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epping forward:T-cell 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in cancer therapy
1
作者 Xiaojing Qin Wenjing Ning +3 位作者 Han Liu Xue Liu Wenxin Luo Ningshao Xia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361-2377,共17页
T cell-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bind to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hereby engaging with CD3 on the T cell receptor.This linkage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T cells actively triggers T... T cell-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bind to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hereby engaging with CD3 on the T cell receptor.This linkage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T cells actively triggers T cell activation and initiates targeted killing of the identified tumor cells.These antibodies have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venues within tumor immunotherapy.However,despite success in treating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solid tumors have yet to be explored.In this review,we aim to address the crit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 cell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explore novel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rapy to include solid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pecific antibody(bsabs) T-cell redirecting bsabs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OXICITY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therapy strategies
原文传递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rapeutic strategy: From immunotherapy to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2
作者 Vitaly Chasov Ekaterina Zmievskaya +6 位作者 Irina Ganeeva Elvina Gilyazova Damir Davletshin Maria Filimonova Aygul Valiullina Anna Kudriaeva Emil Bulatov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31-546,共16页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is characterized by a systemic dysfunction of both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leading to an attack on healthy tissues of the body.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LE,pathogenic 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is characterized by a systemic dysfunction of both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leading to an attack on healthy tissues of the body.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LE,pathogenic features,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self-nuclear antigens,cause tissue damage including necrosis and fibrosis,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typeⅠinterferon-regulated genes.Standard treatments for lupus with immunosuppressants and glucocorticoids are not effective enough but cause side effects.As an alternative,more effective immunotherapies have been developed,including monoclonal and bispecific antibodies that target B cells,T cells,co-stimulatory molecules,cytokines or their receptors,and signaling molecules.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observed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some of these therapies.Furthermore,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effective,safe,and promising treatment option for SLE,as demonstrated by successful pilot studies.Additionally,some em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may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severity of SLE,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MMUNOTHERAPY monoclonal antibodies bispecific antibodies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抗OX40/EGFR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和活性鉴定
3
作者 晋瑞娜 边海波 +2 位作者 张晓敏 杨帆 王晚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1,共6页
目的构建同时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OX40的双特异性抗体,并在体外初步验证其对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方法构建抗OX40/EGFR双特异性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F细胞进行表达和纯化。构建外... 目的构建同时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OX40的双特异性抗体,并在体外初步验证其对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方法构建抗OX40/EGFR双特异性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F细胞进行表达和纯化。构建外源表达OX40和EGFR的HEK293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双抗与靶蛋白表达细胞的结合活性。并利用Jurkat-OX40-NF-κB-GFP报告细胞,验证双特异性抗体对报告细胞的激活活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分泌,进一步验证抗OX40/EGFR双抗对原代T细胞的激活。结果成功构建并且纯化了抗OX40/EGFR双特异性抗体,并且验证了该双抗可以特异性地结合表达EGFR和OX40的HEK293T细胞。在表达EGFR的A549肺癌细胞介导的交联作用下,该双特异性抗体较OX40单抗更强地激活OX40-NF-κB报告细胞,并且促进PBMC分泌IL-2和IFN-γ细胞因子。结论抗OX40/EGFR双特异性抗体构建成功,可同时识别OX40和EGFR受体并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4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双特异性抗体 癌症 T细胞激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新药格菲妥单抗
4
