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ventricular repair for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 with 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
1
作者 李富骊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70-170,共1页
Objective-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which often associated with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nd complete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has been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for biventricular repair proce... Objective-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which often associated with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nd complete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has been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for biventricular repair procedure. To reviewed cases treated by biventricular repair for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 with 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 Methods From July to November of 20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ventricular repair for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 with 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
下载PDF
Arrhythmic Risk in Pa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Repair for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2
作者 Pietro Paolo Tamborrino Corrado Di Mambro +7 位作者 Cecilia Marcolin Walter Vignaroli Giulia Cafiero Gianluca Brancaccio Sonia Albanese Massimo Stefano Silvetti Adriano Carotti Fabrizio Drago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1年第1期85-94,共10页
Introduction:While previous studies only focused on the arrhythmic risk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correction strategies,this study evaluates this risk in a large cohort of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ll phenotypes of PA-... Introduction:While previous studies only focused on the arrhythmic risk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correction strategies,this study evaluates this risk in a large cohort of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ll phenotypes of PA-IVS after surgical repair.Methods:In this single centr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165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PA-IVS and we excluded those with an exclusively percutaneous treatment,patients lost or with insufficient follow-up and those affected by other arrhythmic syndromes.Surgical history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reviewed.Results:86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54 male[62.8%],mean age 16.4±6.1 years),with median follow-up from definitive repair of 12.8 years(6.4–18.9 years).They underwent three different final repairs:23 patients(26.7%)univentricular palliation,43(50%)biventricular correction,and 20(23.3%)one and a half ventricle correction.Thirteen patients(15%)developed arrhythmia:6 patients(all the subgroups)sinus node disfunction(SND);2(biventricular repair)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2(one and a half ventricle repair)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1(biventricular repair)intra-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1(one and a half ventricle repair)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1(biventricular repair)atrial fibrillation.Three patients with SND needed a pacemaker implantation.Only Fontan circulation showed an association with SND,while the other two groups heterogeneous types of arrhythmias.Conclusions:The low arrhythmic risk is related to surgical repair,it does not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native cardiomyopathy,and it appears to increase with length of follow up.Continuous follow-up in specialized centres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o manage the potential haemodynamic impact at medium-long t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arrhythmic risk univentricular palliation Fontan circulation biventricular repair one and a half repair
下载PDF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辅助治疗右心发育不良双心室解剖矫治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闫军 萧明第 +3 位作者 刘迎龙 李永利 徐琼枝 宫路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在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辅助下,完成双心室解剖矫治术的右心室容积最低限度值,观察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先天性心脏病双心室矫治术,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数据。方法:游离右上腔静脉,奇静脉结扎、切断;近右心... 目的:在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辅助下,完成双心室解剖矫治术的右心室容积最低限度值,观察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先天性心脏病双心室矫治术,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数据。方法:游离右上腔静脉,奇静脉结扎、切断;近右心房部位横行切断右上腔静脉,其远心端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缝闭,建立犬的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模型(n=17);采用介入性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球囊导管(容积30ml)作为材料,将球囊放置实验犬的右心室的心尖部,通过球囊体积的改变,形成右心室容积大小改变,建立右心室容积发育不良动物实验模型。结果: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建立之后,右心室容积为正常的25%以下时,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明显改变,如:血压、心率、心输出量等。结论:如果右心室容积是正常的25%以上,则可以在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辅助下完成双心室解剖矫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发育不良 双心室 解剖矫治术 BCPA
下载PDF
