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小麦黑胚籽粒分离鉴定初报 被引量:6
1
作者 栾丰刚 羌松 +1 位作者 马德英 日孜旺古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7-360,共4页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KunzeexPers.)Wiltshire]、芽枝霉[Cladosporumspp.]、匍枝霉[Stemphyliumspp.]、镰刀菌[Fusariumspp.]、球黑孢霉[Nigrosporasphaerica(Sacc.)Mason],但出现的几率不大。在吐鲁番地区小麦黑胚籽粒中分离到喙状突脐霉(拟)[Exserohilumrostratum(Drech)Leo.&Sug.],在和静的黑胚籽粒中,匍枝霉[Stemphyliumspp.]分离率较多,同时分离出小麦生链格孢[AlternariatriticicolaVasantR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麦 黑胚病 病原 分离 鉴定 细链格孢 根腐离蠕孢 喙状突脐霉 匍枝霉 生链格孢
下载PDF
新疆小麦籽粒黑胚病及病原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德英 贾菊生 羌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8-40,共3页
通过对新疆28个县(市)的小麦黑胚病粒进行病原分离,认为引起小麦黑胚病的病原由Alternariatenuis,Bipolarissorokiniana,Fusariumspp,Cladosporiumspp,和Rhizoctoniaspp等组成。其中以Alternariatenuis为主,Bipolarissorokiniana次之。... 通过对新疆28个县(市)的小麦黑胚病粒进行病原分离,认为引起小麦黑胚病的病原由Alternariatenuis,Bipolarissorokiniana,Fusariumspp,Cladosporiumspp,和Rhizoctoniaspp等组成。其中以Alternariatenuis为主,Bipolarissorokiniana次之。病原接种和回接试验表明,Alternariatenuis对小麦的致病性弱,Bipolarissorokini ana的致病性强,寄主范围广,是引起小麦苗期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Bipolarissorokiniana的pH值范围广,在pH4.6~7.8下,最适宜该菌生长。同时土壤的含盐量对该菌的生长影响显著,0.1%的含盐量促进病原的生长,但10%的含盐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麦 黑胚病 病原 致病性 寄主范围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种子带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健强 刘西莉 +1 位作者 王锋 张牧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1、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45.7%,病情指数为3.2%~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1、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45.7%,病情指数为3.2%~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系)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了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等真菌的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胚病 种传真菌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烯效唑抑制小麦黑胚病及促进黑胚粒发芽出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安调过 王志国 李俊明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小麦黑胚病菌有强烈的抑翻作用,低浓度(5~15mg/kg)烯效唑可抑制黑胚病对黑胚粒发芽、出苗的影响,促进黑胚粒的发芽和出苗;高浓度(20mg/kg)烯效唑则抑制黑胚粒发芽和出苗;用10~15mg/kg烯效唑浸种可预防和防治小... 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小麦黑胚病菌有强烈的抑翻作用,低浓度(5~15mg/kg)烯效唑可抑制黑胚病对黑胚粒发芽、出苗的影响,促进黑胚粒的发芽和出苗;高浓度(20mg/kg)烯效唑则抑制黑胚粒发芽和出苗;用10~15mg/kg烯效唑浸种可预防和防治小麦黑胚病发生。而且幼苗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目前河北省推广的小麦品种黑胚率为11.1%,严重者高达42.8%。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是导致小麦黑胚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占病原分离物的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胚病 烯效哇 抑制作用 发芽出苗
下载PDF
黑胚小麦的病因和利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桂 严伟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2,共4页
研究了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发芽率和营养价值,分析了安全加工黑胚小麦的方法.结果表明: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为交链孢霉和蠕孢霉,黑胚小麦的胚部已经死亡,发芽率为0,黑胚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0.2%~1.0%,淀粉... 研究了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发芽率和营养价值,分析了安全加工黑胚小麦的方法.结果表明: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为交链孢霉和蠕孢霉,黑胚小麦的胚部已经死亡,发芽率为0,黑胚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0.2%~1.0%,淀粉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1.0%~2.2%.黑胚小麦不能用来加工面粉,但可以安全地用作发酵制品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胚小麦 致病微生物 营养价值 利用方法
下载PDF
小麦黑胚籽粒营养品质的测定 被引量:7
6