作者 郑丽 张凯华 孙雪林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064-3067,共4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其临床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进展为难治性DLBCL。2023年6月15日,美国FDA批准抗CD3/CD20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格菲妥单抗上市,为既往接受过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其临床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进展为难治性DLBCL。2023年6月15日,美国FDA批准抗CD3/CD20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格菲妥单抗上市,为既往接受过二线或二线以上系统治疗后复发或进展为难治性DLBCL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对格菲妥单抗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安全性及用法用量等进行了简要概述。格菲妥单抗主要通过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激活T细胞释放肿瘤细胞杀伤蛋白,进而介导B细胞的裂解而发挥治疗DLBCL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格菲妥单抗对复发或难治性DLBCL具有较好的完全缓解率和客观缓解率,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中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和疲劳,未见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菲妥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抗CD3/CD20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 安全性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新型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千晨静 洪梅 夏凌辉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321-325,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其典型病程特点是对最初治疗有所反应,随后产生耐药性。尽管在引入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的推动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治愈。然...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其典型病程特点是对最初治疗有所反应,随后产生耐药性。尽管在引入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的推动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治愈。然而只要患者有可用的新疗法,即可实现疾病的缓解,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一现实促进了许多新型疗法的发展,在过去15年中批准了12种MM新型药物,还有更多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极大地改变了MM的治疗格局,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新型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单克隆抗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 双特异性抗体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下载PDF
抗体靶向治疗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吕青 王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通常采用含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然而仍有部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患者无法获得临床治愈。近年来,不少新开发的单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通常采用含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然而仍有部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患者无法获得临床治愈。近年来,不少新开发的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显著改善了R/R DLBCL的预后。本综述系统讨论这些单抗类药物,包括传统简单结构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首先介绍除利妥昔单抗以外的其他传统单抗,主要涉及单抗结构上的改进及针对更多的靶点。接着详细阐述bsAb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各种不同双抗结合位点带来的多种可能及尝试。最后对ADCs的作用机制及结构各部分做详细的分析比较。文中还介绍这些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包括反应率、无进展生存期等疗效结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 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偶联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广文 秦嘉萍 +1 位作者 顾汇权 刘嫱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13-217,共5页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工程化的非自然抗体。由于大多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抗病毒活性有限,而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构的修饰,可以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细胞不同的抗原表位,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更...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工程化的非自然抗体。由于大多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抗病毒活性有限,而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构的修饰,可以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细胞不同的抗原表位,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以及更大广度及效力,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研究领域中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现就抗HIV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单克隆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下载PDF
基于靶点人源化小鼠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及其IgG1亚型的抗癌活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红梅 于秋红 +2 位作者 杨毅 沈月雷 刘柏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0-386,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靶点人源化小鼠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双特异性抗体(BsAb)并对BsAb及其IgG1亚型进行抗癌活性评价和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和扩增并纯化不同结构及抗体亚型的PD-1/CTLA-4抗体... 目的:构建基于靶点人源化小鼠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双特异性抗体(BsAb)并对BsAb及其IgG1亚型进行抗癌活性评价和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和扩增并纯化不同结构及抗体亚型的PD-1/CTLA-4抗体BsAb1、BsAb2和BsAb3,对纯化BsAb进行靶点亲和力检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FCM检测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基于B-hPD-1-hPD-L1-h CTLA-4人源化小鼠的MC38-hPD-L1结肠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对BsAb进行体内药效评估,并通过移植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析PD-1/CTLA-4抗体的作用机制。结果:成功制备的BsAb1、BsAb2及BsAb3对靶点PD-1和CTLA-4均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对靶点通路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滞活性,均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P<0.05或P<0.01)。IgG1亚型BsAb体内药效更优(P<0.01),TIL分析发现BsAb2-IgG1明显增加了CTL百分率(P<0.05),显著降低了肿瘤浸润Treg细胞百分率(P<0.01),使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有利于杀伤肿瘤细胞;增强ADCC活性的Fc突变体亚型BsAb2-SI则不能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活性。结论:具有Fc效应功能的IgG1亚型的PD-1/CTLA-4抗体体内抗癌药效更优,因其可以更好地清除TIL中的Treg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双特异性抗体 抗体亚型优化 肿瘤 MC38-hPD-L1结肠癌细胞
下载PDF
淋巴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9
作者 潘润韬 赵昱森 刘清池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1期4564-4569,共6页
淋巴瘤的治疗经历了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化疗向免疫药物靶向治疗的转变,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免疫治疗药物如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嵌合抗原受体T... 淋巴瘤的治疗经历了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化疗向免疫药物靶向治疗的转变,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免疫治疗药物如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小分子抑制剂等,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在初治和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均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然而,免疫药物治疗淋巴瘤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单克隆抗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 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specific antibody-based antitumor therapeutics 被引量:15