右心室Overhaul技术在复杂先心病合并右心室发育不良手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健兵 梅举 +3 位作者 姜兆磊 张韫佼 张丽 丁芳宝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总结右心室Overhaul技术在治疗伴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运用经验,探讨术中操作要点,评估其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21年4月间采用右心室Overhaul技术治疗的合并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22例先天性心... 目的总结右心室Overhaul技术在治疗伴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运用经验,探讨术中操作要点,评估其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21年4月间采用右心室Overhaul技术治疗的合并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8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5例,房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伴房间隔缺损3例,三尖瓣发育不良伴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具有右心室发育不良。术中使用右心室Overhaul技术扩大右心室腔,并同期处理部分合并的心脏畸形。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右心室Overhaul手术及部分合并畸形的矫治,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呼吸极辅助通气时间(16.9±13.5)h,术后住院时间(7.2±2.8)d;术后/术前右心室容积比为(2.3±0.9)倍。随访3个月~15年,2例患者分别随访2年及4年后因右心室腔小、明显发绀,再次行右心室Overhaul手术,14例患者随访右心室发育情况良好,再行根治手术。6例患者仍在随访中。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后末梢氧饱和度及活动耐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活动耐量良好。结论右心室Overhaul技术可安全用于部分具有双心室结构,但右心室发育不良无法一期行根治手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有效提高末梢氧饱和度、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并为可能的双心室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发育不良 双心室根治 右心室Overhaul
下载PDF
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
5
作者 王同建 乔彬 +4 位作者 张锋泉 宁岩松 吴莉莉 朱萌 王春艳 《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2002-01~2005-04采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个月至37岁,平均(12.9±8.1)岁。体重5~57... 目的探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2002-01~2005-04采用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个月至37岁,平均(12.9±8.1)岁。体重5~57kg,平均(31.0±9.1)kg。三尖瓣Z值-5.7~-2.3,平均-3.7±-0.7,右心室舒张末容积39.7%~67%,平均(51.9±5.1)%。Ebstein畸形11例中,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1例;三尖瓣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TOF)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完全性体静脉异位连接合并TOF1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24~26℃)体外循环下进行。Ebstein畸形者经右房行房化心室折叠及三尖瓣修复,其中成型10例、三尖瓣置换1例。TOF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者右室纵切口清除流出道,显露室缺和主动脉瓣口,采用间断褥式缝合修补室缺,半圆形心包片采用三明治法连续加间断缝合前后桥瓣于室缺补片上,闭合原发空房缺,最后用心包片跨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全部体静脉异位连接合并TOF者,常规矫治TOF,扩大并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时将上下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右房。所有患者心脏复跳后行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永存左上腔者行双侧双向格林术。合并畸形同时修复。结果手术无死亡。随访6~24月,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2例。1例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不影响心功能,未予治疗。结论部分两心室修复治疗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心病,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部分两心室修复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下载PDF
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效果
6
作者 李嘉晨 孙跃坤 +6 位作者 左岩松 李论 刘扬 李刚 张晗 苏俊武 王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1-734,共4页
目的比校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和双心室手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效果,总结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经验。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149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确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 目的比校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和双心室手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效果,总结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经验。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149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确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并对生存率、再次手术率及三尖瓣反流情况等进行中远期随访。结果入组患者中男68例,女81例,中位年龄5.58岁。将患者按照最终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心室矫治组和一个半心室矫治组。一个半心室矫治组手术年龄小(中位年龄4.15岁对6.71岁,P=0.019),身高矮[(107.70±31.28)cm对(123.20±35.22)cm,P=0.014]、体质量轻[(19.69±12.22)kg对(29.65±20.41)kg,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发绀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心脏功能、心律失常、合并常见心内畸形(如房间隔缺损等)差异无统计意义。一个半心室矫治组术前合并肺动脉狭窄(10.81%对1.79%,P=0.016)和右心室发育不良(16.22%对3.57%,P=0.008)的比例显著偏高;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偏长[(125.51±37.35)min对(100.44±25.24)min,P<0.001]。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中期死亡比例、再手术率、心脏功能及瓣膜反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个半心室矫治组院内死亡比例稍高,可能与右心功能不佳、术后恢复困难有关。结论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均取得较好的中期随访结果。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的指征主要根据术前右心室功能判断,须重点关注三尖瓣下移合并右心室发育不良及肺动脉狭窄的患者,术前需评估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发育,做好一个半心室矫治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下移畸形 心脏外科手术 一个半心室矫治 双心室矫治
原文传递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姑息术后转双心室矫治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守军 陈求名 +9 位作者 花中东 张浩 王旭 晏馥霞 刘晋萍 高华炜 马凯 张森 祁磊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因心内畸形复杂和外科技术局限等原因选择单心室矫治。然而,单心室矫治的中远期预后远差于双心室矫治。本文总结既往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单心室姑息术转双心室矫治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 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因心内畸形复杂和外科技术局限等原因选择单心室矫治。然而,单心室矫治的中远期预后远差于双心室矫治。本文总结既往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单心室姑息术转双心室矫治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单心室姑息术后转双心室矫治的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患儿行Glenn姑息术时中位年龄2.6(1.0~5.9)岁,转双心室矫治手术时中位年龄6.6(4.5~11.1)岁。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室流出道狭窄,3例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闭锁,1例右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1例法洛四联症。结果 8例Glenn姑息术后患者完成转双心室矫治并将上腔静脉与右房重新连接,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5.6±107.1)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65.9±63.6)min,平均住院时间(33.6±23.0)d,平均住ICU时间(20.3±21.0)d。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1.4±0.7)年,无随访死亡及再手术,随访未见窦房结功能异常、肺动脉狭窄及上腔静脉-右房吻合口狭窄。所有患儿心功能明显改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结论尽管技术相对困难,部分单心室姑息术后的患者仍可恢复双心室矫治,近中期临床结果满意,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Glenn术 单心室 双心室矫治
原文传递