作者 成玉梅 康业斌 孙鲜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采用洛阳农科所提供的小麦品种,对黑胚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感病品种黑胚粒中Mg、Ca的含量高于健粒,中感及高感品种黑胚粒中K、Mg、Ca的含量低于健粒;黑胚粒中Fe、Mn、Zn、Cu的含量有的品种高于健粒,有的品种低... 采用洛阳农科所提供的小麦品种,对黑胚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感病品种黑胚粒中Mg、Ca的含量高于健粒,中感及高感品种黑胚粒中K、Mg、Ca的含量低于健粒;黑胚粒中Fe、Mn、Zn、Cu的含量有的品种高于健粒,有的品种低于健粒。小麦黑胚病使籽粒内粗蛋白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籽粒 营养品质 测定技术 矿质元素 品种 粗蛋白含量
下载PDF
宁夏小麦黑胚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文强 程雪莲 +1 位作者 赵海梅 叶瑞英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8-20,26,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 ,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 .0 %~ 4 0 .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 (AlternariatenuisNees) ,发生率为 60 %。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 (Alternariawil.)和小麦...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 ,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 .0 %~ 4 0 .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 (AlternariatenuisNees) ,发生率为 60 %。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 (Alternaria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 (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exSorok) ,其发生率分别为 2 5%和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小麦 黑胚病 病原菌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菌及其分离方法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康业斌 郭仲儒 +1 位作者 王江燕 陈卓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9-20,共2页
河南省小麦黑胚菌主要是交链孢菌[包括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tennis)与极细交链孢菌(A.tenuissima)]和麦类根腐德氏霉菌(Drechslerasorokimiana)。检验小麦黑胚病菌以组织分离法最为准确,以清水培养法较为简捷。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病原图 分离方法
下载PDF
黑胚小麦主要致病菌链格孢霉蛋白酶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9
作者 操庆国 郭钦 +1 位作者 史燕强 李辰昭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8,共3页
黑胚是小麦在成熟期或收获期籽粒受霉菌感染,在小麦胚部形成的明显灰褐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斑块[1],黑胚小麦主要致病菌有蠕孢霉、链格孢霉等[2]。通过对从黑胚小麦中分离出来的链格孢霉的蛋白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从而了解该菌对小麦... 黑胚是小麦在成熟期或收获期籽粒受霉菌感染,在小麦胚部形成的明显灰褐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斑块[1],黑胚小麦主要致病菌有蠕孢霉、链格孢霉等[2]。通过对从黑胚小麦中分离出来的链格孢霉的蛋白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从而了解该菌对小麦蛋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酶在经过110h的固态发酵,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最适作用温度约为40℃左右,最适pH值为7.5左右,最适反应温度为45℃。固态发酵时,培养基的含水量为80%时蛋白酶活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胚小麦 链格孢霉 酶学特性
下载PDF
小麦不完善粒构成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莉 刘泽 +1 位作者 何贤芳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5期44-47,共4页
[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 [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胚粒和发芽粒的构成比例。[结果]该试验中53个小麦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范围为2.79%~20.82%,其中不完善粒小于6%的1、2级小麦品种(系)仅15个;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品种(系)有16个。造成不完善粒的赤霉病粒、黑胚粒、生芽粒等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结论]供试品种(系)中,连麦6号、洛麦23、未来0818、龙科091、连麦2号、百农207、泰农19、皖农09157、皖科06725和皖科121979等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不完善粒 赤霉病粒 黑胚粒 穗发芽率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1 位作者 范家霖 陈云堂 《河南科学》 2008年第10期1219-1222,共4页
利用"豫麦57"为基础材料,通过辐射诱变与太空诱变选育出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和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该品种与原始亲本"豫麦57"相比,克服了原品种黑胚率高、落黄差的严重缺陷,同时,保留了... 利用"豫麦57"为基础材料,通过辐射诱变与太空诱变选育出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和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该品种与原始亲本"豫麦57"相比,克服了原品种黑胚率高、落黄差的严重缺陷,同时,保留了原品种的高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辐射诱变 太空诱变 黑胚 落黄 新品种 富麦2008
下载PDF