10
作者 Heliang Li Phei Er Saw Erwei So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refer to a large family of molecules that recognize two different epitopes or antigens.Although a series of challenges,especially immunogenicity and chain mispairing issues,once hindered th... 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refer to a large family of molecules that recognize two different epitopes or antigens.Although a series of challenges,especially immunogenicity and chain mispairing issues,onc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bsAbs,they have been gradually overcome with the help of rapidly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5 decades.In the meantime,an increasing number of bsAb platforms have been designed to satisfy different clinical demands.Currently,numerous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ials are underway,portraying a promising future for bsAb-based cancer treatment.Nevertheless,bsAb drugs still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in their application as cancer therapeutics,including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mutational burden,intractable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insufficient costimulatory signals to activate T cells,the necessity for continuous injection,fatal systemic side effects,and off-target toxicities to adjacent normal cells.Therefore,we provide several strategies as solutions to these issues,which comprise generating multispecific bsAbs,discovering neoantigens,combining bsAbs with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exploiting natural killer(NK)-cell-based bsAbs and producing bsAbs in situ.In this review,we mainly discuss previou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in bsAb development and undersco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typical bsAb form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Tumor immunotherapy 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
原文传递
微型双功能抗体抗CD3/抗CD20的构建和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冬生 许元富 +6 位作者 杨纯正 彭晖 邵晓枫 赖增祖 范冬梅 杨铭 朱祯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39-342,347,共5页
目的 :构建和表达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测定该微型双功能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 ,并用Westernblot和... 目的 :构建和表达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测定该微型双功能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 ,并用Westernblot和分子排阻层析鉴定纯化产物 ;采用FACS法和玫瑰花环试验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已构建成功 ,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 1mg/ml以上 ,纯化产物中二聚体的比例达 90 % ,具有与Jurkat(CD3+ )和Daudi细胞 (CD2 0 + )结合的活性 ,且能同时与Jurkat和Daudi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环。结论 :利用Diabody形式 ,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抗CD3/抗CD2 0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获得较高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CD3 CD20 基因工程抗体 双功能抗体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付志浩 徐刚领 +3 位作者 黄璟 于传飞 王兰 王军志 《中国药事》 CAS 2021年第11期1253-1268,共16页
目的:对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为行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数据库,对经典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以及由此衍生的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行汇总、梳理。结果与结论:自1986年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 目的:对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为行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数据库,对经典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以及由此衍生的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行汇总、梳理。结果与结论:自1986年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以来,全球已有超过100种单抗药物获批上市。国内已获批的进口单抗药物达42个,国产单抗药物达31个。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单抗药物以其高度特异性和疗效确切的特点,在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病毒感染等疾病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抗体偶联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以EGFR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孔维佳 蒋建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47-851,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近年来 ,许多以此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陆续被开发 ,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基因治疗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近年来 ,许多以此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陆续被开发 ,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基因治疗等。它们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 ,耐受性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 抗肿瘤治疗 单克隆 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导向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嘉树 茹炳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29-433,共5页
溶栓疗法是血栓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措施.研制具有高选择性的导向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采用血栓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片段来介导溶栓剂已展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双功能抗体以及同时具有抗栓,抗凝活性的小肽正... 溶栓疗法是血栓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措施.研制具有高选择性的导向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采用血栓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片段来介导溶栓剂已展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双功能抗体以及同时具有抗栓,抗凝活性的小肽正逐渐拓宽人们有关导向分子研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栓 纤维蛋白 抗体导向 导向性