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单中心15年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本青 李守军 +2 位作者 马凯 龚丁旭 刘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7-434,共8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15年经验,探讨双心室矫治的合适方法,分析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9年于我院连续入组162例接受双心室矫治的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内... 目的总结单中心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15年经验,探讨双心室矫治的合适方法,分析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9年于我院连续入组162例接受双心室矫治的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隧道建立的路径将患儿分为两组:110例患儿术中行室间隔缺损连接至主动脉内隧道[A组,男7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6±3.2)岁];52例患儿行室间隔缺损连接至肺动脉内隧道[B组,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2.8±2.7)岁]。为了建立通畅的心室内隧道,同期进行的操作包括室间隔缺损扩大、圆锥肌肉切除、三尖瓣腱索或乳头肌转移等。结果全组行双心室矫治的患儿早期死亡9例(5.6%),早期心室内隧道梗阻6例(3.7%)。经过(7.5±7.0)年的随访,8例(4.9%)患儿发生晚期死亡,A组的1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91.1%、91.1%、85.4%,B组分别为92.2%、85.2%、85.2%、8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随访发现10例(6.2%)迟发性心室内隧道梗阻,8例接受了再次手术。两组比较A组患儿有更多的迟发性心室内隧道梗阻(A组9例vs.B组1例,P=0.017)及总体心室内隧道梗阻(A组15例vs.B组1例,P=0.001)。两组患儿的早期死亡率和晚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0.223)。A组中同期进行三尖瓣操作46例,其中1例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是否同期行三尖瓣操作的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6 vs.15/64,P=0.004),并不会造成三尖瓣反流或狭窄。Rastelli术后患儿因右室流出道病变再手术率明显高于REV手术和双根部调转术,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4 vs.0/38,P<0.001)。结论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远期结果。室间隔缺损连接至主动脉内隧道较室间隔缺损连接至肺动脉内隧道左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更高。同期进行三尖瓣处理可降低内隧道梗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双出口 远离型室间隔缺损 双心室矫治 心室内隧道
原文传递
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在双心室修补术后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纪志娴 邢泉生 +2 位作者 段书华 任悦义 侯可峰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在双心室修补术后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5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双心室修补术后出现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急诊在非体外循环下加做双向Glenn手术(即转换... 目的探讨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在双心室修补术后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5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双心室修补术后出现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急诊在非体外循环下加做双向Glenn手术(即转换手术方式为一个半心室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7~18个月;体重6~13 kg。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三尖瓣狭窄2例。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维护,重点控制肺动脉压。结果急诊双向Glenn手术后72 h平均肺动脉压12~18 mm Hg。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182 h,ICU滞留时间2~13 d。住院期间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4例患者出院时静息不吸氧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为93%~99%,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随访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通畅,无血栓形成。结论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可作为双心室修补术后发生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的补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一个半心室修补术 双心室修补术 右心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应用3D打印技术改进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结果 被引量:14
10
作者 花中东 杨新令 +6 位作者 刘凯飏 刘锐 张本清 高华伟 芮璐 胡盛寿 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评估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手术决策、模拟和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3D打印技术指导下12例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患者经历治疗决策、手术模拟并最终完成了外科手术矫治,其中男9例、女3例,年... 目的评估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手术决策、模拟和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3D打印技术指导下12例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患者经历治疗决策、手术模拟并最终完成了外科手术矫治,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9±2.2)岁。3D打印技术指导策略包括:超声诊断确诊为远离型右室双出口,CT检查,基于CT的3D格式文件生成,3D打印心脏模型,外科手术模拟,外科手术。在模拟手术时,外科医生根据模型设计补片形状,室间隔缺损扩大方法,肌束切除方案等。8例患者行双心室矫治,4例行单心室矫治。双心室矫治的患者中6例行单纯心内隧道矫治,1例行心内隧道加动脉调转,1例行双根部调转手术。心室内隧道修补均施行了室间隔缺损扩大术。行单心室矫治的原因主要是非常小的限制型室间隔缺损和三尖瓣主要腱索或者乳头肌跨越主动脉瓣下流出道。结果全组患者手术中探查所见和术前3D打印模型相关性很好。无手术死亡,无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有轻度的主动脉瓣下狭窄。没有随访期死亡和再次手术。参与手术的医生对于3D打印模型满意。结论 3D打印模型对于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手术决策能提供很好的帮助,并且通过提供外科手术模拟的术前评估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双出口 双心室矫治 远离型室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精准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志潘 彭帮田 +2 位作者 高万里 艾峰 张岩伟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精准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至2018年来河南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双心室矫治术的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超声心动图以及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并且加做3D心脏打印技术辅助...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精准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至2018年来河南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双心室矫治术的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超声心动图以及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并且加做3D心脏打印技术辅助术前指导。2例患者首先实施了姑息手术,均为Glenn手术,同时期,这2例患者认为可以实施双心室矫治术。其中有1个室间隔缺损的位置更接近肺动脉,因此,实施了左心室-新主动脉内隧道和大动脉调转术。有1例房室连接不一致的患者实施了心内隧道开窗术和心房内调转术.在行双心室矫治术时,1名患者附加三尖瓣修补术,所有的患者都实施了动脉圆锥切除术和室间隔缺损扩大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率:1例院内死亡,该患者在手术后1 h死于心衰引起的低心排。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1例于术后第三天胸腔血性引流液明显增多,紧急床旁开胸探查显示主动脉根部局部自发破裂,并成功止血。1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在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并在右侧腋中线第六肋间行胸腔穿刺引流。3例肺高压患者术后长期使用西地那非联合波生坦或者瑞莫杜林降肺压治疗。术后剩余的8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在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合并肺高压,在随访期间心率维持在59次/min,并在术后半年安装了永久心外膜起搏器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辅助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指导,明确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解剖结构,行不同方案的个体化双心室解剖矫治手术是可行的,早期效果良好,但中长期效果仍需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远离型右室双出口 3D打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