则挚 苑成梅 +8 位作者 黄佳 洪武 胡莺燕 曹岚 卢卫红 王勇 吴志国 陈俊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首发抑郁发作 自杀风险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5例伴有焦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的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5例伴有焦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的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4.5%。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既往发病次数和住院次数更多,抑郁发作更频繁,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精神病性症状、季节性特征(P<0.05),以及更常使用抗抑郁剂治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观念与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P<0.05)。结论伴有自杀观念是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焦虑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例)和无自杀风险组(326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结果:自杀风险组起病年龄明显小于无自杀风险组(t=-4.390,P=0.032),出现抑郁发作频繁(χ~2=8.036,P=0.005)、伴非典型症状(χ~2=4.586,P=0.032)、伴精神病性症状(χ~2=15.580,P<0.001)、症状晨重暮轻(χ~2=4.501,P=0.034)、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χ~2=33.105,P<0.001)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自杀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OR=2.38,P<0.001)、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51,P<0.001)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相关(P均<0.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风险因素
下载PDF
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婧 朱荣鑫 +3 位作者 柳绪珍 侯钢 孙静 史家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不伴自杀未遂BD组(NSA组,n=241);分别比较两组间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血液学、免疫学和心理学等指标的差异。以组间存在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D重性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在SA组,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风险因素与患者目前自杀风险(依据护士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相对于NSA组,SA组年龄、首发年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IgA浓度、单身(包括离异)和伴混合特征比例偏高(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年龄(O R=0.962,P<0.05)及较高的IgA浓度(OR=1.864,P<0.001)是BD重性抑郁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SA组自杀风险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P<0.001),与IgA浓度呈正相关(r=0.42,P<0.001。结论:较低的年龄及较高的血IgA水平是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这两个特征可为临床自杀风险早期识别提供客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行为 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