下载PDF
双功能抗体抗CD3/抗CyclinD1的制备及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曲群 彭慧霞 +3 位作者 宗璐 赵玲 段钊 杜稳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663-1665,共3页
目的 :制备抗CD3/抗CyclinD1双功能抗体 ,探讨子宫内膜癌主动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以化学交联方法将抗CD3单克隆抗体与抗CyclinD1单克隆抗体交联为双功能抗体 ,进行介导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该双功能抗体介导效应细... 目的 :制备抗CD3/抗CyclinD1双功能抗体 ,探讨子宫内膜癌主动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以化学交联方法将抗CD3单克隆抗体与抗CyclinD1单克隆抗体交联为双功能抗体 ,进行介导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该双功能抗体介导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为 6 1.2 3% ,高于单抗CD3(4 2 .15 % )的介导作用 (P <0 .0 1) ,并随着效靶比的提高杀伤率也升高 (78.96 % ) .结论 :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的抗CD3/抗CyclinD1双功能抗体具有主动免疫治疗宫颈癌的临床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抗原 CD3 抗体 单克隆 抗CyclinD1 抗体 双特异性
下载PDF
抗人IgG-抗HRP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青 汪厚平 +1 位作者 巫山 邓伟吾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5-227,238,共4页
目的制备人 Ig G检测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方法用人 Ig G免疫 BAL B/c小鼠脾细胞与抗HRPMc Ab杂交瘤细胞 HAT敏感株进行第 2次融合。结果获得 5株能稳定分泌抗人 Ig-抗 HRP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杂交瘤细胞 ,分泌的抗... 目的制备人 Ig G检测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方法用人 Ig G免疫 BAL B/c小鼠脾细胞与抗HRPMc Ab杂交瘤细胞 HAT敏感株进行第 2次融合。结果获得 5株能稳定分泌抗人 Ig-抗 HRP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杂交瘤细胞 ,分泌的抗体亚类其中 1株为 Ig G2 a/Ig G1,余为 Ig G1 /Ig G1 。培养上清与腹水效价分别为 2 - 7,10 - 5以上 ,经 HRP亲和层析有 2个蛋白吸收峰 ,Bs Mc Ab存在于第 2峰。用 EL ISA法及免疫印迹试验证明 :Bs Mc Ab只与人 Ig G有特异性反应。杂交 -杂交瘤细胞连续 3月培养和反复冻存 ,复苏后仍能稳定保持分泌 Bs Mc Ab的能力。结论该方法制备简单 ,灵敏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 抗人IgG-抗HRP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诊断
下载PDF
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BsMAb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锋 王宇 +1 位作者 王弘 肖治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1-256,共6页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MAb)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杂交-杂交瘤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制备周期短,在制备Bs MAb方面有较大优势。基于杂交-杂交瘤技术能制备出可以特异性识...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MAb)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杂交-杂交瘤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制备周期短,在制备Bs MAb方面有较大优势。基于杂交-杂交瘤技术能制备出可以特异性识别两种或者两类小分子药物的Bs MAb,在食品安全多残留免疫分析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Bs MAb的进展,探讨了基于该技术的Bs MAb生成机制,讨论分析了杂交-杂交瘤及Bs MAb筛选制备的关键技术要点,并归纳了Bs MAb在检测食品中小分子污染物方面的应用进展,旨在为食品安全多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杂交瘤技术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多残留 免疫分析
下载PDF
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庆涛 谭长江 +2 位作者 潘志忠 臧丽 张乃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4期49-52,共4页
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2个不同抗原,引起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研究者将治疗药物和针对疾病部位的特异目标分别放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2个臂上。治疗药物可以是药品、毒素、酶、DNA和放射性核素等。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使免... 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2个不同抗原,引起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研究者将治疗药物和针对疾病部位的特异目标分别放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2个臂上。治疗药物可以是药品、毒素、酶、DNA和放射性核素等。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使免疫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于致病细胞或者诱导产生全身免疫应答。作者重点介绍了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3种方法,分别是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基因工程,为制备临床需要的抗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制备 方法
下载PDF
抗GD2/抗CD16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剑锋 纪剑飞 +4 位作者 白向阳 吕安国 黄日波 韦宇拓 吴文芳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9-663,共5页
利用重叠PCR(overlap-PCR)将抗GD2表面抗原GD2的单链抗体基因m-ScFv和抗CD16的单链抗体基因NM3E2融合在一起,得到新型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基因n-m,双抗的联接肽序列为SerGly4Ser,在肽连的C端引入了6×his以利于纯化。该双特异性抗体... 利用重叠PCR(overlap-PCR)将抗GD2表面抗原GD2的单链抗体基因m-ScFv和抗CD16的单链抗体基因NM3E2融合在一起,得到新型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基因n-m,双抗的联接肽序列为SerGly4Ser,在肽连的C端引入了6×his以利于纯化。该双特异性抗体基因的序列经测序验证后,连接表达载体pET-22b(+),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诱导表达,凝胶成像系统扫描显示表达的外源融合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7%。表达蛋白分泌于胞质空间,经超声波破胞后收集上清,经Ni+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度可达90%以上。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鉴定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53KD,与预期的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表达
下载PDF
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荔 陈伯权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4-339,共6页
成功地获得了既抗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又抗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简称抗HFRSV-抗HRP BsMcAb)。方法是,先将分泌抗HFRSV McAb的杂交瘤A25-1细胞用杂氮鸟嘌呤进行诱变试验,建立了分泌抗HFRSV McAb的HGPRT细胞株(即HAT敏感... 成功地获得了既抗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又抗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简称抗HFRSV-抗HRP BsMcAb)。方法是,先将分泌抗HFRSV McAb的杂交瘤A25-1细胞用杂氮鸟嘌呤进行诱变试验,建立了分泌抗HFRSV McAb的HGPRT细胞株(即HAT敏感型细胞株)251AGD6。用此细胞与HRP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再次融合,得到分泌抗HFRSV-抗HRP的BsMcAb杂交杂交瘤(Hybrid Hybridoma)261-HRPB10细胞株。用双抗原免疫斑点试验和双抗原ELISA试验测定251-HRPB10腹水BsMcAb,滴度均为1000;用IFA测定单向抗HFRSV抗体滴度为10000;用免疫斑点法和ELISA测定单向抗HRP抗体滴度,均为100000。杂交杂交瘤的染色体数目在150条左右,证实是三细胞两次杂交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热病毒 HRP 单克隆抗体 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