小麦籽粒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小麦种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业斌 侯文邦 +4 位作者 刘洛明 段爱菊 毛战胜 张小伟 郝建海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8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拉率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10%品种(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拉率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1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同一品种(系)4级种子和0级种子相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明显降低,苗干重、根干重减轻,病苗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胚病 抗病性 发芽势 发芽率 千粒重
下载PDF
利用黑胚小麦酿造双成曲鲜味剂的研究
13
作者 庄桂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1,共4页
在研究黑胚小麦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利用黑胚小麦为原料制备啤酒酵母1^#成曲,利用黑胚小麦和豆粕为原料制备2^#成曲,再利用二种成曲配制成的双成曲制取酱醅,进而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把酱醅酿造成双成曲鲜味剂。结果表明:黑胚小麦的... 在研究黑胚小麦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利用黑胚小麦为原料制备啤酒酵母1^#成曲,利用黑胚小麦和豆粕为原料制备2^#成曲,再利用二种成曲配制成的双成曲制取酱醅,进而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把酱醅酿造成双成曲鲜味剂。结果表明:黑胚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0.2%-1.0%,淀粉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1.0%-2.2%。双成曲鲜味剂产品的全氮(以氮计)达到2.20g·(dL)^-1,氨基酸态氮(以氮计)达到1.15g·(d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胚小麦 啤酒酵母 双成曲 鲜味剂
下载PDF
豫麦57的辐照改良
14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吕丽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7-429,共3页
用60 Coγ射线照射开花期盆栽小麦 ,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性状变异明显 ,对改良豫麦 5 7的籽粒品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讨论了该方法的应用要点和育成新品系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 豫麦57品种 辐照诱变 籽粒性状 籽粒品质 钴60γ射线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翟金钟 徐喜国 +4 位作者 朱高纪 韦胜利 张伟 吴秋艳 罗家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244-245,共2页
试验表明 ,播种种子的黑胚率影响下代种子黑胚病的发生 ,说明种子带菌是黑胚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卫福拌种 +敌力脱灌浆初期喷洒 ,防效达 73 .2 % ,与立克秀拌种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发生规律 药剂防治 种子带菌 杀菌剂
下载PDF
小麦黑点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新 刘卫国 +4 位作者 朱伟 黄建英 黄绍华 石红梅 付胜昔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通过对各项试验小麦黑胚率的调查分析可知 ,土壤对小麦黑点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以淤土黑胚率最高 ,两合土、砂姜黑土较低。在施用一定的P、K条件下 ,拔节期追施氮肥小麦黑胚率降低 ,且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孕穗期及其以后追肥小... 通过对各项试验小麦黑胚率的调查分析可知 ,土壤对小麦黑点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以淤土黑胚率最高 ,两合土、砂姜黑土较低。在施用一定的P、K条件下 ,拔节期追施氮肥小麦黑胚率降低 ,且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孕穗期及其以后追肥小麦黑胚率增加 ,且随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尤其扬花期叶面喷施氮肥会较大幅度地提高黑胚率。扬花期喷施杀菌剂 ,以三唑酮效果较好而且稳定。小麦黑胚率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 ,呈显著正相关 ;播量增加黑胚率提高 ,但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点病 黑胚率 氮肥 土壤 真菌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黑胚小麦病及检验研究
17
作者 阿孜古丽.阿布力米提 《现代食品》 2016年第16期39-40,共2页
黑胚小麦病又被称为小麦黑点病,是一种在小麦胚或其他部位出现变色的病害。文章主要论述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对黑胚小麦病的研究及其流行规律和病因,同时阐述了新疆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在应对黑胚小麦病上的检验措施。
关键词 黑胚小麦病 检验 研究
下载PDF
小麦假黑胚病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侯保荣 梁艳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7-80,共4页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孢身具2—8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9—38×6—18微米,多具喙,喙不分枝,具0—4个隔膜。在人工培养下,病菌形态变化较大。在乳熟至蜡熟期接种,25℃下保湿36小时,潜育期3天。鉴定该病原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种子带菌与田间发病无直接相关性。药剂拌种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假黑胚病 病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